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D-1)的单克隆抗体可以阻断PD-1与其配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恢复T细胞的抗肿瘤作用。PD-1抑制已被广泛批准用于治疗各种恶性肿瘤。有大量文献报道了信迪利单抗有令人满意的抗肿瘤作用,同时也报道出一些相关不良反应。由PD-1抑制引起的急性自身免疫性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在儿童中非常罕见。现报道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21年11月收治的1例应用PD-1抗体后出现高血糖症儿童。

  • 标签: 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 糖尿病 儿童
  • 简介:摘要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ICI)尤其是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抑制在肿瘤免疫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但其导致的免疫相关不良事件的报道也逐渐增加,其中ICI相关心肌炎发病率虽然低,但病情进展迅速且病死率高,因此备受关注。该文报道1例危重型PD-1抑制相关心肌炎患者经积极救治后痊愈。

  • 标签: 心肌炎 心力衰竭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 简介:摘要免疫检查点抑制(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s)被应用于多种肿瘤的治疗,ICIs导致的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可发生在任何器官系统内,但极少累及肾脏。免疫相关不良反应肾损伤主要病理表现为急性间质性肾炎。本文报道1例经肾活检病理诊断明确的ICIs导致的急性肾损伤,并阐述其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

  • 标签: 药物相关性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急性肾损伤 肾小管坏死,急性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 简介:摘要免疫检查点抑制(ICI)作为肿瘤免疫治疗的一种新方式广受关注,但其通过调控免疫应答杀伤肿瘤的同时,过度活化的免疫细胞也可能导致机体多个系统产生自身免疫等临床表现,即免疫相关不良反应。1型糖尿病虽然是较为罕见的不良反应,但易发生危及生命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且多数患者需要终生依赖胰岛素治疗。随着临床上ICI的广泛应用,ICI相关1型糖尿病的发生势必越来越多,应引起临床重视。笔者就其流行病学情况、发病机制、免疫遗传学特征、临床特征及临床管理逐一论述,以提高临床医生的认识。

  • 标签: 糖尿病,1型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程序性死亡受体-1 免疫相关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肾癌是起源于肾实质的恶性肿瘤,不同亚型的肾癌具有不同的病理特征和分子机制。因放化疗对肾癌难以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且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雷帕霉素靶蛋白为主的靶向治疗最终会发生耐药的情况,所以当前需探索一种新的方式来改善转移性肾细胞癌的治疗现状。随着对程序性死亡分子-1(PD-1)/程序性死亡分子配体-1(PD-L1)抑制的不断研究与探索,免疫治疗在转移性肾细胞癌中显现出一定的效果,PD-1/PD-L1抑制在肾癌中单药或联合其他药物治疗方面有着较为可观的前景,且该药物长期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目前已有研究将PD-1或PD-L1抑制与放化疗、抗肿瘤药物和手术联合进行治疗,为本来对放化疗不敏感、对药物产生耐药性和已失去手术机会的患者带来新的希望,同时在单药治疗方面也明显改善总生存期。本文回顾及总结近年来PD-1/PD-L1抑制在肾癌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并对其进行综述。

  • 标签: 癌,肾细胞 免疫疗法 程序性死亡受体-1 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
  • 简介:摘要本课题组登记注册大血管侵犯的肝细胞癌患者接受PD-1抑制联合仑伐替尼治疗的前瞻性临床试验目前已完成33例患者评估,初步结果显示治疗后整体客观缓解率为45.5%(15/33),疾病控制率为81.8%(27/33)。依据转化成功标准,基于影像学评估的转化成功率为42.4%(14/33),实际手术率为30.3%(10/33)。截至2020年11月20日,患者术后中位随访时间为11.5个月,术后6个月无复发率为60.0%(6/10),中位生存时间及无复发生存时间仍未到观察终点。此外,经术后病理证实肿瘤进展患者预后较差。

  • 标签:
  • 简介:摘要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治疗方式多样,除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外,免疫检查点抑制也取得突破性进展,尤其是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PD-1)及其配体(PD-L1)抑制改善了NSCLC患者的生存,部分被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批准为一线用药。目前常用的PD-L1抑制有阿特珠单抗、度伐利尤单抗和阿维鲁单抗,联合疗法包括联合化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抑制、分子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

