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6 个结果
  • 简介:我国定向增发定价机制赋予了投资者一个由选择认购时机的"认购权证"及认购后获得的"成长期权"构成的"复合期权",增发日的折价率是选择期权最优行权条件的结果。实证结果显示,"认购权证"价值是决定折价率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同时,折价率扮演了向市场传递内幕信息的角色。仅管控折价率并不能有效抑制利益输送,可能会引起潜在的利益输送方式的转变,而限定定价时机从而降低"认购权证"的价值对抑制利益输送将更加有效。

  • 标签: 定向增发 折价率 认购权证
  • 简介:大股东侵占是否是我国定向增发高折价现象的主要原因一直存在较大争议。以定向增发价格政策为基础,将样本首先按照定价方式分成两类,然后以创新后的大股东净效应理论为依据,进一步将样本分为全认购、零认购和混合认购三种类型,分别探讨大股东在不同类型下的行为模式对发行折价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定向增发过程中,大股东虽然存在显著的侵占行为,但对发行折价并不具有主导作用,甚至在市场价格低于发行价格时,更可能承受溢价认购的风险。基于此,提出两点政策建议:(1)加强投资者保护以抑制大股东侵占行为;(2)完善价格政策定价机制,以在降低定价发行方式发行折价的同时,降低大股东溢价认购的风险。

  • 标签: 定向增发 价格政策 定价方式 大股东净效应 发行折价
  • 简介:[目的/意义]为促进四川旅游经济持续、健康、协调发展,有必要探究影响四川旅游空间差异的相关因素。[方法/过程]运用标准差、变异系数、基尼系数、泰尔指数测度四川旅游经济空间差异,运用相关分析法研究影响四川旅游经济空间差异的因素。[结果/结论]研究发现:随着时间推移,四川各市(州)旅游经济绝对差异不断扩大,相对差异趋于缩小;五大经济区旅游经济区内差异大于区际差异,新经济区划分有利于削减四川旅游经济空间差异;与旅游资源禀赋、旅游投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收入、公路旅客周转量等因素相比,公路里程、交通密度对旅游经济空间差异影响不显著。为促进四川旅游经济持续、健康、协调发展,需要推动区域旅游一体化、提升景区可进入性、积极发展旅游新业态、加快智慧旅游建设步伐、完善旅游投融资体制机制。

  • 标签: 四川 旅游经济 空间差异 影响因素 对策建议
  • 简介:当前新能源汽车迅速普及,中国全年生产新能源汽车数量稳居全球第一。本文从能源危机的预见性、减少排放的紧迫性、对实现汽车强国目标与汽车产业升级的推动性、适应消费者需求变化的必要性探讨新能源汽车出现的应然与必然。通过对整车产销现状、动力电池生产现状、车用驱动电机生产现状、充电设施发展现状等方面,深入剖析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生产现状,分析认为研发与制造基础、技术与知识溢出、当地政策的引导、消费市场接近性是影响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壁间分布的重要原因,并对进行合理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布局提出相关讨论与对策。

  • 标签: 新能源汽车 产业集聚 空间布局 区位选择
  • 简介:在考虑区域空间相关性的基础上,利用空间面板模型对中国1991-2015年省际技术空间扩散效应及其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表明:中国各省区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主要归功于技术效率的提高;各省区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技术扩散效应,且主要是由技术进步引起;外商直接投资的国际技术扩散效应为正,而贸易进口的国际技术扩散效应显著为负。建议技术创新战略应该具有区域差异性,并继续鼓励和吸引高技术产业领域的外资来华设立高层次的研发机构,优化技术研发人员的人力资本结构。

  • 标签: 技术空间扩散 技术进步 空间面板模型
  • 简介:本文基于2011-2015年我国31个省域面板数据,借助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对农村贫困程度时空格局演变特征进行解析,在此基础上,通过空间计量模型揭示其驱动机理。结果表明:我国农村贫困程度空间相关性显著且具有跃迁性,但大多属于临近区域与本区域属性值均未发生改变的跃迁类型,其空间结构具有一定的路径依赖特征,并表现出从西部地区向中部和东部逐级递减的分布格局: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减贫效果,但其涓滴效应并非总是成立,经济增长与贫困程度存在“倒N”型的Kuznets曲线,目前几乎所有地区的GDP减贫效果均存在下降趋势,未来的减贫工作势必强调其他政策手段的重要性:我国农村贫困程度空间溢出效应显著,应充分发挥有利的“被扩散”的区位优势,制定具有区域联动特点的空间扶贫开发策略。

