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 通过对对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司法判例制度的历史传承和实践运行的分析与整理,对其司法判例的运行机制的价值和局限性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探求其历史价值,以求对现今的最高法院的指导性判例制度能有所借鉴,推进司法判例制度的有序发展。

  • 标签: 南京国民政府 司法判例 研究
  • 简介:腐败是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主要弊端之一。其产生和泛滥有多方面的原因,就其政治根源而言,主要有三点:一,国民党的性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丧失了革命精神与活力;二,以蒋介石为代表的统治集团立党为私,放弃孙中山的革命的三民主义,在思想上失去制约腐败的力量;三,政治体制制度化贫弱,权力制约失衡,基层组织无力

  • 标签: 腐败 国民党 三民主义 政治体制
  • 简介: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南京国民政府司法党化的理论基础及其实践,并客观评价司法党化否定民主分权原则,违背审判独立的法治原则,是中国司法制度发展历史进程的倒退。

  • 标签: 南京国民政府 司法党化 司法独立
  • 简介: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初,对发展蒙藏教育极为重视,在教育部内特设蒙藏教育司,与蒙藏委员会共同负责筹划蒙藏地区教育发展和行政管理。它们在国民政府初期,共同制定了《蒙藏教育实施方案要目》等纲领性文件,并且调查了蒙藏地区教育现状、督促蒙古地区兴办教育。蒙藏委员会整顿了蒙藏学校,并筹备建设南京、康定等几所蒙藏专门学校,还保送了大量的蒙藏籍学生入大中院校就读。可以说,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蒙藏地区教育的发展。

  • 标签: 蒙藏教育 南京国民政府 蒙藏委员会 蒙藏教育司
  • 简介:摘要:九一八事变是我国近代史一次重要的事变,改变30年代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更是饱受争议,那么我们当时是否有能力打赢这场决定国运的战争了,我们可以从中日两方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来分析,中国是否有能力与日本全面对抗。

  • 标签: “九一八事变” 不抵抗政策
  • 简介:国民党执政以后,矿工的生活没有实质改善,矿工运动成为影响政权稳定的异动力量。国民政府在"劳资协调"的话语下出台了一系列矿业劳工保障政策,以实现执政目标。这些措施在稳定社会秩序方面达到了一定的效果,但并没有使矿工的整体社会福利得以提升。当矿工运动触及到政权稳定的底线时,国家权力往往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这一过程中,矿工群体与国民政府渐行渐远。

  • 标签: 南京国民政府 矿业 劳工政策
  • 简介:外债是中国近代铁路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南京国民政府在筹集铁路修筑资金内外交困中,铁路外债政策是以整理旧债为主,目的在于举借新债,并躬力实践。通过逐个谈判,分别整理,迅速解决了几十年的铁路外债积欠,推动新一轮举债筑路高潮的到来,促进铁路事业的发展,并形成新的借款模式,时代特征凸显。

  • 标签: 南京国民政府 铁路外债 川黔模式
  • 简介:国民政府时期,宋渊源最早引入孙中山地方自治理论探讨缩小省区问题,并引发学界、政界广泛回应。抗战爆发前关于缩省理由的探讨,主要集中在推行孙中山地方自治主张及消除军阀割据两点上。抗战爆发后,胡焕庸等人制定了缩省实施的具体方案。国民党官方曾多次通过相关决议,支持缩小省区,并在战后东北一度实践。学界与官方在缩省问题上意见趋同,并在舆论上占据压倒性优势,反对者则提出“缩小省区,未必能缩减省权”等理由。随着国民党败退台湾,缩小省区运动结束。

  • 标签: 缩小省区 国民政府 胡焕庸 东北划省
  • 简介: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之后,在天津商会两次换届改选过程中,政府都没有直接加以操纵和控制,而是由商会自主进行。即使是商会与同业公会之间就改选出现了严重争议,政府也没有借机干预,故商会仍然能够像以往那样自主进行职员和领导人的选举,继续保持了原有的独立性。尽管如此,天津商会的发展却一直遭遇前所未有的困局,甚至经常连会务都无法正常维持而处于瘫痪状态,难以发挥应有的功能与作用。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国民党实行一党专制,在各方面打压民间社团的发展空间,而主要应从当时天津工商业发展困难以及商会自身寻求原因。

  • 标签: 南京国民政府初期 天津商会 换届改选 政府
  • 简介:私盐的种类如何,从不同的角度看,有不同的划分结果.研究此问题时,我们不仅要注意生产领域内的私盐和运销领域内的私盐,还要注意到消费领域内的私盐.国民政府前期两淮盐区的私盐种类繁多,突出的有灶私、军私、枭私及商私等,多集中于盐斤的生产和使用领域.

