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快速锥形束CT (CBCT)扫描模式对图像质量和配准结果的影响,并以此为基础建立适合快速CBCT的扫描预设。方法分别使用常规和两种快速扫描模式在CBCT模体上进行检测,定量评价不同扫描模式下的配准精度和图像质量;随后使用33例临床肿瘤患者278组CBCT数据进一步验证不同扫描模式在临床环境下测量结果的相关性和一致性。结果模体3种扫描模式测量结果与标准值最大偏差0.70mm (平均偏差0.51mm),同一部位各扫描模式间的测量结果一致(偏差0.00mm);常规模式的均匀度结果最好(平均值为3.62%),快速1模式次之(平均值为3.90%),快速2模式最低(平均值为4.84%);常规模式的噪声结果最好(平均值15.69),快速2模式次之(平均值17.23),快速1模式结果(平均值21.74)最低;3种扫描模式的高对比度分辨率测量结果一致(至少可以分辨3个线对);快速1模式的低对比度分辨率结果最好(1.69),常规模式次之(2.10),快速2模式结果最低(2.31);3种扫描模式的几何精度测量结果与标准值的最大偏差基本一致(平均偏差0.05mm)。临床病例常规和快速1扫描模式测量结果的相关性最好(R2>0.90,P<0.01),测量结果具有一致性(95%一致性限度均<1mm界值)。结论快速1扫描模式拥有与常规模式接近图像质量和一致的配准结果,而且拥有更快的扫描速度、更低的扫描剂量,故推荐使用快速1扫描模式作为临床扫描方式。

  • 标签: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锥形束 摆位误差
  • 简介:摘要图像引导放射治疗(IGRT)是一种可视化的影像引导放疗技术,具有提高肿瘤靶区剂量,降低正常器官受照剂量等诸多优点。锥形束CT(CBCT)是IGRT中最常用的医学图像之一,对CBCT进行快速、准确的靶区及危及器官的分割对放疗具有重大意义。目前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基于配准的分割方法和基于深度学习的分割方法。本研究针对CBCT图像分割方法、存在问题及发展方向进行综述。

  • 标签: 锥形束CT 图像分割 深度学习
  • 简介:摘要1例主诉为双眼视力欠佳30余年、加重2年余患者就诊眼科。散瞳后裂隙灯显微镜下可见双眼晶状体前囊膜中央部向前呈圆锥状突出。诊断为双眼白内障、双眼先天性前圆锥形晶状体。分别于局部麻醉下行双眼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双眼视力较前明显好转。

  • 标签: 眼前半段 晶体疾病 晶体植入,眼内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前列腺癌放疗,研究锥形束CT(CBCT)生成伪CT的深度学习方法,以满足自适应放疗的需要。方法纳入瓦里安On-Board Imager采集的74例前列腺癌患者的CBCT图像及其模拟定位CT图像,并使用MIM软件进行形变配准。将数据按简单随机法分为训练集(59例)和测试集(15例)。使用U-net、Pix2PixGAN和CycleGAN学习CBCT到模拟定位CT的映射。以形变配准后CT作为参考图像,评价平均绝对误差(MAE)、结构相似指数(SSIM)和峰值信噪比(PSNR)。另外单独分析了图像质量,包括软组织分辨率、图像噪声和伪影等。结果使用U-net、Pix2PixGAN和CycleGAN生成图像的MAE分别为(29.4±16.1)、(37.1±14.4)、(34.3±17.3)HU。在图像质量方面,U-net和Pix2PixGAN生成的图像存在过度模糊的问题,导致了图像失真;而CycleGAN生成的图像保留了CBCT图像结构且改善了图像质量。结论CycleGAN能有效地提高CBCT图像质量,有更大的潜力应用于自适应放疗中。

