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复发性食管气管瘘是先天性食管闭锁术后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瘘管修补术后再次复发仍是临床及护理工作中的重大挑战。随着微创和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近十年来不断涌现出更加精巧的治疗方式。本文基于既往研究报道,就先天性食管闭锁术后食管气管瘘复发进行综述。

  • 标签: 食管闭锁 食管气管瘘 复发 胸腔镜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和探讨先天性食管闭锁术后合并食管裂孔疝患儿的诊疗经验和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食管闭锁术后确诊食管裂孔疝患儿22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7例,女5例;出生体重为(2 438.0±381.2)g,范围在1 750~3 060 g;出生孕周为(37.5±2.1)周,范围在33~40+6周。22例患儿中原发食管闭锁Ⅰ型7例,Ⅲ型15例,均通过上消化道造影检查确诊食管裂孔疝。其中4例患儿临床症状不显著,于我科定期随访;18例行手术治疗。结果18例手术患儿中15例成功施行腹腔镜手术,3例因胃与肝粘连严重行开放手术;采用Nissen术式10例,Toupet术式8例。18例患儿至今随访1~47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2个月。复查上消化道造影发现食管裂孔疝复发4例。其中,2例行24 h pH监测提示夜间病理性反流,再次行Nissen手术修补;2例无病理性反流症状,暂未再次手术治疗。18例手术患儿术后反流症状均较前明显好转,5例夜间偶有反流,质子泵抑制剂治疗中。14例生长发育良好,与正常同龄儿无明显差异,4例患儿身高体重暂处于同龄儿2个标准差以下。结论食管闭锁患儿应重视合并食管裂孔疝的可能;定期复查上消化道造影有助于早期诊断合并食管裂孔疝,尤其是Ⅰ型食管闭锁术后获得性食管裂孔疝的发生;腹腔镜Nissen手术可作为首选治疗方案。

  • 标签: 食管闭锁 食管裂孔疝 食管裂孔疝修补术 胃底折叠术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胃镜下食管球囊扩张术后食管穿孔的诊治体会。方法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北京儿童医院新生儿外科中心共行胃镜下食管球囊扩张术1 659次,其中4例发生食管穿孔,胃镜下食管球囊扩张术导致食管穿孔的发生率为0.24%(4/1 659)。4例患儿均为男性,食管狭窄的病因分别为2例食管闭锁术后吻合口狭窄,2例食管烧伤。术中均采用导丝导引的三级球囊进行食管狭窄段的扩张操作(在胃镜直视下将球囊通过活检通道放置于食管狭窄处,往球囊内注水并维持不同的压力即可产生不同的直径);行胃镜下食管球囊扩张术的次数范围为1~12次,平均次数为5次;食管穿孔发生的年龄为8个月至2岁11个月。4例患儿中,2例患儿在食管扩张术中发现右侧大量气胸,1例患儿在术中可见胃镜进入胸腔,1例患儿于术后第二天因呼吸困难、发热及左侧气胸,均初步诊断为食管穿孔;3例在24 h内诊断,1例在48 h内获得诊断;2例选择保守治疗,2例选择胸腔镜修补食管穿孔;均使用广谱抗生素,在食管狭窄上段放置引流管持续负压吸引,并且放置胃管。结果3例患儿经过3 d的治疗后体温完全正常,治疗后7~11 d首次行食管造影检查,治疗后7~13 d恢复经口喂养,治疗后10~14 d出院;1例患儿经保守治疗19 d后体温才完全恢复正常,治疗后23 d首次行食管造影检查仍提示食管漏,治疗后30 d行食管造影检查提示存在气管食管瘘并开始经空肠喂养,治疗43 d后出院。4例患儿的随访时间范围为6~19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11.5个月);其中1例患儿再行食管扩张14次,目前可正常经口喂养,无进食呛咳及进食困难;1例患儿再行食管扩张5次后出现呛咳表现,确诊为复发性气管食管瘘,并行胸腔镜手术修补,目前可正常经口喂养;1例患儿因发展为长段型食管狭窄,目前经胃管喂养,需行食管替代治疗;1例患儿确诊为复发性气管食管瘘,行胸腔镜手术修补后,可正常经口喂养。结论胃镜下食管球囊扩张术后发生食管穿孔较为罕见,需要及时诊治,并根据胸腔污染、全身感染及内循环是否稳定而选择手术治疗或者保守治疗。

