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谐声偏旁分部互用”是指同声符的一组形声字分属不同韵部,其中声符与所谐字异部者,段玉裁视为“合韵”。考察17个谐声系中诸字的归部,发现段玉裁的归部依据并非“同谐声者必同部”的原则。“谐声偏旁分部互用”是段玉裁按照条例归部的结果。凡韵脚字,据押韵情况归部;非韵脚字,据古今音对应规律取今音上推归部。如果大徐转,则另外选定正音归部。谐声系联限于把同谐声而中古同韵者归于同一韵部。

  • 标签: 谐声偏旁 音转 押韵 合韵 归部 今音上推
  • 简介:”说是最早的关于汉字构造的传统理论,它对文字学的发展有巨大贡献,“”是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类。文章对“”理论关于“造字之本”的说法做出新的解释,认为它其实是更接近于描述汉字的结构类型。

  • 标签: 六书 许慎 造字之本 结构类型
  • 简介:"四体二用说"的产生并非戴震一人之功,也并非戴震最先提出,而是有着一个肇源、逐渐形成和精密阐释与系统运用的过程。徐锴、郑樵、戴侗肇其端,周伯琦、赵撝谦导流扬波,吴元满、杨慎建框构架,至戴震方才精密系统阐释,段玉裁全面系统地运用,形成直至今日仍具有重大影响的汉字学上的重要理论。

  • 标签: 六书 四体二用说 吴元满 杨慎 戴震 段玉裁
  • 简介:郑樵不仅是宋代的著名史学家,而且对于文字学也有着极深的造诣,在文字学史上尤其是“”研究史上有着极为独特的贡献和地位。就其成就的内外因素而言,既有纵横贯通的思想基础、求实自得的创新意识和博雅深厚的学术积累,也生存于良好的治学著书的客观环境之中。《略》为郑樵所撰《通志略》之一《略》,是其专以说研究《说文》的代表作。该书涉及汉字的来源与性质、之次第、象形为汉字结构之根本的功能观、“子母”理论等诸多观点。凡此表明,在研究史上,郑樵是一个重要的人物,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学术大家。

  • 标签: 郑樵 《六书略》 六书研究
  • 简介:“转注”为“”之一,理解“转注”要依据“”性质及《说文》对所列汉字的具体解说。文字的基本功能是记录语言,“”应该是汉字记录汉语不同方式的归纳。所以我们认为,“转注”也是对汉字记录汉语在总体构形特点及规律方面的揭示与说明,核心在说明汉字构形凡形体相同则构意相同。《说文》的字例分析通过“凡某之属皆从某”的部首体例与“某与某同意”的形体分析条例相结合的方式,对“转注”内容进行了系统阐释、揭示与展示。

  • 标签: 六书 转注 同意 构意
  • 简介:汉字构形的发展经历了从个体发展向群组发展的演变过程,在汉字构形的个体发展阶段仅专注于字形个体及其表现对象之间的关系,在群组发展阶段则在关注字形个体及其表现对象之间关系的同时,也关照字形个体之间的关系,即着力于字形群组的系统化和类别化,以及对字形表现对象进行分类。“转注”是在创制个体字形的同时,考虑与其他个体字形之间关系的一种造字方式,属于造字的兼顾模式。它所形成的结果是汉字构形的系统化,从而使众多个体字形有了归类分组的特性。

  • 标签: 汉字构形系统 六书 转注 四体二用
  • 简介:研究只要明确了造字和汉字字形分析是不是一回事、《说文》内在体例是否自相矛盾、《说文》的解说体例该如何归纳、古人用字情况的分类是否科学这四个方面的问题,就可以重新明确的内涵,达成共识,进一步完善体系和文字学理论。

  • 标签: 六书 说文解字 许慎
  • 简介: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后形成的"汉代说"认为是汉代学者根据秦篆体系总结出来的。此说与史料多有不符。从文献学看,最早记载的《周礼》明确指出是周代保氏教国子的基本课程,汉代学者亦明确指出来源于周代。从文字学看,最能充分体现原理的绝不是周以后的籀篆隶楷,而是商周甲骨金文。所以,至少是周代巫史根据甲骨金文总结出来的造字方法。

  • 标签: 六书周代说 六书汉代说 甲骨金文 籀篆隶楷
  • 简介:汉字,是中华民族创造的一种方块文字,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随时都能见到它的身影。可以说,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就会有汉字。象形、会意、形声这三种造字方法创造了最原始的文字。以""说为指导,了解汉字的构造方法及其特质,是识记汉字的重要途径。

  • 标签: 六书造字法 识字教学 意义识记
  • 简介:""是古人研究汉字造字法的理论.历代学者对这一理论中的几个重要问题有许多分歧认识.本文对各类造字法做了较为准确的解释,对它们之间的界限做了确切的说明,给它们做出了较为合理的分组和排序,使""理论的科学体系得到了较为合理的阐释.