  • 标签: 锥形束CT 深度学习 前列腺肿瘤 伪CT 自适应放射疗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锥形滤器对动物下腔静脉管壁的损伤与修复,为临床合理、安全的应用滤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6年5月至2017年4月对19只羊置入锥形滤器,北方小尾寒羊种。滤器取出时使用抽签法随机选择动物取材下腔静脉管壁,留置14 d直接处死和介入回收后处死各1只,留置28、42、56、84 d直接处死1只、介入回收后处死2只和介入回收饲养28 d后处死1只,留置180 d直接处死1只。比较置入前后、取出前下腔静脉直径、倾斜角度和回收力;静脉壁病理切片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和马松(Masson)染色,判断损伤程度、炎性反应、滤器内皮化和内膜增生程度。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组间等级资料比较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法。结果19枚滤器成功放置和取出,成功率100%;置入前直径(20.41±3.27) mm,置入后直径(20.24±2.91) mm,取出前直径(19.63±1.58) 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778、-0.282,P>0.05);滤器接触内膜粗糙,无接触内膜光滑,回收饲养28 d后处死,置入28、42 d的动物静脉壁接近正常无明显损伤,置入56、84 d的动物静脉壁有轻微损伤伴滤器接触内膜稍增厚;HE和Masson染色病理分析,内膜炎性细胞浸润程度与滤器留置时间无明显相关性,滤器脚支未穿透静脉壁,静脉壁损伤可恢复。结论锥形滤器应用安全,滤器置入和取出对下腔静脉管壁损伤小且可修复。

  • 标签: 腔静脉滤器 下腔静脉 损伤 修复
  • 简介:摘要图像引导放疗应用于临床以来,锥形束CT (CBCT)已成为应用最广泛的图像引导设备。然而,CBCT的应用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注意,如患者摆位误差经CBCT校正前后均存在一定误差、CBCT难以校正肿瘤动态变化误差、患者靶区外放边界能否减小受CBCT应用频率影响、CBCT摄像条件还缺乏一定灵活性、CBCT实用性受到临床价值和应用成本影响等。只有充分认识CBCT应用中的问题,才能更加合理和科学地使用CBCT。

  • 标签: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锥形束 肿瘤/图像引导放射疗法 问题与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锥形束CT(CBCT)诊断37双生牙1例,并对其鉴别诊断、发生机制及CBCT在口腔颌面部疾病诊断中的价值进行分析。方法对镇江市口腔医院2019年3月就诊的1例患者根据口腔临床检查、CBCT影像学检查进行诊断,对多生牙尖、融合牙、双生牙、结合牙等几种牙齿形态异常疾病的特点及鉴别要点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CBCT检查见下颌牙列牙齿数目正常,37 牙根周围存在大面积低密度透射区;三维重建后见疑似多生牙与37牙根相融合;矢状面显示疑似多生牙位于37颊侧;轴向位置显示髓室底可见有三个明显的根管口;两者的牙本质是连通的;该疑似多生牙内有独立的牙髓腔,有清晰的根管,且在根中段与37远中根管融合成一个根管,矢状面显示呈“Y”型。CBCT显示37牙是一个融合根。结合口腔临床检查,确诊为左下颌第二磨牙双生牙。结论CBCT是口腔疾病辅助检查非常重要的手段之一,在诊断牙齿形态异常上有显著的优势,可帮助临床医师作出正确的诊断、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案,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和创新性。

  • 标签: 牙畸形 磨牙,第二 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成像,三维 双生牙 融合牙 牙根尖 形态发生 诊断,鉴别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Leksell Icon型伽玛刀锥形束CT的常规质量控制结果,评估其长期稳定性。方法使用QA TOOL plus验证锥形束CT精度;扫描Catphan 503模体,分析图像空间分辨率、对比度-噪声比和均匀性。结果锥形束CT图像体积的最大偏差为0.09~0.17 mm,均通过精度测试;预设的CT剂量指数2.5和6.3 mGy扫描模式下,空间分辨率很稳定,分别为7和8 lp/cm;对比度-噪声比和均匀性均符合参考要求。结论12个月的Leksell Icon型伽玛刀锥形束CT的常规质量控制比较稳定。锥形束CT的质量控制除了参考厂商的调试基线值外,针对伽玛刀统一的分析评价标准有待进一步完善。

