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胫骨平台双髁骨折胫骨结节骨折的手术策略。方法回顾性2014年10月至2018年5月治疗并获得随访的35例胫骨平台双髁骨折合并胫骨结节骨折患者资料,男26例,女9例;年龄21~68岁,平均37.6岁;胫骨平台骨折根据Schatzker分型,Ⅴ型16例、Ⅵ型19例。根据胫骨平台双髁骨折胫骨结节骨折块及胫骨近端后侧皮质的完整性将35例骨折分为四种类型:两者均完整为A型;胫骨结节骨折块完整,胫骨近端后侧皮质粉碎为B型;胫骨结节骨折块粉碎,胫骨近端后侧皮质完整为C型;两者均粉碎为D型。遵循此分类制定手术入路及固定方式,其中22例胫骨平台双髁骨折合并A、B型胫骨结节骨折采用前外侧联合内侧入路,13例合并C、D型胫骨结节骨折者采用前正中联合内侧入路。4例A型骨折采用拉力螺钉固定。18例B型骨折采用1/4管状钢板固定。7例C及6例D型骨折均采取1/4管状钢板结合螺钉固定。结果35例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6.8个月。所有胫骨平台骨折均达骨性愈合,愈合时间3~6个月,平均4.7个月。除1例外,其余胫骨结节骨折块均未见二期复位丢失。术后Rasmussen放射学评分为10~18分,平均14.1分;其中优11例,良19例,可5例,优良率85.7%(30/35)。HSS膝关节功能评分为64~98分,平均86.8分;其中优22例,良10例,可3例,优良率91.4%(32/35)。术后2周发生脂肪液化2例,术后1周发生浅表伤口感染1例、内固定松动1例、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1例。结论胫骨平台双髁骨折合并胫骨结节骨折是一种特殊损伤类型,需根据胫骨结节骨块的粉碎程度及胫骨近端后侧皮质的完整性制定手术策略。对于粉碎的胫骨结节骨折,前正中入路显露最佳,根据骨折块情况可以采用1/4管状钢板和(或)拉力螺钉固定。

  • 标签: 胫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 内固定器
  • 简介:摘要目前,胫骨平台骨折分类包括:胫骨平台骨折三柱分型、胫骨平台骨折四象限分型、胫骨平台骨折八"段"分型和十"段"分型、四柱九段分型等。本文综述胫骨平台骨折各种CT分类的方法、优缺点和手术入路选择。胫骨平台骨折的CT分型的精髓更加注重冠状面骨折线,尤其后方的冠状面骨块。将胫骨平台关节面的四象限分类与胫骨平台周缘皮质的四柱分类相结合,再辅以非关节面结构(髁间棘、胫骨结节、腓骨头),有可能对胫骨平台骨折提供更加完整的描述,但也可能因为配对组合太多,太过繁杂,临床使用困难。

  • 标签: 胫骨平台 骨折 分型 CT
  • 简介:摘要胫骨平台骨折以关节面塌陷和劈裂为基本特点,导致手术复位与固定困难。胫骨平台毗邻的膝关节软组织结构较多,阻碍对胫骨平台骨折的复位与固定,骨折伴发伤及手术损伤也会加剧膝关节稳定性的丢失,因此膝关节骨组织稳定性重建与周围软组织保护是胫骨平台骨折治疗难点。笔者就胫骨平台骨折治疗的手术入路、骨折固定技术、关节镜辅助复位内固定技术、球囊成形术和膝关节置换术、数字骨科技术及软组织损伤处理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治疗提供借鉴。