  • 标签: 汉字造字法 象形 指事 会意 转注 形声
  • 简介:""自从其诞生起,一直都是中国古代小学以及语言文字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但是生成时的一些限制因素以及历史研究的繁冗积淀,""已经难以作为一种理论体系发挥其研究的作用。本文试借鉴西方认知学理论,结合""生成的宏观思维背景去考察、界定""的性质,把""看作是在文字整理的现实基础上,从"典型"现象上升到认知范畴的"范畴化"的结果;此外,本文还在确认""非《说文解字》析字方法的前提下,进一步探讨""与《说文解字》的关系。

  • 标签: 六书 范畴化 生成 《说文解字》
  • 简介:马叙伦“二系”说以形音义为主线,将“”分成形系和声系,形系所属有象形、指事和会意,声系所属有假借、形声和转注。由形系之“文”与声系之“字”组成汉字,构成汉字母子联贯相生,生生不息的孳乳系统。“二系”说别出心裁,具有一定的新意,同时他的理论自圆其说,可谓“一家之言”。这是分析他的“说”所要掌握的重要部分,也是马氏“说”的轴心骨。马氏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所提出的“二系”说有着明显的进步性,但是文字学理论研究者缺少关注,这与马氏做出的实际贡献极不相称。

  • 标签: 马叙伦 “六书” 形系 声系
  • 简介:

  • 标签:
  • 简介:中华书局1995年出版的《通志二十略》是该书目前唯一的点校本.本文通过对校、他校等校勘方法,纠正了该书《略》中的一些字形校录方面的疏误,包括手民之误、当校失校及误校两类.

  • 标签: 《六书略》 点校本 校录疏误
  • 简介: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学校教育要做到以人为本,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展开相关的教学活动及教学内容。小学生还处在直观性思维的过程中,对结构复杂的汉字缺乏理性认识。因此,小学识字教学应注重通过有效的方式方法,增强画面感,以提高识字效率,而“”的应用便是一种极好的办法。汉字本身的连续性及历史性决定“”可以应用于小学识字教学。儿童的心理特征决定“”有必要应用于小学识字教学。目前很多小学已经把“”引入课堂,学生的识字效果明显提高。

  • 标签: “六书” 小学 识字教学 重要性
  • 简介:''着眼于造字构形,但有其不足;'三'着眼于类型的划分,是对''的合理改造;理解'三',重在假借.

  • 标签: 造字 构形 六书 类型 三书
  • 简介:宋元明时期是理论研究的中兴期,其创新性研究成果有“右文说”、“汉字形体结构理论、词义系统研究、转注研究、对指事的见解和“四经二纬”说等等。这些成果展现了此期理论研究的兴起之貌,内蕴着一种深刻的时代学术精神。

  • 标签: 宋元明 六书理论研究 创新成果
  • 简介:转注字是“”之一,是汉子种表义方式之一种。它是一种字,不是一种字义。朱骏声则认为转注字就是引申义。本文对朱的转注观进行了剖析,指出:朱把文字的字义中的引申义作为转注字,是把文字这个概念和字义中的引申义这个概念等同起来。这是混淆概念,并进一步指出朱的转注观点是受清儒们的“四体二用”框框所囿,是脱离客观现实的。

  • 标签: 朱骏声转注观 转注例字 引申义 “四体二用” 表义方式
  • 简介:传统""说仍可应用于当前的小学语文生字教学中。具体做法是:利用象形字形似画面、字形直接表义的特点,结合汉字古代形体,丰富小学生的感性认识;利用指事字具有构形符号的特点,讲明汉字造意,提高小学生的观察思辨能力;利用会意字会合两形(或多形)表达新义的特点,挖掘构字理据,提升小学生的文化内涵;利用形声字形符表义、声符表音的特点,串联字族,培养小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 标签: 古代汉语 “六书”说 应用 小学语文 生字教学
  • 简介:宋元明学中最为淆杂的是转注问题,真可谓形形色色.各种转注研究,大都成一家之言,但历来争议较大.今日对转注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这些转注学说对于我们的研究还是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的.

  • 标签: 六书 汉字 转注 文字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