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动脉支架置入(carotid artery stenting, CAS)对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连续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亳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重度(狭窄程度≥70%)颈动脉狭窄患者。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将所有患者分为CAS组和对照组。CAS组接受CAS联合最佳药物治疗,对照组仅采用最佳药物治疗。在治疗前以及治疗后6个月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 MoCA)评价患者认知功能。结果研究期间纳入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52例,CAS组37例,对照组15例。2组人口统计学和基线临床资料均无统计学差异。CAS组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CAS,无手术并发症。CAS组治疗6个月后MoCA评分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01),而对照组则不然。组间比较显示,CAS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前MoC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6个月随访,CAS组MoC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7)。结论CAS可改善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术后短期认知功能。

  • 标签: 颈动脉狭窄 支架 认知 神经心理学测验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脑过度灌注综合征是颈动脉内膜切除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一种少见但具有生命危险的并发症。如果未及时识别和充分治疗,可能会因脑水肿或脑出血而导致严重神经功能缺损甚至死亡。文章主要对颈动脉内膜切除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脑过度灌注综合征的危险因素、病理生理学机制、临床表现、影像学诊断和治疗进行了综述。

  • 标签: 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支架 脑血管障碍 手术后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颈动脉内膜剥脱(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和颈动脉支架植入(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治疗颈动脉狭窄患者的围手术期及中远期预后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20年8月期间于北京安贞医院血管外科行手术治疗的1 329例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CAS组和CEA组,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年龄(t=0.098,P=0.023)、饮酒情况(χ2=8.055,P=0.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EA组合并不稳定斑块较多(χ2=4.392,P=0.038),CAS组合并较多双侧病变(χ2=9.673,P=0.038)。围手术期,CEA组应用甘露醇较多(χ2=78.614,P<0.001),CEA组切口/穿刺点并发症(χ2=5.158,P=0.035)、肺部感染(χ2=6.355,P=0.013)、脑过度灌注综合征(χ2=5.158,P=0.035)、颅外神经损伤(χ2=23.760,P<0.001)均多于CAS组,CAS组急性肾衰竭(χ2=10.393,P=0.001)较多。术后两组存活率及侧缺血性卒中、心肌梗死、脑出血、肾功能不全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CAS组中位生存时间53.195个月(95%CI:52.040~54.350),CEA组中位生存时间54.492个月(95%CI:53.790~55.19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结论CEA组含有更多的不稳定斑块病变,却有更低的围手术期卒中率,支持不稳定斑块患者应倾向于内膜剥脱治疗。脑过度灌注综合征风险CEA组高于CAS组,CAS在减少术后肺部感染及伤口局部并发症方面显著优于CEA。两组患者远期生存率无显著差异。

  • 标签: 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颈动脉支架植入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显示的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及其可能危险因素。方法通过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卒中注册中心和南京卒中注册中心,连续选择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进行颈动脉支架置入并进行中OCT检查的颈动脉狭窄患者。记录患者临床特征,分析OCT图像,观察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同时收集斑块钙化、薄纤维帽、支架贴壁情况、斑块脱垂以及微夹层等OCT图像特征。对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63例患者,其中17例(23.3%)OCT显示支架内血栓形成。4例支架内血栓形成导致围手术期血管事件,其中1例较严重。支架内无血栓形成组未发生围手术期血管事件。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微夹层是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5.439,95%可信区间1.102~26.837;P=0.038)。结论OCT可显示颈动脉支架置入支架内血栓形成,后者与围手术期血管事件相关,而微夹层是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可能原因之一。

  • 标签: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颈动脉狭窄 支架 血栓形成 斑块,动脉粥样硬化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颈动脉狭窄是缺血性卒中的主要病因之一。颈动脉支架置入逐渐成为颈动脉狭窄的主流治疗方法,支架内再狭窄是其最常见的晚期并发症,制约着颈动脉支架置入的发展。文章对颈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流行病学、影像学评价、病理生理学机制、预防和治疗措施进行了综述。

