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高海拔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国防和经济建设战略区域,因各种原因导致的创伤时有发生,与之相关的创伤后凝血功能异常和创伤性凝血病是威胁伤员健康的重要因素。回顾近年来国内外的相关研究,高原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可以影响正常平原移居人群的凝血功能,出现高凝和纤溶抑制状态。高原地区创伤后凝血功能异常也主要表现为高凝状态的难以纠正。根据既往研究,笔者提出了高原地区创伤性凝血病可能的特点,为后续指导平时战时创伤后凝血功能异常和创伤性凝血病的诊疗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 标签: 高原 创伤和损伤 凝血功能 创伤性凝血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后患者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症状(SFTS)发病期和恢复期的凝血和血栓相关指标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20年4月12日至8月12日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后SFTS患者,其中SFTS发病期36例,SFTS恢复期18例,并招募36名健康人作为健康对照组,采集血浆标本。回顾性分析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含量(FIB)、血浆凝血酶时间(TT)、抗凝血酶-Ⅲ(AT-Ⅲ)、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血栓调节蛋白(TM)、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物复合物(PIC)、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1复合物(t-PAIC)浓度。统计比较3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SFTS发病组PT[12.5(12.1,13.6)s比10.8(10.5,11.5)s,P<0.05]较长,但仍在正常参考值范围内(14.0~21.0 s);APTT[49.1(42.0,58.2)s比28.5(26.6,30.4)s,P<0.05]较长;FDP[6.07(2.67,8.64)μg/ml比1.00(0.80,1.87)μg/ml]和D-D[2.27(1.04,2.98)μg/ml比0.30(0.21,0.47)μg/ml]较高(P均<0.001);血浆TAT[16.05(8.05,26.58)ng/ml比3.55(2.60,4.85)ng/ml]和PIC浓度[4.44(2.52,5.54)μg/ml比0.84(0.60,1.35)μg/ml]较高(P均<0.001);TM[(19.41±8.29)TU/ml比(9.33±1.89)TU/ml]和t-PAIC浓度[(37.52±21.10)ng/ml比(7.06±3.37)ng/ml]较高(P均<0.001)。SFTS恢复组患者血浆中TAT浓度为9.10(3.95,18.40)ng/ml,仍高于正常参考范围(<4 ng/ml),PIC浓度低于SFTS发病组[1.91(1.45,2.93)μg/ml比4.44(2.52,5.54)μg/ml,P<0.05],TM和t-PAIC低于SFTS发病组(P均<0.05)。结论SFTS患者发病期机体凝血系统激活,血管内皮受到损伤;恢复期血管内皮损伤情况减轻,但机体依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凝血系统障碍,提示当体内病毒清除后,仍需继续监测凝血指标。

  • 标签: 布尼亚病毒科感染 血小板减少 凝血酶 血栓调节蛋白
  • 简介:摘要分析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患者凝血功能的临床变化特点及其与血小板减少的关系,探索其作为早期预测SFTS患者重症化趋势的价值。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7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感染科收治的428例SFTS患者(其中死亡组70例,存活组358例)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两组患者凝血相关指标以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评分的差异。结果显示,SFTS患者凝血功能异常常见,死亡组较存活组更易出现出血症状(出血发生率41.4%比26.5%);死亡组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正常水平,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均显著延长。死亡组与存活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TT、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D-二聚体在第5~6天开始出现统计学差异;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在第7~8天开始出现统计学差异,均早于血小板计数水平在两组患者中出现差异的时间(第9~10天)。SFTS病死率随基线DIC评分升高而升高,当DIC评分达到6时,病死率达到66.67%。疾病过程中显著的凝血异常介导血小板消耗过多,凝血相关指标较血小板计数对早期识别SFTS重症化更有帮助。

  • 标签: 出血热,病毒性 发热 血小板减少 出血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伴凝血功能异常的多发性骨髓瘤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结果以及诊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9、2020年收治的2例伴凝血功能异常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诊疗经过,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例患者在多发性骨髓瘤起病时均出现凝血功能异常。其中1例出现出血症状,1例无出凝血症状。在对症支持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积极治疗后,2例患者的凝血功能均有好转,且在多发性骨髓瘤达完全缓解的情况下凝血功能恢复正常,但其后随着多发性骨髓瘤控制不佳,凝血功能也再次发生异常。结论伴凝血功能异常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与疾病控制程度有关,且可出现严重出血症状,需在治疗原发病的同时积极治疗凝血功能障碍。

