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2 个结果
  • 简介:这个四月,我们迎来了夏洛蒂·勃朗特诞辰300周年.这位让当时的英国文坛大为震动的女作家生于约克郡豪渥斯一个乡村牧师家庭.由于母亲早逝,八岁的夏洛蒂被送进寄宿学校.长大成人以后,她当过几年学校老师和家庭教师,最终投身文学创作.夏洛蒂的两个妹妹一艾米莉(《呼啸山庄》作者)和安妮(《威尔德菲尔庄园的房客》作者)也是著名作家,她们以“勃朗特三姐妹”之名流芳百世.出版于1853年的《维莱特》是一部半自传体小说,以夏洛蒂在布鲁塞尔的经历为基础创作而成,人们普遍认为这正是作家生平的现实主义写照.故事讲述了无依无靠的孤女露西·斯诺在寄宿学校工作和生活,先后遇上约翰医生与保罗先生这两段截然不同的爱情,最后度过了并不圆满的人生.相比于夏洛蒂的前几部作品一尤其是最著名的《简·爱》,《维莱特》表达了作家对生活、爱情与婚姻更为成熟、现实、无奈的看法,以及她对女性问题更为深切的思考.本期节选出自小说第七章,讲述了遭逢变故的露西前往小城维莱特另谋生计,在语言不通的异国遇上麻烦时,一位路过的绅士挺身而出……

  • 标签: 自传体小说 《维莱特》 爱情与婚姻 寄宿学校 《呼啸山庄》 家庭教师
  • 简介:奥威尔·莱特(1871-1948)我们十分幸运地生长在这样一个家庭里:父母总是鼓励孩子们去培养有益智力的爱好,去研究任何能唤起好奇心的事物。

  • 标签: 小学生 语文学习 阅读知识 课外阅读
  • 简介:在一片大森林前面,住着贫苦的樵夫和他的妻子。他们有一双儿女,都是前妻所生,男孩叫亨塞尔,女孩叫格莱特。樵夫家里平时已缺吃少喝,这一年碰上国内物价飞涨,他就连每天的面包都弄不来了。夜里他躺在床上动脑筋,愁得翻来覆去睡不着,

  • 标签: 小学 课外阅读 阅读材料 《亨塞尔与格莱特》
  • 简介:<正>哈姆莱特是否真的疯了?历来解释各异。法国斯达尔夫人就认为,哈姆莱特的疯癫不是假装出来的,而是“真正的疯癫”。①在她看来,剧本只是描绘了一幅“人类精神在生活风暴超过了自己的力量而遭到毁灭时的最动人的图景”。②还有些评论家虽然不是说得那么绝对,但意思也差不多。比如,柯尔律治说:“哈姆莱特的疯狂只有一半是假的;他要巧妙的骗术来装疯,只有在他真正接近于疯狂的状态时才能装得出。”③这种看法虽然承认有一半是装疯,但这种装疯实际上也“接近”于真疯,因此,仍然是“全疯”。查尔斯·兰姆也发表了

  • 标签: 哈姆莱特 戏中戏 评论家 戏剧冲突 法国 风暴
  • 简介:英国女演员兼偶尔客串歌手的凯特·伊丽莎白·温斯莱特(1975年10月5日出生)以自己演艺生涯中扮演过的形形色色的角色而出名,不过最出名的应属下面几个备受好评的角色:《理智与情感》中的玛丽安-达什伍德,《泰坦尼克》中的露丝,《美丽心灵中的永恒阳光》中的克莱门汀,《身为人母》中的莎拉·皮尔斯,《革命之路》中的埃普罗·维勒,《生死朗读》中的汉娜·施密兹。

  • 标签: 莱特 凯特 伊丽莎白
  • 简介: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4(2006年版)节选了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著名戏剧《哈姆莱特》第五幕第二场。这一部分是全剧的高潮,戏剧冲突激烈,人物性格突出,是《哈姆莱特》的精华部分,同时也是能比较突出地显示莎翁戏剧创作成就的部分,能比较充分地实现教材编者让学生体会戏剧的冲突与性格的目的。

  • 标签: 《哈姆莱特》 英国戏剧 执教 戏剧冲突 人物性格 实验教科书
  • 简介:关于“延宏”的争议有两种观点,一是不存在延宕,二是存在延宕且关于其根源有不同意见.关于不存在延宕的观点主要是对哈姆莱特人物本身的误读.关于“延宕”存在且主要有三类争鸣:一是自身与社会论;二是精神分析相关论;三是宗教论.本文结合阅读体验,辨析了历史上关于“延宕”争鸣的各家观点.

  • 标签: 《哈姆莱特》 延宕 莎士比亚 争鸣
  • 简介:众所周知,莎士比亚(1564—1616)作为英国乃至整个西欧文艺复兴巨匠以其脍灸人口的戏剧和诗作留传百世,而鲁迅(1891—1936)作为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以其丰富而又深刻的小说和杂文显示了中国现代文化复兴的实绩。作为各自文艺复兴时代文学的巨人,莎士比亚和鲁迅无论从作品的选材、思想及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方面,皆有惊人的相同之处,也有各自鲜明的个性特征和时代色彩,本文试从《铸剑》与《哈姆莱特》的同异现象作些比较。

  • 标签: 沙士比亚 鲁迅 小说 文学评论 人物形象 《铸剑》
  • 简介:在"复仇"母题的驱使下,哈姆莱特走的不是拿起刀剑的行动,而是在自己无休止的思想矛盾中生活、苦闷、忧郁、思索,是没有"复仇"的行动。如果说这是由于他的软弱、力量弱小,不如说他的行动有很多的禁忌,即不可为的限制。这禁忌来源于16至17世纪初英国社会的宗教生活、理性生活和法制生活的影响。当然,影响哈姆莱特行动力的因素很多,但有一点我们必须认识到,莎士比亚生活的时代是一个文化转型的时代,西方文化传统就是在这种文化焦虑的过程中形成的。

  • 标签: 禁忌 忏悔 情欲
  • 简介:哈姆莱特的性格是极其复杂的,历来观点甚多.本文通过对剧本中故事情节的分析,尤其是对哈姆莱特装疯和放弃克劳狄斯祈祷的机会两个情节的分析,认为哈姆莱特的性格是以行动为主的,他是一个行动的王子.

