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20例低位直肠癌患者接受经拖出切除的腹腔镜辅助直肠癌保肛根治手术,中位手术时间160 min,术中中位出血量80 ml,术后肛门首次排气中位时间40 h,排便控制功能恢复中位时间3个月,中位生存时间60个月。在经选择的合适患者中,经尾部拖出切除腹部无辅助切口的腹腔镜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安全可行,并且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直接减压或间接减压联合腰髂固定治疗伴孔骨块占位和神经损伤Denis Ⅱ型骶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2年3月—2017年3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收治的47例伴骨块突入孔和神经损伤Denis Ⅱ型骶骨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行腰髂固定术。手术时间为伤后3~14 d,平均6 d。26例接受直接减压(直接减压组),其中男16例,女10例;年龄(36.2±8.4)岁。21例接受间接减压(间接减压组),其中男11例,女10例;年龄(38.7±9.8)岁。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术后Mears影像学评估、末次随访Gibbons评分和Majeed功能评分,观察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33个月,平均16.7个月。直接减压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12.3±26.3)min、(512.1±29.4)ml;间接减压组分别为(129.3±25.1)min、(529.7±22.1)ml(P均>0.05)。患者骨折均愈合。根据Mears影像学评估,直接减压组解剖复位17例,复位满意9例;间接减压组解剖复位15例,复位满意6例(P>0.05)。末次随访时,直接减压组Gibbons评分[(1.2±0.3)分]低于间接减压组[(2.2±0.5)分],Majeed功能评分[(87.3±11.4)分]高于间接减压组[(68.5±16.7)分](P均<0.01)。直接减压组1例出现伤口深部感染,间接减压组1例因髂骨螺钉钉突出压迫皮肤出现压疮。结论对于伴孔骨块占位和神经损伤Denis Ⅱ型骶骨骨折,相比于间接减压,直接减压联合腰髂固定能获得更好的神经功能恢复和生活功能恢复。

  • 标签: 骶骨 减压术,外科 骨折固定术,内 神经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管注射联合爬行训练治疗腰椎管狭窄症(LSS)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4例LSS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47例。2组患者均给予超短波及管注射治疗(注射药物包括复方倍他米松、利多卡因及维生素B12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爬行训练。于入组时、治疗8周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中文版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中文版心理韧性量表(CD-RISC)、闭眼单脚站立测试、起立-行走测试及靠墙半蹲测试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估。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疼痛VAS评分、ODI评分、CD-RISC评分、闭眼单脚站立时长、起立-行走时长、靠墙半蹲时长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治疗后观察组ODI评分[(19.75±2.65)分]、CD-RISC评分[(79.37±5.70)分]、闭眼单脚站立时长[(9.69±1.54)s]、起立-行走时长[(5.10±0.47)s]及靠墙半蹲时长[(41.37±6.14)s]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管注射能迅速缓解LSS患者疼痛,如联合爬行训练可进一步改善患者腰椎功能、心理韧性、动静态平衡能力及下肢肌耐力。

  • 标签: 腰椎管狭窄症 骶管注射 爬行训练 疼痛 腰椎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神经磁刺激(SMS)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儿童原发性夜间遗尿症(PNE)的临床价值。方法前瞻性选择徐州市康复医院、徐州市中心医院和徐州市儿童医院康复科2019年10月至2020年9月就诊的57例PNE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膀胱功能训练、觉醒训练和生活与心理干预治疗,观察组基于以上方法增加SMS对PNE患儿进行治疗。治疗前、后通过遗尿程度(正常、轻度、中度、重度)、遗尿次数、疗效评价及膀胱容量进行评估对比。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结果57例PNE患儿纳入观察组28例(男15例)、对照组29例(男19例)。两组患儿在年龄、男性比例、遗尿程度及次数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治疗1个月后遗尿程度均优于对照组(12比7例、8比8例、5比9例、3比5例,χ2=-2.269,P=0.030);遗尿次数低于对照组[(4.2±1.8)比(8.1±2.0)次,t=4.475,P<0.01];疗效评价总有效率和膀胱容量均高于对照组[82%(23/28)比48%(14/29)、(225±25)比(199±21) ml,Z=11.238、t=-2.249,均P<0.05]。结论SMS是治疗儿童PNE的有效手段,可以减少儿童遗尿程度和次数,增加患儿膀胱容量,提高治疗总有效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康复 儿童 夜遗尿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腹直肌外侧入路孔扩大成形、丛神经减压治疗陈旧性骶骨骨折合并丛神经损伤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6月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11例陈旧性骶骨骨折合并丛神经损伤患者资料。男8例,女3例;年龄17~54岁,平均38岁;骶骨骨折按Denis分型均为Ⅱ区;神经损伤按英国医学研究会(BMRC)标准分级:完全损伤2例,部分损伤9例;受伤至手术时间0.7~12.0个月,平均6个月。经腹直肌外侧入路显露腰干及S1神经孔周围结构,直视下行孔扩大成形、松解骨折块及骨痂压迫的S1神经根及腰干,不稳定骶骨骨折者同时行复位内固定治疗。通过评价骨折愈合、神经功能恢复(BMRC标准)等观察疗效。结果本组11例患者中有10例顺利完成手术,1例因术中探查发现骶骨骨折完全愈合且S1神经孔完全闭塞,无法完成孔成形术而终止手术。手术时间70~220 min,平均110 min;术中出血量450~2 800 mL,平均1 100 mL。术后复查X线片、CT示孔扩大成形明显,无手术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2个月至4年,平均18个月。所有患者末次随访时根据BMRC标准评价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完全恢复5例,部分恢复4例,未恢复1例。结论经腹直肌外侧入路能较好地显露腰干及S1神经孔周围结构,直视下孔扩大成形、松解骨折块及骨痂压迫的S1神经根及腰干,是治疗陈旧性骶骨骨折合并丛神经损伤的一种可行的方法。