  • 标签: 多发性骨髓瘤 凝血功能异常 出血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中自体血液回输对剖宫产产妇术后凝血功能及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2月于本院行剖宫产术并且术中有输血的单胎产妇114例,根据术中输血血液来源不同将产妇分为自体组(57例)及异体组(57例)。分别于术前及术后3 d检测并记录两组凝血标志物、炎症反应指标的变化,同时比较两组输血后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3 d,两组P65 mRNA表达及P65光密度值均明显升高(P<0.01),但自体组低于异体组(P<0.01);两组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白细胞介素-6(IL-6)、IL-1β均出现明显升高,但自体组低于异体组(P<0.01);两组D-二聚体(D-D)、血栓调节蛋白(TM)、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PAP)均略高于术前,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自体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26%(3/57),明显小于异体组的17.54%(10/57),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5,P=0.04)。结论剖宫产术中行自体血液回收处理并回输后对产妇凝血功能无明显影响,但相较于异体输血,自体血液回输更能有效降低产妇术后炎性反应,对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亦具有显著的降低作用,有利于改善预后。

  • 标签: 剖宫产术 输血,自体 血液凝固试验 炎症
  • 简介:摘要淋巴瘤是最常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常伴有凝血系统的异常凝血系统的异常常导致血栓栓塞及出血等并发症,极大地增加了淋巴瘤患者死亡率。淋巴瘤患者凝血系统异常的机制主要包括肿瘤细胞分泌促凝因子的直接促凝机制及肿瘤细胞激活宿主细胞促凝潜力的间接促凝机制。淋巴瘤患者凝血功能相关因子的改变可能与淋巴瘤预后相关。

  • 标签: 淋巴瘤 血液凝固障碍 预后 机制
  • 简介:摘要脓毒症是以宿主对感染反应失调为特征的可危及生命的临床综合征,为PICU收治患儿主要死亡原因之一。脓毒症时炎症、凝血反应相互促进,从而导致凝血功能障碍。脓毒症凝血功能障碍普遍存在,在多系统器官功能障碍(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对脓毒症的最终转归至关重要。脓毒症凝血功能障碍非单一途径驱动,内皮细胞、血小板、凝血因子等均起重要作用,故针对单一途径进行治疗难有良好效果。故该文对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分析,对脓毒症凝血功能障碍发病机制、临床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希望对临床寻找有效治疗方法及最佳干预时机提供参考。

  • 标签: 脓毒症 凝血功能障碍 凝血指标检测方法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EG)与常规凝血功能检测各参数以及血小板(PLT)计数之间的相关性及一致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重症监护室2019年3月至2019年7月间共231例患儿的同步TEG、凝血功能检测和PLT计数的结果,将TEG的各项参数与凝血功能检测结果、PLT计数进行相关性分析、卡方检验及Kappa一致性分析。结果反应时间(R)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存在线性相关;最大振幅(MA)、凝血块形成时间(K)、凝血块形成速率(α)与PLT以及MA、K、α与纤维蛋白原浓度(FIB)均存在线性相关,其中MA与PLT的相关性最好(R=0.656)。在评价凝血状态方面,R与APTT、PT、TT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一致性强度较差(Kappa值:0.112、0.047、0.124);MA、K、α与PLT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致性强度中等(Kappa值:0528、0.518、0.408);MA、K、α与FIB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一致性强度较差或一般(Kappa值:0.324、0.188、0.170)。结论TEG与PLT计数评估血小板功能显著相关,一致性好。TEG与常规凝血功能检测评估凝血因子功能、FIB功能的相关检测结果存在线性相关性,一致性偏弱。两种方法不能相互替代。

  • 标签: 血栓弹力图 凝血功能 危重症 儿童 对比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EG)与常规凝血功能检测各参数以及血小板(PLT)计数之间的相关性及一致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重症监护室2019年3月至2019年7月间共231例患儿的同步TEG、凝血功能检测和PLT计数的结果,将TEG的各项参数与凝血功能检测结果、PLT计数进行相关性分析、卡方检验及Kappa一致性分析。结果反应时间(R)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存在线性相关;最大振幅(MA)、凝血块形成时间(K)、凝血块形成速率(α)与PLT以及MA、K、α与纤维蛋白原浓度(FIB)均存在线性相关,其中MA与PLT的相关性最好(R=0.656)。在评价凝血状态方面,R与APTT、PT、TT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一致性强度较差(Kappa值:0.112、0.047、0.124);MA、K、α与PLT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致性强度中等(Kappa值:0528、0.518、0.408);MA、K、α与FIB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一致性强度较差或一般(Kappa值:0.324、0.188、0.170)。结论TEG与PLT计数评估血小板功能显著相关,一致性好。TEG与常规凝血功能检测评估凝血因子功能、FIB功能的相关检测结果存在线性相关性,一致性偏弱。两种方法不能相互替代。