  • 标签: 胫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软组织损伤 胫骨平台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模拟高处坠落伤和交通伤两种受伤模式,了解和验证胫骨平台Hoffa骨折损伤的力学机制。方法选取下肢膝关节标本10具,男6例,女4例;年龄42~65岁,平均57.4岁。平均分为高处坠落伤组和交通伤组,每组5例,分别模拟高处坠落伤和交通伤两种受伤模式。试验后,伸直位行膝关节标准正、侧位X线和CT扫描检查,观察是否骨折骨折的部位和骨折线的走行。结果6例成功模拟出胫骨平台Hoffa骨折,4例未能模拟出,失败原因包括股骨骨折胫骨平台其他类型骨折。模拟高处坠落伤成功的3例骨折中,骨折线均位于后内侧,分别累及胫骨平台后1/3、2/5和1/2,骨折线与冠状面成角分别为21°、19°和12°,1例在X线片不显示骨折,在CT上显示出后内侧骨折;模拟交通伤成功的3例骨折中,骨折线分别累及胫骨平台后侧1/6、1/4和1/3,骨折线与冠状面成角分别为47°、56°和63°,1例在X线上无明显骨折征象,CT显示冠状面骨折。结论本研究首次证实了高处坠落伤和交通伤均可导致胫骨平台Hoffa骨折,但骨折累及范围和骨折形态有明显差异。X线片不足以完全诊断该类型骨折,提示有明确膝关节屈曲和轴向暴力损伤史者,应常规行CT扫描以减少漏诊和治疗不足的情况发生。

  • 标签: 膝关节 生物力学 标本制备 胫骨平台骨折 Hoffa骨折 受伤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锁定钢板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并提出预防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采用胫骨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56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Rasmussen膝关节功能评分评估手术疗效,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平均随访时间(12±6)个月。末次随访时根据Rasmussen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优25例、良26例、中5例,优良率91%。术后出现1例伤口感染,2例膝关节轻度内翻,1例膝关节不稳定。结论胫骨锁定钢板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手术时间短、损伤小,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满意,但仍存在一定并发症,要术者做好充分的术前评估,熟练掌握手术技巧,尽可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胫骨骨折 骨板 骨折固定术,内 手术后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经胫前开孔隧道推顶复位微创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6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创伤急救中心应用经胫前开孔骨隧道顶起复位微创治疗的9例胫骨平台患者资料。男6例,女3例;年龄26~63岁,平均38岁;左侧5例,右侧4例。按照Schatzker分型:Ⅱ型7例,Ⅲ型2例;按照胫骨平台骨折综合分型均为Ⅰ型。所有患者在全身麻醉或椎管内麻醉下进行手术,根据骨折线波及的长度,在胫骨结节内下方远端骨折线以远1~2 cm胫骨前内侧面使用环钻建立骨隧道,经骨隧道顶棒复位塌陷骨折,之后选择自身双皮质自体髂骨或人工骨棒进行植骨支撑。使用膝关节外侧小切口置入接骨板,术中使用关节镜测量骨折移位程度,记录每位患者的手术时间、胫前切口长度、透视次数、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9例患者手术时间为40~60 min,平均48.3 min;术中出血量为35~60 mL,平均46.1 mL;透视次数为12~21次,平均为17.4次;复位切口长度为1.6~3.0 cm,平均2.3 cm;固定完成后关节镜检查骨折移位程度为0~2.0 mm,平均0.8 mm;术后15 d膝关节最大活动度125°~140°,平均128.9°。所有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有1例患者术后出现小腿腓静脉血栓,无术后感染及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经胫前开孔骨隧道微创推顶复位法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短期效果肯定,但还需要进一步扩大病例,从而获得更加可靠的研究结论。

  • 标签: 膝关节 外科手术,微创性 骨板 胫骨平台骨折 骨隧道
  • 简介:摘要胫骨髁间棘是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附着的区域,髁间棘骨折胫骨平台骨折常见的合并损伤。髁间棘骨折的复位愈合情况与膝关节稳定性和功能预后密切相关,临床处理需以科学的分型为依据,全面评估关节内损伤情况,有效复位固定骨折,恢复交叉韧带张力和关节面平整。本文对近5年内关于合并胫骨平台骨折的髁间棘骨折的分型、手术和固定方式的最新进展进行简要综述。