  • 标签: 农村贫困发生率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 驱动机理
  • 简介:中国东北区域的振兴不仅要振兴工业,还要大力发展旅游业,充分发挥其就业岗位多、关联效益高、地区带动作用强的特点,借助旅游业推动东北区域经济、社会的全面振兴。中国东北区域包括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其中辽宁省旅游业最发达,其次为黑龙江省,吉林省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旅游业发展差距不大。根据接待游客人数的层次,将中国东北区域范围内41个地区的旅游业发展水平划分为热点目的地区、高访问旅游地区、中等热度地区和低访问率地区4类,从人均旅游收入、旅游景区、旅行社和旅游酒店等旅游基础以及旅游收入占地区GDP比重等方面全面总结东北区域旅游业发展的空间格局,为未来科学规划、宏观决策、深入发展奠定基础。

  • 标签: 旅游业 中国东北 区域 发展现状 空间格局
  • 简介:建设美丽宜居小镇、村庄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行动和途径,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拓展宜居村镇的宜游功能,是充分发挥其环境优势,提高居民生活品质的重要策略。文章以目前公布的全国755个宜居村镇为研究对象,探索宜居村镇的空间分布及其地理成因。研究发现,宜居村镇呈集聚分布格局,主要集中于长江中下游地区,京津辽、成渝和粤琼沿海;受地形、人口、经济、交通、区位、空气质量等要素的作用,形成“依山傍水”,依附中心城市、邻近高等级景区,集中于空气质量较好、人口密度适中、交通便捷地区的分布特征。基于上述结论,提出便捷交通驱动、知名景区联动、康养旅游拉动和城郊休闲带动的宜游拓展策略。

  • 标签: 美丽宜居村镇 空间格局 地理成因 功能拓展
  • 简介:基于河北省11个地级市2000—2012年的PM2.5数据,研究发现雾霾污染具有显著的正空间相关性,并呈现出高浓度值与高浓度值聚集、低浓度值与低浓度值聚集的空间分布特征。选取两种空间权重矩阵,通过构建空间杜宾模型,研究发现:河北省雾霾污染具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并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和"警示效应";河北省的产业结构和城镇化水平对雾霾污染具有正效应关系;实际人均GDP、外商直接投资、对外贸易依存度、公路里程等变量均对河北省雾霾污染具有不同程度的效应影响。

  • 标签: 河北省雾霾污染 空间分布 影响因素 实证分析
  • 简介:以北京市2004—2015年六环内出让的居住用地为研究对象,运用地统计学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讨北京市居住用地价格的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1)北京市居住用地价格呈多中心圈层式递减分布,具有中等程度的空间变异;高值区主要集中在国贸CBD、金融街、朝阳公园、万柳、奥体中心等区域,低值区主要集中在五环以外。(2)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改进了传统的特征价格模型,基于FixedGaussian的地理加权回归估计结果最优且稳健,能更有效地刻画空间异质性。(3)天安门对居住地价的影响表现出显著的内外城差异,对三环以外的区域影响更为明显;交通设施越是不发达的区域,其对居住地价的提升越明显;占地面积和容积率显著提升居住用地价格,但占地面积的影响边际递减;相比于招标,挂牌出让的居住地价相对更高。

  • 标签: 居住用地价格 空间异质性 影响因素
  • 简介:城市规模是城市经济、社会相互作用的产物,伴随经济和技术的快速发展,城市规模空间变化更具多样性。城市体系内原有的城与乡、新区与旧区、先进与落后、核心区与边缘区等内部异质性问题变得更加突出。为更好地反映城市空间变化带来的其所承载的经济、技术和社会活动变化,促进经济技术转型升级,需以新方法识别城市规模变动类型与空间联系变化。使用夜间卫星灯光光斑来衡量城市规模,将灯光光斑和地级市数据匹配后的研究结果显示,光斑衡量的城市规模与人口、土地总量显著正相关,表明在分析城市规模空间联系时,其作为城市规模的替代变量有一定合理性。将光斑分为亮、暗两区,根据相对变化方向和速度,识别城市规模变动类型,主要有"内聚型"和"蔓延型"两类,多数城市属后者。比较两类城市的空间联系,发现蔓延型城市间的空间联系比内聚型城市间要强,而分别用光斑和亮区衡量城市规模时,两类城市空间联系并不一致。结论印证了城市蔓延是普遍的空间现象,同时证实了城市蔓延"空间组织"能力强,是城市规模空间关系演化的主导力量。研究结论对新时期优化城市空间格局有一定参考意义。