  • 标签: 血栓弹力图 凝血功能 危重症 儿童 对比研究
  • 简介:摘要老年患者身体机能退化,自我修复能力逐渐降低,围手术期并发症尤其是与凝血功能、脑卒中相关的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文章综述了老年患者凝血功能特点,骨科手术围手术期术中损伤、酸中毒、低体温、输血、体位等对凝血机制影响,预防骨科手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措施,老年患者骨折与脑卒中的关系,骨科手术预防血栓与麻醉之间的关系。提示临床医师在使用抗凝药进行血栓预防时应充分权衡血栓预防带来的获益与出血风险之间的利弊关系,选择合适的抗凝方案,最大程度地降低血栓性疾病与出血等相关事件的发生,以期减少此类疾患围手术期并发症和不良事件。

  • 标签: 凝血 骨科手术 围手术期 并发症 静脉血栓形成 麻醉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卡巴胆碱对脓毒症大鼠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武汉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的96只SD(Sprague Dawley)大鼠(无特定病原体,健康雄性)随机分成三组,每组32只。SHAM组:生理氯化钠溶液(5 ml/kg)左侧股静脉注射;脂多糖(LPS)制备脓毒症模型为LPS组:LPS 10 mg/kg左侧股静脉注射;CBL组:LPS 10 mg/kg+卡巴胆碱10 μg/kg。于各组模型制备前(0 h)及制备后2、4、6 h时间点取8只大鼠,采血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D-二聚体。结果注射LPS后TNF-α水平上调,CBL组TNF-α水平低于LPS组(P<0.05)。LPS组在注射LPS后各时间点APTT较SHAM组、CBL组延长(P<0.05),CBL组在6 h时PT较LPS组缩短(P<0.05)。4 h时LPS组较SHAM组、CBL组TT延长(P<0.05),Fbg降低(P<0.05);注射LPS后2、4 h,LPS组较SHAM组、CBL组D-二聚体增加(P<0.05)。结论卡巴胆碱可减轻脓毒症大鼠炎症反应,改善凝血功能紊乱状态。

  • 标签: 脓毒症 卡巴胆碱 凝血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子宫腺肌病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1)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25例健康妇女和25例子宫腺肌病患者,分析其经期和非经期凝血指标的变化情况。(2)分析同期在本院住院行子宫切除术的子宫腺肌病患者145例(非出血期观察组)和子宫颈上皮内瘤变Ⅲ级患者129例(非出血期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的凝血指标。(3)分析同期在子宫出血期于本院门诊行诊刮术的子宫腺肌病患者154例(出血期观察组)和经妇科超声检查子宫肌层无病变的妇女147例(出血期对照组),比较两组在子宫出血期的凝血指标。(4)分析子宫腺肌病患者凝血指标与癌相关抗原125(CA125)、癌相关抗原19-9(CA19-9)、子宫体积的相关性。结果(1)25例健康妇女的凝血指标在经期和非经期间无显著差异(P均>0.05);子宫腺肌病患者经期纤维蛋白原[FIB;2.61 g/L(2.50~3.10 g/L)]和D-二聚体[0.60 mg/L(0.40~1.00 mg/L)]均明显高于非经期[FIB为2.25 g/L(1.90~2.70 g/L)、D-二聚体为0.27 mg/L(0.20~0.40 mg/L);P均<0.01],经期凝血酶时间[TT;16.70 s(16.10~17.40 s)]明显低于非经期[17.95 s(17.20~18.40 s);P<0.01)]。(2)与非出血期对照组相比,非出血期观察组子宫腺肌病患者的D-二聚体[0.26 mg/L(0.20~0.40 mg/L)]、血小板计数[257.0×109/L(212.0×109/L~308.5×109/L)]均增高(P均<0.01)。其中,FIB(r=0.237,P=0.004)和D-二聚体(r=0.373,P<0.001)均与CA125呈正相关,凝血酶原时间(PT;r=-0.208,P=0.012)和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PT-INR;r=-0.201,P=0.015)均与CA19-9呈负相关。(3)与出血期对照组相比,出血期观察组子宫腺肌病患者的PT[10.70 s(10.10~11.20 s)]、PT-INR[0.93(0.90~1.00)]均减小,D-二聚体[0.41 mg/L(0.20~0.80 mg/L)]升高(P均<0.01)。其中,FIB(r=0.252,P=0.038)、D-二聚体(r=0.321,P=0.008)均与子宫体积呈正相关,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r=-0.190,P=0.018)和TT(r=-0.304,P=0.012)均与子宫体积呈负相关。(4)非出血期观察组和出血期观察组的子宫腺肌病患者,合并贫血者APTT和TT均显著低于非贫血者(P均<0.05)。结论子宫腺肌病患者在子宫出血期和非出血期均存在着高凝倾向,高凝倾向可能与子宫体积增大、血CA125水平升高、贫血相关。

