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4 个结果
  • 简介:本文以股权分置改革为研究背景,研究控股股东如何参与公司管理及其经济后果。通过使用2001—20l5年上市公司的数据发现,控股股东会通过委派执行董事参与公司管理,以加强对经理层的监督和激励;通过对控股股东委派执行董事的治理效果分析发现,这一治理方式能够降低公司的盈余管理水平,同时也增强了公司的薪酬一业绩敏感性。本文利用准自然实验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之前研究控股股东治理作用的内生性问题,从控股股东执行董事这一独特视角研究控股股东参与公司管理的路径,丰富了控股股东治理效率方面的研究成果,同时扩展了董事会职能与公司治理方面的文献。

  • 标签: 控股股东治理 执行董事 股权分置改革
  • 简介:在委托代理关系下,股东和经理人之间的博弈行为会受到激励合同中业绩评价指标的影响.作为一个价值衡量指标,EVA可以被引入激励合同,作为经理人考核的标准.围绕"股东价值最大化"的根本目标,EVA激励体系将在目标类型选择等五个方面对股东和经理人的博弈行为产生影响.EVA对博弈的影响是积极和有效的,激励合同对EVA的引入将有助于委托代理成本的减少.EVA在中国企业的实践应避免教条主义.

  • 标签: EVA 经济增加值 股东 经理人 博弈分析 RI
  • 简介:利用2003~2013年沪深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了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表明:(1)控股股东股权质押抑制了企业创新;(2)相对于传统行业,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在高科技行业更为显著;(3)细分产权性质后发现,相对于国有企业,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对企业创新的抑制作用在非国有企业中更为显著;(4)考虑宏观货币政策影响后发现,相对于货币政策宽松期,在货币政策紧缩期,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对企业创新的抑制作用更强。

  • 标签: 股权质押 企业创新 高科技行业 产权性质 货币政策
  • 简介:本文从加剧公司融资约束和促使管理者投资短视两方面检验了大股东减持影响公司投资效率的机理,研究结果发现:(1)在大股东减持的公司中,公司投资规模与投资机会的敏感性显著弱于没有减持的公司;(2)大股东减持抑制而不是提高了股价高估对公司投资规模的促进作用,且这种抑制作用仅在融资约束程度较高的公司中显著。本文的研究结果支持了融资约束效应,不支持投资短视效应。这与已有研究关于大股东减持传递公司估值偏高和盈利前景不佳的信息,减持前存在较强的信息操纵行为相吻合。本文的研究拓展了内部人交易经济后果的理论研究视角,也有助于监管机构制定政策降低大股东减持对实体经济的伤害。

  • 标签: 大股东减持 资产误定价 融资约束 投资效率
  • 简介:品牌延伸是企业在推出新产品过程中经常采用的营销策略,也是提升品牌权益利用的重要方式.本文以问卷调查的方法,对于品牌纵向延伸策略对其品牌权益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证实了品牌向下延伸会对基于消费者的品牌权益产生负面影响;同时,关于品牌向上延伸对基于消费者的品牌权益产生正面影响的假设得到部分证实.最后,进一步讨论了研究结论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 标签: 品牌延伸 品牌权益 营销策略 实证分析 品牌形象 市场定位
  • 简介:基于资本投资形成控制权收益的理论阐释,结合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攫取控制权收益的自利动机和市场风险分析.本文以2001-2005年沪深两市A股市场发生了非流通股交易的公司作为考察对象,从固定资产投资和股权投资两个方面对大股东的控制权收益攫取进行了实证研究,并进行了稳健性检验。研究发现,大股东不仅通过资本投资形成了控制权收益,而且资本投资规模越高,增加等量资本投资所攫取的控制权收益越低;尽管通过股权投资攫取控制权收益的隐秘性较高、成本较低,但由于增加了控制链的代理层级,控制性股东的收益占有程度也较低;大股东的自利性资本投资行为不仅挤占了中小投资者的共享利益,而且形成了从增加资本投资、形成更高控制权收益到损害企业价值的传导机制。根据经验结论,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 标签: 大股东控制 资本投资 控制权收益 公司价值
  • 简介:本文探讨了股东参与治理所带来的私人收益、特定股权结构的社会收益以及股权集中成本三者之间的关系.我们分析的结果表明,当股东与经理人员之间的利益冲突水平较高、其它治理机制的作用较弱时,股权集中(股东参与治理的积极性较高)可以创造大量的社会收益;反之,股权的集中与分散程度(股东参与治理的积极性较低)对社会收益的影响不明显.本文的研究结论为我国股东参与治理及股权结构改革提供了重要启示.

