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9 个结果
  • 简介: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有一些日子是永远不能忘怀的。9月2日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日正是这样的日子。60年前的这一天,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一洗百年耻辱,浴火重生,这一日子中华民族应当永志不忘,世世代代都要纪念。正如胡锦涛同志在参观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大型主题展览结束时所指出的,“今天,我们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就是要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 标签: 历史 中国近现代史 铭记 精神 抗战 抗日战争
  • 简介:民族国家是国家政权合法性的根源.民族国家认同能够增进国家认同,但又不同于国家认同.全民抗战并取得胜利对于中国人民而言,实现了对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确认和维护,为中华民族在国际社会赢得了初步的平等、独立的国家形象.运用民族国家认同理论对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国家意识的觉醒和认同建设进行分析,从中可以得到中华民族利益是实现全国人民利益的根本保障,中华民族认同是爱国主义的理论和实践起点的重要启示.

  • 标签: 民族国家 认同 抗日战争
  • 简介:人们对抗战前期青年踊跃参军持肯定态度,但对后期从军运动却持非议态度。具体从投笔从戎运动概况、国民政府发起运动的军事、政治需求的原因以及运动背后的国民党内部派系纷争三个角度来分析,认为要评价知识青年投笔从戎这一运动,应该从知识青年这个运动主体来分析。

  • 标签: 知识青年 投笔从戎 前期 后期 贡献
  • 简介:从八一三战争结束至太平洋战争爆发期间,上海两租界沦为"孤岛".在特殊的政治、经济环境的庇护下,上海"孤岛"与国内各埠间的贸易得以延续,并呈现出了贸易结构变动、贸易口岸集中、当局亲自参与、秘密贸易大量存在等一系列与战前不同的特征.尽管这种贸易对当时的抗战经济产生了积极作用,但由于日方的统制,也对整个抗战有着不利的影响.

  • 标签: 抗战前期 上海“孤岛” 埠际贸易
  • 简介:从八一三战事结束到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上海与南洋各地的贸易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并且呈现出了贸易地位提高、华商经营比重上升、转口贸易大量存在、贸易结构变动、贸易统制强化等一系列与战前不同的特点.这种贸易不仅维持了上海对外贸易的盛况,有利于上海和南洋各地的民生需要和经济发展,而且对大后方的军需民用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 标签: 抗战前期 上海贸易 南洋贸易 贸易趋势
  • 简介:《松花江上》是一首著名的抗战歌曲,她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感染着几代人,在历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该文从创作背景、音乐分析及演唱等方面对其进行充分论述,力求展现出作品的最大魅力。

  • 标签: 歌曲 松花江上 创作背景 音乐分析
  • 简介:一中国现代文学,继五四时期和左联时期之后,抗战文学又出现了第三个高峰,其中颇具特色的作品是冰心和王西彦的短篇小说,宋之的和陈白尘的戏剧创作,还有茅盾,夏衍,郁茹的具有特别意义的三部长篇小说。冰心和王西彦的部分短篇小说,分别写出了知识妇女在战争年代的日常生活中所受到的考验和煅炼及其遭际的艰幸。冰心以“男士”笔名出版了短篇小说集《关于女人》,当时就有评

  • 标签: 抗战文学 知识女性 短篇小说 中国现代文学 茅盾 五四时期
  • 简介:本文着重指出:中间党派在抗战时期的民主宪政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其积极参与这一运动,是由当时国内外各种因素共同促成的。由此得出若干结论:抗战时期的中间党派已渐成为中国历史舞台上一支不容忽视的政治力量,发挥着自己独特的影响;在旧中国的历史条件下,用和平方式决不可能实现资产阶级的民主理想;中间党派乃是中共反独裁、争民主斗争的重要同盟军。

  • 标签: 中间党派 抗战时期 民主宪政运动
  • 简介:抗战相持阶段,针对财政上出现的困难,陕甘宁边区政府实行了正确的食盐贸易政策,对食盐实行专卖和统销,严格管制盐价,并严厉打击走私。这些措施的实行使得边区的食盐产销大为增加,边区政府的财政紧张情况得到缓和,打破了国民党顽固派的经济封锁,使边区渡过了经济封锁的难关,有力地支援了全国的抗日战争。