  • 标签: 子宫腺肌病 血栓形成倾向 CA-125抗原 凝血酶原时间 部分促凝血酶原时间 贫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型颅脑创伤后高凝血状态与抗心磷脂抗体和抗凝血酶Ⅲ水平异常的关系。方法分析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2018年4月至2020年7月收治的79例重型颅脑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是否合并高凝血状态分为高凝血状态组(35例)与无高凝血状态组(44例)。另选取同期在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进行体检的4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的抗心磷脂抗体、抗凝血酶Ⅲ水平以及凝血指标]包括D-二聚体、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凝血酶原时间(PT)],并对抗心磷脂抗体、抗凝血酶Ⅲ水平与凝血指标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3组的抗心磷脂抗体、抗凝血酶Ⅲ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5.793,F=21.629,P<0.05)。高凝血状态组的抗心磷脂抗体阳性率高于无高凝血状态组、对照组,抗凝血酶Ⅲ水平低于无高凝血状态组组[(238.34±7.65) mg/L比(271.69±13.51) mg/L]、对照组[(238.34±7.65) mg/L比(315.38±31.06) 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5.141、44.676,F=14.483、26.738,P<0.05)无高凝血状态组的抗心磷脂抗体阳性率高于对照组,抗凝血酶Ⅲ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9.182、17.159,P<0.05)。3组的D-二聚体、FDP、P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7.319、11.394、27.382,P<0.05)。高凝血状态组的D-二聚体、FDP水平高于无高凝血状态组[(3.05±0.17) μg/ml比(0.53±0.11) μg/ml、(12.42±2.11) mg/L比(8.01±1.13) mg/L]、对照组[(3.05±0.17) μg/ml比(0.24±0.07) μg/ml、(12.42±2.11) mg/L比(3.47±0.35) mg/L],PT短于无高凝血状态组[(5.04±0.37) s比(10.99±1.15) s]、对照组[(5.04±0.37) s比(12.82±2.06) 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高凝血状态组比无高凝血状态组=62.128、8.237、21.506,t高凝血状态组比对照组=69.415、13.185、30.823,P<0.05)。无高凝血状态组的D-二聚体、FDP水平高于对照组,PT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51、7.036、13.508,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抗心磷脂抗体与D-二聚体、FDP呈正相关(r=0.715、0.772,P<0.05),与PT呈负相关(r=-0.826,P<0.05);抗凝血酶Ⅲ与D-二聚体、FDP呈负相关(r=-0.784、-0.753,P<0.05),与PT呈正相关(r=0.807,P<0.05)。结论抗心磷脂抗体和抗凝血酶Ⅲ水平异常与重型颅脑创伤后高凝血状态具有关系。

  • 标签: 抗心磷脂抗体 抗凝血酶Ⅲ 重型颅脑创伤 高凝血状态
  • 简介:摘要患者男,48岁,既往糖尿病、高血压病史。患者左眼玻璃体切除术后持续出血,检查患者凝血因子Ⅷ合并Ⅻ异常。该病例提示在临床工作中,需要对玻璃体切除手术患者的血糖及血压进行有效控制,详细谨慎检查凝血功能。对有凝血因子缺乏的患者应输注血浆补充凝血因子后再行必要的手术治疗,防止严重的出血情况发生。

