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胆道结石是消化系统常见疾病,目前主要治疗手段有外科手术、内镜下介入治疗等,但部分困难结石临床上仍面临挑战。双频双脉冲碎石术因其安全、高效等特点,是解决困难结石的有效方法。双频双脉冲掺钕钇铝石榴石激光是目前被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可用于胆道结石碎石的激光技术,但其适应证、导入方式和操作规范等问题尚未形成共识。为此,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上海)、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和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特邀国内消化、内镜与外科等相关领域专家,在参考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经过充分讨论形成本专家建议,以期为国内规范开展胆道结石激光碎石提供指导和参考。

  • 标签: 胆道疾病 碎石术,激光 专家委员会
  • 简介:摘要胆道结石是消化系统常见疾病,目前主要治疗手段有外科手术、内镜下介入治疗等,但部分困难结石临床上仍面临挑战。双频双脉冲碎石术因其安全、高效等特点,是解决困难结石的有效方法。双频双脉冲掺钕钇铝石榴石激光是目前被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可用于胆道结石碎石的激光技术,但其适应证、导入方式和操作规范等问题尚未形成共识。为此,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上海)、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和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特邀国内消化、内镜与外科等相关领域专家,在参考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经过充分讨论形成本专家建议,以期为国内规范开展胆道结石激光碎石提供指导和参考。

  • 标签: 胆石 激光碎石 双频双脉冲激光
  • 简介:摘要双频双脉冲碎石术因其安全、高效等特点,为困难胆道结石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为进一步规范和合理应用这一技术,由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上海)、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和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牵头,制定了《中国胆道结石双频双脉冲碎石专家建议》。本文对困难胆道结石的定义、双频双脉冲碎石术的优势、导入方法、围手术期管理、治疗效果等做深入解读,供临床医生参考学习,提高对双频双脉冲碎石术的认识。

  • 标签: 碎石术,激光 脉冲 结石 胆道 专家委员会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及微脉冲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六医院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视网膜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共40例(40眼)的临床资料。包括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组20例(20眼)和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组20例(20眼)。所有患者均接受玻璃体内注射0.5 mg雷珠单抗,1周后行黄斑区532 nm阈下微脉冲光凝联合周边无灌注区播散性光凝或广泛视网膜光凝。随访6个月,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7天、1、2、3及6个月视力均较术前提高(P<0.05),BVRO组视力提高更快,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42、-5.547、-5.205、-5.021、-2.076,均P<0.05)。两组黄斑中心区厚度(CMT)治疗后逐步降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各时间点CM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玻璃体内注药次数BRVO组平均为(1.75±0.91)次,CRVO组平均为(2.80±0.89)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79,P=0.001)。结论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及532 nm阈下微脉冲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可有效促进出血吸收、改善黄斑水肿、提高视力。

  • 标签: 雷珠单抗 阻塞,静脉,视网膜 水肿,黄斑 光凝,激光,微脉冲,阈下 疗效
  • 简介:摘要阈下微脉冲是近年来应用于眼科的一种以长间歇为特征的激光模式,可以在达到有效治疗效应的同时将其对组织的损伤降到最小,目前已应用于糖尿病黄斑水肿(DME)的治疗。早期研究认为,阈下微脉冲选择性地作用于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通过调节炎性生物标志物、生长因子、热休克蛋白等物质的表达达到减轻黄斑水肿的目的。近年来随着研究进展,越来越强调视网膜胶质细胞在DME中的作用,Müller细胞也被认为可能是微脉冲作用的靶细胞之一,但目前尚没有微脉冲直接或间接作用于Müller细胞的证据。期待不远的将来发现更多阈下微脉冲的靶细胞,并通过Müller细胞或Müller细胞与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共培养进行体外实验以进一步证实,从而更为详细地探讨阈下微脉冲在DME中的作用机制。

  • 标签: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黄斑水肿 激光凝固术 综述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IVC)联合阈值下微脉冲(SMLP)治疗糖尿病黄斑水肿(DME)的疗效。方法随机对照试验。2020年12月至2022年1月于山西爱尔眼科医院检查确诊的DME患者100例100只眼纳入研究。采用简单随机化法将患者分为单纯IVC组、IVC+SMLP组,各50例50只眼。患眼均行IVC治疗,每一个月1次,连续3次;IVC+SMLP组患眼IVC后2周内行SMLP治疗。所有患眼采用对数视力表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检查,统计时转换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采用光相干断层扫描检查测量患眼黄斑中心凹厚度(CMT)。治疗前,单纯IVC组、IVC+SMLP组患眼logMAR BCVA分别为0.56±0.04、0.55±0.03;CMT分别为(437.36±11.35)、(434.58±10.88)μm。两组患眼logMAR BCVA、CM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476、1.027,P>0.05 )。治疗后随访12个月,对比观察两组患眼IVC次数以及BCVA、CMT的变化情况。组间logMAR BCVA、CMT、IVC次数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治疗后12个月,单纯IVC组、IVC+SMLP组患眼logMAR BCVA分别为0.29±0.11、0.28±0.13;CMT分别为(241.63±29.79)、(240.47±30.46)μm。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12个月,两组患眼BCVA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014、5.608,P<0.001);CMT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126、6.013,P<0.001 )。两组患眼间BCVA、CM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835、0.764,P>0.05 )。单纯IVC组、IVC+SMLP组患眼IVC次数分别为(8.15±2.04)、(5.91±1.80)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10,P<0.001 )。结论IVC+SMLP与单纯IVC均可有效降低DME患眼CMT,提高BCVA;联合治疗可以减少IVC次数。

