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自1981年报道全球首例艾滋病患者以来,艾滋病的防治已经走过了40个年头。随着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鸡尾"疗法的发现、推广和不断改进,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的生存和预后已得到了显著改善。随之而来的非艾滋病相关性疾病的发病率逐渐升高,越来越成为影响患者临床结局的重要因素。后"鸡尾"疗法时代的到来对艾滋病的临床诊治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挑战。本研究简要回顾了全球艾滋病治疗和研究的现状,并阐述了当前我国艾滋病临床诊治研究中面临的个体化方案与多学科诊治、治疗简化与耐药应对,以及功能性治愈与慢性炎症控制等关键问题。

  • 标签: HIV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抗逆转录病毒治疗,高效 非艾滋病定义性疾病 慢性炎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急性脱瘾治疗后依赖患者脑区皮质厚度的异常特征及与依赖临床特征的关联。方法以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的住院男性依赖患者(患者组,n=33)与年龄、受教育程度匹配的健康对照(对照组,n=35)为研究对象,收集大脑皮质功能磁共振的影像学数据和患者一般人口学及临床资料;使用FreeSurfer软件处理影像学数据并计算双侧74个脑区的皮质厚度,采用协方差分析的方法比较2组间各脑区皮质厚度的差异,并对差异脑区皮质厚度与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患者组皮质厚度在左侧枕中回、右侧枕上回、双侧顶下角回、双侧顶下缘上回、双侧顶上回、左侧枕极及右侧顶内沟均显著小于对照组(均P<0.000 34,经Bonferoni校正);依赖患者初始饮酒年龄与左侧顶上回皮质厚度呈正相关(r=0.428,P=0.024)。结论顶叶后部皮质厚度的减少可能是依赖患者较为特征性的皮质损伤,初始饮酒年龄可能对左侧顶上回皮质的影响更明显。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酒依赖 皮质厚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酒精代谢酶及药效酶基因ALDH2(rs671)、ADH1B(rs1229984)、ADH1C(rs141973904)、OPRM1(rs1799971)、PDYN(rs1997794)位点多态性与个体的酒精主观反应、饮酒行为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1~1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及新疆精神卫生中心住院且符合DSM-Ⅳ诊断的依赖患者(依赖组,n=100)。依赖组与正常健康被试(对照组,n=100)完成一般情况调查表、签署知情同意书,抽取静脉血5 ml提取DNA,依赖组完成酒精挑战试验,于饮酒前、饮酒后30、60、120、180 min分别完成双相酒精反应问卷(biphasic alcohol effect scale,BAES)、药物效应问卷(drug effect questionaire,DEQ)。利用效用程序计算遗传连锁分析的Hardy-Weinberg平衡。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并计算优势比OR值,使用重复测量卡方检验法分析个体酒精主观反应的变化趋势。结果rs671等位基因位点A与依赖的风险相关(χ2=23.97,P<0.01,OR=7.11,95%CI=2.93~17.30),rs1229984位点单核苷酸多态生以显性遗传模型"T/T-C/T"为最佳拟合模型(P<0.01,OR=0.16,95%CI=0.08~0.32),是依赖的保护性因素。依赖患者rs1229984位点基因型TT者较CC和CT者的个体最大饮酒量(F=4.86,P=0.01)、每周饮酒量(F=4.51,P=0.01)更低,rs1799971位点基因型GG与GA者的个体最大饮酒量(F=20.28,P<0.01)、周饮酒量(F=12.46,P<0.01)均大于AA型者。rs1799971位点基因型AA者较GG及GA者表现出更低的兴奋作用(F=7.99,P=0.01)、更高的镇静作用(F=57.04,P<0.01)及更低的"喜欢"(F=13.38,P<0.01)和"还想要一些"(F=26.37,P<0.01)效应。结论酒精代谢酶rs671、rs1229984基因多态性与个体饮酒行为、饮酒量关系密切,rs1799971既与个体饮酒行为有关,又与饮酒后主观反应关系有关。

  • 标签: 酒依赖 酒精反应 饮酒行为 乙醛脱氢酶-1B 乙醛脱氢酶2 μ-阿片受体基因1 强啡肽原基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反复线索暴露治疗联合生物反馈训练治疗急性脱瘾后依赖患者的疗效。方法纳入2016年11月至2018年6月北京回龙观医院住院的男性依赖患者13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区组随机化法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在控制急性期酒精戒断症状后,试验组给予线索暴露治疗及生物反馈训练12次,对照组给予常规的康复治疗和一般性的心理支持,分别在治疗前后采用可视渴求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和饮酒迫促性量表(Alcohol Urge Questionnaire,AUQ)评估患者对的心理渴求。2组患者治疗4周后出院,并于出院后4周末、8周末、12周末、24周末、52周末进行随访,分析2组复饮率、累计戒酒持续时间、首次复饮间隔天数、复饮后饮酒频率及日均饮酒量,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卡方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结果试验组治疗前后VAS减分值[2.10(0.33,2.78)分与0.60(-0.30,1.70)分]、AUQ减分值[3.00(1.00,6.00)分与1.00(-2.00,4.00)分]均较对照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50,P=0.001;Z=-3.02,P=0.003)。治疗后4周末随访结果显示,试验组较对照组复饮率低(30.0%与54.2%,χ²=7.17,P=0.007),首次复饮间隔天数长[52.5(26.0,208.5) d与21.0(5.0,183.0)d,Z=-2.50,P=0.013]。随访52周末总的日均饮酒量(标准杯)试验组较对照组少(11.0±8.5与15.2±8.6,t=-2.69,P=0.008)。结论反复线索暴露治疗联合生物反馈训练可以降低急性脱瘾后依赖患者的心理渴求,进一步降低治疗后4周的复饮率,远期(治疗后1年)的复饮率没有明显降低,但是可以延长首次复饮间隔天数及降低日均饮酒量。

  • 标签: 行为, 成瘾 酒依赖 线索暴露 复发 生物反馈,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