  • 标签: 哈姆莱特形象 莎士比亚 英国 戏剧 艺术形式 性格
  • 简介:在文艺复兴时期的众多作家中,莎士比亚就是这样一位怀疑者和突围者,而他的《哈姆莱特》则充分体现了他关于人类精神领域的困惑和探索。文本中以哈姆莱特为代表的诸多人物的自我意识总是处在以古希腊精神为代表的"小我"意识和以中世纪基督教为代表的"大我"意识之间的剧烈博弈当中,而且,这种博弈状态是多元、复杂、深刻和深远的,这体现了莎士比亚关于人类精神发展领域最为深刻的困惑与怀疑,他的这种困惑和怀疑是具有预言性的,对于我们今天人类精神的发展是具有启示性作用的。

  • 标签: 《哈姆莱特》 自我意识 主体 困惑 欲望
  • 简介:《哈姆莱特》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一部杰出的悲剧作品,哈姆莱特也是一个典型的人文主义者。历代有关《哈姆莱特》这部悲剧作品的研究论文层出不穷,有关哈姆莱特这一悲剧形象的看法也是见仁见智。普遍的一种看法是哈姆莱特是一个快乐的王子、忧郁的王子、延宕的王子、行动的王子。在此基础上,本文试图从社会的、时代的、宗教的等几个方面来探讨哈姆莱特性格形成的深层原因,以飨读者。

  • 标签: 哈姆莱特 复仇 悲剧 深层原因
  • 简介:中国元代作家关汉卿的《窦娥冤》和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都是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悲剧名作。同为古典悲剧,两剧却在内容、主题、人物、冲突和语言等方面有着巨大差异。差异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中西文化的不同无疑是两剧文本各要素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本文拟在对两剧文本各重要要素比较的基础上,探究造成它们产生差异的各种文化原因。

  • 标签: 《哈姆莱特》 《窦娥冤》 比较解读 跨文化 文艺复兴时期 文化原因
  • 简介:19世纪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说《维莱特》以第一人称手法讲述了主人公露西的经历,关于其叙述可靠性的问题,学界存在两种对立观点,本文从叙述者角色的边缘化和叙述时间差、文本层的缄默与含混,以及读者层的多样伦理回应等三个层面入手,将修辞方法与认知方法结合,从作者动因、文本现象和读者的循环互动中探讨《维莱特》的"不可靠叙述"。

  • 标签: 夏洛蒂.勃朗特 《维莱特》 “不可靠叙述”
  • 简介:鲁迅小说《铸剑》与莎士比亚戏剧《哈姆莱特》虽然文学形式不同,但都属于叙事性作品,在报父仇母题、主角形象设计、启蒙精神和象征手法运用等方面有共通之处。以报父仇母题为切入口,运用文学人类学的理论和文本细读法,对两部作品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行分析,并将其主角提升到改革派青年知识分子的象征高度进行比较研究。研究发现:同样的故事原型,因为主角社会身份设置的不同,会带来不同的故事走向,所承载的思想和情怀也会不同。

  • 标签: 《铸剑》 《哈姆莱特》 父仇母题
  • 简介:通过“宏观延宕“的建构来隐喻性地指涉主题是戏剧《哈姆莱特》一大创作特色。本文就《哈姆莱特》中“宏观延宕”效果的具体建构进行了微观的探究,指出戏剧象征和戏剧双重冲突的渲染与戏剧象征和戏剧人物的衬托共同张扬了全剧的“延宕”性,深刻而又全面地强化了主题。

  • 标签: 《哈姆莱特》 宏观延宕 建构 主题
  • 简介:劳伦斯的小说《查泰莱特夫人的情人》里充满了大量的身体叙述,他同时塑造了具有强烈对比效果的身体:权利规训下异化的身体/抗争权利时完整的身体。他用他敏锐的观察和独特的思考给了身体充分的话语空间。本文拟从福柯的身体理论出发来解读小说独特的身体叙述从而揭示劳伦斯的身体哲学观。

  • 标签: 劳伦斯 身体叙述 规训的身体 抗争的身体
  • 简介:《师说》一文历来为多种版本的高中语文教材所选录,其"‘说什么’与‘怎样说’""说理逻辑""《师说》之‘说’""有无中心论点"等问题一直成为老师们争论的焦点。研读了徐江~([1])、邓思庆~([2])、王俊鸣~([3])、郑新贤~([4])、张正耀~([5])、何元俭~([6])等老师对《师说》一文的不同解读后,受益匪浅,但也陷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思维怪圈。多数老师采用先驳论再立论的论证范式来确立所论观点的正确性,

  • 标签: 逻辑 莱特 哈姆 老师 无中心 有理
  • 简介:"生存还是毁灭"这段独白展示出哈姆莱特作为高贵王子的丰满形象。在哈姆莱特忧郁彷徨的背后,是仁者的操守、智者的审慎。独白篇幅短小而意蕴丰厚,不仅细致入微地揭示出哈姆莱特的痛苦思索,也让我们近距离地感受到他的成长过程以及他的责任感、理想抱负和人生追求。

  • 标签: 莎士比亚 哈姆莱特 独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