  • 标签: 私人收益 社会收益 中国 股东参与治理 股权结构 上市公司
  • 简介:本文在细分出公司中与终极控制人关系最为密切的三类股东并将其界定为上级股东的基础上,集中考察了上级股东在降低第一类代理问题方面的治理功能。研究发现,更高的代理冲突下,公司对上级股东的参与有着更高的需求,而上级股东的介入也能够降低公司的代理成本。进一步的研究还表明,上级股东的上述监督行为符合收益最大化的理性行为框架。并且,如果按传统股权制衡研究的范式将所有非第一大股东视为一个整体,并不能观测到上述结果。

  • 标签: 股东关系 上级股东 代理成本
  • 简介:以我国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大股东所有权性质变更对公司绩效的影响。所选样本在样本区间的实证结果表明,从总体上看,企业由政府直接控制型公司转变为非政府直接控制型公司后,仅表现出显著的盈余管理,公司盈利能力没有发生变化。进一步分析发现,其中发生了高层管理人员更换(简称“高层更换”)的公司,短期盈利能力显著提高;面临激烈市场竞争的企业,盈利能力得到了根本改善。研究结果为国有股减持和股权多元化提供了经验证据,论证了引入市场导向的大股东、健全经营者任免机制和加强市场竞争对深化企业改革的意义。

  • 标签: 大股东 公司业绩 国有股减持 高层更换 市场竞争
  • 简介:我国独立董事对公司业绩的治理效果一直是学者们感兴趣的话题,但此前的研究一直忽视了独立董事的内生性问题。本文使用四种模型检验了当大股东存在时独立董事对公司业绩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排除内生性之后,独立董事对业绩的影响并不显著。本文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当公司存在大股东的时候,公司董事会的构成会受到大股东的控制,从而使得独立董事制度流于形式。

  • 标签: 独立董事 大股东 公司业绩 内生性
  • 简介:在IPO市场改革不断推进的背景下,从微观层面看,投资者事前信息获取和事后权益维护的行为如何选择?基于成熟度较高的投资者进行的问卷及辅助访谈调研结果的分析发现,异质投资者的信息获取与利用行为存在差异;投资者对招股说明书等'一手'信息的关注不足;个人对媒体等'二手'信息过于依赖,而机构则更多地通过实地调研获取更多信息。在遭遇信息欺诈时,仅约1/3的投资者有意愿寻求司法救济,个人明显更少,原因是成本高、举证难。投资者事前阅读招股书的程度与事后寻求司法救济的程度正相关;招股书阅读与实地调研的交互项对寻求司法救济的影响不显著。与不了解行政诉求渠道的投资者相比,了解者选择'不寻求司法救济'的概率更低。由问卷分析得到的结论有利于为投资者知情权、求偿权的制度完善及注册制改革提供依据。

  • 标签: IPO信息获取 投资者权益保护 成熟投资者 问卷调查
  • 简介:本文对权益结合法在我国企业合并中的应用现状,以TCL集团换股合并TCL通讯的案例为分析对象,从我国现有制度安排的角度进行分析.分析认为,以TCL集团换股合并案为典型代表,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权益结合法有其存在的深层次原因和继续应用的空间.本文分析的实践意义在于:企业合并会计方法的选择依据,除了取决于参与合并的一方是否取得了对它方的控制权之外,还应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

  • 标签: 换股合并 购买法 权益结合法 企业合并 TCL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