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是研究中古汉语的重要语料。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中认为第、四世纪是上古汉语至中古汉语的过渡时期,《》在语言上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在沿用旧的语法形式的同时,也孕育着新的语法形式。《注》时代比《》稍晚,其中保存了魏晋时代大量同时期的语料,为研究这一时代的汉语特点提供了方便。本文通过共时的分析和历时的比较对《》及裴注中主要人称代词的特点和语法功能进行描写,探讨人称代词体系的发展和兴衰变化情况。

  • 标签: 三国志 三国志注 人称代词 语法特点
  • 简介: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威震华夏。在现代的疑古风气下,"威震华夏"的实情被低估,乃至于以为关羽仅是侥幸浪得虚名。这不仅悖离时人感受,况且方法、态度上也一知半解、误人视听。笔者从《资治通鉴》着手,以《》等史料比对,逐渐勾勒出《资治通鉴》所忽略的史料,而更能趋近于"威震华夏"的全貌。可以说此一关羽形象不仅为低估其人者所未详,甚至也超越了崇敬关羽者的认知与想象。

  • 标签: 关羽 威震华夏 《三国志》 裴松之 《资治通鉴》
  • 简介:作为《》注解的集大成者,卢弼的《集解》对于《》以及史的研究均具有相当重要的参考价值,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标点整理本在卢弼注解的基础上又作了进一步的考证,将学界对于《集解》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然百密一疏,整理本《集解》在句读、专名号标注等方面仍有某些未尽之处,现以卷33《蜀书·后主传》为例,将其中标点符号使用上的一些失误之处胪列于此,以资借鉴。

  • 标签: 《三国志集解》 《后主传》 卢弼
  • 简介:》文笔简洁、考据审慎的治史态度,为后人称道。但是,由于其行文过于简略之故,也造成了部分史实含混不清,记载存疑等情况。关于赤壁之战前刘备的退守地点,《》的记载是夏口,而裴松之所引《江表传》的记载则是樊口。结合相关史料,通过从夏口与樊口的地理位置、两者对于曹操南征的战略意义、曹操南征真实目的的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刘备的退守地点很可能并非江夏的夏口,而是鄂县的樊口。

  • 标签: 《三国志》 刘备 赤壁之战 夏口 樊口
  • 简介:方北辰先生是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当年在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缪钺先生门下攻读研究生,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他是国内第一位以个人之力,两次对陈寿《》全书进行校勘、注释和翻译的著名学者。他也发表过多篇研究历史文化的学术文章,获得国内外学界的好评并享有很高的声誉。现今他又对自己的研究成果,重新进行精选和整理,形成一部集成性的个人文集,取名为《一个成都学者的精彩》,2015年6月由成都时代出版社出版。

  • 标签: 《三国志》 方北辰 《一个成都学者的精彩三国》
  • 简介:马钧是时期的机械制造家,其主要活动发生在魏明帝曹叔和齐王曹芳时期。他革新了织绫机,提高了功效四五倍;革新创造了指南车、翻车、水转百戏;因遭无理诘难,其改进诸葛亮连弩的想法和改进发石车的设计未能成功。《》裴松之注引中有傅玄对马钧的高度赞誉和评价。

  • 标签: 《三国志》 马钧 傅玄
  • 简介:叶毓中先生精心创作的工笔重彩《全图》,是题材绘画史上前所未有的巨制。对于它的价值和意义,不仅可以从中国画创作艺术和中国美术发展史的角度予以评价,而且可以从文化传播史的角度进行观照。

  • 标签: 《全图三国》 叶毓中 三国文化 三国题材绘画
  • 简介:摘要读罢《演义》,人们免不了想起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忘不了给他们或褒或贬的情感定位,如曹操奸雄,刘备英雄等。刘备英雄!这也许是尊重原著情感的缘故吧,笔者却有与之相悖的看法刘备奸雄也。

  • 标签: 三国 刘备 英雄 奸雄
  • 简介:研究和开发鄂州文化,确定鄂州在当时的特色和地位至关重要。时期的鄂州,作为吴国的帝王之乡,不仅是当时最大的军港之一,而且是当时最大的冶炼和宗教文化中心。

  • 标签: 三国 武昌 鄂州 吴楚文化
  • 简介:历史上的时期,是一个天翻地覆、风云变幻的时代,也是一个英雄辈出、群星闪耀的时代。它不仅是西晋以来人们特别关注的一段历史,而且是文学艺术,特别是通俗文艺反复取材的重要对象。

