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当前有的学校德育工作存在忽视学校自身实际发展需要,不够契合儿童美德心理养成的特点和要求,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而忽略了德育的协同性原则等问题。基于此,提出"整体德育"的德育构想,并在此指导下,走"大‘道法’教学"的专业化德育模式,从而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克服当前德育教育中存在的种种弊病。

  • 标签: 整体德育观 大“道法”教学 道德与法治
  • 简介:《理想国》全文基于正义是什么以及正义与幸福的关系展开,本文则从个人正义的视角回答上述问题,力图回答什么是个人正义,基于柏拉图的功能理论论述正义与幸福的一元性,并从德育对象的选择、德育的不同形式以及德育的整个过程三个维度梳理《理想国》中关于培育个人正义的思想。

  • 标签: 正义 灵魂论 幸福 功能理论 德育原理
  • 简介:新形势下,高校推进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应坚持质量导向,将创新创业教育和就业工作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精准把握就业创业教育质量导向的深刻内涵,努力提高毕业生的合需求度、合适应度、合贡献度;构建全面深化就业创业内涵建设的科学体系,精准发力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养成,加强科学指导和综合保障;树立大创业,瞄准文化新市场培养“专业+文化”类人才,立足卓越人才培养为社会输送引领型人才,着力打造发展型就业创业教育体系.

  • 标签: 大学生 就业创业教育 质量导向
  • 简介:国外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起步较早,理论和实证研究非常丰富。本文通过梳理国外相关研究文献,全面介绍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概念及构成要素、理论模型、就业能力测量评价方法和高校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途径。国外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在内容的广度和深度、路径和方法、学科视角及研究的目的性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特色。借鉴国外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成果,有助于立足于我国高等教育实际,建设具有本土特色的大学生就业能力理论与实践体系。

  • 标签: 国外 大学生 就业能力
  • 简介:职业的代际流动对促进社会公平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利用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数据,考察父或母在体制内单位工作是否有助于子女大学毕业后首次就业进入体制内单位,进而分析体制内工作代际传递的形成机制。研究发现,尽管毕业生对体制内工作的偏好差异不大,但是父或母在体制内工作显著增加了子女大学毕业后首次就业进入体制内单位的可能性。体制内工作代际传递的机制在于,父母在体制内工作的毕业生,往往具有更高的学历、就读重点院校、毕业前为党员、且具有更广泛的社会联系,来自父母亲戚的求职信息更多,这些都有助于毕业生进入体制内单位就业

  • 标签: 体制内 代际传递 代际流动 职业流动 毕业生就业
  • 简介:教学质量是教学实践发展的晴雨表,是指导教学变革的方向性指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课堂教学质量由过去对智育第一、知识至上的尊崇过渡到对学生生命发展独特性、整体性的尊重,并开始关注教学内容、过程与学生生命意义的联系,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征。教学质量的这种演变实质上是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间互相博弈的过程,它与对人本性之认识程度相关,并随之变化。此外,教学质量的变迁与教学实践的发展并非总是亦步亦趋,而是存在观念与实践脱节的现象。

  • 标签: 教学质量观 演变轨迹 知识至上 生命关怀
  • 简介:顾明远先生早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便开始运用系统的思想来探讨教育改革的问题。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和发展,他在2004年正式提出了“教育改革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的教育改革。他认为,作为一项社会工程,教育改革受到了社会系统中的市场经济、政治以及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影响;同时,教育改革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包括内部诸多要素的变革,比如教育思想、教育制度、课程、教学、考核制度以及改革路径等等方面。顾先生不仅明确指出了教育改革的系统性,还充分强调了教育改革的时代性,也更好地诠释了教育改革的波动性。

  • 标签: 顾明远教育思想 教育改革 社会工程 系统工程
  • 简介: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基础教育质量因时演进,经历了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教育质量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依次经历了'关注学业成绩的内适性质量''关注社会人才的外适性质量''关注学生素质发展的个适性质量''关注教育服务的保障性质量''关注全面质量的整体性质量'五种质量演变时期;基础教育质量的演进主要表现在:质量内容上从仅关注教育结果逐渐到关注教育服务进而关注教育全过程,质量标准上从合规定性到合需要性再到合发展性,质量取向上由社会人才取向到关注个人取向,再到公民取向;基础教育的质量应坚持结果质量与服务质量的辩证统一、底线标准与相对标准的辩证统一。

  • 标签: 基础教育 教育质量 质量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