  • 标签: 膝关节 骨折 综述 髁间棘骨折 分型 治疗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拟建立基于CT图像的胫骨平台骨折四柱九区分型体系,总结各区块损伤发生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2月至2018年5月江苏大学附属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698例(704膝)成年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资料。男377例,女321例;平均年龄51.6岁。左膝371例(53.2%),右膝321例(46.0%),双侧6例(0.9%)。新分型将胫腓骨近端划分为四个柱和九个区块,定义各柱和区的损伤类型细则,并设立胫骨平台损伤指数(TPII)。使用新的分型体系回顾性分析所有骨折的CT图像,统计各区块的损伤发生率并总结分布规律。结果一柱损伤、两柱损伤、三柱损伤和四柱损伤的比例分别为30.5%(215/704)、31.5%(222/704)、28.0%(197/704)和9.9%(70/704)。所有受累的膝平均(2.2±1.0)柱损伤、(3.6±2.1)区块损伤。TPII平均为(5.7±3.0)。轻、中、重度粉碎的比例分别为50.0%(352/704)、37.5%(264/704)和12.5%(88/704)。外侧柱损伤(572,81.3%)和中间柱损伤(524,74.4%)发生率较高,内侧柱损伤(219,31.1%)和腓骨柱损伤(218,31.0%)发生率较低。最多被累及的为依次为后外侧区块(465,66.1%)、前外侧区块(453,64.3%)和后正中区块(379,53.8%),最少累及的为胫骨结节区块(85,12.1%)。结论全新的胫骨平台骨折四柱九区分型体系将有助于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诊断、统计分析和预后评估。

  • 标签: 膝关节 诊断改善 计算机体层摄影 胫骨平台骨折 分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侧卧位Frosch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的具体方法及优势,为临床工作提供新的选择。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来自武汉市第四医院的12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术前通过影像学检查证实骨折范围累及胫骨平台后外侧。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26~59岁,平均38.6岁。均采用侧卧位Frosch入路进行骨折部位的暴露、复位及固定。术后进行规范化的功能锻炼。术后定期随访,拍摄膝关节标准的正侧位片,采用HSS膝关节评分系统评价术后膝关节功能。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所有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结果随访时间(12±2)个月。所有患者的伤口均愈合,无感染及血管损伤等并发症。所有病例均有良好的骨折复位并最终骨愈合。HSS膝关节评分为(92±3)分。结论采用Frosch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效果良好,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胫骨平台骨折 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过伸双髁胫骨平台骨折(hyperextension bicondylar tibial plateau fractures,HEBTPs)的特点及其与非过伸双髁胫骨平台骨折(non-HEBTPs)的临床疗效比较。方法2014年6月至2017年5月共收集82例累及双髁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其中63例(63膝)患者(76.8%)为non-HEBTPs,19例(19膝,23.2%)为HEBTPs,男49例,女33例,年龄(48.3±10.9)岁(22~76岁)。19例HEBTPs中,4例为过伸外翻畸形,9例为过伸内翻畸形,6例为单纯过伸型损伤。均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结合植骨/或不植骨。评价HEBTPs组和non-HEBTPs组术前并发症发生率,术后感染、创伤性骨关节炎发生率,术后评估膝关节活动度,采用数字等级量表(numeric rating scale,NRS)评估疼痛程度,采用肌肉骨骼功能评估简表(short musculoskeletal function assessment,SMFA)评估功能,根据术后X线评估骨折愈合、膝关节力线。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5.4个月(12~22个月)。骨折临床愈合时间12.6周(12~16周)。至末次随访,所有患者膝关节活动度正常,过伸双髁和非过伸双髁胫骨平台骨折术前并发症发病率分别为36.8%和15.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9例HEBTPs组腘动脉损伤、腓总神经损伤和需要修复的韧带损伤的发生率分别为21.1%、26.3%和31.6%,而63例non-HEBTPs组相对应的合并症发生率分别为3.2%、4.8%和9.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HEBTPs组和non-HEBTPs组术后12个月NRS疼痛评分分别为(3.89±1.9)分和(2.76±1.88)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12个月SMFA得分为(27.27±19.44)分和(17.09±15.87)分,术后12个月HEBTPs患者SMFA得分高于non-HEBTPs患者,具有统计学意义,创伤后骨关节炎发生率高。结论过伸型胫骨平台骨折类型特殊,损伤程度不能低估,需要注意软组织损伤(韧带、血管与神经),治疗效果较差。