  • 标签: 抗战相持阶段 陕甘宁边区 食盐贸易
  • 简介:全面抗战爆发前夕及抗战前期,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多次与日本进行和谈。从目的上来讲,国民党与日本和谈,并不是想真正投降日本,而是试图借此刺激英美,以获取装备和军费支持,或者是为武装和建设军队拖延时间。蒋介石其实有着一条坚定的“和平底线”。然而,国民党与日本帝国主义之间和谈活动的结果,并没有实现蒋介石所预想的目标,或者符合他能够接受的条件,所以“蒋日”和谈自始至终都没有成功。并且,国民党高层频繁与日本接触,对国共关系造成了一定影响,使抗战前期国共关系曾一度处于紧张状态。

  • 标签: 蒋介石 国民党 和谈 国共关系 摩擦
  • 简介:尤凤伟的中篇小说《生存》完全不同于主流意识形态中的抗战题材小说,他将宏大的历史战争场景处理成了具体可感的生命境遇与生存境遇,以自己的思考和良知来书写战争中被忽略的角落,被忽略的人,被忽略的人性当中的求生本能。

  • 标签: 《生存》 求生本能 尤凤伟 人性 中篇小说 抗战题材
  • 简介:抗战时期,失教失养的难童人数众多,国民政府救济机构和慈善组织设立教养院或保育院,从事难童救济工作,但在收容的难童中,时常发生私自外逃的现象。难童私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原因是:儿童渴望自由;对教养保育院内的艰苦生活和枯燥环境不满;人际关系处理不恰当;家庭及亲人的吸引;到院外寻找实现理想的机会等。

  • 标签: 抗战时期 难童 逃跑 原因
  • 简介:蒋介石同地方实力派在抗日这面旗帜下基本上维持合作的局面。但集权与分权、控制与反控制、中央化与非中央化的斗争亦贯穿于抗战的始终,给中国的抗战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 标签: 抗战时期 蒋介石 地方实力派 合作与争斗
  • 简介:近代四川地区(含重庆、西康)虽偏处中国西南一隅,职业教育起步稍晚,但自肇始即独树一帜,在晚清时期的发展已位居全国前列;1915年至1934年间,由于军阀混战影响,发展一度停滞;之后至抗战结束,成为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中心,成就斐然;尽管因时代背景而存在诸多问题,近代四川职教仍然值得今日发展职教借鉴.

  • 标签: 近代四川 职业教育 发展
  • 简介:江桥抗战是在中国共产党支持下由爱国将领马占山领导的中国军队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第一枪。“抗日战争14年”的起始点正是发生在1931年黑龙江省对日本法西斯的“江桥抗战”,江桥抗战打响了中国军队有组织、有规模地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的第一枪,由此可见江桥抗战历史现实意义重大。试简述江桥抗战的过程,分析江桥抗战的历史意义与现实影响。针对打造江桥抗战历史文化品牌提出几点对策建议。

  • 标签: 江桥抗战 抗日战争14年 马占山
  • 简介: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针对敌人的金融侵略,为制止敌人以战养战的企图,施行了一系列对敌金融作战的措施,为我国战时金融经济的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在此过程中,随着战争局势与经济金融形势的发展变化,国民政府对敌金融作战的目标、方针和措施也随之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 标签: 抗战时期 国民政府 对敌金融战争 措施
  • 简介:作家迁徙是20世纪40年代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茅盾、废名等作家因战争等因素的影响,在中华大地上四处迁徙,是作家个人性迁徙的典型;香港文化人大营救是作家集体性迁徙的典型。作家迁徙呈现出自身特点:作家集体性迁徙与个人性迁徙并存,作家迁徙与民族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作家迁徙促进了抗战文学的繁荣与文学空间的拓展,对抗战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 标签: 20世纪40年代文学 抗战文学 作家迁徙 文学空间
  • 简介:英国史的第一课上,Crowly教授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涉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男性战场拼杀,使得几千年来不允许拥有职业的女性第一次参与到国家的运行中,在后方扮演着守护者的角色,当战争结束,她们已经习惯了劳作,习惯了能为国家出力的使命感,二战彻底改变了世界妇女的命运。

  • 标签: 女大学生 第二次世界大战 花样 持续时间 校园环境 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