  • 标签: 肺肿瘤 免疫疗法 PD-L1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使用质子泵抑制(PPI)对免疫检查点抑制(ICI)治疗晚期实体肿瘤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至2020年12月于扬州大学附属医院接受ICI治疗的晚期实体肿瘤患者204例,根据在ICI治疗开始前后1个月内是否伴随使用PPI分为PPI组(n=73)与Non-PPI组(n=131)。探究PPI使用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评价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PPI使用对患者总生存期(OS)及无进展生存期(PFS)的影响。Cox风险比例模型分析PPI使用是否为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指标。结果在晚期实体肿瘤ICI治疗过程中,PPI使用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类型、美国东部协作组评分、免疫治疗药物种类及治疗策略均无关(均P>0.05)。Non-PPI组客观缓解率优于PPI组(45.0% vs. 24.7%,χ2=8.286,P=0.004);Non-PPI组疾病控制率优于PPI组(75.6% vs. 52.0%,χ2=11.755,P=0.001)。晚期实体肿瘤患者中PPI组患者中位OS(3.4个月vs. 6.1个月)及中位PFS(2.8个月vs. 4.0个月)均短于Non-PPI组(χ2=9.563,P=0.002;χ2=5.761,P=0.016)。单因素分析显示,在接受ICI治疗的晚期实体肿瘤患者中,PPI与OS显著相关(HR=1.85,95%CI为1.24~2.76,P=0.003);PPI(HR=1.65,95%CI为1.09~2.51,P=0.019)和年龄(HR=1.56,95%CI为1.05~2.32,P=0.029)均与PFS显著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PPI为影响患者OS(HR=1.90,95%CI为1.27~2.85,P=0.002)及PFS(HR=1.73,95%CI为1.12~2.65,P=0.013)的独立预后因素。亚组分析发现,在肺癌患者ICI治疗过程中PPI组(n=64)中位OS(3.2个月vs. 6.2个月)及中位PFS(2.2个月vs. 3.8个月)较Non-PPI组(n=34)短(χ2=16.187,P<0.001;χ2=5.106,P=0.020)。单因素分析显示,PPI与接受ICI治疗的肺癌患者OS(HR=2.97,95%CI为1.70~5.22,P<0.001)、PFS(HR=1.97,95%CI为1.09~3.55,P=0.025)均相关;多因素显示,PPI是影响接受ICI治疗的肺癌患者OS(HR=3.38,95%CI为1.87~6.11,P<0.001)及PFS(HR=2.31,95%CI为1.22~4.38,P=0.010)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PPI的使用降低了ICI治疗晚期实体肿瘤的效果,尤其在肺癌中更显著。接受ICI治疗的晚期实体肿瘤患者应谨慎使用PPI。

  • 标签: 质子泵抑制剂 肿瘤 预后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 简介:摘要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PD-L1)抑制治疗现已批准用于多种肿瘤,但其单药治疗疗效偏低。如何通过放疗来增敏PD-1/PD-L1抑制的疗效,是放疗业界研究的热点。放疗与PD-1/PD-L1抑制的联合应用,在多项研究中已显示出生存获益。然而电离辐射对于PD-1/PD-L1免疫治疗而言,是一把双刃剑。如何在充分发挥放疗免疫激活作用的同时,尽量避免放疗的免疫抑制效应,这与放疗的剂量选择、分割模式、治疗时机选择及治疗部位数目等密切相关。为此,本文针对晚期转移性肿瘤治疗中,如何优化放疗联合抗PD-1/PD-L1治疗做一综述。

  • 标签: PD-1/PD-L1抑制剂 肿瘤/放射疗法 肿瘤/免疫疗法 放疗增敏
  • 简介:摘要由于手术、放化疗等手段的治疗效果有限,免疫治疗的出现为膀胱癌治疗带来了新希望。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PD-1配体(PD-L1抑制作为免疫检查点抑制,在晚期膀胱癌的治疗中显示出了良好的抗肿瘤活性,且安全性良好,已被NCCN指南推荐用于晚期膀胱癌的二线治疗。PD-1/PD-L1抑制已经覆盖了晚期膀胱癌一线或二线治疗、一线化疗后维持治疗,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辅助、新辅助治疗,卡介苗灌注失败的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治疗及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保膀胱治疗等,相关研究或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或正在进行中,尚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有望为临床上膀胱癌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 标签: 膀胱肿瘤 抗肿瘤药 程序性死亡受体1/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 免疫治疗
  • 简介:摘要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抑制治疗引起的自身免疫性垂体炎临床罕见,垂体炎合并垂体功能减退,如处理不及时可能引起垂体危象,甚至危及生命。本文报告1例胃癌患者使用PD-1抑制后出现自身免疫性垂体炎,继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并复习相关文献,以期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

  • 标签: 垂体疾病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程序性死亡蛋白1抑制剂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随着免疫检查点抑制广泛应用于多种肿瘤疾病,各种免疫相关性不良反应开始出现,其中免疫相关性肠炎(IMC)是最主要的一种不良反应。本文报道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1例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抑制导致的IMC病例。

