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利多卡因作为一种酰胺类麻醉药,在临床上被广泛用于局部麻醉和心律失常治疗。研究发现利多卡因不仅具有抗炎、抗菌、镇痛等作用,同时还对多种肿瘤细胞显示出抗肿瘤活性,能够抑制乳腺癌、肺癌、肝癌、胃癌、结直肠癌、宫颈癌、卵巢癌等多种癌症的发生、发展。文章综述了利多卡因的抗肿瘤机制,包括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细胞迁移、侵袭和增殖,协同增敏化疗药物与增敏热疗等,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相应参考。

  • 标签: 利多卡因 肿瘤 凋亡 增殖 迁移 化学治疗
  • 简介:摘要酰胺类局部麻醉药利多卡因,除了重要的抗心律失常作用外,还具有突出的非局部麻醉作用。文章主要对利多卡因目前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包括利多卡因静脉输注产生的显著镇痛作用以及在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方面达到的突出效果,其在多个炎性反应过程中发挥了抗炎作用,同时还具有免疫调节功能,在抗肿瘤、心肌保护作用方面也有不断发现。此外,利多卡因在治疗耳鸣、呃逆方面具有一定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围手术期推荐的利多卡因静脉输注剂量处于相对安全的范围。

  • 标签: 利多卡因 静脉输注 镇痛 抗肿瘤 抗炎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在分娩镇痛穿刺点涂抹的镇痛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分析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美中宜和妇儿医院行椎管内分娩镇痛的孕足月单活胎初产妇[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为Ⅰ或Ⅱ级]4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各200例),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局部涂抹组为A组,安慰剂涂抹组作为对照组(B组)。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及安慰剂在产妇分娩镇痛操作前15 min均匀涂抹于分娩镇痛穿刺点及周围。宫口开2 cm时行分娩镇痛,按照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分娩镇痛操作时疼痛情况和分娩镇痛后72 h内腰背痛情况。结果A组有18例改行剖宫产,B组19例改行剖宫产,均剔除本研究。两组产妇麻醉操作时均无无痛和轻度疼痛发生。A组中度疼痛为100%(182/182),无重度疼痛例数;B组中度疼痛为27.07%(49/181),重度疼痛为72.93%(132/181);两组比较,A组疼痛程度明显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8.575,P<0.001)。分娩镇痛后72 h内腰背痛发生情况无、轻度、中度、重度A组分别为136、27、15、4例,B组分别为89、54、27、11例,两组比较A组疼痛程度明显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5.510,P<0.001)。结论复方利多卡因乳膏涂抹分娩镇痛穿刺点有助于减轻分娩镇痛操作时产生的穿刺痛和分娩镇痛后出现的腰背痛。

  • 标签: 分娩镇痛 产后腰背痛 复方利多卡因乳膏 穿刺痛 表面麻醉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研究罗哌利多卡因在局麻下老年腹股沟疝手术中的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广东省湛江市第二人民医院行择期局麻下Lichtenstein无张力疝修补术的老年患者90例,随机平均分为试验组(罗哌组)和对照组(利多卡因组),每组45例。2组患者均接受Lichtenstein无张力疝修补术,试验组患者接受0.5%罗哌局部浸润阻滞麻醉,对照组患者接受1%利多卡因局麻。观察并记录2组患者基本生命体征、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住院时间、局麻药起效时间、止痛持续时间、术后VAS疼痛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2组患者各时间点平均动脉压、心率和脉氧饱和度的组间及组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试验组患者局麻药起效时间和止痛持续时间均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手术结束当时(T4)2组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术后4 h(T5)的VAS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罗哌用于局醉下行腹股沟无张力疝修补术的麻醉效果满意,其安全性高,患者术后疼痛轻,恢复快,并发症少,值得在临床推广。

  • 标签: 疝,腹股沟 罗哌卡因 局部麻醉 老年人
  • 简介:摘要1例53岁男性患者腹痛给予双氯芬酸钠利多卡因注射液2 ml肌内注射。用药1 h后患者出现上腹部不适,胸闷气急,大汗,口唇微绀。立即给予吸氧。心电监护示血压105/60 mmHg (1 mmHg=0.133 kPa),心率125次/min,血氧饱和度0.75,末梢血糖测不出。立即予补充葡萄糖及激素治疗。约30 min后患者出现意识不清,大动脉无搏动,心搏与呼吸停止,立即予心肺复苏及其他救治措施。但患者一直未恢复自主心律与呼吸,宣布死亡。考虑患者的严重低血糖与双氯芬酸钠利多卡因有关。