  • 标签: 颈动脉狭窄 支架 血管成形术,气囊 复发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比"一站式"同期颈动脉支架置入(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G)和分期序贯CAS+OPCABG两种式围手术期情况及早期随访资料,评估"一站式"同期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北京安贞医院自2020年1月至2021年7月因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狭窄行CAS+OPCABG杂交手术的患者共26例,其中12例采用了"一站式"同期CAS+OPCABG、14例采用了分期序贯CAS+OPCABG,对其围手术期及术后3个月随访资料进行对比分析。连续变量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两组的累计手术时间、术后第1天胸腔引流量、呼吸机辅助、ICU滞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期组中出血量多于分期组,但两组均无二次开胸止血发生。术后住院天数同期组显著少于分期组。分期组围手术期发生脑梗塞、心肌梗死各1例,同期组无围手术期心肌梗死及脑梗塞发生,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随访两组均无新发脑梗塞,颈动脉超声支架均通畅,心功能分级和左心室射血分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一站式"同期CAS+OPCABG手术是安全可行的,尤其对于心肌缺血症状重或重度左主干病变的患者推荐首选同期手术。优化抗凝方案和减轻颈动脉窦反射是需要继续研究的主要问题。

  • 标签: 杂交手术 同期手术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多普勒超声斑块回声特征与颈动脉支架植入(CAS)围期缺血性卒中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8月在北京安贞医院血管外科行CAS的316例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结果,将患者分为低回声斑块组(n=50)、混合回声斑块组(n=79)和强回声斑块组(n=187)。比较三组的基本资料和围期并发症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CAS围期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果低回声斑块组、混合回声斑块组和强回声斑块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吸烟饮酒情况、合并疾病、双侧病变、手术左右侧、支架类型和后扩张情况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三组合并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情况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6.0% 比39.2% 比 29.4%,χ2=12.551,P=0.002);三组患者围期死亡、心肌梗死、急性肾衰竭和支架并发症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三组CAS围期脑梗死发生率分别为10.0%(5/50)、3.8%(3/79)和1.1%(2/187),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405,P=0.006),其中低回声斑块组与强回声斑块组围期脑梗死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回声斑块是CAS围期脑梗死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12.566,95%CI:2.078~75.971,P=0.006)。结论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多合并低回声斑块,颈动脉超声提示低回声斑块的患者行CAS围期脑梗死发生率较高,同时低回声斑块是CAS围期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斑块回声 颈动脉支架植入术 缺血性卒中 超声
  • 简介:摘要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是脑卒中的重要病因,针对其治疗的颈动脉支架置入(CAS)目前已在临床普遍开展。脑高灌注综合征(CHS)是CAS术后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本文将对CAS术后CHS的流行病学特点、发病机制、危险因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及其预防治疗的研究现状及进展进行综述,以指导临床实践。

  • 标签: 颈动脉狭窄 支架置入术 高灌注综合征 现状 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评价糖尿病与非糖尿病患者颈动脉斑块特征及颈动脉支架置入(carotid artery stenting, CAS)术后即刻结果。方法回顾性纳入2014年1月至2019年3月在东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内科行CAS,并且术前和术后均行OCT检查的患者。比较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临床特征、颈动脉斑块OCT特征以及CAS术后即刻结果。对支架贴壁不良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46例患者,年龄(64.02±8.32)岁,男性41例(89.1%)。其中糖尿病组20例(43.5%),非糖尿病组26例(56.5%)。糖尿病组薄纤维帽粥样硬化斑块(40.0%对7.7%;χ2=5.166,P=0.023)、斑块破裂(55.0%对23.1%;χ2=4.945,P=0.026)和巨噬细胞浸润(60.0%对30.8%;χ2=3.930,P=0.047)患者比例均显著高于非糖尿病组。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较大[优势比(odds ratio, OR)1.208,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1.033~1.413;P=0.018]、冠心病(OR 15.953,95% CI 1.142~222.952;P=0.040)、饮酒(OR 6.192,95% CI 1.098~34.923;P=0.039)和收缩压较低(OR 0.944,95% CI 0.894~0.997;P=0.037)与支架贴壁不良独立相关。结论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糖尿病患者的颈动脉斑块可能更不稳定。年龄较大、冠心病、饮酒和收缩压较低与CAS术后支架贴壁不良相关。OCT能显示颈动脉斑块特征和CAS术后即刻情况,可为治疗决策提供有力证据。

