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  关于美国报刊历史的分期,不同的新闻史著作有些不同。比如:胡得深(Hudson)把从1690年到1872年的美国报刊分为这么六个时期(胡得深,1873)。  1、1690—1704:美国报刊诞生期  2、1704—1775:殖民地报刊时期  3、1755—1783:革命时期的报刊  4、1783—1833:政党、宗教、农业、体育、商业多种报刊时期…………

  • 标签: 办报思想 报人办报 早期报人
  • 简介:早期记者产生于外人所办报馆,孕育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产生之初就深受西方新闻观念影响。中国最早的现代意义上的记者正是在西方文化冲击下。初步形成了自己的职业意识和观念。同时,他们又受传统文化影响,难以摆脱传统观念影响,热衷科举,对西方文化表现出排斥心理。本文试图通过揭示早期记者的职业认同危机、科举情结、文化认同危机,考察分析早期记者的职业意识和精神状况,以及其对新闻工作的影响。

  • 标签: 记者 职业意识 职业精神 文化价值观
  • 简介:新闻采访中,记者应力求及时、全面准确地捕捉当前事实。但在适当的时机也应对事件的发展走向酌情进行正面干预。这种干预体现的是一种大局观念和正确的导向。

  • 标签: 新闻报道 新闻采访 记者干预 新闻事实 大局观念
  • 简介:从1996年至今,关于“新闻策划”的讨论,历时近十年。学术交锋之后,“新闻策划”的定义依旧是模糊的。笔者就此认为,“新闻策划”已经和“新闻道德”等词语一样,成为新闻学的一个“基本问题”。凡是能够成为“基本问题”的名词,都是极端抽象的、语义宽泛的、富有争议的。但同时也是在新闻实践中不可回避、历久弥新的。从这个层面来讲,新闻策划的存在是必要的,有意义的,然而也是有操作风险的。

  • 标签: 新闻策划 媒介 新闻道德 新闻实践 操作风险 新闻学
  • 简介:本文作者提出:晚报要主动干预生活,正确地开展批评,进行舆论监督。晚报也是党报,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同党保持一致,宣传党的主张和意图,这一点不允许有丝毫的怀疑和动摇。晚报有自己的个性和风格,在干预生活方面应该有相对大的空间和用武之地。晚报主体新闻应当是“软新闻”,知识性、趣味性、社会性之类的内容是不可少的。但仅限于此,还不能满足读者的需要。它应当以“软”为主,“软中有硬”。批评报道,舆论监督,要在群众和领导的结合点上做文章。该文讲的是晚报进行舆论监督的问题,对办好党报,增强党报可读性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所以我们把它刊登在这个专栏里。

  • 标签: 批评报道 舆论监督 正面报道 追踪报道 邯郸晚报 连篇累犊
  • 简介:党的新闻事业自党建立之日起开始,到1942年延安整风期间发展成熟,如果把这一发展过程放在历史的语境下进行分析考察,我们会清晰地发现它并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受到同时代以及前人各种新闻思想的影响。

  • 标签: 新闻事业 新闻思想 早期 延安整风
  • 简介:本文通过对1912-1927年《东方杂志》商业广告中女性形象的梳理、分析,从传播学的角度探讨《东方杂志》广告文本的观念预设功能,及其对女性新型身份的建构。

  • 标签: 《东方杂志》 商业广告 女性形象 形象建构
  • 简介:在城市的强势话语霸权下,异质的乡土文化体系由于经济力量的不足而在事实上失去了正当的权益和表意的机会,他们成了被忽视、被歧视、被遗弃的一个“超级”群体。农村问题之所以如此严重,与主流话语体系将其排斥到边缘地带无法分开。事实上,正是由于媒介在市场的裹胁下对农民、农村和农业问题的选择性放弃,助长了这三者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边缘化趋势。而公共政策的干预应该也有可能改变这种农民群体在传播体系中的边缘现状。

  • 标签: 农村传播 媒介放弃 公共政策干预
  • 简介:创办初期的《循环日报》,其版面设置并不固定。一是临时性的栏目设置较多,二是与同期香港其它华文报纸相比,明显偏重新闻版面。1875年以后,《循环日报》版面才基本固定在"选录京报"、"羊城新闻"和"中外新闻"等栏目,且新闻版面整体上相对缩小,由初期的新闻版面约占总版面的45%左右下降至30%左右。较为强烈的正统意识以及比较重视新闻和言论是《循环日报》在版面设置上有别于同期其它香港诸华文报纸的两个主要特征。不过,从版面总体来看,《循环日报》主要还是一份以刊登各类告白为主的报纸,因此,以往人们通常认为《循环日报》以政论为主的看法不太确切。《循环日报》之版面设置基本沿袭了《香港中外新报》所创立的"香港版"模式,但同时也受到以上海《申报》为主要代表的"上海版"模式的影响。《循环日报》在"中外新闻"栏内首置"论说"、并大体维持每天1篇"论说"的做法,主要是吸取和借鉴上海《申报》的结果,并非《循环日报》首创。

  • 标签: 《循环日报》 《申报》 “香港版” “上海版”
  • 简介:我国步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路,这一前无古人的艰难探索的成败,关系到党的存亡和国家的兴衰。大众传播媒介在发挥正确舆论导向的同时,应当义不容辞地肩负起消除负面因素的责任。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初发阶段,会出现各种前所未有的矛盾,其中许多矛盾较大程度上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究其原因,在于目前赖以解决这些矛盾的经济、法律、行政三大手段,本身并不具备包揽功能,何况

  • 标签: 大众传媒 正确舆论导向 湖北日报 楚天 用事实说话 现场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