  • 标签: 双氯芬酸 利多卡因 低血糖症 死亡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利多卡因联合亚甲蓝在甲状腺手术过程中的甲状旁腺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20年6月就诊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附属连云港第二人民医院的90例择期甲状腺全切术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A、B、C组。A组男12例、女18例,年龄(42.43±6.54)岁,采用精细化被膜解剖法保护甲状旁腺;B组男11例、女19例,年龄(43.54±6.62)岁,在A组的基础上采用静脉滴注低剂量亚甲蓝,甲状旁腺正显影定位保护甲状旁腺;C组男10例、女20例,年龄(42.55±6.42)岁,在B组的基础上甲状旁腺周围利用利多卡因注射液局部封闭,保护甲状旁腺血供来保护甲状旁腺。比较3组患者甲状旁腺激素(PTH)、血钙、血磷、低钙血症、高磷血症、甲状旁腺误切患者数。结果B组患者术后1 h、术后1 d、术后3 d的PTH分别为(25.33±8.72)ng/L、(20.33±7.52)ng/L、(20.20±6.79)ng/L,较A组有所升高(均P<0.05);C组术后1 h、术后1 d、术后3 d的PTH分别为(30.52±9.85)ng/L、(28.45±8.98)ng/L、(29.46±8.76)ng/L,均显著高于A、B两组(均P<0.001);B组患者术后1 h、术后1 d、术后3 d的血磷指标分别为(1.66±0.23)mmol/L、(1.90±0.32)mmol/L、(1.78±0.20)mmol/L,均较A组有所下降,且血钙分别为(2.25±0.18)ng/L、(1.89±0.20)ng/L、(1.92±0.15)ng/L,均较A组有所升高(均P<0.05);C组患者血钙显著高于A、B两组,且血磷水平显著低于A、B两组(均P<0.001);C组患者低钙血症、高磷血症、甲状旁腺误切率分别为6.67%(2/30)、3.33%(1/30)、3.33%(1/30),各占比较A组显著降低(均P<0.05)。结论2%利多卡因局部封闭联合低剂量亚甲蓝静脉滴注在甲状腺全切术中可有效上调甲状旁腺激素水平,降低围术期低钙血症、高磷血症及甲状旁腺误切风险,对甲状旁腺功能形成一定的保护作用。

  • 标签: 利多卡因 亚甲蓝 甲状腺手术 甲状腺旁腺功能
  • 简介:摘要临床上以激光治疗瘢痕时,多外用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减轻疼痛感。2020年1月台州医院整形美容科收治1例大面积瘢痕患儿(女性,4岁),激光治疗前外用复方利多卡因乳膏1.5 h后,突然出现惊厥、抽搐、口唇发绀、意识丧失、小便失禁等严重药物不良反应,经抢救治疗后好转出院。

  • 标签: 利多卡因 表面麻醉 儿童 药物不良反应 病例报告
  • 简介:摘要探讨复方利多卡因乳膏联合纳米甲壳素促进面部皮肤表面麻醉的效果。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昆明市呈贡区人民医院皮肤医学美容科将面部皮肤滚针治疗患者120例,男31例,女89例,年龄19~45岁,平均32岁。分为3个组,对照组用利多卡因乳膏麻醉,观察组用利多卡因乳膏联合纳米甲壳素麻醉,空白组用纳米甲壳素外敷。观察3个组麻醉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组麻醉有效率45例(100%)高于对照组41例(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白组无麻醉效果。仅对照组4例出现不良反应,其余两组无不良反应。复方利多卡因联合纳米甲壳素麻醉效果较好。

  • 标签: 皮肤 表面麻醉 利多卡因乳膏 纳米甲壳素 效果
  • 简介:摘要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情况是评价患者术后康复的重要指标,术后胃肠功能紊乱可延缓患者术后恢复。利多卡因近年来被报道可促进患者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且无明显的不良反应。文章主要阐述了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影响因素,静脉输注利多卡因对不同手术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以及利多卡因改善术后胃肠功能的可能作用机制,以期为加强术后康复提供新方案。