  • 标签: 骶骨 骨折 减压术,外科 骶丛神经 骶孔成形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盆调筋针法联合肌筋膜手法治疗产后骨盆痛的疗效。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019年12月-2021年10月本院86例产后骨盆痛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4例和观察组42例,对照组给予肌筋膜手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盆调筋针法。2组均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中医证候评分,采用VAS量表评估疼痛程度,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腰椎功能障碍程度,盆底障碍影响简易问卷7(PFIQ-7)评估盆底功能,盆底功能障碍问卷(PFDI20)]评估生活质量;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TGF-β1水平,评价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24%(40/42)、对照组为79.55%(35/4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4,P=0.030)。治疗后,观察组ODI、VAS、PFIQ-7及PFIQ-20评分均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13.79、14.05、10.61、10.10,P值均<0.001);下腰痛、肢体疼痛、步态跛行评分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11.73、12.16、10.89,P值均<0.001);血清TGF-β1[(163.81±28.05)μg/L比(124.56±19.23)μg/L,t=5.76]、IGF-1[(64.52±9.14)μg/L比(49.86±7.62)μg/L,t=5.06]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盆调筋针法联合肌筋膜手法可有效改善产后骨盆痛患者的骨盆功能,缓解盆腔疼痛程度,提高疗效。

  • 标签: 骨盆痛 产后期 盆骶调筋针法 肌筋膜手法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探讨尾部藏毛窦术后复发并发尾骨骨髓水肿的治疗效果,术后给予抗生素及抗厌氧菌药物治疗,术后换药,尾部伤口于术后24天愈合,术后42天复查MR,尾骨骨髓水肿明显消退,随访1年,患者无不适,尾骨未见骨髓水肿。

  • 标签: 藏毛窦 骶尾骨 骨髓水肿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超声引导椎旁联合管阻滞在预防输尿管结石体外碎石术肾绞痛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8年6月至2019年1月因输尿管结石行体外冲击波碎石患者100例。观察组为超声引导椎旁联合管阻滞后体外碎石患者53例;对照组为直接进行体外碎石患者47例。收集所有纳入研究的患者的性别、年龄、结石大小、肾绞痛、血尿、感染、治疗中断、结石清除率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结石大小、性别比例、治疗后1个月结石清除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1周结石清除率稍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肾绞痛及其他并发症方面,观察组术中无肾绞痛发生(对照组7例,P=0.004)。术后观察组10例患者、对照组14例患者发生肾绞痛。两组术后一过性肉眼血尿、低热、眩晕、恶心呕吐、胸闷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椎旁阻滞联合管内麻醉预防ESWL中肾绞痛的发生。

