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亚低温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效果。方法抽取2018年9月至2020年8月在寿光市人民医院治疗的ACI患者9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7例。对照组给予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进行局部亚低温治疗。比较两组美国国立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变化、脑血流及实验室指标。结果治疗7、14、28 d后,观察组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12 h后,观察组舒张末期血流速度、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速度均大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72 h后,观察组超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1β、丙二醛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超氧化物歧化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单纯治疗相比,联合局部亚低温治疗可更好地改善患者脑血流,减轻炎症反应及过氧化损伤,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阿替普酶 亚低温 神经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联合丹参多酚酸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方法抽取南阳市中心医院2017年3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纳入患者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5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对症治疗,对照组给予溶栓,研究组患者给予联合丹参多酚酸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神经功能缺损状况、生活能力、脑灌注参数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00%(48/50),高于对照组的76.00%(38/50),P<0.05。治疗后,两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Barthel指数评分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研究组治疗后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Barthel指数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脑灌注参数(脑血流量、脑血容量)均较治疗前增加(P<0.05),脑血流平均通过时间、达峰时间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研究组治疗后脑血容量、脑血流量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脑血流平均通过时间、达峰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丹参多酚酸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显著且安全可靠,可有效提高患者脑血灌注量,从而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状况并提高生活能力。

  • 标签: 阿替普酶 丹参多酚酸 急性脑梗死 脑灌注参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醒脑静联合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的临床效果及对颅内血流状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本院就诊的80例AIS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男29例,女11例,年龄(62.39±4.15)岁;观察组男27例,女13例,年龄(62.43±4.17)岁。对照组予以治疗,观察组加用醒脑静治疗。比较两组颅内血流速度、神经功能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血流速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基底动脉、椎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血流速度分别为(39.87±4.48)cm/s、(36.43±4.18)cm/s、(45.96±5.01)cm/s、(44.68±4.57)cm/s、(43.25±4.23)cm/s,均高于对照组(34.53±4.26)cm/s、(32.15±4.07)cm/s、(42.33±4.85)cm/s、(41.36±4.32)cm/s、(39.16±4.14)c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前,两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50%(3/40),与观察组10.00%(4/4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醒脑静联合可改善AIS患者颅内血流速度,增加脑部血液灌注,减轻神经功能损伤,安全可靠。

  • 标签: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醒脑静 阿替普酶 血流速度 神经功能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不同剂量静脉溶栓治疗高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21年2月至2022年2月于温州市中心医院就诊的符合静脉溶栓指征的高龄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在4.5 h内,年龄 ≥ 75岁)共65例,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低剂量组(n=32,给予0.6 mg/kg的)、标准剂量组(n=33,给予0.9 mg/kg的静脉溶栓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24 h、48 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治疗前及治疗后7 d、14 d、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治疗前及治疗后24 h血清C反应蛋白(CRP)、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NSE)、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治疗后24 h颅内出血、症状性颅内出血情况及治疗后90 d的病死率。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24 h、48 h的NIHSS评分均显著降低(低剂量组:t24 h=6.78,t48 h=7.86;标准剂量组:t24 h=8.09,t48 h=10.13,均P < 0.001),两组治疗后7 d、14 d、90 d的MRS评分均显著降低(低剂量组:t7 d=5.19,t14 d=8.47,t90 d=9.85;标准剂量组:t7 d=6.83,t14 d=7.74,t90 d=13.66,均P < 0.001),两组治疗后24 h血清CRP、NSE、TNF-α水平均显著降低(低剂量组:tCRP=5.13,tNSE=4.22,tTNF-α=34.29;标准剂量组:tCRP=4.87,tNSE=5.53,tTNF-α=31.98,均P < 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同时间两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与标准剂量组比较,低剂量组治疗后24 h颅内出血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8,P=0.032);而两组症状性颅内出血率、治疗后90 d的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结论低剂量(0.6 mg/kg)静脉溶栓治疗高龄患者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与标准剂量(0.9 mg/kg)相当,而安全性更好。

  • 标签: 脑梗死 血栓溶解疗法 纤溶酶原激活剂 剂量效应关系,药物 安全 老年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CIS)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80例CIS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双盲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使用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2.5%(37/40),高于对照组的72.5%(29/40),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0%(2/40),低于对照组的15.00%(6/4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2 h、24 h、14 d以及3个月,研究组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治疗CIS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提高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可靠。