  • 标签: 颈动脉狭窄 斑块,动脉粥样硬化 支架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糖尿病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高龄颈动脉狭窄患者采用颈动脉内膜剥脱联合颈动脉转流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抽取2016年10月至2019年10月于平顶山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就诊的86例老年颈动脉狭窄患者,使用随机双盲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1例)与研究组(45例)。研究组采用颈动脉内膜剥脱联合颈动脉转流,对照组使用颈动脉内膜剥脱。观察两组中阻断血流时间,术后随访12个月,观察两组主要终点事件。分析颈动脉内膜剥脱中应用转流管对中脑缺血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的影响。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影像学检查均提示颈动脉通畅。研究组阻断血流时间为(4.0±1.0)min,短于对照组的(10.0±3.0)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出现脑过度灌注综合征1例(2.22%),对照组出现小面积脑梗死3例(7.32%);术后1年复查两组均出现颈动脉再狭窄1例(2.22%)。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颈动脉狭窄老年患者,采用颈动脉内膜剥脱联合颈动脉转流可缩短中脑缺血时间,对脑组织起到强有力的保护作用。

  • 标签: 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颈动脉管转流术 阻断时间 术后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巴马猪颈动脉内Neuroform EZ支架置入支架内再狭窄(ISR)模型,观察并总结其影像学和病理学特征改变。方法以13头健康广西巴马小型猪为研究对象,采用球囊过度扩张的方式损伤巴马猪颈动脉内膜后原位置入Neuroform EZ支架建立ISR模型。术后每2周通过床旁彩超监测巴马猪颈动脉支架置入区血流情况,如发现支架内血流增快或减慢,即刻行DSA、血管内超声(IVUS)、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和高分辨MRI(HR-MRI)检查,明确支架内狭窄情况后处死巴马猪,取支架处组织,采用HE染色观察其病理学改变。结果13头巴马猪单侧颈动脉球囊扩张完成后共置入13枚Neuroform EZ支架,技术成功率为100%。术后(12.46±3.57)周(6~18周),13头巴马猪中监测到支架内血流增快10例,血流减慢3例;即刻DSA检查显示13头巴马猪的支架内均出现不同程度狭窄,狭窄率为(44.23±9.39)%;IVUS和OCT提示支架主体完全被增生的血管内膜覆盖,局部管腔的缩窄为明显增厚的内膜所致,而缩窄的管腔在HR-MRI上表现为管壁的明显强化;HE染色显示病变血管内弹力板断裂,内膜增生明显,增生的内膜以平滑肌细胞为主。结论通过球囊过度扩张撕裂血管内膜并原位置入颅内支架的方式,在12周左右可建立巴马猪颈动脉ISR模型,多种影像学和病理学检查均证实ISR为增生的内膜所致。

  • 标签: 支架内再狭窄 内膜增生 颅内支架 动物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分析动脉导管支架置入治疗不同类型新生儿肺动脉闭锁的随访结局。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4年4月至2021年6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接受动脉导管支架置入患儿共19例为研究对象,分为室间隔完整型肺动脉闭锁(PA-IVS)和室间隔缺损型肺动脉闭锁(PA-VSD)两组。采用不同血管途径置入动脉导管支架,术后1、3、6和12个月及以后每年定期随访患儿基本情况和心脏超声心动图评估手术效果。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19例患儿中12例为PA-IVS,7例为PA-VSD。两组患儿均为足月儿,PA-IVS组和PA-VSD组患儿出生胎龄分别为(38.8±1.1)和(37.7±1.8)周,出生体重分别为(3.2±0.4)和(3.4±1.1)kg,手术时年龄分别为(10±9)和(12±7)日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12例PA-IVS患儿中,9例经股动脉途径,3例经股静脉途径成功置入动脉导管支架。7例PA-VSD患儿中,2例经股动脉途径成功置入,2例经股动脉途径置入失败,3例经左颈动脉途径成功置入动脉导管支架。所有患儿术后无血栓栓塞、动静脉瘘、假性动脉瘤等血管并发症发生。PA-VSD组中支架置入成功的5例患儿在随访至6月龄时分别行肺动脉闭锁根治、室间隔缺损修补动脉导管支架取出动脉导管结扎。所有患儿随访期无支架移位、狭窄,均实现了双心室循环,无死亡病例。结论动脉导管支架置入可作为PA-IVS和PA-VSD患儿一期治疗方法,除传统的股静脉和股动脉途径外,颈动脉可作为支架置入的一条路径。