  • 标签: 胫骨骨折 对比研究 手术后并发症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扩大Carlson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后外侧平台合并前外侧平台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5年1月— 2019年9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6例胫骨后外侧平台合并前外侧平台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0例,女6例;年龄22~59岁[(35.2±4.3)岁]。根据Schatzker分型:Ⅱ型10例,Ⅲ型4例,Ⅴ型1例,Ⅵ型1例。双柱骨折14例,三柱骨折2例。均采用扩大Carlson切口钢板内固定进行手术。评估骨折愈合情况及胫骨外侧平台后倾角情况。术后12个月进行Rasmussen膝关节功能评分。同时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3~38个月[(18.3±4.6)个月]。患者均获骨性愈合。术后12个月,胫骨外侧平台后倾角为(11.5±4.7)°,与术前的(28.93±3.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膝关节功能Rasmussen评分为(25.8±1.1)分,与术前的(13.1±3.8)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优9例(56%),良6例(37%),一般1例(6%),优良率达94%。无一例患者出现皮肤坏死、浅表或深部感染、内置物外露及骨髓炎等并发症。结论采用扩大Carlson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后外侧平台合并前外侧平台骨折,可有效复位、固定骨折,改善胫骨后外侧平台的后倾角,促进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且无血管、神经损伤,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胫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手术入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胫骨近端外侧锁定接骨板排筏螺钉联合Jail螺钉治疗胫骨平台外侧塌陷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医院收治的36例胫骨平台外侧塌陷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9例,女17例;年龄34~68岁[(48.6±5.8)岁]。Schatzker分型:Ⅱ型28例,Ⅲ型8例。患者均采用胫骨近端外侧锁定接骨板排筏螺钉联合Jail螺钉固定治疗。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情况。比较术前、术后2 d及1年胫骨平台关节面塌陷距离、胫骨平台后倾角(PSA)、胫骨平台内翻角(TPVA)及Rasmussen解剖评分。术后2 d及1年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观察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32个月[(19.5±3.1)个月]。手术时间为56~82 min[(68.5±9.1)min]。术中出血量为40~100 ml[(75.6±10.2)ml]。骨折均Ⅰ期临床愈合,愈合时间为8~15周[(12.5±1.3)周]。胫骨平台关节面塌陷距离由术前(15.5±4.2)mm恢复至术后2 d及1年的(0.7±0.3)mm、(1.0±0.2)mm(P均<0.01);PSA由术前(21.2±2.1)°恢复至术后2 d及1年的(8.9±0.8)°、(9.2±0.6)°(P均<0.01);TPVA由术前(100.2±3.7)°恢复至术后2 d及1年的(88.9±1.8)°、(87.2±1.6)°(P均<0.05);Rasmussen解剖评分由术前(7.8±1.8)分恢复至术后2 d及1年的(17.1±0.9)分、(16.3±0.7)分(P均<0.01)。与术后2 d比较,术后1年胫骨平台关节面塌陷距离、PSA、TPVA及Rasmussen解剖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1年HSS评分为(92.8±3.2)分,明显高于术后2 d的(74.8±3.5)分(P<0.01)。术后2例出现伤口浅表感染,经清创换药后愈合,无深部感染发生。结论胫骨近端外侧锁定接骨板排筏螺钉联合Jail螺钉治疗胫骨平台外侧塌陷骨折,可有效防止关节面继发性塌陷,骨折解剖复位满意,膝关节功能恢复好,术后并发症少。

