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本文以一个包含风电、光伏、储能和可控负荷的园区电网为例,分析了其内部源网荷储之间的协调控制运行,同时结合模糊决策算法,实现降低园区电网运行成本的目标。

  • 标签: 园区电网 源网荷储 模糊决策 运行成本
  • 简介:摘要本文从解读提供特色产业园区高质量供电服务、优化营商环境必要性入手,简要概述国网泗阳县供电公司“专属服务队、专项储备库、专用快通道”的“三专”供电服务模式,并总结各要素的特色管理经验,为系统内各兄弟单位支撑本区域工业园区建设提供可借鉴的典型经验。

  • 标签:
  • 简介:摘要:想要在浮空器区域布局空化过程当中,以最小的代价而获取最高的收益,就需要针对于布局优化过程当中多个目标,通过数学模型对其进行规划以及设计,从而在规划设计过程当中引用了浮空器区域覆盖优化算法,根据预先设计好的位置以及浮空器所具备的覆盖能力,建造出初始种群,从而防止进化过慢或者是交叉的现象。

  • 标签: 空间浮空器 区域覆盖 布局优化
  • 简介:基于2005年~2016年中国285个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SBM-DEA模型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方法评价绿色创新水平及其空间分布格局,并运用空间杜宾模型探讨影响绿色创新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城市绿色创新大致表现出缓慢上升趋势,分布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逐渐形成了以城市群为区域范围的'多核心'集聚形态;绿色创新具有累积效应,往期绿色创新成果会推动当期绿色创新发展;交通条件、教育水平、环境规制均会促进绿色创新,低层次产业结构则会显著抑制绿色创新,而扩大开放程度不利于本地区绿色创新,但会促进周边城市绿色创新水平的提升。要因地制宜、因城施策,加强城市间绿色创新资源的流动、整合与共享,实现中国城市绿色创新协同发展。

  • 标签: 绿色创新 城市绿色创新 空间格局 创新发展 中国城市
  • 简介:本文根据新经济地理学理论,考虑资本和制度因素对产业集聚形成的作用,构建适合我国经济发展情况的产业集聚形成机制理论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实证检验产业集聚的形成机制。分析结果表明,制度因素在产业集聚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制度变迁对产业集聚的影响显著为正,随着市场发育的成熟和制度环境的改善,企业生产经营的内生交易成本逐步降低,产业集聚水平得到提高;工业企业更倾向于向资本成本较低的地区集聚,工业相对效率资本成本与产业集聚呈负相关,资本成本的上升不利于产业集聚的形成;市场潜力和外商直接投资水平的提高对产业集聚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交通运输成本和劳动力成本的降低有利于产业集聚。

  • 标签: 制度安排 资本成本 产业集聚 空间经济 市场潜力
  • 简介:摘要在互联网发展过程中,互联网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一直在发生深刻变化,从早期的“工具”“渠道”,到“基础设施”“互联网经济体”。泛在物联是指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人以及任何物之间的信息连接和交互。泛在电力物联网是泛在物联网在电力行业的具体表现形式和应用落地不仅是技术的变革,更是管理思维的提升和管理理念的创新,对内重点是质效提升,对外重点是融通发展。

  • 标签: 电力 物联网 新能源 改变
  • 简介:本文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基于省际面板数据考察8种公众参与方式对环境规制强度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群众来访密度对提升本省区的环境规制强度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非政府组织参与密度和政协提案密度则可能与本省区的环境规制强度存在某种替代效应,其他5种公众参与方式对环境规制强度的影响并不明显。据此,本文建议应破除公众参与环境问题的体制机制障碍,健全反馈机制;增强人大、政协等机构的履职能力;引导非政府组织科学发展,形成多元一体的环境治理机制。

  • 标签: 环境治理 政府规制 公众参与
  • 简介:中国地区间以竞相税收优惠为竞争手段进行招商引资,制造税收“洼地”,影响公平竞争和市场统一。本文研究中国地区间税收竞争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基于不对称税收竞争理论,构建动态空间杜宾模型,提出并检验本文的理论假设。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地理相邻的地区间税负具有正的空间相关性,并在多数地区间形成税负“逐底”的恶性竞争;经济相近的地区间税收竞争更激烈,阻碍资源有效整合;人口规模增长、工业化发展和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有助于促进地区保持高税负,缓解“逐底竞争”。为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在缓解竞争方面提供经验证据,中心城市带动地区人口流入、工业化发展和促进对外开放的同时,拉开地区经济发展层次,有利于税收竞争缓解和资源有效配置。

  • 标签: 税收竞争 影响因素 空间效应 动态空间杜宾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