  • 标签: 城市规模 夜间灯光数据 变动类型识别 空间计量 地方政府间竞争
  • 简介:选取山东省17地市从2006-2015年的面板数据,摒弃传统相邻或者距离权重矩阵,采用经济时间距离权重矩阵,建立空间杜宾模型,对山东省金融结构、科技创新以及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山东各地市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正的空间相关性;在控制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科技创新对本地经济增长具有正向影响,但结果并不显著;科技创新在地区之间存在显著的竞争效应。结果显示:融资结构对山东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这与预期方向相反。在空间计量分析基础上,采用新结构经济学分析方法,探索了分析变量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 标签: 金融结构 科技创新 空间杜宾模型 新结构经济学
  • 简介:中国经济增长方式已转向质量型经济增长。基于外部性理论和新经济地理理论的分析框架,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作用于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机制着手,运用全国2003-2016年285个城市的面板数据构建空间计量模型,探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地区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分析结果发现,中国经济的质量型增长受制于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化集聚和多样化集聚,但当考虑人力资本、城市经济发达程度和政府干预行为等因素的影响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经济增长质量提升的抑制作用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且区域差异、城市规模和行业特征等约束条件的不同会影响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作用于地区经济增长质量的效果。此外,从集聚外部性视角来看,MAR外部性对经济增长质量的积极影响相对显著。

  • 标签: 生产性服务业 专业化集聚 多样化集聚 经济增长质量 外部性作用
  • 简介:基于ArcGIS空间分析方法中的最近邻指数、核密度估计以及标准差椭圆分析,以2008年、2011年、2014年和2017年为时间节点探讨了湘潭市住宿业空间结构时空演化特征,并借助SPSS软件对影响住宿业布局的因素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研究发现:湘潭市住宿业布局不均衡,经济型连锁酒店“扎堆”分布,星级酒店数量较少;经济发展、交通可达性、人口密度、地价、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对酒店布局影响显著;“多核心、网状式”将是住宿业空间布局新的发展模式。

  • 标签: 住宿业 时空演化 影响因素 湘潭市
  • 简介:中国特色政治经济管理体制下,环境规制对工业生态效率的影响会受到行政垄断的约束。首先,将行政垄断与环境规制纳入生产函数,构建了环境规制与行政垄断影响生态效率的理论框架。其次,利用Super-SBM模型测算了中国2000—2015年30个省份的工业生态效率,结果表明,中国工业生态效率整体呈上升趋势,东部地区显著高于中西部地区。最后,构建动态空间杜宾模型检验环境规制和地区性行政垄断对工业生态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环境规制对工业生态效率具有正向影响,而且环境规制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和区域异质性。考虑到不同地区行政垄断程度存在差异,进一步设定面板门槛模型进行检验,结果发现,当地区性行政垄断程度低于门槛值0.343时,环境规制有效提升工业生态效率,当地区性行政垄断程度超过门槛值时,环境规制的系数不显著。据此提出制定异质性环境规制政策、放松地区性行政垄断、建立企业清洁生产技术研发激励机制、提高人力资本水平的政策建议。

  • 标签: 环境规制 行政垄断 工业生态效率 空间效应 门槛效应
  • 简介:空间计量模型的实证分析中,通常采用拉格朗日乘子检验来判断空间计量模型。然而,拉格朗日乘子检验结果对选取的空间权重矩阵和自变量非常敏感,变更空间权重矩阵和增减自变量可以导致拉格朗日乘子检验结果发生根本性改变。因此,拉格朗日乘子检验不能作为判断空间计量模型的唯一标准,应该结合实际理论选择空间计量模型。以中国150个城市空气质量指数社会经济影响因素为例,探讨了以空间滞后模型为起始模型的空间计量模型决策流程。然后,提出了矩阵指数空间设定模型可以替代传统的空间计量模型设定。在计算上具备便捷性,并且结论具有很强的可解释性。结果发现:城市间空气污染呈现出显著的衰减效应。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提高、PM2.5浓度增加以及第三产业的发展是导致空气污染加剧的重要原因,而外商直接投资和环保意识的提高有助于改善中国的空气污染。

  • 标签: 拉格朗日乘子检验 空间计量模型 空间权重矩阵 矩阵指数空间设定 衰减效应 空气质量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