  • 标签: 阿替普酶 神经功能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临床疗效 不良反应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静脉溶栓对脑梗死患者免疫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日照市中心医院2014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69例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34例)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35例)采用静脉溶栓治疗。观察两组疗效,以及治疗前后脑血流灌注情况、免疫功能、生活质量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82.86%(29/35),高于对照组的58.82%(20/34)(χ2=4.840,P<0.05)。治疗后,观察组缺血区灌注通过时间[(131.25±25.41)s]和峰值时间[99.52±17.50)s]均少于对照组[(165.33±31.05)s、(108.45±12.52)s](t=6.580、3.215,均P<0.05);观察组脑血流量[(72.51±21.35)mL/100 mg]和脑血容量[(95.36±31.25)mL/100 mg],均高于对照组[(62.42±19.35)mL/100 mg、(84.20±28.05)mL/100 mg](t=2.712、2.243,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CD8+[(25.37±2.73)%]低于对照组[(27.42±3.25)%](t=4.261,P<0.05),CD3+[(56.32±6.57)%]、CD4+[34.69±3.44)%]、CD3-CD16+CD56+[13.34±3.75)%]均高于对照组[(53.32±4.05)%、(31.69±3.72)%、(11.28±3.06)%](t=5.395、3.694、4.179,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健康状况调查简表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静脉溶栓治疗脑梗死的疗效明显优于尿激酶,可明显提高患者免疫功能和生活质量。

  • 标签: 脑梗死 血栓溶解疗法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血液灌注 脑血容量 CD8阳性T淋巴细胞 抗原, CD3 T淋巴细胞亚群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在体外溶解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动脉血凝块模型的效果,探索用于颅内血肿化学消融的最佳浓度及作用时间。方法选取如东县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20年2月至2020年6月在院的3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每名患者抽取动脉血30 ml,随机注入6支采血管(每支注入4 ml),沉淀离心后吸除血清,制备体外血凝块模型;取0.5、1.0、2.0、3.0 mg(rt-PA)、2万U尿激酶(u-PA)制成3 ml溶液分别加入相应血凝块试管内进行溶解试验,同时对照组注入生理盐水3 ml;于30、60、90、120、150 min时测定溶解的血凝块体积。采用t检验及Pearson相关系数表示数据间相关性。结果标准对比管初始血凝块体积大小男性大于女性[(1.53±0.17) ml比(1.36±0.16) ml,t=2.5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0 min时血凝块体积男性大于女性[(1.33±0.18) ml比(1.15±0.13) ml,t=2.5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CT与初始、30、60、90、120、150 min标准对比管不同时间血凝块体积呈相关性,但随时间推移,血凝块体积与HCT的相关性越来越低(r=0.713、0.649、0.494、0.484、0.437、0.437,P<0.01);0.5 mg/3 ml rt-PA组体外溶血效果最好(0.2 ml/30 min),效果接近u-PA组。30 min至90 min溶解曲线上升快(k>0.5),90 min后溶解曲线变化趋于平缓(k<0.5),120 min、150 min溶解体积相同(k=0)。结论rt-PA低浓度组溶解动脉血血凝块效率更高;加药120 min后作用停止。

  • 标签: 阿替普酶 尿激酶 高血压脑出血 动脉血
  • 作者: 杨梦婕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5-24
  • 出处:《中国医学人文》2023年第13期
  • 机构:印江自治县人民医院,贵州印江555200
  • 简介:目的:观察联合瑞舒伐他汀钙片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临床效果。方法:从我院随机挑选2021年6月-2022年7月收治的72例急性脑梗塞患者,并分为常规组(n=36)和研究组(n=36),常规组采用瑞舒伐他汀钙片治疗,研究组采用联合瑞舒伐他汀钙片治疗。对两组患者NIHSS评分、BI评分、治疗有效率进行观察。结果:治疗前,研究组和常规组患者NIHSS、BI评分情况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NIHSS评分、BI评分分别为(2.20±1.10)、(66.40±23.50),神经功能缺损轻、生活能力均要好于常规组(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7.22%,常规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83.33%,研究组患者治疗有效率要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在急性脑梗塞治疗中应用联合瑞舒伐他汀钙片治疗具有确切效果,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提升患者生活能力,具有较高治疗有效率,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 标签: 阿替普酶;瑞舒伐他汀钙片;急性脑梗塞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联合瑞舒伐他汀钙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浙江新安国际医院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瑞舒伐他汀治疗,研究组给予瑞舒伐他联合治疗。分析患者治疗前后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血清粘稠度、血脂变化以及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的有效率[90%(45/50)]显著高于对照组[80%(40/50)](χ2=4.52,P < 0.05);治疗后研究组NIHSS评分[(7.29±1.46)分]、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132.68±15.20)μg/L]、可溶性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sVCAM-1)[(1 118.67±112.60)μg/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11.47±2.80)分、(189.22±9.40)μg/L、(1 372.59±125.70)μg/L],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485.41±51.30)μg/L]显著高于对照组[(364.23±44.50)μg/L](t=4.21、3.21、5.12、6.32,均P < 0.05);治疗后研究组总胆固醇(TC)[(3.29±1.46)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3.04±0.15)mmol/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4.47±2.80)mmol/L、(3.22±0.41)mmol/L](t=4.54、3.87,均P < 0.05)。结论联合瑞舒伐他汀钙能够显著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液循环,降低血液粘稠度,恢复患者的神经功能。本研究具有显著创新性和科学性。