  • 标签: 伽玛刀 锥形束CT 质量控制 图像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用锥形束CT测量比较上下颌中切牙,侧切牙及尖牙牙冠唇面角及Collum角(冠根角的补角),为正畸前牙转矩恰当表达及牙槽骨开裂、骨开窗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2016年1月至2019年4月,从就诊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口腔科并拍摄CBCT影像患者筛出200例,男66例,女134例,年龄18~40岁,平均26.7岁。将影像数据导入Invivo5.4软件,使用牙弓断面视图功能获取上下颌中切牙、侧切牙及尖牙的正中唇舌向截面,导入Auto CAD 2007软件分别测量牙冠长轴根方延长线与牙根长轴的夹角(Collum角),过牙冠唇面中心点的唇面切线与牙冠长轴的夹角(唇面角),对两测量指标分别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并两两比较不同牙位间大小差异,对同一牙齿两测量指标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上颌中切牙、侧切牙、尖牙和下颌中切牙、侧切牙、尖牙Collum角(唇面角)分别为0.17°±5.11°(15.50°±2.91°),-5.67°±5.74°(15.52°±3.50°),-5.56°±4.67°(20.07°±3.66°),-3.97°±4.49°(14.40°±3.20°),-6.50°±4.03°(14.76°±3.25°),-3.70°±4.91°(18.27°±3.07°)。Collum角正值显示牙根长轴相对于牙冠长轴明显舍侧偏斜,负值显示牙根长轴相对于牙冠长轴明显唇侧偏斜。上下颌尖牙唇面角显著大于同牙弓内中切牙(P<0.001)及侧切牙(P<0.001),而中切牙和侧切牙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除上颌中切牙外,同一前牙Collum角与唇面角大小呈显著正相关。结论上下颌中切牙,侧切牙及尖牙冠根成角有较大差异;牙根长轴的舌侧偏斜越明显,牙冠唇面曲度也越大,此时牙齿的转矩表达更多变,在正畸术前评估中应予以重视。

  • 标签: 牙齿 前牙 冠根形态 Collum角 唇面角 锥形束CT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非组配式带棘锥形长柄在髋关节翻修股骨重建中的疗效。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间,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骨关节外科使用非组配式带棘锥形长柄行髋翻修的61例患者临床及影响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36例,女25例;年龄平均(61±7)岁。根据骨盆平片及患髋侧位X线片观察髋臼、股骨假体的位置及其周围骨质变化。采用配对t检验对术前术后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Harris髋关节评分进行比较。结果所有患者均获2年以上随访,平均(5.6±2.2)年。随访期间,无假体周围感染和假体松动发生。1例术后2周脱位,经手法复位后未复发。1例术后2年发生假体周围骨折,行骨折内固定处理。与术前相比,术后1个月(t=10.5505,P =0.000)、3个月(t=12.6154,P <0.05)和6个月(t=16.6196,P <0.05)VAS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Harris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1个月t=14.1128,P <0.05;术后3个月t=30.0689,P <0.05;术后6个月t=59.9639,P <0.05)。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优45例,良10例,可6例,优良率为90.2%。末次随访时股骨柄假体的位置无明显改变,中心固定有58髋(95.1%),柄-髓腔匹配优良率100%。所有病例均出现股骨近端骨重塑,其中Ⅰ度56髋,Ⅱ度5髋。结论在股骨假体周围骨折(Vancouver B2 、Vancouver B3)和股骨近端骨缺损(Parprosky Ⅱ、Parprosky Ⅲ)病例中,采用非组配式带棘锥形长柄假体行股骨侧翻修疗效满意,具有操作简便、骨长入良好等特点。

  • 标签: 关节成形术,置换,髋 再手术 假体和植入物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利用盆腔迭代锥形束CT(CBCT)图像用于治疗计划剂量计算的可行性分析,为自适应放疗提供图像保障。方法使用Varian Halcyon 2.0环形加速器对CIRS 062 M模体(CIRS, Norfolk, VA, USA)进行扫描,测量其不同散射条件下的CT值并计算其平均值,建立锥形束CT-电子密度转换曲线(iterative Cone-beam CT to electron density,ICBCT-ED)。采集CIRS 002PRA盆腔调强专用模体的CT和不同位置的ICBCT图像,设计基于CT图像的VMAT计划,移植至ICBCT图像上,重新进行剂量计算,比较靶区、危及器官及三维体积剂量γ通过率的差异。以患者实际治疗计划为基准,回顾性分析10例盆腔患者全流程三维剂量γ通过率的差异。结果无散射体的孤立模式与全散射中心位置的CT值偏差较大,最大偏差144 HU。其他全散射位置与中心位置CT值相近,最大偏差<50 HU。基于盆腔模体不同位置处的ICBCT图像的计算结果,无论靶区还是危及器官的剂量偏差均<1 Gy。与基于CT图像的计划相比,基于ICBCT图像的三维剂量γ通过率1%/1 mm和2%/2 mm的平均值分别为(88.86±1.18)%和(98.38±0.89)%。10例盆腔肿瘤患者2%/2 mm和3%/3 mm的平均值范围分别为90.03%~95.43%和93.58%~97.78%。最差结果为膀胱过充盈引起的外轮廓变化造成的剂量差异,2%/2 mm和3%/3 mm的三维剂量通过率仅为85.90%和92.90%。结论在足够的散射条件下,重建ICBCT-ED转换曲线,利用Halcyon直线加速器的ICBCT图像进行治疗计划设计,其精度是可以满足临床应用的标准的,为将来的自适应放疗提供了保障。