  • 标签: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玻璃体切除术 因子Ⅷ 因子Ⅻ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田英超 曾冰清 章开 汤智慧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11-08
  • 出处:《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20年第10期
  • 机构:解放军总医院医疗保障中心药剂科,北京 100853;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药剂科,北京 100088,深圳市宝安区石岩人民医院药剂科,深圳 518108,江西省肿瘤医院药剂科,南昌 330029,解放军总医院医疗保障中心药剂科,北京 100853
  • 简介:摘要1例29岁女性患者因准备怀孕服用多维元素片(29)(每片含碘150 μg)近1年。孕前检查发现甲状腺功能异常,游离甲状腺素(FT4)23.2 pmol/L,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5.56 pmol/L,促甲状腺激素(TSH)0.10 mU/L。遵医嘱立即停用多维元素片(29)。停用该药5 d后复查甲状腺功能异常,FT4 21.2 pmol/L,FT3 5.39 pmol/L,TSH 0.08 mU/L,促甲状腺素受体抗体<0.3 U/L;停药59 d后复查,甲状腺功能恢复正常,FT4 16.35 pmol/L,FT3 4.97 pmol/L,TSH 2.36 mU/L,考虑患者的甲状腺功能异常为多维元素片(29)所致。

  • 标签: 维生素类 补充疗法 甲状腺功能试验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异常凝血酶原(PIVKA-Ⅱ)检测在肝细胞肝癌(HCC)早期诊断和监测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18年5月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肝胆胰外科收治的215例HCC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172例,女性43例,年龄(59.0±9.3)岁(范围:34~86岁)。另纳入同期收治的85例非HCC患者作为对照组,男性42例,女性43例,年龄(54.2±11.3)岁(范围:22~80岁)。患者入院后第2天清晨6时,采用真空采血管,空腹采肘静脉血约3 ml,避光低温保存,当日送检。取甲胎蛋白(AFP)≥20 μg/L为阳性,PIVKA-Ⅱ≥32 AU/L为阳性。数据的比较采用χ2检验、t检验或秩和检验。采用线性回归分析AFP和PIVKA-Ⅱ与肿瘤最大径的相关性。结果PIVKA-Ⅱ单独检测在HCC各期的灵敏度均高于或等于AFP,PIVKA-Ⅱ和AFP单独诊断HCC的总体灵敏度分别为85.1%和52.1%,但PIVKA-Ⅱ的特异度不及AFP高,分别为78.8%和96.5%。在HCC的早期(Ⅰa期),PIVKA-Ⅱ单独检测的灵敏度为64.5%,而AFP的灵敏度仅为26.3%。两者联合检测可提高HCC诊断的灵敏度至88.4%,特异度至76.5%。PIVKA-Ⅱ值与肿瘤最大径呈正相关(r2=0.587,P<0.05),而AFP水平与肿瘤最大径无相关性(r2=0.296,P>0.05),PIVKA-Ⅱ诊断伴有血管侵犯的HCC患者的阳性率亦高于AFP(P<0.01)。结论PIVKA-Ⅱ可作为HCC筛查和诊断的血清学标志物,在早期肝癌诊断的阳性率显著高于AFP。PIVKA-Ⅱ和AFP联合检测可有效提高HCC各期检出率。PIVKA-Ⅱ的大幅度增高有助于协助判断HCC的侵袭性、是否存在血管侵犯及预后等。

  • 标签: 肝肿瘤 诊断 甲胎蛋白 PIVKA-Ⅱ 灵敏度 特异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对患者免疫功能凝血功能的影响及其预后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就诊于河南省人民医院经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治疗的58例患者(腹腔镜组)和经传统开腹治疗的40例患者(传统组)的临床资料。腹腔镜组患者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传统组患者行开腹胃癌根治手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的免疫功能凝血功能,分析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患者的预后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术后3 d,腹腔镜组CD4+水平、CD4+/CD8+分别为(29.78±3.58)%和1.01±0.18,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27.23±3.47)%和0.93±0.1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腹腔镜组和传统组患者的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分别为(26.55±2.56)s和(27.86±2.73)s,纤维蛋白原水平分别为(4.24±0.84)g/L和(3.88±0.75)g/L,D-二聚体水平分别为(377.91±47.19)μg/L和(330.28±45.11)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传统组和腹腔镜组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77.5%和7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为影响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可有效减轻患者术后的免疫功能抑制,但机体易处于高凝状态,淋巴结转移与胃癌患者的预后有关。术前、术后应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以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胃肿瘤 腹腔镜胃癌根治术 免疫功能 凝血功能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