  • 标签: 《三国演义》 三国时期 文学艺术 历史
  • 简介:从早期嘉靖壬午本到最终定型的毛评本,明清人为《演义》撰写的序跋对其文本定位始终是带有道德教化作用的"羽翼信史"。在此基础上,明清序跋作者对《演义》文本的关注点逐渐衍生出新的旁支,《演义》文本内容的艺术价值日渐得到人们重视,并被概之以"奇"。序跋内容的重心偏移与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联系紧密。通俗小说在官私目录中的类属缺失及基于艺术批评而建构的"奇书"统序,都标示着在杂文学观念的背景下,纯文学观念开始萌生。

  • 标签: 《三国演义》 明清序跋 羽翼信史
  • 简介:中朝日的早期西学对应可谓'大同小异',都对西学中的'器'之内容颇感兴趣.比较而言,中国重实用;朝鲜重学问;日本则以功利为先.

  • 标签: 中朝日 西学 实用 功利
  • 简介:领官为中国古代的一种特殊的任官形式,发源于汉代。领官原为一种以他官兼领别职兼理其事的任官形式。至汉末时期发生了性质变化,成为诸侯方伯兼任地方长官的主要形式。其本官也由有明确秩禄等级的官员演变为大部分无明确秩禄等级的杂号将军、中郎将。在鼎立之时,又出现了虚授其职的"遥领"制度。这些变化的出现也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政治制度发展的大方向。

  • 标签: 领官 任官形式 汉末 三国 政治制度
  • 简介:》等史籍和《演义》等小说中有多个汉末时或虚或实的“空城计”故事,赵云战汉水、朱桓保濡须、文聘守石阳、陆逊攻襄阳为真实的“空城计”战例或具“空城计”色彩的战事;曹操攻定陶为一场伏击战而非“空城计”。脍炙人口的《演义》中诸葛亮在马谡失街亭后于西城智退司马懿的“空城计”故事,有历史的影子而非历史事实,它可能是赵云于汉水之滨战败曹操之役在传诵过程中的“张冠李戴”,其创作受到街亭之战中王平收拾残局史事的启发和《平话》中诸葛亮“空城计”的影响。《演义》描写诸葛亮“空城计”,既是小说创作艺术的需要,也是社会大众接受意愿的反映。

  • 标签: 三国 空城计 诸葛亮 曹操 赵云 《三国演义》
  • 简介:汉末时期,由于持续不断的军事斗争的需要,中郎将等武官官号,开始被各个势力大量的授予臣下,各种中郎将频繁出现于这一时期的史籍之中。中郎将的大量授予,使得其自身逐渐发生分化,一部分虚化为散阶,成为了当时武散官阶的组成部分;另一部分则因其职责的特殊性而游离于武散官阶之外。后期由于各种将军号的大量授予,除了个别职责特殊的中郎将之外,大部分名号中郎将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

  • 标签: 中郎将 武散官阶 三国
  • 简介:演义》的语言以浅近化的文言与纯净化的白话相结合,别具一格,通俗易懂。文章依次从《演义》"被"字句的前段、中段和后段个部分入手,对书中"被"字句的句法结构进行了分析,并进行了数据统计,以期加深对《演义》"被字句"的探讨。

  • 标签: 《三国演义》 被字句 句法结构
  • 简介:东亚在文化层面上存在着东亚各国的文化差异,即东西文化交流与融合过程中,显现的东亚各国文化的传统特性.通过分析得出,东亚的历史文化传统差异是导致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形成西学成果及水准差异的主要原因.

  • 标签: 东亚文化 西学 成果差异
  • 简介:弥牟八阵图遗址是历史文献所记诸葛亮大八阵图遗址之一.长久以来,文人墨客、专家学者对位于奉节的八阵图遗址研究很多,却鲜少对弥牟八阵图遗址有系统的研究。文章查阅历代相关文献记载,对弥牟八阵图遗址的历史沿革进行了的梳理,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的考证。

  • 标签: 三国 八阵图 弥牟镇 诸葛亮
  • 简介:经过对《长沙走马楼吴简·竹简【肆】》释文和图版进行仔细核对,发现其释文存在一些问题,将其分为误文、脱文、衍文、未释字和图文不符五种情况,试对其提出一点校勘意见。

  • 标签: 《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竹简【肆】》 三国 孙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