  • 标签: 免疫相关性肠炎 程序性死亡蛋白-1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腹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PD-1抑制在耐药复发妊娠滋养细胞肿瘤(GTN)中的治疗作用。方法收集2018年8月—2019年6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接受PD-1抑制——派姆单抗(pembrolizumab)治疗的8例耐药复发GTN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既往治疗、PD-1抑制治疗及预后。结果(1)临床病理特点:8例GTN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为32.9岁(31~39岁);病理类型:绒毛膜癌7例,上皮样滋养细胞肿瘤1例;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Ⅲ期5例,Ⅳ期3例;FIGO预后评分:7~12分(高危)4例,≥13分(超高危)4例;8例患者均有肺转移,同时伴脑转移2例、肾及肠道转移各1例。(2)既往治疗:①化疗:8例GTN患者平均接受了21.1个疗程(5~30个疗程)的化疗;化疗途径主要为全身静脉化疗,有1例患者因脑转移接受了甲氨蝶呤鞘内注射。②手术:8例GTN患者中,7例接受了手术治疗,其中盆腔手术5例次,肺叶切除术6例次,右半结肠切除术1例次。③放疗:8例GTN患者中,2例接受了放疗,其中1例因肺转移行肺部放疗8次,另1例行肺部、右骶髂关节及头颅放疗共22次。(3)PD-1抑制治疗:8例GTN患者耐药复发后均接受了PD-1抑制治疗,平均9.0个疗程(2~12个疗程),治疗过程中有6例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均为Ⅰ~Ⅱ级,无一例重度不良反应发生。(4)预后:8例耐药复发GTN患者中,4例患者在PD-1抑制治疗2~3个疗程后血清β-hCG水平降至正常,巩固治疗0~9个疗程,随访2~7个月均无复发;1例患者接受PD-1抑制治疗12个疗程,在第6个疗程后血清β-hCG水平降至正常,维持正常1个月后血清β-hCG水平升高,因疾病进展接受贝伐单抗治疗;3例患者PD-1抑制治疗期间疾病进展,更换其他化疗方案治疗。结论PD-1抑制可作为耐药复发GTN的补救治疗措施,其有效率较高,不良反应相对较轻。但本研究病例数较少,临床需积累更多病例并结合病理、免疫组化检查等综合评估其疗效。

  • 标签: 妊娠滋养细胞肿瘤 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 免疫抑制剂 抗体,单克隆,人 免疫疗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卵巢癌具有早期诊断困难、易复发、易耐药等特点,其病死率居于妇科肿瘤的首位。现有的手术及放化疗等治疗方法效果欠佳,免疫治疗应运而生。免疫检查点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及其配体PD-L1抑制T细胞增殖、介导肿瘤免疫逃逸。目前,PD-1/PD-L1抑制已在多种实体瘤中取得突破性进展,其在卵巢癌临床治疗中也取得初步疗效。

  • 标签: 卵巢肿瘤 免疫疗法 PD-1 PD-L1
  • 简介:摘要患者男,58岁。诊断血管免疫母细胞T细胞性淋巴瘤,使用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抑制卡瑞利珠单抗治疗6个月后出现颜面、四肢及躯干皮疹伴皮肤变硬,双腕、肘和膝关节僵硬并功能受限,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0.07×109/L升至3.3×109/L),双前臂磁共振成像示皮下组织增厚,T2压脂序列(T2WI)示肌群间肌筋膜信号增高,增强后明显强化。右前臂皮肤活检病理示,筋膜层增厚及纤维化,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最终诊断免疫检查点抑制(ICI)相关嗜酸性筋膜炎(EF),予甲泼尼龙 40 mg/d+甲氨蝶呤10 mg/周+巴瑞替尼4 mg/d治疗1个月后,患者皮肤肿胀硬化较前明显减轻,关节功能改善,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降至正常(0.17×109/L)。ICI相关EF属少见的免疫治疗相关不良反应,检索国外文献报道的20例EF患者,结合本例共21例患者,使用ICI至出现EF的中位时间12(8,15)个月,临床表现以皮肤受累(19例)、关节功能受限(11例)、肌痛/肌无力(9例)为主。16例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17例患者经3(1,8)个月的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嗜酸性粒细胞恢复正常。提示EF是ICI的一种可致功能障碍的不良反应,接受肿瘤免疫治疗的患者应关注EF的相关症状,尽早治疗对预防长期并发症至关重要。

  • 标签: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嗜酸性筋膜炎 免疫相关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