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正>关于李白先世流放西域一事,学者们根据李阳冰《草堂集序》和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作出了各种截然不同,甚至大相经庭的猜测和推断:首先,流放西域的具体时间:有事在“隋末(618年)”;唐初开国三年间(619—620年);玄武门之变中(626年);和天翦除李唐宗宝之年(685年—704年)诸说。其次,流放西域的具体地区,以条支言,汉唐条支同名而异地,一为汉条支国;一为唐条支都督府。此外,还有条支部,条支海等。再说碎叶,也有中亚碎叶与焉耆碎叶的不同说

  • 标签: 焉耆碎叶 中亚碎叶 流放西域 李白 隋炀帝 吐谷浑
  • 简介:先锋小说在当代文坛已退出主流地位,新历史小说也不再辉煌如初,但作为一种文学发展的历史形态,先锋小说与以往小说相比,确实开创了一种新的创作体系。小说创作从“伤痕”‘‘反思”“寻根”时期追求情感、表现力、背景等单薄审美层次转入“后现代”小说重消解传统悲剧观、重对原始人性探究的深层审美形态。《枣树的故事》中叶兆言以新历史小说的笔法将我们的关注汇集到“个人”这一长期被忽视的命运主体。“毫不客气”地让读者看到人在道德和欲望之间抉择的痛苦挣扎。想逃避命运悲剧时,冷静节制的叙述手法却将我们直推到悲剧面前,让我们不得不直视“个人”被无情吞噬的惨痛。

  • 标签: 《枣树的故事》 欲望 道德 悲剧
  • 简介:分析了卡夫卡小说《在流放地》中军官、士兵与犯人的身份转换与内在关联;探究了小说中以欣赏酷刑为核心观念的共同体的形成机制;指出流放地前任司令官运用一系列制度对居民进行思想规训,建构对酷刑的扭曲认知与机器崇拜,使流放地居民围绕扭曲观念形成共同体,最终导致军官死亡;认为《在流放地》揭示了观念共同体内在的规训机制,对现代社会的观念共同体与权力规训提出了反思与警示。

  • 标签: 《在流放地》 观念共同体 规训 卡夫卡
  • 简介:从《哀郢》一文的地名考究中,可以看到屈原的一段流放的行程:出郢都、江夏,便过夏首;由夏首沿江向西南漂,又折向东下到洞庭;经过洞庭沿江东去到夏浦;过夏浦东流,最后到达陵阳。

  • 标签: 屈原 哀郢 地名 流放行程
  • 简介:摘要:在《英国病人》中,人物的文化身份是一个重要的主题,小说中主人公阿尔马希不断遭受到身份问题的冲击。文本从后殖民主义角度入手,运用“流放”与“寻根”理论来剖析这种“流放”状态给阿尔马希带来的失落感,并探讨主人公“寻根”的过程。

  • 标签: 后殖民理论 文化身份 流放 寻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