  • 标签: 迭代锥形束CT 治疗计划 剂量 γ通过率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锥形束CT研究面部不对称患者颞下颌关节形态位置的特征。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纳入面部不对称患者42例,根据双侧升支高度的差异,分为升支相似组20例,升支不对称组22例;以20例面部基本对称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治疗前拍摄大视野锥形束CT,采用三维测量软件进行三维重建。结果升支不对称组患者的对侧髁突直径明显大于偏斜侧[内外径:对侧(18.44±2.04) mm,偏斜侧(16.18±2.18) mm,P=0.015;前后径:对侧(7.70±1.08) mm,偏斜侧(6.73±1.81) mm,P=0.029]。对侧髁突前间隙[(2.68±0.68) mm]明显小于偏斜侧[(3.68±0.56) mm],P=0.002。升支不对称组的髁突内外径、高度以及前间隙的差异明显大于对照组和升支相似组[髁突内外径差:不对称组(2.26±1.32) mm,对照组(0.16±0.22) mm,相似组(0.10±0.85) mm,P=0.003;髁突高度差:不对称组(3.41±2.94) mm,对照组(0.04±0.57) mm,相似组(-0.41±1.47) mm,P=0.017;前间隙差:不对称组(-1.00±0.61) mm,对照组(0.00±0.33) mm,相似组(-0.04±1.07) mm,P=0.020],升支相似组髁突中心到正中面距离的差异[(-2.60±1.60) mm]明显大于对照组[(-0.10±0.40) mm]和升支不对称组[(0.41±1.35) mm],P=0.004。结论不同类型的不对称患者髁突形态位置具有不同的特征,双侧关节窝与髁突位置的改变具有一定的关联。

  • 标签: 面部不对称 锥形束CT 髁突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同图像引导放疗(IGRT)策略对椎体放疗累积剂量的影响,探索符合临床要求的图像引导策略。方法收集椎体转移瘤放疗病例36例,其中常规剂量(PTV 40 Gy分20次)16例,同步推量(PTV 40 Gy分20次,GTV 60 Gy分20次)20例,采用锥形束CT行每日图像引导(DIG),获取720组分次间摆位误差。依据摆位误差在原始计划上平移等中心点,计算考虑误差的分次剂量,进而模拟5种IGRT策略下的累积剂量。统计分析所有病例在非DIG[2次/周图像引导(TIG)、治疗前5次+之后1次/周图像引导(5D+WIG)、1次/周图像引导(WIG)、无图像引导(NIG)]与DIG下靶区和脊髓的剂量偏差。采用靶区剂量的允许误差为±5%以内,脊髓剂量限值为45 Gy。结果常规剂量病例中TIG、5D+WIG、WIG、NIG下脊髓Dmax和CTV D95%的剂量偏差中位数均在±1%左右,而PTV D95%的剂量偏差中位数超过-5%。同步推量病例中脊髓Dmax的剂量偏差中位数在10%左右,且>45 Gy的病例占比均≥70%;GTV D95%和PTV D95%的剂量偏差中位数普遍超过-5%。结论常规剂量时各引导策略下椎体CTV和脊髓的剂量偏差均在允许误差内,可以根据临床工作情况选取策略;而GTV同步推量时非每日图像引导策略下脊髓和GTV、PTV的剂量偏差普遍超过允许误差,建议行每日图像引导。

  • 标签: 图像引导策略 剂量偏差 椎体转移瘤/图像引导放射疗法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锥形束CT测量分析广东地区正常青年Monson球面半径,探讨个性化测量Monson球面半径的方法,为口腔临床咬合重建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法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体检人群中招募60名广东地区正常青年志愿者[男性30名,女性30名,年龄(22.1±2.0)岁(18~26岁)],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放射科行锥形束CT扫描,对锥形束CT数据行三维重建,对重建后模型进行定点、描图和测量,采用单样本t检验比较男性和女性Monson球面半径的差异。结果60名正常青年Monson球面半径为(100.72±4.89) mm,男性和女性Monson球面半径分别为(103.48±4.19)和(97.97±3.93) mm,男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锥形束CT可准确测量Monson球面半径,结果可为平面重建提供参考。