  • 标签: 输尿管结石 碎石术 肾绞痛 超声检查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退变性脊柱侧凸(degenerative scoliosis,DS)接受经2髂螺钉(second sacralalar-iliac,S2AI)固定术后随访期间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的变化,并分析与PI变化的可能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年11月至2017年1月期间80例接受S2AI螺钉固定技术进行骨盆固定,且至少随访2年的DS患者病历资料,男30例(37.5%)、女50例(62.5%),年龄为(55.3±16.2)岁(范围38~73岁),随访时间为(34.6±8.7)个月(范围24~96个月)。根据术后即刻PI的变化将患者分为两组:PI降低<5°或升高(PI稳定组),共31例,男29例(93.5%)、女2例(6.5%),年龄(59.4±11.3)岁;PI下降>5°(PI活动组),共49例,男1例(2.0%)、女48例(98.0%),年龄(51.7±12.9)岁。在手术前后及术后2年测量以下影像学参数:PI、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骨盆倾斜角(pelvictilt,PT)、PI-LL、脊柱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 SVA)。临床疗效评价采用脊柱侧凸研究学会-22简明量表调查问卷(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 questionnaires-22,SRS-22),并记录患者术中及术后随访期间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者随访期间PI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术前影像学参数及SRS-22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PI稳定组31例(38.8%),PI从45.7°±11.4°降至45.3°±1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另49例(61.2%)为PI活动组,PI从51.6°±14.5°下降至40.9°±14.0°。末次随访时PI活动组中24例(49%)PI恢复(PI恢复组),增加幅度>5°;余25例(51%)无增加(PI保持组),平均ΔPI变化为-4.2°。分层分析显示PI恢复组与PI保持组的ΔPI、术后PI、术后PT和年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前PI、术后PI、术后PT、术后PI-LL与末次随访时的ΔPI明显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后PI是相关因素(OR=0.87,P=0.024)。结论DS患者应用S2AI螺钉固定技术进行骨盆固定术后即刻超过50%患者会发生PI下降,在术后至少2年的随访期间发生PI明显改变的患者中49%的患者存在PI恢复。较低的术前PI、术后PI和PT与PI的恢复密切相关。

  • 标签: 脊柱侧凸 骨盆 骶髂关节 骨螺丝 脊柱融合术
  • 简介:摘要带状疱疹性髓炎所致神经源性膀胱临床罕见,本院收治1例,男性,年龄86岁,以带状疱疹感染后排尿困难、排便功能异常6个月就诊,行神经调控手术。永久刺激器植入术后随诊3个月患者排尿困难症状及粪失禁症状消失,恢复控尿功能。

  • 标签: 神经源性膀胱 骶神经调控 骶髓炎 带状疱疹
  • 简介:摘要肝门部胆管癌是常见胆道恶性肿瘤,其外科治疗的核心是达到R0切除,包括切除病变胆管、受肿瘤浸润肝组织及区域淋巴结。在精准外科及多学科治疗时代,肝门部胆管癌的手术治疗应遵循可视化、可量化、可控化和多学科治疗原则。基于精准肝门部胆管癌董氏分型,包括Ⅰ+Ⅳ+Ⅴ+Ⅷ段、Ⅰ+Ⅴ+Ⅷ段及Ⅰ+Ⅳ段的中肝叶联合状叶切除术,在获得R0切除的同时可最大限度保留更多肝实质,使部分病人避免术前进行减轻黄疸治疗和分期手术。然而,在获得良好围术期效果的同时,还需随访评价病人的长期生存情况。笔者结合团队开展中肝叶联合状叶切除术的临床经验,探讨其在肝门部胆管癌中的应用。

  • 标签: 胆道肿瘤 肝门部 中肝叶切除 R0切除 肝实质保留
  • 简介:摘要肝状叶解剖学上分Spiegel部、下腔静脉旁部及状突三部分,位于肝脏背侧,紧邻下腔静脉、三支肝静脉及门静脉左右支。状叶定位依赖于解剖标志定位及染色定位,特别是反染技术。状叶手术左侧径路适合于Spiegel部切除,右侧径路适合下腔静脉旁部及状突切除,背侧径路、前侧径路结合其他径路可以达到完整切除状叶目的。本文介绍了多径路联合状叶肿瘤切除、部分状叶切除及腹腔镜状叶切除。

  • 标签: 肝肿瘤 解剖学 定位 手术径路
  • 简介:摘要本文从自动控制的机理,简要阐述了汽车电动门系统的设计研究。利用与原有汽车尾门开合方式的对比,设计出具备防夹、自动开关等多功能的汽车电动门系统,可以很好地弥补原有汽车尾门开合过程的缺陷,从而达到用户对汽车使用便捷性的需要。