  • 标签: 动脉导管 支架 队列研究
  • 简介:摘要颈动脉颅外段动脉瘤(ECAA)是一种非常罕见的动脉局部扩张病变,其治疗方式包括颈动脉结扎颈动脉包裹动脉瘤切除血管重建及腔内修复动脉等。2019年8月和10月苏州市立医院本部神经外科收治2例颈内动脉颅外段动脉瘤患者,分别采用动脉瘤切除和手术联合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术后疗效较好。

  • 标签:
  • 简介:摘要颈动脉颅外段动脉瘤(ECAA)是一种非常罕见的动脉局部扩张病变,其治疗方式包括颈动脉结扎颈动脉包裹动脉瘤切除血管重建及腔内修复动脉等。2019年8月和10月苏州市立医院本部神经外科收治2例颈内动脉颅外段动脉瘤患者,分别采用动脉瘤切除和手术联合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术后疗效较好。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研究回顾性分析衢州市人民医院血管外科72例(79例次手术)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在不同手术时机下(是否2周内)进行颈动脉支架置入(CAS)的临床资料,显示两组患者术后30 d脑卒中、脑出血、心肌梗死、死亡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本研究结果表明,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早期行CAS(2周内)并不增加术后30 d脑卒中、脑出血、心肌梗死及死亡风险。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CEA)联合冠状动脉搭桥(CABG)治疗合并严重颈动脉狭窄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至2019年19例合并严重颈动脉狭窄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中位年龄69岁。手术均采取先CEA后CABG策略,使用传统剥脱法,颈动脉转流管快速建立体外转流。手术成功率100%。围手术期内没有心肌梗死发生;2例患者出现脑梗塞,1例为CEA同侧,另一例为双侧颈动脉狭窄的CEA对侧脑梗塞,2例患者均未遗留后遗症。围手术期无死亡。成功随访17例(1~103个月,中位数24个月)。随访期内,1例患者术后8个月出现脑梗塞;1例患者术后43个月再发心肌梗死。没有颈动脉再狭窄或二次手术病例。5年总体生存率为91%。结论CEA联合CABG治疗合并严重颈动脉狭窄的冠心病患者无围手术期心血管事件或死亡发生,围手术期脑梗塞发生较少,远期生存率高,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手术方法。

  • 标签: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颈动脉狭窄 冠心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高分叉颈动脉狭窄患者施行颈动脉内膜切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聊城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17年1月到2020年1月收治的169例于手术显微镜下施行颈动脉内膜切除颈动脉狭窄患者(147例为非高分叉颈动脉狭窄,22例为高分叉颈动脉狭窄)进入研究,其中高分叉颈动脉狭窄患者中采用切断二腹肌后腹辅助暴露颈内动脉斑块远端;术后1周内行颈部CTA/DSA检查明确颈动脉狭窄是否完全解除,术后半年和1年时行颈部血管超声复查明确颈动脉是否再狭窄。回顾性比较2组患者在手术疗效、围手术期并发症及复查结果方面有无差异。结果2组患者术后颈动脉狭窄均完全解除;2组患者间新发脑梗死、暂时性神经功能损伤发生比例(4.5% vs. 2.0%;9.1% vs. 3.4%)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均未发现颈动脉再狭窄,高分叉颈动脉狭窄组患者的二腹肌功能无明显异常。结论颈动脉内膜切除中切断二腹肌后腹能够较好地暴露高分叉颈动脉狭窄患者颈内动脉斑块远端,从而为有效解除颈动脉狭窄提供便利,且安全性较高。

  • 标签: 颈动脉狭窄 高分叉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二腹肌后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