  • 标签: 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正常 Monson球面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颞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 joint,TMJ)的MRI和锥形束CT图像配准方法,并运用配准后的图像对关节盘与髁突位置关系进行初步评估。方法纳入2018年1至3月就诊于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颞下颌关节门诊的3例颞下颌关节盘移位患者(共6侧TMJ),男性1例30岁,女性2例,分别为21和26岁。使用Mimics软件分别重建TMJ锥形束CT与MRI三维图像并进行配准,评价配准后的图像,并依次测量3例患者在开口、闭口状态下关节盘面积和体积,关节盘的位置即髁突最高点(C点)到关节盘中心点(D点)的距离、关节盘后带最后点(P点)到C点的距离以及线段CD与眶耳平面的夹角(∠DCF)。结果3例患者的12幅TMJ的配准图像均可显示关节盘、关节结节、关节窝、髁突等解剖结构及相互关系。结合临床诊断,关节盘位置正常的CD差值最小(1.94 mm),不可复性盘前移位CD差值较小,可复性盘前移位CD差值较大;而不可复性盘前移位PC差值较小;关节盘正常开口位时,∠DCF角度最小为3.81°。而不可复性盘前移位其∠DCF角度最大为48.03°。结论图像配准融合后可准确地显示患者闭口、开口时关节盘相对髁突的位置。开、闭口位CD差值大小对判断关节盘位置有一定意义,PC值可判断关节盘后带相对于髁突的位置。配准图像可从三维角度全面认识关节盘在不同状态下的形态和位置,并为颞下颌关节盘移位的临床研究提供了数据参考。

  • 标签: 颞下颌关节 磁共振成像 锥形束CT 配准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锥形束CT图像与病理切片中缺牙区牙槽嵴顶骨皮质厚度(cortical bone thickness,CBT)的差异,探讨锥形束CT用于评估颌骨后牙区CBT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9年6至12月就诊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口腔医学中心的后牙牙缺失患者60例,其中男性23例,女性37例,年龄(43.8±1.7)岁,缺牙区内共取出骨块63块。术前将患者锥形束CT图像导入口腔种植导航系统,设计完成后在测量界面中测量拟种植区的牙槽嵴顶CBT(锥形束CT图像组)。术中获取目标骨块制成切片,厚度0.4 μm,用Case Viewer软件测量切片中的CBT(病理图像组)。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锥形束CT影像和病理图片中颌骨后牙区牙槽嵴顶CBT间的差异。结果病理图像组测得的骨皮质厚度在后牙区、上颌后牙区、下颌后牙区分别为(1.20±0.75)、(0.68±0.46)和(1.48±0.77)mm;锥形束CT图像组测得的CBT在后牙区、上颌后牙区、下颌后牙区分别为(1.14±0.77)、(0.64±0.24)和(1.41±0.83)mm,两组相同位置测量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锥形束CT可用于颌骨骨皮质厚度的分析,且准确度较高。

  • 标签: 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骨皮质厚度 牙种植体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直接分解"和"迭代分解"两种双能锥束CT(DECBCT)分解算法对于不同尺寸模体图像质量和物质分解精度的影响。方法利用CatPhan604模体和定制套环组合,模拟不同尺寸的患者成像部位,在Edge加速器锥形束CT(CBCT)系统上分别获取高能140 kVp和低能100 kVp的CBCT,并分别利用两种算法进行DECBCT的物质分解。分别计算了CTP682模块中各插件的电子密度(ED)和对比度噪声比(CNR),用于评估两种算法的分解精度和输出图像质量。结果基于模体手册中提供的真值,两种算法的ED准确度均较高,其中仅最小尺寸模体的4种插件材料存在统计学差异(z=-4.21、4.30、2.87、5.45,P<0.05),但平均相对误差均<1%。迭代分解算法的CNR显著优于直接分解,相对提高比例为51.8%~703.47%。模体尺寸的增大会显著降低ED的精度,相对误差最大增幅为2.52%。大尺寸模体也会降低迭代分解的图像质量,CNR最大降幅达39.71。结论在不损失电子密度计算精度的前提下,相比于直接分解,迭代分解算法在不同尺寸模体的DECBCT构建中显著降低了图像噪声,提高了对比度。

