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教师制度化参与是指教师在既有法律法规和制度框架内,以合法和理性的方式,通过制度化的渠道有序参与学校管理,影响学校决策和权力运行的行为。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要求学校实行民主管理,教师通过制度化的途径和方式参与学校管理,可以规范和约束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行为,保障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权利,培养教师民主参与的意识和习惯,激发教师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校的民主管理之中,从而更好地促进学校民主管理目标的实现。

  • 标签: 现代学校制度 学校民主管理 教师制度化参与
  • 简介:教育生活中的制度性羞辱以排斥、贬低、支配和污名为主要类型。作为一种精神伤害,教育羞辱造成受教育者自我厌憎与"习得性无助",个性泯灭与"标签内化",丧失自主与过度服从,权威人格与逆反心理等危害。正派教育的第一原则是教育制度"不羞辱"受教育者。"不羞辱"具有道德上、认识论上和实践规范意义上的优先性,为正派教育制度划定了一种底线伦理,表现为一系列否定性的规范。但如果教育仅停留在底线伦理水平上,而放弃其扶持生活理想、塑造美德、引领价值的功能,那么它仅能保证人性不受伤害而无法提升人性。教育必须超越底线伦理,走向对正面价值理想的积极追求。

  • 标签: 教育羞辱 不羞辱 正派教育 底线伦理
  • 简介:中华民国成立后政体的根本转换以及社会的急剧转型,为现代大学制度的生成提供了机遇和条件。现代大学制度的建设经历了从最初借鉴外国到结合国情加以修正与选择的过程,于20世纪20年代中期在宏观法令与办学实践两个层面上得以基本确立。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现代大学制度虽不断受到冲击,但仍发挥重要作用。反思民国时期现代大学制度的作用,我们认为应是“双一流”大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点是建立完善的大学自治制度并提供充分的学术自由,保障广大教师作为大学教育主体作用的发挥。

  • 标签: 民国时期 现代大学制度 生成过程 中山大学
  • 简介:现代职业学校治理体现了政府、学校、企业、行业等多元主体之间的一种利益博弈关系,善治的关键是建立一种和谐的内外部治理结构,它的核心是现代职业学校的制度建设。现代职业学校在进行制度建设时要综合考虑新制度主义构成的三个要素,使规范性制度、文化认知制度和规制性制度实现制衡发展。通过新制度主义的分析范式,不仅可以从整体上来规划职业学校的制度建设,而且为其从制度变迁的层面来探求职业学校的治理模式提供了新思路。相较于旧制度主义,可突破职业学校固有制度的局限性,挖掘制度的内源再生力,实现职业学校的制度创新。

  • 标签: 现代职业学校 治理 制度 新制度主义
  • 简介:常道直是中国近代著名比较教育学家。他终身把促进中国教育制度的完善作为比较教育研究的核心价值。在其代表作《各国教育制度》中,常道直系统论述了比较教育研究的体例、内容体系及研究方法,使之成为中国近代比较教育学科的标志性成果。该书对当下比较教育研究有三点重要借鉴价值:研究应着眼于本国教育制度的改进与完善,坚持编写体例的多元化,不断追求研究方法的科学化。

  • 标签: 常道直 比较教育 《各国教育制度》 移植 创生
  • 简介:本文利用宁夏自治区2001-2008年学生高考数据和区县教育经费数据,采用准实验思路下的动态面板模型,分析了高考表现与教育经费投入之间的关系,发现在地方公立高中存在按高考表现绩效拨款的证据。研究表明,一本率和考上顶尖大学学生数量是教育部门分配资源时重点考虑的指标,而二本率和高考标准化成绩平均分对经费投入影响不显著;高考的收入影响表现在事业费拨款的增加和其它拨款的减少上,额外增加的支出主要用于公用经费支出而非人员经费支出;教育支出的增加对于提高一本率和高考标准化成绩平均分有积极作用,但对于增加进入顶尖大学的学生数量以及提高二本率并无帮助。本文的研究发现对基础教育投入的绩效问责有重要的政策意义。

  • 标签: 绩效拨款 学校问责 高中产出 经费投入
  • 简介:民国时期,乡村师范教育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其主要原因在于乡村师范教育制度的变迁,而乡村师范教育制度的变迁,最为根本的内涵在于乡村师范教育领域不同主体之间权力博弈关系的变迁。在乡村师范教育的权力场域中,民众的教育需求、教育家群体以及教育团体的具体实践和推动、国家层面宏观政策的制定,共同促成了乡村师范教育制度的产生。

  • 标签: 民国 乡村师范教育 制度变迁 权力博弈
  • 简介:"比较制度分析"理论为思考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较为成熟的分析框架。运用"比较制度分析"的方法论体系,对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改革进行系统而有张力、广泛且不失深度的分析。通过对目前仍然存在着阻碍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公平的种种制度的"历时关联"、"共时结构"和"博弈均衡"的分析,以期为城镇化进程中这场新的制度变迁找到有效对策。

  • 标签: 农民工 随迁子女教育 比较制度分析 博弈均衡
  • 简介:加快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利用信息技术重塑教育生态是当前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要内容。混合学习作为未来高校课程教学的新常态,是高校教学创新的主要模式。文章通过反思过去十年混合学习研究与高校混合学习实践案例,得出结论:从教师兴趣转向学校发展战略、从关注课程传递转向制度创新、制定统一目标、确定机构制度实施框架、以制度创新保障技术创新,是推进高校混合学习的有效路径。

  • 标签: 混合学习 在线学习 技术创新 制度创新
  • 简介:中国古代教育的主体就是儒学教育,儒家思想与古代教育实施应是相辅相成、协调一致,然而在教育目的、内容和方式方法等各个主要方面,儒家的主张与古代传统教育制度又多有碰撞而难以充分贯彻。儒家教育理念与封建教育制度存在矛盾的原因,体现在人才标准、用人取向、选才的目的和方式以及对教学的导向等方面。儒家推崇道德至上、修身为本的教育理念与古代教育服务于选士(即选拔官员后备队伍)及士人学而优则仕的学习动因之间所导致的矛盾,一是表现在处理学与仕、修己与治人的关系上,二是表现在处理德与才、学问与举业的取向上,三是表现在因材施教、启发思维与整齐划一、熟读死记的对立上,四是体现在师生关系的变质上。

  • 标签: 儒家 教育理念 古代教育制度 矛盾 理想 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