  • 标签: 食管狭窄 食管穿孔 胃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胸腔镜手术修补Ⅲ型食管闭锁术后食管肺瘘的可行性、手术经验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行胸腔镜食管肺瘘修补手术的4例Ⅲ型食管闭锁术后食管肺瘘患儿的临床资料。4例患儿均为男孩,确诊年龄在1岁5个月至5岁1个月。4例患儿行上消化道造影检查均可见造影剂从食管溢出进入肺组织;CT检查均可见近端扩张食管与右侧肺组织关系密切,3例可见食管与肺组织有瘘道相通。4例行电子支气管镜检查,提示食管肺瘘2例。结果本组4例均在胸腔镜下完成食管肺瘘修补术,手术时间在2.5~3.0 h,平均2.7 h;术后均转入PICU,有创呼吸机使用时间1~5 d,平均3 d;术后平均住院时间14 d。1例患儿术后第2天胸腔引流管出现气泡,胸部X线片提示右侧胸腔少量气胸,考虑为肺部组织破损,后经保守治疗后痊愈。随访时间1~24个月,除1例患儿因食管狭窄目前在胃镜下球囊扩张治疗中外,余者均已完全经口喂养,生长发育良好。结论先天性食管闭锁术后食管肺瘘较为罕见,临床表现不具有特殊性,胸腔镜下行食管肺瘘修补术能取得良好的疗效。

  • 标签: 食管闭锁 先天畸形 气管食管瘘 胸腔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胸腔镜手术治疗先天性食管闭锁术后食管憩室的手术经验及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18年11月至2021年5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进行先天性食管闭锁术后食管憩室再行胸腔镜食管憩室切除手术5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例,女4例,中位年龄为12.8个月,年龄范围为6.3~36.0个月,中位体重为8.0 kg,体重范围为6.5~10.5 kg。总结分析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及随访情况。结果本组5例均于胸腔镜下完成食管憩室切除手术,手术算术平均时间为2.3 h(1.5~3.6 h),手术出血量均<5 ml,术中均未输血;术后计划转入PICU。术后有创呼吸机平均使用时间为3 d(1~7 d);术后算术平均住院时间为16 d(10~21 d)。1例患儿术后1周行上消化道造影检查提示吻合口漏,术后2周复查,自愈。随访时间1~30个月。所有患儿均已完全经口喂养,生长发育良好,体重增长满意。结论先天性食管闭锁术后食管憩室罕见,临床表现主要为吞咽困难,进食时呛咳,反复上呼吸道感染,胸腔镜手术治疗胸腔食管憩室是安全有效的。

  • 标签: 憩室,食管 先天性食管闭锁 胸腔镜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程序化方案治疗食管闭锁术后食管气管瘘复发(rTEF)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至2019年9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新生儿外科应用程序化治疗10例食管闭锁术后rTEF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Ⅲ型8例,Ⅳ型1例,Ⅴ型1例。根据有无严重肺炎或撤机困难来决定是否分期手术(第一期行手术放置"三管",即食管气管瘘口引流管、胃造口管、空肠营养管;第二期行rTEF修补术)。再次手术(指rTEF修补术)时机为无严重呼吸道症状,行CT检查无胸腔积液或积脓,距首次手术>2个月。结果10例患儿中,7例经食管造影诊断rTEF,3例经纤维内镜检查诊断。rTEF确诊时间中位数为首次手术(指食管闭锁手术)后75 d(8~288 d),再手术时间中位数为首次手术后122 d(70~332 d)。4例患儿行手术放置"三管"。10例患儿接受了胸腔镜下rTEF修补术,1例因术中渗血较多中转开放。rTEF手术治疗后发生吻合口漏1例,经保守治疗后愈合;发生吻合口狭窄4例,平均在胃镜下行食管狭窄扩张1.8次后好转,中度气管软化1例。随访6~39个月,10例患儿均未出现TEF再发。结论程序化治疗方案为rTEF的整体管理提供新思路,使患儿能安全接受胸腔镜治疗,并获得较满意的临床效果。

