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9 个结果
  • 简介:在新媒体冲击下,以报纸为代表的传统纸媒,出于突出自身特色、强化舆论引导等原因,普遍有加强评论的意愿和趋势,特别体现在评论版的扩充和改版上。但受作者队伍、媒介氛围、运行机制等因素制约,评论版稿件质量并不如人意,传播效果和影响力整体上变弱。在媒体融合发展、受众阅读习惯改变的情况下,报纸要加强评论版这个重要的舆论阵地,还需要理念和产品的不断创新。

  • 标签: 报纸评论 媒体融合 产品创新
  • 简介:春光四月,山花烂漫。笔者来到怀柔区青龙峡旅游度假区采访,站在景区大坝上眺望,青龙峡的美景尽收眼底。静静流淌的溪水上,游人正在划船、撑竹伐。峡谷两侧山势雄伟,植被青翠欲滴,让人心旷神怡。

  • 标签: 峡谷 山水 旅游度假区 青龙峡 怀柔区 美景
  • 简介:河南省尉氏县公安局局长郑伟因在命案侦破中“弄虚作假、谎报战绩”,被免去局长兼党委书记职务,并处行政记过,调离公安机关,对其余5名办案民警,分别给予免职和行政记过处分。

  • 标签: 公安局 精神病人 局长 党委书记 公安机关 尉氏县
  • 简介:图片编辑的工作可用一句话概括:"找到合适的照片放在需要的位置"。而现在报纸、杂志和网站,设置图片编辑职位的媒体已经很少了,大部分时候图片编辑的工作已经被美术编辑、文字编辑和记者所代劳。

  • 标签: 美学标准 传播规律 平衡 图片编辑 美术编辑 文字编辑
  • 简介:1949年5月19日,宋美龄和宋子良从美国写信给庆龄,这也是她与庆龄之间的最后一封通信。1950年1月13日,美龄抵达台北。至此三姐妹天各一方,再未相聚。最早离开中国大陆的是大姐蔼龄。1944年7月9日,她和美龄同机前往巴西治疗荨麻疹。庆龄到机场送行。但她万万没有想到,这次送行是她和大姐的永别。9月蔼龄从巴西抵美,1946年便正式定居美国。

  • 标签: 宋子良 宋美龄 宋家 家国 三姐妹 宋子文
  • 简介:近年来,在湖北省委省政府和省委宣传部的坚强领导和各级地方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在集团新一届党委的率领下,湖北日报以党的十八大和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打造全国一流党报"为目标,不断提升党报影响力和传播力。从2011年21万份起步,湖北日报发行量三年三大步:2012年46万份,2013年56万份,2014年更是达到63万份。在新媒体生态格局影响传统媒体发行量的当下,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 标签: 日报发行量 湖北日报 地方党委 传统媒体 媒体生态 省政府
  • 简介:2007年3月5日,浙江省嘉兴市市委机关报《嘉兴日报》在一版推出了一个栏目“嘉兴时评”。栏目名称下方的两句话强调了栏目宗旨:第一时发布新闻,第一时发表评论。此外,栏目文章的署名方式“本报评论记者”也引入注意。所谓“第一时发布新闻”并不新鲜,业界和学界对此实践及研究颇多,而“第一时发表评论”与“本报评论记者”的署名方式确是新鲜事物。

  • 标签: 《嘉兴日报》 评论 时间 记者 时评 栏目名称
  • 简介:沈阳地铁报《地铁第一时》创刊5年来实现了效益、口碑的双丰收,在报媒寒冬中逆势崛起,其创意一版作为其最具有代表性的版面,充分体现了报纸特色和定位,对增加受众黏合度起到了重要作用。

  • 标签: 《地铁第一时间》 创意一版 设计 内容 特点分析
  • 简介:本文以角色理论为研究视角,运用话语分析的方法,考察记者博客如何呈现记者角色的自我想象和重新建构,以及新闻专业主义与上述两者有何勾连。研究发现,在知名深度报道记者的博客中,“专业的新闻采集者”这一角色正以话语表述的形式被记者想象并建构着。记者博客虽然存在着局限性,但对于记者践行专业理念存在着一定价值和意义。

  • 标签: 记者博客 专业主义 角色
  • 简介:麦克卢汉的“冷热媒介”学说是对传统的工具主义媒介观的一种批判,隐含了一个“主体性”的思维立场。在这个“交互主体”的视域中,麦克卢汉对人与媒介的关系作出了“人学”意义上的全新理解。

  • 标签: 麦克卢汉 冷媒介 热媒介 现象学 主体间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创办初期的《循环日报》,其版面设置并不固定。一是临时性的栏目设置较多,二是与同期香港其它华文报纸相比,明显偏重新闻版面。1875年以后,《循环日报》版面才基本固定在"选录京报"、"羊城新闻"和"中外新闻"等栏目,且新闻版面整体上相对缩小,由初期的新闻版面约占总版面的45%左右下降至30%左右。较为强烈的正统意识以及比较重视新闻和言论是《循环日报》在版面设置上有别于同期其它香港诸华文报纸的两个主要特征。不过,从版面总体来看,《循环日报》主要还是一份以刊登各类告白为主的报纸,因此,以往人们通常认为《循环日报》以政论为主的看法不太确切。《循环日报》之版面设置基本沿袭了《香港中外新报》所创立的"香港版"模式,但同时也受到以上海《申报》为主要代表的"上海版"模式的影响。《循环日报》在"中外新闻"栏内首置"论说"、并大体维持每天1篇"论说"的做法,主要是吸取和借鉴上海《申报》的结果,并非《循环日报》首创。

  • 标签: 《循环日报》 《申报》 “香港版” “上海版”
  • 简介:奥运赛后第一时现场采访的内容由记者的提问和选手的回答两部分构成。其中,选手的回答是现场采访报道的主体内容.是提问的目标所在.记者——运动员——观众之间形成一个有磁力的信息场.成为奥运转播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 标签: 奥运选手 答记者问 时间 个性 情感 现场采访
  • 简介:改版后的《第一时》新闻报道增加了对公共议题的讨论,跳出了市井新闻的漩涡,进行了电视深度报道的尝试,却在新媒体多向互动上落后。在新的媒介生态下,《第一时》可以文化共同体塑造者、多向互动传播者、公共议题的讨论者定位自身的角色。

  • 标签: 电视民生新闻 第一时间 角色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