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从1927年4月到1937年7月的十年中。南京国民政府为应付庞大的军政、债务费用的支出,发行了约25亿元的内债。探讨这十年的内债情况,是研究民国经济史乃至政治史的一个重要方面。鉴于此,笔者试图对南京国民政府头十年的内债政策、内债发行的政治背景、发行经过、内债整理、内债用途及其影响等方面,进行系统探讨。本文拟仅讨论1927──1931年间的内债情况。

  • 标签: 内债 旧中国公债史 南京政府 南京国民政府 债券 军费
  • 简介: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加大了盐务人员管理的立法力度,出台了一系列有关盐务人员的任用、考核、培训、俸给、监察等法律法规,从各个方面加强了管理,使之趋于规范化、制度化,逐步完善了近代盐务人事制度。这是我国近代盐务人事制度的重大变革,从形式到内容都具有近代人事管理的色彩,较之以往有了巨大的进步,但也存在不足。

  • 标签: 南京国民政府 盐务人员 管理
  • 简介:南京国民政府的国家盐政建设是国家政权建设在盐政领域的体现,其核心是中央政府加强对全国盐务的控制,最终目的是提高国家盐税收入。本文从国家盐政建设这一新的角度,以1937-1939年川北盐场改革为例,侧重以垣正为首的盐场地方势力与国家盐政之间的互动与角力,来审视南京国民政府的盐务改革与变迁。由于官方的经费及人员投入不足带来了盐场管理的困难,地方实权人士趁机操控了基层盐政,为国家的盐政建设带来了重重阻碍。盐场官方与地方势力之间的权力和利益失衡,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官治”与“自治”的矛盾,是民国时期国家盐政建设的痼疾。本文对于理解民国时期的盐场盐政以及四川区域社会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对国家与地方社会的互动关系以及经纪人研究也颇具启发意义。

  • 标签: 南京国民政府 国家盐政建设 川北盐场 垣正 经济人
  • 简介:白银风潮前夕,中国通商、四明和中国实业三银行即因长期经营不善而资金周转不灵.在白银风潮中,三行同时陷入挤兑的困境;法币改革后,三行因难以缴足发行准备金而再度陷入困境.在这两个过程中,国民政府以救济之名,行控制之实,最终对其增资改组,将其纳入政府金融体系.

  • 标签: 中国通商银行 四明银行 中国实业银行 改组
  • 简介:抗战时期及战后初期,国民政府始终坚持纺织工业的民营原则。战后物价狂涨、通货膨胀、工潮叠起等严重威胁经济建设和政治稳定。为平抑物价、救济失业、恢复生产力,国民政府决定接收原在华日本纱厂,筹设中国纺织建设公司。本文认为成立中纺公司是为了筹措内战经费及补充国库的传统观点并不全面,战后纺织工业的起落与国民政府的棉业政策有密切关系。

  • 标签: 中国纺织建设公司 纺织事业管理委员会 国营 民营 日伪纱厂
  • 简介:近期,江苏省南京政府公布《关于进一步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其中出台九条举措涉及加强企业服务、财政支持、融资服务、税收减免、平台建设等多个方面,旨在进一步优化中小微企业的发展环境,助推中小微企业的健康发展。

  • 标签: 企业发展 政府采购 南京 融资服务 财政支持 税收减免
  • 简介:<正>一、国民政府财政的总崩溃,是由于它的财政本质所决定国民党政权财政是处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的没落与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兴起这一历史时期、代表买办地主阶级及其政权利益的财政。这就产生了与国民党政权有内在联系的财政本质。一方面,由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加强侵略,1927年蒋介石窃取政权后,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开始形成,中国民族工业与农村经济处于破产和半破产的状态;另一方面,新民主主义革命蓬勃发展,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工商业的发展以及财政金融制度的建立,决定了国民党财政必然走上总崩溃的道路。

  • 标签: 财政走向 国民党政府 四大家族官僚资本 法币 国民党政权 军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