  • 标签: 静脉输注 利多卡因 胃肠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静脉输注利多卡因对常规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类风湿关节炎患者44例,性别不限,年龄32~85岁,体重40~76 kg,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22):对照组(C组)和利多卡因组(L组)。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当患者VAS评分≥5分时,口服糖皮质激素和非甾体抗炎药物,维持VAS评分≤4分;L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静脉输注0.2%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3 mg/kg(0.9%氯化钠注射液500 ml稀释),输注速率25 ml/h,持续时间2 h,1次/d,连续5 d。于治疗前(T1)、治疗后1周(T2)、4周(T3)和8周(T4)时记录VAS评分、28个关节疾病活动度评分(DAS28评分)、简化的疾病活动性指数评分(SDAI评分)、糖皮质激素和非甾体抗炎药的用量,观察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T1和T2时测定患病关节痛区温度。结果与T1时比较,2组患者各时点VAS评分、DAS28评分和SDAI评分降低,T2时患者患病关节痛区温度降低(P<0.05);2组患者各时点VAS评分、DAS28评分和SDA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L组患者糖皮质激素和非甾体抗炎药用量减少,T2时患者双手背和右足背患病关节痛区温度及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P<0.05)。结论静脉输注利多卡因可优化常规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效果。

  • 标签: 输注,静脉内 利多卡因 关节炎,类风湿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复方甘菊利多卡因凝胶对喉罩置入术相关并发症的预防效果。方法选择拟行全麻手术喉罩通气患者90例,年龄18~60岁,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n=30):石蜡油组(A组)、复方利多卡因乳膏组(B组)和复方甘菊利多卡因凝胶组(C组)。喉罩置入前按照分组分别将石蜡油、复方利多卡因乳膏或复方甘菊利多卡因凝胶均匀涂抹于喉罩前、肩、背部。于喉罩拔除后1、6、24和48 h时记录咽喉痛程度、口咽黏膜炎评分、声音嘶哑评分及各时段(0~1 h、>1~6 h、>6~24 h、>24~48 h)的发生情况:记录喉罩拔除时应激反应和喉罩拔除后48 h内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A组29例,B组28例,C组27例完成试验。与A组比较,C组喉罩拔除后各时点咽喉痛程度及各时段发生率降低,喉罩拔除后6、24和48 h时口咽黏膜炎评分及喉罩拔除后>1~48 h发生率降低,药物相关不良发应发生率升高(P<0.05);与B组比较,C组喉罩拔除后6 h时咽喉痛程度及喉罩拔除后>1~48 h咽喉痛发生率降低,喉罩拔除后6、24和48 h时口咽黏膜炎评分及喉罩拔除后>1~48 h口咽黏膜炎发生率降低,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P<0.05)。3组喉罩拔除后声音嘶哑评分及其发生率、喉罩拔除时应激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甘菊利多卡因凝胶对喉罩置入术相关并发症有一定预防效果。