  • 标签: 双能锥形束CT 图像域分解 图像质量 图像引导放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评估上颌第一磨牙牙根与上颌窦底间不同的解剖位置关系对正畸减数矫治时第一磨牙近中整体移动及牙根吸收的影响。方法纳入44例减数前磨牙完成正畸矫治的成年患者,根据上颌第一磨牙牙根与上颌窦的接触关系分为两组:各牙根均未与窦底接触(isolate from maxillary sinus, IF)组和各牙根均与窦底接触(contacting/protruding into maxillary sinus, CP)组。测量并比较治疗前后及两组间上颌第一磨牙近中移动距离、轴倾角度及牙根体积吸收量。结果IF组上颌第一磨牙牙冠近中移动距离为(2.56±1.00) mm,牙根为(2.44±1.30) mm;CP组牙冠近中移动距离为(2.73±1.20) mm,牙根为(2.80±0.99) mm。两组患者牙冠与牙根间近中移动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121、P=0.202)。治疗前后轴倾角度改变在两组患者间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CP组(1.72°±4.58°),IF组(0.82°±5.47°),P=0.425]。CP组上颌第一磨牙牙根体积吸收量[(16.45±9.52) mm3]显著高于IF组[(7.85±4.94) mm3](P<0.001)。结论上颌第一磨牙牙根与窦底接触或突入窦内者可以成功实现水平向穿上颌窦底移动,且治疗前后上颌第一磨牙轴倾角度改变与牙根位于窦外组无差异,但牙根吸收明显增加。

  • 标签: 上颌窦底 上颌第一磨牙 牙齿移动 牙根吸收 锥形束CT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锥形束CT(CBCT)在下颌阻生第三磨牙(IMTM)拔除术中舌侧骨板损伤的风险预判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四川省攀枝花市中心医院诊断为IMTM的150颗牙(垂直、近中及水平各50颗)的CBCT图像为研究对象。通过CBCT系统自带的软件测量每颗IMTM釉质牙骨质界、根中份及根尖三处舌侧骨板厚度,采用方差分析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垂直、水平及近中三组IMTM釉质牙骨质界舌侧骨板的厚度分别是(1.36±0.43)mm、(1.21±0.44)mm及(1.28±0.40)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5);根中份厚度分别是(1.48±0.33)mm、(1.06±0.57)mm及(1.11±0.45)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78,P<0.01);根尖区厚度分别是(1.44±0.49)mm、(0.84±0.58)mm及(0.86±0.6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35,P<0.01)。相对于下颌第二磨牙远中面,居中、偏颊及偏舌三组IMTM釉质牙骨质界舌侧骨板厚度(F=5.03,P<0.01)、根中份(F=15.13,P<0.01)及根尖(F=33.12,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水平和近中IMTM较垂直IMTM容易发生根尖区舌侧骨板菲薄现象,而牙冠偏颊侧者更易发生根尖区舌侧骨板缺如。结论当CBCT显示IMTM根尖区舌侧骨板菲薄或缺如时,拔牙术前应充分医患沟通及风险预判。同时在拔牙过程中应重点保护舌侧骨板,避免暴力操作,谨防发生下颌骨舌侧骨板穿孔、断裂或牙根移位等严重并发症。

  • 标签: 磨牙,第三 牙,阻生 锥形束CT 舌侧骨板 牙根移位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锥形束CT测量下颌颊棚区骨斜面坡度,为口腔种植支抗钉在下颌后牙区植入位置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口腔科的成人患者200例,拍摄采集其下颌骨颊棚区锥形束CT影像,分别测量下颌第一磨牙近中根、下颌第一磨牙远中根、下颌第一磨牙和第二磨牙之间、下颌第二磨牙近中根和下颌第二磨牙远中根冠状测量面上的颊棚区骨斜面坡度,并对左右侧、性别和各冠状测量面间进行比较。结果从近中至远中5个测量平面的颊棚区骨斜面坡度分别为76.08±8.52°、68.16±9.37°、58.04±10.17°、49.16±11.09°和39.81±12.53°。不同的测量平面两两比较示下颌第一磨牙和第二磨牙之间至下颌第二磨牙近中根变化最明显。同一受试者左右侧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位于下颌第一磨牙颊侧的颊棚区的坡度较大,第二磨牙区域坡度较小。左右侧颊棚区坡度存在差异。

  • 标签: 下颌颊棚区 锥形束CT 微螺钉种植体 正畸支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