  • 标签: 胫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锁定钢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关节镜辅助复位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SchatzkerⅠ~Ⅲ型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SchatzkerⅠ~Ⅲ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关节镜辅助复位内固定组(简称关节镜组)和切开复位内固定组(简称切开组)。关节镜组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龄(45.13±7.12)岁(范围29~60岁);SchatzkerⅠ型13例,SchatzkerⅡ型14例,SchatzkerⅢ型3例。切开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43.53±7.79)岁(范围31~58岁);SchatzkerⅠ型11例,SchatzkerⅡ型15例,SchatzkerⅢ型4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离床时间、术后完全负重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比较关节镜组和切开组术后膝关节肿胀程度、屈伸活动度和美国膝关节协会(American Knee Society,AKS)评分。结果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关节镜组随访时间10~18个月,平均14个月;切开组12~18个月,平均15个月。关节镜组和切开组的手术时间[(87.60±9.20)min和(94.33±10.65)min]、术中出血量[(57.16±9.63)ml和(71.93±11.15)ml]、术后离床时间[(5.13±1.28)d和(6.17±1.53)d]及术后完全负重时间[(12.83±1.68)周和(14.23±1.77)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62、5.49、2.83、3.94,P<0.05)。关节镜组术后骨折愈合时间为(13.33±1.37)周,切开组为(14.86±1.63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4,P<0.001)。术后1年,关节镜组膝关节屈伸活动度为116.77°±12.46°,大于切开组的109.13°±9.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3,P=0.011);关节镜组AKS评分为(164.57±11.16)分,大于切开组的(149.53±14.7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5,P<0.001)。两组均未发生畸形愈合及骨筋膜室综合征。关节镜组伤口愈合不良2例、膝关节活动度欠佳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3%(4/30);切开组伤口愈合不良4例、伤口感染1例、膝关节活动度欠佳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3%(7/30);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0,P=0.317)。结论关节镜辅助复位内固定治疗SchatzkerⅠ~Ⅲ型胫骨平台骨折具有创伤小、出血少、可早期活动、并发症少、膝关节活动度优等特点,且无明显的关节镜相关并发症,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

  • 标签: 胫骨骨折 关节镜检查 骨折固定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复位方法在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术中应用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至2018年9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创伤骨科医院下肢病区手术治疗的50例Schatzker 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资料。男34例,女16例;年龄27~56岁,平均42.3岁。将患者按照术中复位方法不同分为两组,新复位方法组(n=23):按照由远及近的原则,以骨折远端为基础骨块,其他骨块以基础骨块为标准,逐一复位,最后复位压缩的骨折并固定;传统复位方法组(n=27):先复位关节面再将关节面骨块与胫骨骨折远端固定。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术后第2天摄膝关节正位X线片,测量胫骨平台内翻角(TPA)。根据TPA在±5°内被认为可接受,超过±5°被认为不可接受,比较两组患者的TPA可接受率。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2.7±0.4)、(3.0±0.6)h]和术中出血量[(215±56)、(221±52)mL]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复位方法组患者的TPA可接受率为78.2%(18/23)高于传统复位方法组的48.1%(13/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复位方法相比,新复位方法在手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时可以提高术中胫骨平台骨折复位的可接受率,但并不增加患者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为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切开复位内固定提供新的治疗思路。