  • 标签: 喉面罩 手术后并发症 复方甘菊利多卡因凝胶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甲泼尼龙和利多卡因在难治性突发性聋伴耳鸣中的治疗效果,及对纯音听阈均值、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选择2020年1月至2021年9月焦作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难治性突发性聋伴耳鸣患者1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0例。对照组男45例、女35例,年龄(50.52±3.82)岁,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男41例、女39例,年龄(50.98±3.99)岁,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行甲泼尼龙和利多卡因进行联合治疗。对比两组耳功能改善情况、不良反应及用药效果。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治疗前,两组难治性突发性聋伴耳鸣患者纯音听阈均值、耳鸣致残量表(TH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纯音听阈均值、THL评分分别为(40.03±3.55)dB、(13.85±2.01)分,均低于对照组的(51.95±4.14)dB、(19.95±2.7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难治性突发性聋伴耳鸣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26,P=0.363)。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8.75%(79/80),高于对照组90.00%(72/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38,P=0.040)。结论将甲泼尼龙与利多卡因联合用药方式在难治性突发性聋伴耳鸣患者的临床治疗中,能促进听力下降、耳鸣等症状的改善与恢复,对降低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风险、提升患者的用药疗效均有重要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难治性突发性聋 耳鸣 甲泼尼龙 利多卡因 治疗效果 纯音听阈均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静脉输注利多卡因改善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睡眠质量及早期功能康复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2019年9月至2021年7月就诊于妇科并接受腹腔镜手术的5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两组麻醉方案相同的基础上,观察组患者静脉输注利多卡因,对照组患者输注等容量生理盐水。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术中SBP、DBP、心率、麻醉时长、瑞芬太尼用量;记录两组患者术后24 h舒芬太尼用量和术后首次排气时间;记录两组患者术前1 d和术后1、3、7、30 d匹兹堡睡眠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 PSQI),术前1 d和术后1、2 d主观睡眠质量,术后即刻、30 min、1 h、2 h Ramsay镇静评分,术后30 min、1 h、2 h、4 h、8 h、24 h VAS疼痛评分,术后1、2个月健康调查简表(the MOS 36-Item Short Form Health Survey, SF-36)评分[躯体健康评分(Physical Component Summary, PCS)和精神健康评分(Mental Component Summary, MCS)]及围手术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SBP、心率、瑞芬太尼用量和术后24 h舒芬太尼用量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早于对照组(P<0.05)。术后1、3、7 d,观察组PSQI低于对照组(P<0.05);与术前1 d比较,观察组术后3、7、30 d和对照组术后7、30 d PSQI降低(P<0.05)。术后1 d,观察组主观睡眠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与术前1 d比较,对照组术后1 d主观睡眠质量评分明显降低(P<0.05)。术后1个月,观察组PCS评分和MC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01,P<0.05);术后2个月,观察组MC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01)。两组患者术后30 min、1 h、2 h、4 h、8 h、24 h VAS疼痛评分均呈下降趋势(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30 min、1 h、2 h、4 h VAS疼痛评分明显下降(P<0.05)。术后30 min、1 h,观察组Ramsay镇静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围手术期皮疹发生率较对照组升高(P<0.05),头晕、恶心呕吐、嗜睡、肠麻痹风险较对照组降低(P<0.05)。其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输注利多卡因可有效改善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的术后睡眠质量,同时促进患者的早期功能康复。

  • 标签: 妇科外科手术 麻醉 腹腔镜手术 利多卡因 睡眠质量 功能康复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利多卡因对术后肺部并发症(postoperative pulmonary complication, PPC)中高风险患者血清生物标志物、炎性因子、肺部氧合情况和PPC的影响,探讨利多卡因对PPC中高风险患者的肺保护作用。方法选择124例行全身麻醉气管插管,年龄≥18岁,ASA分级Ⅱ、Ⅲ级,PPC中高风险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利多卡因组(L组)和生理盐水组(C组),每组62例。L组在麻醉诱导后即刻静脉给予利多卡因1.5 mg/kg,术中持续泵注利多卡因(1 mg·kg-1·h-1),C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0)、机械通气1 h(T1)、机械通气2 h(T2)、术毕(T3)、术后24 h(T4)检测患者血清克拉拉细胞分泌蛋白(clara cell secretory proteins, CC16)、IL-6、IL-10水平,行动脉血气分析,计算氧合指数(oxygen index, OI)、肺泡动脉氧分压差(alveolar-arterial oxygen difference, A-aDO2)、呼吸指数(respiratory index, RI)。记录术中机械通气时间、术中液体输注情况、患者住院时长、ICU入住率、术后30 d PPC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T2、T3时血清CC16、IL-6、IL-10水平及L组T4时血清IL-6水平高于T0 (P<0.05)。L组患者T2、T3时血清CC16水平及T3、T4时血清IL-6水平低于C组(P<0.05 )。两组患者各时点血清IL-10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T1、T2时OI及L组T3时OI高于T0(P<0.05),T1、T2、T3时A-aDO2和RI高于T0(P<0.05)。T2、T3时L组OI值高于C组,A-aDO2值低于C组(P<0.05 )。两组各时点R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术中液体输注情况、输血率、机械通气时间、ICU入住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组住院时间短于C组(P<0.05),术后30 d PPC发生率低于C组(P<0.05 )。结论静脉使用利多卡因可能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减轻PPC中高风险患者行腹部大手术后的肺损伤,改善肺部氧合,降低围手术期PPC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利多卡因 并发症 风险 炎症反应 肺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Jervell-Lange-Nielsen综合征(JLNS)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提高临床上对此罕见遗传性心律失常的认识。方法报道1例4岁JLNS患儿的临床资料及利用利多卡因试验预测用药的经验。结果4岁男孩,术前心电图检查发现QT间期明显延长。生后即反复抽搐,曾按"癫痫"给予治疗;既往耳聋植入人工耳蜗。患儿父母、祖母和外祖母心电图QT间期轻度延长。患儿心电监护发现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发作。利多卡因试验显示利多卡因可显著缩短QT间期,终止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发作。基因检测提示KCNQ1基因复合杂合突变,确诊JLNS,给予口服美西律、普萘洛尔治疗。随访8个月,QT间期维持于460~500 ms,未再抽搐。结论JLNS是长QT综合征的罕见、危重类型之一,利多卡因试验可有效用于长QT综合征患儿的早期鉴别诊断及指导药物的选择。