  • 标签: 食管闭锁 食管气管瘘 复发 治疗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至2021年3月期间4例胃食管反流病合并食管裂孔疝患者的临床资料,行包括食管裂孔疝修补在内的抗反流手术,术后出现反流、烧心症状及解剖学复发,其中3例行二次腹腔镜手术,1例保守药物治疗。术后随访12个月,反酸、烧心等复发症状均缓解。合并巨大食管裂孔疝的包括食管裂孔疝修补的抗反流手术患者术后复发风险高,可以通过二次手术等方式治疗。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食管内镜下射频消融术(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后患者发热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2016年1月—2021年4月,因早期食管癌就诊于长海医院消化内科,且病变范围超过食管3/4环周的51例病例纳入病例对照研究。患者均行RFA治疗,按术后是否发热分成发热组(n=15)和未发热组(n=36),主要收集患者一般情况、消化道肿瘤家族史、病变长度、病变范围、消融能量和消融次数用于单因素分析,其中P<0.1的变量再进一步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RFA术后发热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病变长度(t=-3.89,P<0.001)、病变范围(χ2=11.52,P=0.001)和消融能量(P=0.001)在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earson相关性显示,病变长度与病变环周长度存在明显正相关(r=0.71,P<0.001),而病变范围由病变环周长度决定,因此最终将病变长度和消融能量这两个变量纳入Logistic回归方程。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食管病变长度每增加1 cm,患者发生RFA术后发热的风险是前者的1.21倍(95%CI:1.01~1.43,P=0.037);术中使用12 J消融能量者,发生RFA术后发热的风险是使用10 J消融能量者的0.43倍(95%CI:0.22~0.85,P=0.015)。结论病变长度和消融能量是导致食管RFA术后发热的独立危险因素。长节段早期食管癌者更易发生RFA术后发热,术中使用低消融能量者更易发生RFA术后发热。

  • 标签: 发热 危险因素 早期食管癌 射频消融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胃代食管和管状胃代食管术对食管术后食管反流的影响,以及 管状胃的吻合位置和宽度与胃食管反流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北大医疗潞安医院收治的88例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研究组(管状胃代食管吻合方式)和对照组(全胃代食管吻合方式),比较两种手术方式对胃食管反流的影响,并分析管状胃代食管吻合的位置和宽度对该症状的影响。结果术后3个月,研究组患者≥ 5 min酸反流次数及24 h酸反流次数均少于对照组[(2.5 ± 1.7)次比(6.2 ± 2.1)次、(17.3 ± 8.8)次比(31.5 ± 7.9)次],而pH值<4总时间及最长酸反流时间均短于对照组[(85.3 ± 30.1)min比(118.2 ± 32.6)min、(22.4 ± 6.8)min比(31.8 ± 7.4)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研究组患者反流性疾病问卷评分及胃食管反流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8.9 ± 4.6)分比(13.8 ± 4.1)分、6.7%(3/45)比23.3%(10/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按手术位置和宽度所分为的四个亚组中,颈部吻合+宽度<3 cm亚组患者的反流症状发生率、pH值<4累积时间及反流症状次数最低,该组内镜下食管黏膜病理组织学炎性反应分级最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管状胃代食管吻合术式较全胃吻合更加有效地降低胃食管反流症的发生率,且用颈部吻合+管状胃宽度小于3 cm的管状胃宽度及吻合方式抗胃食管反流症最佳。