  • 标签: 汽车 电动尾门系统 设计研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丛神经阻滞是临床常用于下肢手术麻醉和镇痛的神经阻滞技术之一。相较于以往盲探操作和CT等引导技术的缺陷与不足,近年来,超声引导技术以其安全、实时、动态、可视化的独特优势广泛应用于临床,极大地推动了丛神经阻滞技术的发展。文章主要综述了超声引导下旁入路、外侧入路、腰干阻滞等丛神经阻滞技术的方法及其优劣势,临床应用时需综合考虑以上方法的可操作性及利弊。为临床麻醉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

  • 标签: 超声引导 骶丛神经阻滞 麻醉 镇痛
  • 简介:摘要直肠癌前复发是直肠癌局部复发的解剖分型之一,因肿瘤向后累及前软组织及(或)骨性结构,与盆腔存在固定关系,使得治疗难度增大,同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随着直肠癌前复发诊疗的不断完善,外科治疗不断发展,手术方法不断创新,已形成了经多学科综合小组评估患者诊疗方案和以根治性手术为中心的直肠癌前复发综合治疗策略。经腹或腹会阴联合切除术、单纯骶骨切除术及腹联合切除术是目前治疗直肠癌前复发的常用术式;此外,其他治疗直肠癌前复发的术式还包括局限性骶骨切除术,但需严格把握其适应证。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腹腔镜技术在直肠癌前复发中的应用也逐渐得到体现。综上述,直肠癌前复发的外科治疗已从早期的单一追求根治手术目标,到如今在实现根治性切除的同时强调减少并发症发生率的个体化治疗。本文旨在介绍近年来直肠癌前复发外科治疗的相关研究进展,以期为临床诊疗选择提供参考。

  • 标签: 直肠肿瘤 骶前复发 外科手术 手术方法
  • 简介:摘要直肠癌前复发是直肠癌患者术后局部复发的解剖分型之一,为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后,前区域肿瘤复发,向后累及骶骨前方软组织及(或)骨性结构。直肠癌前复发因肿瘤累及前组织及(或)骨性结构,与盆腔存在固定关系,治疗难度较大。当前关于直肠癌前复发的诊断、治疗策略、手术方法等缺乏统一规范的诊疗流程。本共识旨在提高我国结直肠肿瘤临床医生对于直肠癌前复发的认识,以期规范直肠癌前复发的诊断和治疗策略。本共识围绕直肠癌前复发的诊断(临床症状、影像学和内镜检查、肿瘤标志物检测和病理活检)和治疗(放疗、化疗和手术治疗)以及随访和预后共提出17条直肠癌前复发诊疗相关的推荐意见。重点强调,经多学科协作团队(MDT)讨论评估后进行外科根治性手术干预,是治疗直肠癌前复发的核心手段;手术方式的选择需根据直肠癌前复发的解剖学特点而制定。在本共识中未解决的相关问题,尚需进一步临床实践,并积极开展高质量的临床研究逐步探索和解决。

  • 标签: 直肠肿瘤 骶前复发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O-arm导航辅助下与C形臂X线机透视辅助下经皮髂关节螺钉内固定治疗髂关节复合体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6年7月— 2019年1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32例髂关节复合体损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1例,女11例;年龄20~59岁,平均41.3岁。骨折按Tile分型:B1型7例,B2型13例,B3型5例,C1型5例,C2型2例。17例采用O-arm导航辅助下经皮髂螺钉内固定治疗(A组),15例采用C形臂X线机透视辅助下经皮髂螺钉内固定治疗(B组)。比较两组单枚螺钉置钉时间、术中透视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采用Matta标准评分评价术后骨折复位质量。采用Majeed功能评分评价末次随访时关节功能,并观察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6~37个月,平均18.6个月。A组单枚螺钉置钉时间为(27.3±5.1)min,B组为(52.3±5.9)min(P<0.05)。A组术中透视时间为(43.3±3.2)s,B组为(64.6±5.4)s(P<0.05)。A组术中出血量为(17.8±2.6)ml,B组为(20.7±3.1)ml;A组骨折愈合时间为(13.4±1.4)周,B组为(14.1±1.9)周;A组和B组Matta标准评分的优良率分别为88%(15/17)和87%(13/15);A组和B组末次随访时Majeed评分的优良率分别为94%(16/17)和87%(13/15)(P均>0.05)。术后B组1例患者出现1枚螺钉稍突破椎体前皮质。两组均无血管、神经损伤、伤口感染、螺钉松动等并发症。结论与C形臂X线机透视辅助下相比,O-arm导航辅助下经皮髂关节螺钉内固定治疗髂关节复合体损伤具有置钉时间短、术中透视时间短等优势。

  • 标签: 骨盆 骨折固定术,内 骶髂关节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