  • 标签: 脑梗塞 急性 神经损伤 羟甲基戊二酰基CoA还原酶抑制剂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血液循环 血液流变学 胆固醇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剂量治疗高龄急性脑梗死(ACI)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抽取西山煤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职工总医院2017年4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96例高龄ACI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与B组,每组48例。两组均于发病3 h内给予治疗,A组接受标准剂量[0.9 mg/kg(90%静脉输注、10%快速静脉推注)]治疗,B组接受低剂量[0.6 mg/kg(85%静脉输注、15%快速静脉推注)]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运动功能及安全性。结果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14 d后改良Rankin量表、Fugl-Meyer运动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7 d,两组症状性颅内出血、胃肠道出血、心律失常、呼吸道出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剂量在发病3 h内治疗ACI,具有同等治疗效果,但低剂量有利于节省医疗资源,减轻患者经济压力,且不增加出血风险。

  • 标签: 脑梗死 阿替普酶 安全性 神经功能 运动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rt-PA)静脉溶栓联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超早期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2018年12月至2021年12月漯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超早期脑梗死患者116例,按照治疗方案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及双联抗血小板(阿司匹林联合氯呲格雷)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记录并比较治疗前后两组神经功能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结果治疗后,两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改良Rankin评分量表(mRS)评分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NIHSS、mRS评分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BI评分较治疗前增加,且观察组BI评分增加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早期脑梗死患者采用rt-PA静脉溶栓联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效果理想,有利于改善神经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能力。

  • 标签: 超早期脑梗死 阿替普酶 双联抗血小板 神经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罗非班治疗静脉溶栓后再闭塞脑梗死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前瞻性选择青岛市黄岛区中医医院神经内科自2018年1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84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进入研究,所有患者均采取静脉溶栓治疗并出现再闭塞。研究中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常规组及罗非班组,每组42例。常规组患者在溶栓基础上予以强化降脂、改善侧支循环、控制血糖及早期康复治疗等常规治疗,溶栓24 h后无颅内出血者加用阿司匹林口服,0.1 g/d,共90 d。罗非班组患者溶栓后再闭塞时静脉泵入罗非班,剂量为0.4 μg/(kg·min),持续30 min后改为0.1 μg/(kg·min),至溶栓24 h时复查颅脑CT,有颅内出血者停用罗非班,无颅内出血者继续静脉泵入,共持续24 h;随后予以阿司匹林肠溶片口服,剂量为0.1 g/d,共90 d。比较2组患者一般资料及治疗7 d时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以及治疗90 d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明确罗非班治疗有效性;比较2组患者颅内出血、症状性颅内出血、治疗90 d内死亡率,明确罗非班治疗安全性。结果2组患者年龄、性别、基础疾病、危险因素、入院时NIHSS评分、发病到开始治疗时间、梗死部位、TOAST分型等临床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和罗非班组患者治疗7 d时NIHSS评分分别为(10.05±4.73)分、(7.93±4.68)分,治疗90 d时mRS评分分别为(3.48±1.48)分、(2.55±1.9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90 d时预后良好率分别为21.4%、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安全性方面,常规组和罗非班组患者颅内出血率分别为4.76%、7.14%,sICH发生率均为2.38%,死亡率均为2.3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罗非班治疗静脉溶栓后再闭塞脑梗死患者安全有效。

  • 标签: 脑梗死 阿替普酶 替罗非班 溶栓后再闭塞
  • 简介:摘要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已成为导致人类尤其是高龄患者死亡和致残的重要原因之一,静脉溶栓是其重要治疗方式,但高龄患者基础疾病多、整体状况差等增加了颅内出血转化发生的风险。颅内出血转化使患者病情恶化,是静脉溶栓最严重的并发症,也是高龄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率低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需要高度关注高龄患者静脉溶栓后颅内出血转化的发生机制及其危险因素以降低颅内出血转化发生风险,改善预后,降低致残率及致死率。

  • 标签: 缺血性卒中 血栓溶解疗法 颅内出血转化 危险因素 老年人,8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