  • 标签: 胫骨 骨折 外科手术 复位顺序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非脱位过伸型胫骨平台骨折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特征、治疗策略及临床结果。方法收集收集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共25例非脱位过伸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资料,其中男12例,女13例,年龄(51±15)岁(范围:27~79岁)。损伤原因:车祸18例,重物砸伤2例,摔伤5例。胫骨平台骨折Schatzker分型:Ⅱ型4例,Ⅳ型5例,Ⅴ型13例,Ⅵ型3例;三柱理论分型:单纯外侧柱4例,单纯内侧柱5例,内侧柱+外侧柱7例,三柱9例。25例后倾角术前-5.2°±4.2°(范围:-10°~0°)。术前MR检查示合并膝关节内侧副韧带(medial collateral ligament,MCL)损伤5例,合并膝关节后外侧结构复合体(posterolateral complex,PLC)损伤3例,合并PLC+膝关节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损伤2例,合并半月板损伤10例。合并韧带损伤患者胫骨平台后倾角改变均>10°,其中5例患者后倾角改变>15°,5例患者后倾角改变>10°,而后倾角改变<10°患者无合并韧带损伤;合并韧带损伤患者单纯外侧柱或内侧柱骨折患者6例,内侧柱+外侧柱骨折患者2例,三柱骨折患者2例。结果25例随访时间16.4个月(范围:12~24个月)。手术时间(124±33)min(范围:65~180 min),出血量(106±48)ml(范围:20~200 ml)。所有患者均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方式进行治疗,根据骨折特点进行针对性关节面复位及下肢力线纠正,固定钢板偏前方放置固定骨折块。术后骨折复位评价:解剖复位20例,复位良好5例(关节面塌陷2~5 mm),骨折复位优良率100%。内固定方式:单纯外侧钢板4例,单纯内侧钢板2例,内侧+外侧钢板治疗15例,内侧钢板+外侧铆钉1例,内侧钢板+后方螺钉1例,外侧钢板+腓骨螺钉1例,内外侧钢板+外侧铆钉1例。8例术中进行了半月板修复,其中内侧5例,外侧3例。所有患者末次随访时获得骨性愈合,骨折愈合时间3~6个月(平均3.3个月)。术后Rasmussen评分(24.9±3.5)分(范围:18~29分),术后膝关节活动度118°±9°(范围:90°~130°)。2例出现术后伤口表浅感染。结论非脱位过伸型胫骨平台骨折主要影像学特征为胫骨平台后倾角改变,单纯前内侧柱/前外侧柱损伤时易合并"对角线"损伤,胫骨平台后倾角改变>10°时易合并周围韧带损伤;通过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恢复关节面平整及下肢力线,修复韧带软组织结构,重建膝关节稳定性,可取得满意的疗效。

  • 标签: 胫骨骨折 韧带,关节 膝关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进行膝关节内外侧双切口双钢板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8年5月泰兴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均符合复杂胫骨平台骨折诊断标准、且不存在其他部位骨折的患者64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研究组(29例)和对照组(35例),其中对照组患者给予单侧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研究组患者给予膝关节内外侧双切口双钢板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分别采用卡方检验和t检验对两组患者术后恢复优良率、手术相关指标及术后愈合时间进行统计分析,并对比术后6个月及1年Rasmussen膝关节评分、胫骨平台后倾角度数及胫骨平台内翻角度数,并观察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的优良率显著较对照组升高(χ2=12.874,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开始下地负重时间及开始锻炼时间显著较对照组缩短(t=8.327、10.528、13.539,均为P<0.05)。术后6个月及术后1年,研究组患者的Rasmussen膝关节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t=7.04、6.60,均为P<0.05);术后1年,对照组患者胫骨平台后倾角及内翻角度数显著高于研究组(t=-2.22、-7.63,均为P<0.05);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t=10.326,P<0.05)。结论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进行膝关节内外侧双切口双钢板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疗效显著,能够有效促进患者恢复,降低术后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胫骨骨折 骨板 切开复位 骨折固定术 内固定器 手术后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复杂过伸型胫骨平台骨折的形态特征、手术策略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19年1月治疗27例复杂过伸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资料,男19例,女8例;年龄23~68岁,平均43.4岁。根据胫骨平台骨折Schatzker分型:Ⅳ型8例,Ⅴ型5例,Ⅵ型14例;三柱理论分型:双柱骨折8例,三柱骨折19例。双髁骨折采用内侧和前外侧入路,内侧Tomofix锁定钢板固定,前外侧"L"型锁定钢板固定;胫骨内髁骨折采用扩大内侧入路,分别于前内侧"T"型钢板固定和内后侧锁定钢板固定;合并胫骨前缘骨折患者采用改良前正中入路,胫骨前缘采用水平带状钢板固定。修复合并软组织或骨损伤。术后和终末随访通过X线片及CT扫描评估骨折愈合、复位情况。采用Rasmussen放射学标准评估胫骨平台骨折复位情况,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HSS)评分评估术后12个月膝关节功能。结果2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130~350 min,平均165 min。27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5.8个月。所有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骨折临床愈合时间10~18周,平均13.5周。术后12个月Rasmussen胫骨平台骨折复位放射学评分为13~18分,平均16.7分,其中优19例,良8例,优良率为100%(27/27)。术后12个月HSS膝关节评分82~98分,平均93.2分,其中优22例,良4例,可1例,优良率96.2%(26/27)。结论复杂过伸型胫骨平台骨折常出现胫骨双髁骨折胫骨内侧髁或胫骨前缘骨折,根据不同的骨折位置选择手术入路和固定方式,同时修复韧带软组织结构,重建膝关节稳定性,可取得满意的疗效。