  • 标签: 民国时期 两淮盐区 私盐种类
  • 简介: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教育部成立了战区教育指导委员会,统筹沦陷区教育工作。战教人员在艰苦与危险环境下利用各种灵活方式反对奴化教育,与日伪争夺教育权,为持久抗战做出了贡献与牺牲。同时,基层战教人员配合各招致站将大批沦陷区失学失业的知识青年送赴后方学习、工作,国民政府为战区招致青年提供了较为良好的学业、就业保障。以教育部战区教育指导委员会为核心机构推行的战区教育工作,在避免民族文化弦歌断绝、坚持持久抗战和维系沦陷区青年的爱国热情与民族意识所做出的努力是值得记录与肯定的。

  • 标签: 战区教育 沦陷区 战区失学失业青年招致
  • 简介:1931年,蒋介石为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共反人民政策,扩充军队,对中共连续发动了5次“围剿”,军费支出浩大,出现了严重的财政危机。国民政府为挽救财政危机,筹措巨大军费打内战,策划在金融领域内加强统治,用控制金融来弥补巨大的财政赤字,其主要措施之一就是实行币制改革。

  • 标签: 币制改革 国民政府 “攘外必先安内” 美国 军费支出 财政危机
  • 简介:国民政府时期边疆教育政策的推行使得边疆地区仅有世俗文化传承而基本没有现代文化教育事业的历史走向终结,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的开拓性意义。国民政府时期的边疆教育政策是为贯彻国民政府的边疆政策和教育政策而由国民政府所创制并被逐渐发展和完善起来的一系列特殊性和优惠性的少数民族教育法令措施。三民主义的教育宗旨和三民主义的边疆政策从国家政策层面为边疆地区教育事业的推行提供了政策制定上的合法性依据。新式教育普及政策则从教育政策层面为边疆教育政策的确立和完善提供了又一个合法性来源。

  • 标签: 国民政府时期 教育政策 边疆政策 边疆教育政策
  • 简介:“天羽声明”是日本在“七·七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前处理远东国际关系、实施对华政策的具体而重要的体现。扩张侵略文化是其理论基础,遏制中国的发展是其现实目标。国民政府的抗议声明以国际公法为依据,表明中国政府维护国家核心利益的严正立场,彰显了民族主义和国际正义,但其“效力”是极其有限的。

  • 标签: 天羽声明 安全困境 抗议声明 民族主义
  • 简介:抗战初期国民政府在初等教育阶段仍然沿用战前的义务教育制度,以普及短期小学教育为首要目标,而自1940年初为配合"新县制"的实行开始全面向国民教育制度转轨,并在学校设置、行政管理、经费筹集等方面也表现出与此前相异的某些特征.通观其在战时的整体成效,虽然使得西部各地小学校数量、学生人数及适龄儿童入学率相对战前都有了程度不同的提高,但却因为政策制定的误区及客观条件的限制,在实际的教学成效上仍存在着较大的缺陷与不足.

  • 标签: 抗战时期 国民政府 初等教育政策
  • 简介:分析了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南京国民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的原因,以及这种不抵抗政策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的深重影响。认为国民政府的不抵抗致使东三省国土大量沦丧,使风起云涌的抗日义勇军走向衰败,助长了日本侵华的野心。

  • 标签: 九一八事变 国民政府 不抵抗
  • 简介:全面抗战前,作为抗战准备的重要内容,南京国民政府开始进行抗战精神动员。抗战精神动员既包括在教育、宣传、文学艺术等方面弘扬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的种种努力,也包括新生活运动、国民精神动员的全面展开。南京国民政府的抗战精神动员激扬了爱国热情、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对中华民族最终取得抗战胜利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南京国民政府的阶级本性及其执行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思想路线大大制约了这种作用的发挥。

  • 标签: 南京国民政府 抗日战争 精神动员
  • 简介: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初等教育发展较为迅速,中小学教师培训随之进入制度化、规模化和多样化时期,在教师培训体制机制、理念和模式等方面均有创新,为后来中小学教师培训提供了一些重要经验,值得我们今天关注、研究和吸取。

  • 标签: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中小学教师培训 特点 启示
  • 简介:桂林保卫战是豫湘桂会战中的重要一环。面对日寇咄咄逼人的进攻态势,国民政府中央、第四战区及新桂系等各方力量各揣心事,置民族大义于不顾,首先考虑的是各自集团的小利益,最终导致桂林城守力量薄弱、军心不稳,埋下了桂林保卫战失利的祸因。

  • 标签: 桂林保卫战 派系 斗争
  • 简介: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始于19世纪末,虽步履艰难,但也取得了一定成绩。据统计,至20世纪20年代中期,高等教育无论学校数、学生数还是毕业生数都快速增长。从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看,确实可以说,这一时期“成为五十年来的高原期。”导致这一时期高等教育“大发展”的主要原因是民初以来高等教育相关法令政策的变更。1917年9月《修正大学令》的颁布“颠覆”了民国初期《大学令》的规定,1922年制定的《壬戌学制》则进一步延续了《修正大学令》的相关内容。《修正大学令》规定,高等学校“设二科以上者,得称为大学;其但设一科,称为某科大学。”由此可见,《修正大学令》为各专门学校升格为大学提供了法律基础,放宽了大学设立的条件,为大学之滥设埋下了种子。1922年后,公私立大学数大为增加,此后,大学数量则一直攀升,这与各专门学校纷纷升格为大学和大批新学校创办紧密相关。

  • 标签: 现代高等教育 1937年 国民政府 中国高等教育 私立大学 高等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