  • 标签: 食管肿瘤 胃食管反流 管状胃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胃代食管和管状胃代食管术对食管术后食管反流的影响,以及 管状胃的吻合位置和宽度与胃食管反流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北大医疗潞安医院收治的88例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研究组(管状胃代食管吻合方式)和对照组(全胃代食管吻合方式),比较两种手术方式对胃食管反流的影响,并分析管状胃代食管吻合的位置和宽度对该症状的影响。结果术后3个月,研究组患者≥ 5 min酸反流次数及24 h酸反流次数均少于对照组[(2.5 ± 1.7)次比(6.2 ± 2.1)次、(17.3 ± 8.8)次比(31.5 ± 7.9)次],而pH值<4总时间及最长酸反流时间均短于对照组[(85.3 ± 30.1)min比(118.2 ± 32.6)min、(22.4 ± 6.8)min比(31.8 ± 7.4)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研究组患者反流性疾病问卷评分及胃食管反流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8.9 ± 4.6)分比(13.8 ± 4.1)分、6.7%(3/45)比23.3%(10/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按手术位置和宽度所分为的四个亚组中,颈部吻合+宽度<3 cm亚组患者的反流症状发生率、pH值<4累积时间及反流症状次数最低,该组内镜下食管黏膜病理组织学炎性反应分级最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管状胃代食管吻合术式较全胃吻合更加有效地降低胃食管反流症的发生率,且用颈部吻合+管状胃宽度小于3 cm的管状胃宽度及吻合方式抗胃食管反流症最佳。

  • 标签: 食管肿瘤 胃食管反流 管状胃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食管重建术中留置食管引流管并持续负压引流对术后吻合口漏和吻合口狭窄的影响作用和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接受手术治疗并痊愈出院的先天性食管闭锁(congenital esophageal atresia,CEA)患儿的相关资料。将放置食管引流管并术后持续负压引流的患儿作为A组,将未放置食管引流管的患儿作为B组。本研究共纳入130例患儿,其中男84例,女46例;A组81例,男51例,女30例,出生孕周为(37. 6± 2. 0)周,出生体重为(2 737±482) g, 42. 0%(34/81)存在伴发畸形;B组49例,男33例,女16例,出生孕周为(37.8±2. 2)周,出生体重为(2 826±628) g, 32. 7%(16/49)存在伴发畸形。收集并比较两组患儿的人口统计学信息、手术方式及技巧、呼吸机使用、并发症及诊治情况。结果71. 5%(93/130)的患儿接受胸腔镜手术,28. 5%(37/130)的患儿接受开胸手术。所有患儿在术后达到经口喂养后出院,术后随访时间范围为10~60个月。A组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率低于B组,为18. 5%(15/81)比34. 7%(17/4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38)。A组中Ⅰ型及Ⅱ型CEA患儿多于B组,为45. 7%(37/81)比26. 5%(13/4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30)。A组术中食管近远端缺失长度较B组大,为(3. 3± 1. 7) cm比(2. 7±1. 2) c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39)。术后,A组的呼吸机使用时间较B组稍长,为(8. 8±9. 2) d比(6. 1±7. 9) 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90);A组住院时间少于B组,为(48. 7± 38. 0) d比(68. 6±52. 9)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15);A组吻合口狭窄的发生率高于B组,65. 4%(53/81)比49. 0%(24/4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64);在吻合口狭窄需行食管扩张次数方面两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313),为(10. 3±7.8)次比(8. 3±7. 1)次。结论食管重建术中留置食管引流管并持续负压引流可以有效降低患儿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率,有助于改善术后恢复进程,缩短住院时间。

  • 标签: 食管 负压引流 先天性食管闭锁 吻合口漏 吻合口狭窄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食管覆膜支架置入术后老年食管瘘患者内心的真实感受。方法采用目的抽样法对2019年7月—2020年4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介入科接受食管覆膜支架置入术后复诊的13例老年食管瘘患者进行半结构式访谈,采用Colaizzi 7步分析法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整合归纳与提炼主题。结果食管覆膜支架置入术后老年食管瘘患者自我照护的内心体验可归纳为4个主题:负性情绪多样化(担心并发症、经济压力、自卑与孤独感);院外遵医行为欠佳;自护能力不足;支持来源单一(家庭支持不足、渴望社会支持)。结论食管覆膜支架置入术后老年食管瘘患者普遍存在多种负性情绪,缺乏有效指导和家庭社会支持,医护人员应加强对患者的健康宣教及心理疏导,医疗机构应加速老年护理人才培养,建立成熟的老年护理体系。