  • 标签: Jervell-Lange-Nielsen综合征 长QT综合征 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 利多卡因试验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利多卡因雾化吸入复合异丙酚在小儿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检查中的作用。方法本研究为病例对照研究。采用非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行纤支镜检查的小儿8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2例)和研究组(42例)。对照组予以异丙酚静脉麻醉,研究组予以利多卡因超声雾化吸入复合异丙酚静脉麻醉。对比2组小儿纤支镜检查基础情况(包括时间、一次检查成功率和呛咳情况)、麻醉效果;对比2组纤支镜检查前(T1)、检查即刻(T2)、检查后1 min(T3)、检查后5 min(T4)和检查结束即刻(T5)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包括心率、平均动脉压、脉搏氧饱和度);对比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检查时间和呛咳评分均低于对照组[(15.14±2.03) min比(18.26±2.65)min,(2.13±0.33)分比(2.86±0.47)分,t值分别为6.06、8.24,P值均<0.001],2组一次检查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0.00%(42/42)比97.62%(41/42),χ2=1.01,P=0.314]。研究组各时间点的心率和平均动脉压基本平稳,而对照组的心率和平均动脉压逐渐上升,随后下降,2组在组间、时点间、以及组间和时点间交互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组各时间点的脉搏氧饱和度较平稳,在组间、时点间以及组间和时点间交互作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90%(5/42)比7.14%(3/42),P=0.710]。结论使用利多卡因雾化吸入复合异丙酚用于小儿纤支镜检查可以缩短检查时间,减轻呛咳程度,维持血流动力学平稳,且安全。

  • 标签: 利多卡因 二异丙酚 纤维支气管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术中静脉输注利多卡因对单肺通气(one-lung ventilation, OLV)患者肺内分流和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择期全身麻醉下行胸腔镜肺部手术的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利多卡因组(L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30例。在两组其他麻醉用药相同的基础上,L组静脉输注利多卡因1.5 mg/kg,随后持续静脉输注1.5 mg·kg-1·h-1,C组以等量生理盐水替换利多卡因。记录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术中情况,记录两组患者插管前、插管后1 min、拔管即刻的心率和MAP,记录两组患者双肺通气时(T0)、OLV 15 min(T1)、OLV 30 min(T2)时的心率、MAP、Hb、PaO2、PaCO2并计算肺内分流率,记录两组患者T0、术毕(T3)时血清IL-6、IL-8、TNF-α水平。结果与插管前比较,两组患者插管后1 min和拔管即刻的MAP、心率均升高(P<0.05);与C组比较,L组插管后1 min、拔管即刻的MAP和心率均降低(P<0.05)。与T0比较,两组患者T3时IL-6、IL-8、TNF-α水平均升高(P<0.05);与C组比较,L组T3时IL-6、IL-8、TNF-α水平均降低(P<0.05)。两组患者各时点PaO2、PaCO2、肺内分流率、Hb、MAP、心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0比较,两组患者T1、T2时肺内分流率均增加、PaO2均降低(P<0.05)。结论静脉输注利多卡因能有效抑制双腔支气管插管和拔管时应激反应,减少术中炎症因子释放,对行OLV患者肺内分流无明显影响。