  • 标签: 胫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胫骨平台Hoffa骨折为一种特殊类型的胫骨平台冠状面骨折,其中隐匿性骨折所占比例较高,容易漏诊、延误诊治。目前的研究均为个案报道,未能就其发病率、诊断要点、损伤特点、受伤机制等进行系统研究,且常用的分型如AO分型、Schatzker分型、三柱分型和胫骨平台综合分型等均不能涵盖此类型。笔者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3 086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发现13例胫骨平台Hoffa骨折,其中隐匿性骨折占23%。该骨折的受伤机制:膝关节屈曲状态下,经股骨的暴力集中作用于胫骨平台的后半部,膝关节存在瞬间内翻内旋,导致后侧冠状位劈裂骨折。根据累及关节面的位置及骨折移位程度,将该骨折分为三型:Ⅰ型骨折累及胫骨平台关节面<1/4,Ⅱ型骨折累及胫骨平台关节面≥1/4且<1/2,Ⅲ型骨折累及关节面≥1/2。每型骨折均分为三个亚型,其中A型是无移位骨折,B型骨折关节面移位<2 mm,C型骨折关节面移位≥2 mm。根据分型特点,笔者提出了治疗原则。笔者首次系统总结了胫骨平台Hoffa骨折损伤特点和骨折分型,有助于避免漏诊并提高治疗水平。

  • 标签: 胫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Hoffa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膜诱导技术治疗成人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3年4月— 2017年5月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收治的21例成人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感染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9例,女2例;年龄19~60岁[(44.1±5.8)岁]。初始骨折按Schatzker分型:Ⅳ型1例,Ⅴ型14例,Ⅵ型6例。感染时间:<3周3例,3~10周12例,>10周6例。所有患者采用清创后骨缺损区放置骨水泥的膜诱导技术分两期进行手术;Ⅰ期去除内固定并彻底清创后放置抗生素骨水泥与内固定钢板;Ⅱ期行植骨骨重建。记录感染指标[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评估感染控制、骨缺损愈合及并发症等情况;以膝关节关节活动度(ROM)及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评估膝关节功能。结果患者获随访12~62个月,平均23.5个月。Ⅰ期术前感染指标与Ⅱ期术后3个月相比,WBC由术前(10.6±2.3)×109/L降至(6.7±3.5)×109/L,ESR由术前(26.0±5.3)mm/h降至(12.1±4.3)mm/h,CRP由术前(10.0±1.5)mg/L降至(5.8±1.0)mg/L(P均<0.05)。17例患者Ⅰ期术后感染控制,4例出现感染复发,予以再次Ⅰ期清创,随访期内再无复发;2例因Ⅰ期清创后皮肤软组织缺损予以局部皮瓣转移术覆盖伤口;2例行膝关节融合术,无一例截肢。21例患者术后均获骨性愈合,随访期内均达到临床骨愈合标准。1例患者出现取骨区感染。无骨不连、感染复发、下肢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感染时间<3周及3~10周患者ROM由术前(95.2±10.4)°和(85.7±11.5)°提升至(120.2±10.5)°和(98.6±12.2)°(P<0.01),而感染时间>10周患者无显著改善(P>0.05)。所有患者HSS膝关节评分由术前(65.6±8.2)分提高至术后(82.0±6.6)分(P<0.01)。结论膜诱导技术治疗成人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感染,可有效控制感染,实现临床骨性愈合,并能有效改善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

  • 标签: 胫骨骨折 感染 膜诱导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