  • 标签: 老年人 食管瘘 食管覆膜支架 自我照护 质性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分析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胸外科2例食管术后发生难治性乳糜漏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相关体会与教训。方法对2例食管术后难治性乳糜漏诊疗经过和结局进行分析。结果2例患者食管术后误诊为乳糜胸,行保守治疗和二次经胸手术结扎胸导管乳糜漏均无改善。后根据辅助检查诊断为乳糜腹,予以腹腔低剂量放射治疗后成功治愈,随访未见复发。结论对于食管术后难治性乳糜漏患者,应留意观察患者的症状与体征,警惕乳糜腹而非乳糜胸的可能,避免盲目的开胸结扎。经手术或保守治疗无效后采用低剂量放射治疗可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 标签: 食管肿瘤 乳糜漏 乳糜性腹水 低剂量放射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分析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胸外科2例食管术后发生难治性乳糜漏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相关体会与教训。方法对2例食管术后难治性乳糜漏诊疗经过和结局进行分析。结果2例患者食管术后误诊为乳糜胸,行保守治疗和二次经胸手术结扎胸导管乳糜漏均无改善。后根据辅助检查诊断为乳糜腹,予以腹腔低剂量放射治疗后成功治愈,随访未见复发。结论对于食管术后难治性乳糜漏患者,应留意观察患者的症状与体征,警惕乳糜腹而非乳糜胸的可能,避免盲目的开胸结扎。经手术或保守治疗无效后采用低剂量放射治疗可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 标签: 食管肿瘤 乳糜漏 乳糜性腹水 低剂量放射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食管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后发生食管狭窄的特征及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以2011年1月—2018年12月在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消化内镜中心接受ESD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病历、随访获取患者的病例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和Cox回归分析发生食管狭窄的相关因素。结果接受ESD治疗的654例患者中79例(12.1%)出现术后食管狭窄,从接受ESD到发生狭窄的中位时间为27(17,43)d。病变形态和病变环周比例是狭窄发生的独立相关因素,其中Ⅱa型病变狭窄发生率是Ⅱc型病变的6.601倍(95%CI:1.518~28.709,P=0.012),环周比例75%~<100%和100%者狭窄发生率分别是环周比例<75%者的17.408倍(95%CI:8.009~37.839,P<0.001)和52.439倍(95%CI:23.905~115.029,P<0.001)。79例狭窄患者中27例为严重狭窄,病变环周比例是严重狭窄发生的独立相关因素,环周比例75%~<100%和100%者严重狭窄发生率分别是环周比例<75%者的7.775倍(95%CI:1.977~30.577,P=0.003)和70.062倍(95%CI:19.879~246.926,P<0.001)。结论早期食管癌病变形态和病变环周比例是ESD术后狭窄发生的独立相关因素,病变环周比例是严重狭窄发生的独立相关因素。

  • 标签: 食管狭窄 食管肿瘤 危险因素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 简介:摘要目的对食管术后首次化疗患者进行健康教育需求调查,探讨肿瘤专科护士专业水平及专科健康教育效果、患者的依从性。方法采用随机抽样,对100例食管术后首次化疗患者的一般资料,入院、化疗期间、出院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方式及出院后咨询方式展开调查,分析患者文化程度和健康教育需求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食管术后首次化疗患者普遍对健康教育存在较大需求,了解病情、治疗方案与效果、合理饮食占健康教育需求的首位,不同文化程度的患者对健康教育内容的需求不同。结论食管术后首次化疗患者健康教育知识存在严重缺乏,迫切希望得到病情、治疗方案与效果,饮食指导等方面的健康教育,护士更应有针对性、计划性对食管癌首次化疗患者实施阶段性、个性化的健康教育,才能满足患者健康需求,全面提高生活质量。

  • 标签: 食管癌 化疗 健康教育 需求
  • 简介:摘要食管鳞癌根治术后的辅助治疗的价值迄今尚无定论。部分研究显示放射治疗可以提高患者的局控率和总生存率,但是对于食管癌根治术后放疗靶区的设计、放疗介入时间、放疗剂量等目前还存在很大争议。本文就国内外文献进行归纳总结并对食管鳞癌根治术后辅助放疗现状及争议进行探讨。

