学科分类
/ 1
13 个结果
  • 简介:本文首先对2016年8月于北京师范大学(BNU)举办的第十六届世界比较教育学会大会的意义进行回顾。第一部分主要关注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教育发展的经验,以及在文革后国际组织如加拿天国际开发署(CIDA)和世界银行(WorldBank)对中国大学快速重建和社会经济急剧转型提供的帮助。第二部分简要描述了中国深厚的教育文明,并指出师范大学是最适合将这种文明传递给世界的大学。第三部分概述了中国支持非洲和东南亚教育发展的各种项目,指出这些项目体现了对话和互惠的形式,这有可能为全球教育思想和实践开辟一条全新的途径。

  • 标签: 儒家思想 互惠 师范大学 转型
  • 简介:肖邦是世界杰出的钢琴大师,更是浪漫主义时代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他的一生深深沉浸在钢琴音乐艺术中,创作出大量独特美妙的音乐作品,开辟了钢琴艺术全新的发展之路,打开了崭新的演奏天地。肖邦钢琴作品的演奏风格独创一帜,散发着浪漫主义的浓厚气息,蕴藏着炙热的爱国主义情怀,他高超精湛的演奏技艺,将内心深处最真挚的情感随着指尖的跳动、旋律的流淌而深入人心。文章全面剖析肖邦钢琴作品的演奏风格,揭示出肖邦诗人般的艺术气质,彰显其作品的艺术魅力。

  • 标签: 肖邦 钢琴音乐 演奏风格与特点 旋律
  • 简介:一、大学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基本理念的争论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我国大学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基本理念一直存有诸多争论,这些争论大致可以概括为“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及“以学生为中心”等不同观点.

  • 标签: 人才培养体系 以教学为中心 以学生为中心 大学本科 争论 改革
  • 简介: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由于西方强势文化及价值观的影响,以及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对本土文化传承缺乏足够的重视和正确的传承方式,导致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对本土文化内涵缺少深刻的理解和有效地传承。本土文化是社会历史文化的积淀,与现代艺术设计有着密切的联系,是设计师获得审美依据与创作灵感的源泉。拟从分析本土文化内涵和特征入手,探析艺术设计教育实施本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提出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实施优秀本土文化教育的途径与方式,为传承本土文化和现代地域性设计发挥作用。

  • 标签: 艺术设计教育 本土文化 传承
  • 简介:所谓沉逸之美是指书法作品中将沉雄、厚重、朴茂与飘逸、秀雅、自由等相对立的书法风格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并能够巧妙变化而产生出的书法之美。沉逸之美为是米芾书法艺术的独特审美特征,“沉逸”既是米芾“颠”的行为表现,也是米芾“戏”的书法创作观的定格;“沉逸”是米芾“八面出锋”刷字技法所表达出的综合之美;“沉逸”是米芾“内审美”的表白方式。“沉逸之美”也为我们带来了新的价值之思。

  • 标签: 米芾 书法艺术 沉逸之美 八面出锋
  • 简介:在当下,面对现代教育体制隐在的种种弊病症候,寓教于"乐"、于"美",尤为必要。事实上,一个人对"读书的艺术"之深切了悟与觉知,对于其身心的成长及学习新知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意义。林语堂曾阐发了读书艺境的三大面相特质:一、近其性:方能于人生路上扬"长"而避"短";二、穷其味:方可找准人生的坐标方向而不断地超越当下的"自我";三、知其趣:才能发现生命内在个性"可爱""静美"而"有趣"的一面。"读书的艺术"在现当代教育中,依然有着特有而超越的内在属性及独立价值。这是毋庸置疑的。总而言之,林语堂论"读书的艺术"中所涉及的相关问题,不但对现代教育有显著的补偏救弊的作用,同时也为我们理解读书的艺术内涵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维度视角。

  • 标签: 林语堂 近其性 穷其味 知其趣 读书的艺术
  • 简介:分析中国面临的非传染性疾病的严峻挑战,从临床医生的角度,提出弥合防治裂痕,应对非传染性疾病的挑战,落实“以疾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移的重要举措,包括医生健康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健康教育和医学科普,预防为主,推动心理-生物-社会综合医学模式落地,医学教育改革和复合型人才培养。

  • 标签: 健康中国 慢病 体医融合
  • 简介:国家中心城市对于我国的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发展具有较强的辐射力、影响力和带动力。注重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中的文化提升,对于反映城市历史、保存城市记忆、明确城市定位、决定城市品质、展示城市风貌、塑造城市精神、支撑城市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进程中,郑州具有文化优势,但仍存在文化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充分挖掘、文化产业创新力不强、特色品牌不够突出和文化消费市场没有充分形成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郑州应高点定位,比照全球中心城市文化建设标准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创新定向,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现有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发展定质,用新发展理念引领郑州市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 标签: 郑州市 国家中心城市 城市文化
  • 简介:广州九曜石遗迹,今人黄文宽已考证其石既非来自太湖,亦非来自北江之英德,而是来自南汉刘龑家族的发迹之地——西江之封川。《粤东金石略》著录九曜石题记二十八种,外加后来所得米诗题记,共二十九种,根据主体内容差异,将其分为五种类型。通过分析题记的署款,归纳出署款构成方式的两个通用模式。又从湖石花药之观的文学书写、书家题刻之胜的文学书写、人文教化之地的文学书写等三个方面解读了九曜石题记的文学书写。

  • 标签: 《粤东金石略》 九曜石 构成方式 文学书写
  • 简介: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对汉韩新闻报道中的政治隐喻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其中政治隐喻的始源喻类型及其具体实现方式以及汉韩政治隐喻的异同,并揭示出两种语言隐喻思维的异同程度有多大,表现出何种方式,进而探究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

  • 标签: 汉韩对比 认知语言学 政治隐喻 新闻报道
  • 简介:当前,我国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40个年头。在这40年中,我国教育事业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例如我国德育教育就在不断地改进和加强,在创新中得到了不断发展,当前已经获得了丰硕成果。但是,我们依旧可以看到当前高校德育教育中存在的理论与实践联系不密切现象,甚至还形成了高校德育理论与实践工作相脱离的局面。站在历史新起点上,我国已经吹响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号角,高校是人才培育基地,更应当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 标签: 高校德育教育 理论与实践 创新探索 艺术教育 成果转化 视域
  • 简介:夏承焘在《天风阁学词日记》中记载了他点读词集的评议和所见其他相关词籍评点方面的资料。通过词籍评点,可见他合四家为一家的学词路径的初步构建,阐发黄庭坚、柳永俗词间之同与苏辛词派后继者间之异,揭示它特有的词学理论价值。通过考察夏承焘有关词籍评点信息,可以为今人整理、研究词学评点提供帮助,并揭示夏氏对待不同词集评点的不同态度,以彰显其词学文献价值。

  • 标签: 夏承焘 词籍评点 词学理论价值 词学文献价值
  • 简介:明治时期日本外交官、著名汉学家竹添井井于1876年游历了中国的巴蜀地区,其后撰写出的汉文游记——《栈云峡雨日记并诗草》包含了大量他对于近代中国社会问题的考察。以竹添井井游历重庆时的见闻为切入点,不但可以发现其笔下重庆独特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还可以透过日本人的视角观察近代重庆社会存在的问题,进而探讨竹添巴蜀之行与近代重庆开埠的关系。

  • 标签: 竹添井井 《栈云峡雨日记并诗草》 近代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