  • 标签: 利多卡因 单肺通气 肺内分流 炎症反应
  • 简介:摘要2019年5—9月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将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麻醉科全身麻醉苏醒前的60例45~65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男性患者,随机分为L组和C组,均为30例,在患者苏醒前L组采用100 mg利多卡因+生理盐水共20 ml、C组采用生理盐水20 ml行膀胱冲洗,夹闭5 min放开,观察患者清醒是否有尿意,尿道刺激感评分,无意识抓导尿管行为,出现尿管相关躁动以及需要补救用药的情况。L组尿道刺激评分(1.94±0.15)分,有尿意者2例,无意识抓导尿者1例,未发生躁动及补救用药情况,C组分别为(3.95±0.69)分,有尿意者12例,无意识抓导尿者10例、躁动者6例,补救用药12例。提示,麻醉苏醒前期使用利多卡因进行膀胱冲洗可以减轻麻醉苏醒期导尿管相关刺激的症状。

  • 标签: 麻醉恢复期 导管,留置 物理刺激 尿道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术中持续静脉泵注利多卡因对腺样体切除术患儿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影响。方法选择2022年2月至6月在广东省妇幼保健院40例年龄在3~10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择期在七氟烷全身麻醉下行腺样体切除术的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N组)及利多卡因持续静脉泵注组(L组),每组各20例。N组男7例、女13例,年龄6(5,8)岁;L组男10例、女10例,年龄7(5,8)岁。患儿在诱导后,L组先静脉注射1 mg/kg利多卡因,继而以2 mg/(kg·h)持续静脉泵注利多卡因,N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对照。主要结局指标包括躁动评分,躁动发生率,苏醒期麻醉药物追加次数;次要结局指标包括拔管后30 min疼痛评分,拔管时间及恢复室停留时间。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Pearson Chi-Square检验。结果L组患儿苏醒期WATCHA躁动评分较N组患儿低[1(0,2)分比3(0,4)分,P<0.05],L组患儿躁动发生率低于N组[20%(4/20)比50%(10/20),P<0.05],L组患儿苏醒期麻醉药物追加率低于N组[15%(3/20)比60%(12/20),P<0.01]。L组患儿拔管时间短于N组[(13.00±7.33)min比(19.40±7.39)min,P<0.01],L组患儿恢复室停留时间短于N组[(42.00±7.85)min比(50.15±7.14)min,P<0.01],L组患儿拔管后30 min疼痛评分低于N组[0(0,2)分比2(0,2)分,P<0.05]。结论持续静脉泵注利多卡因可以减少腺样体切除术患儿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缩短拔管时间及恢复室停留时间,减轻术后疼痛,对加速患儿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利多卡因 腺样体切除术 麻醉苏醒期 躁动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经尿管持续输注利多卡因用于泌尿外科手术病人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择期全麻下行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男性病人40例,年龄65~75岁,BMI 18~25 kg/m2 ,ASA分级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20):经尿管持续输注利多卡因组(L组)和病人自控静脉镇痛组(PCIA组)。2组病人均采用全凭静脉麻醉。术毕置入匹配型号的无菌尿道冲洗导尿管。L组经尿管以5 ml/h的速率持续输注0.5%利多卡因。PCIA组经尿管持续输注等容量0.9%生理盐水,并连接镇痛泵行PCIA,舒芬太尼125 μ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250 ml,背景输注速率为5 ml/h,PCA剂量5ml,锁定时间15 min。术后48 h内VAS评分>4分时,静脉注射舒芬太尼0.05 μg/kg补救镇痛。分别于术毕即刻(T1)、术后6 h(T2)、术后24 h(T3)和术后48 h(T4)记录导管相关的膀胱不适(CRBD)发生情况及严重程度。于T1和T2时记录镇静和躁动Riker(SAS)评分;于T3和4时记录QoR-9量表评分。于术前(T0)及T1~4时点抽取外周静脉血标本,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皮质醇(Cor)、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和血糖(Glu)浓度。记录患首次下床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术后48 h补救镇痛情况及恶心呕吐、呼吸抑制、低血压、皮肤瘙痒等发生情况。结果与PCIA组比较,L组T1~4时CRBD发生率降低,程度减轻,T1,2时SAS评分降低,T3,4时QoR-9评分升高,T1~4时血清Cor、NE、E和Glu浓度降低,术后补救镇痛率降低,首次下床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缩短,术后恶心呕吐、呼吸抑制、低血压和皮肤瘙痒的发生率降低(P<0.05)。结论经尿管持续输注利多卡因可为泌尿外科手术病人提供良好的术后镇痛效果,可降低术后应激反应和不良反应,有利于术后早期恢复。

  • 标签: 导尿管 利多卡因 疼痛,手术后 镇痛 泌尿外科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