  • 标签: 食管肿瘤/外科学 食管肿瘤/术后放射疗法 现状及争议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改良三管法与传统三管法在治疗食管术后胸内瘘时的临床效果,为食管术后胸内瘘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以传统三管法治疗食管术后胸内瘘为传统组,以改良三管法为改良组,以上消化道造影时造影剂无外溢及患者能正常进食作为治愈标准。通过收集不同时间段在我院采用两种治疗方法的食管癌胸内瘘患者的相关资料(传统组为2008年2月至2014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10例患者;改良组为2012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36例患者),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性别、年龄及病因等因素)、治愈时间等方面指标,比较这两种方法在治疗食管术后胸内瘘方面的优劣。结果两组在性别、年龄、吻合口瘘位置、发病时期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治愈时间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改良组治愈时间为(38.08±11.97)天,明显优于传统组的(95.60±7.79)天。结论相对于传统三管法,改良三管法治疗食管术后胸腔内瘘患者时可明显缩短治疗时间。

  • 标签: 胸内瘘 食管癌 改良三管法 传统三管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大面积食管早期癌(创面环周黏膜缺损程度≥3/4周)内镜下切除术(endoscopic resection,ER)术后发生食管狭窄的影响因素。方法2009年5月—2016年4月,63例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消化内镜中心行ER治疗的大面积食管早期癌病例纳入回顾性分析,按术后是否发生食管狭窄分为狭窄组(32例)和无狭窄组(31例),2组间比较行t检验或卡方检验,P<0.05的指标以及结合临床专业知识认为可能有意义的指标,一同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病变长度、创面环周黏膜缺损程度、固有肌层损伤与ER术后发生食管狭窄有关(P<0.05)。以上3个指标,连同是否采取狭窄预防措施、病理类型、是否整块切除共计6个指标一同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创面环周黏膜缺损程度≥7/8周(与3/4~<7/8周者比较:P=0.028,OR=0.317,95%CI:0.114~0.884)和未采取狭窄预防措施(P=0.002,OR=0.153,95%CI:0.046~0.512)是大面积食管早期癌ER术后发生食管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创面环周黏膜缺损程度≥7/8周是导致大面积食管早期癌ER术后发生食管狭窄的主要因素。对于大面积食管早期癌患者来说,采取适当的狭窄预防措施能有效减少ER术后食管狭窄发生。

  • 标签: 食管肿瘤 早期诊断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狭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三切口食管癌切除颈部吻合术后常规食管造影在诊断吻合口漏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食管肿瘤微创外科接受McKeown三切口食管癌切除颈部吻合术的1 022例食管癌患者资料。男性876例,女性146例,年龄[M(IQR)]48(16)岁(范围:36~84岁)。253例接受新辅助治疗,817例接受微创食管切除术。依据主诊医师的诊疗习惯,333例于术后常规行食管造影,其他689例患者则根据临床表现适时选择造影等检查手段。以临床症状、食管造影、CT、内镜等方法确诊的吻合口漏为参考,在常规造影组中评价食管造影诊断吻合口漏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组间比较采用U检验或χ²检验。结果全部患者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率为7.34%(75/1 022),常规食管造影组和非常规造影组吻合口漏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0%(30/333)比6.5%(45/689),χ²=2.027,P=0.155]。吻合口漏的诊断时间为术后第9(5)天(范围:第4~30天)。常规造影组333例患者中,16例造影检查结果提示吻合口漏,其中11例为真阳性,5例为假阳性;317例提示吻合口愈合良好,其中298例为真阴性,19例为假阴性;常规食管造影诊断吻合口漏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36.7%(11/30)和98.3%(298/303),约登指数为0.35,诊断准确率为92.8%(309/333),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1/16和94.0%(298/317)。结论三切口食管癌切除颈部吻合术后常规食管造影诊断吻合口漏的灵敏度低而特异度高。吻合口漏的中位发生时间为术后第9天,临床上需延长观察时间,并联合应用食管造影、CT、内镜等多种检查手段。

  • 标签: 食管肿瘤 食管切除术 吻合口漏 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