  • 标签: 糖尿病黄斑水肿 阈值下微脉冲激光 康柏西普 疗效评价
  • 作者: 钟雯 喻晓兵 戴虹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10-24
  • 出处:《中华眼底病杂志》 2021年第08期
  • 机构:北京医院眼科 国家老年医学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老年医学研究院 100730 钟雯,进修医师,现在北京市第六医院眼科 100007,北京医院眼科 国家老年医学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老年医学研究院 100730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全黄斑覆盖微脉冲治疗继发于Irvine-Gass综合征的难治性黄斑水肿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2018年4月至2019年11月于北京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Irvine-Gass综合征患者21例24只眼纳入研究。其中,女性11例12只眼,男性10例12只眼;平均年龄(54.5±10.1)岁。患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BCVA采用标准对数视力表进行,记录时将结果转换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采用频域OCT仪测量患眼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和直径1、6 mm黄斑区视网膜容积(MRV)。患眼均行577 nm阈值下微脉冲治疗,光斑直径200 μm,曝光时间200 ms,功率400 mW,负载系数5%。治疗范围为黄斑上下血管弓内,覆盖全黄斑(包括黄斑中心凹)。治疗后1、3个月,对仍存在黄斑水肿的患眼行2次微脉冲治疗,方法同前。治疗后1、3、6个月采用与治疗前相同的设备和方法行相关检查。观察患眼BCVA、CMT、MRV变化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及治疗后1、3、6个月患眼平均logMAR BCVA分别为0.440±0.320、0.333±0.286、0.250±0.245、0.166±0.184,平均CMT分别为(395.88±79.21 )、(349.17±78.07)、(317.67±53.72)、(285.29±37.03)μm;直径1、6 mm平均MRV分别为(0.310±0.063)、(0.275±0.060)、(0.245±0.035)、(0.221±0.219 )mm3和(9.866±0.846)、(9.494±1.002)、(9.005±0.885)、(8.190±0.850)mm3。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1、3、6个月患眼BCVA明显提高(t=5.060、5.564、6.466),CMT明显下降(t=4.854、5.777、7.349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直径1、6 mm平均MRV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直径1 mm:t=4.527、5.394、7.380,P<0.01;直径6 mm:t=4.577、7.980、11.209,P<0.01 )。患眼平均微脉冲治疗次数1.25次。结论全黄斑覆盖微脉冲可以安全有效治疗继发于Irvine-Gass综合征的难治性黄斑水肿。

  • 标签: 黄斑水肿 激光凝固术 全黄斑覆盖微脉冲激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阈值下微脉冲光凝对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患者血清丙二醛(MDA)及趋化素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丽水市人民医院2014年10月至2016年2月治疗的PDR患者10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1例、观察组51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格栅样激光术治疗,观察组采用阈值下微脉冲光凝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MDA、趋化素水平,观察两组视力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20%(46/51),高于对照组的76.47%(39/51)(χ2=19.585,P<0.01)。治疗前,两组血清MDA、趋化素及视力水平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MDA、趋化素分别为(8.57±2.48)μmol/L、(1.58±0.51)ng/L,对照组分别为(10.92±3.16)μmol/L、(2.83±0.92)ng/L,两组均低于治疗前(均P<0.05),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t=4.178、8.486,均P<0.05);观察组视力为(0.66±0.19),高于对照组的(0.43±0.13)(t=7.135,P<0.05)。结论采用阈值下微脉冲光凝治疗可有效缓解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氧化应激状态,降低血清MDA及趋化素水平。

  • 标签: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脉冲激光 激光凝固术 丙二醛 趋化因子类 超氧化物歧化酶 抗氧化剂 视力,眼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脉冲染料激光(PDL)联合超脉冲点阵二氧化碳激光(UFCL)治疗小儿早期烧伤瘢痕的效果。方法2016年1月—2019年12月,湖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符合入选标准的120例早期烧伤瘢痕患儿,采用单组病例对照研究对其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儿中男78例、女42例,年龄(4.2±0.8)岁,瘢痕面积(100.3±0.7)cm2。首次治疗采用PDL联合UFCL治疗,随后PDL每次治疗间隔1个月,UFCL每次治疗间隔3个月。总治疗周期为6个月,共行2次PDL单独治疗、2次联合治疗。首次联合治疗前、2次联合治疗后6个月,采用患者与观察者瘢痕评估量表(POSAS)对医师和患儿家属进行疗效评估。2次联合治疗后6个月,统计患儿家属疗效满意度并计算总体满意率。记录整个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情况。对数据行配对t检验。结果(1)2次联合治疗后6个月,患儿瘢痕血管分布、色素沉着、厚度、凹凸程度、柔软度、表面范围和总体评价,疼痛、瘙痒、颜色、硬度、厚度、形状和总体评价的POSAS医师和患儿家属评分均明显低于首次联合治疗前(t=16.6、16.0、16.9、14.9、20.8、29.3、30.7,20.4、29.3、18.1、27.9、25.8、20.8、45.3,P<0.01)。其中首次联合治疗前、2次联合治疗后6个月,医师总体评价分别为(8.1±0.8)、(2.7±0.6)分,患儿家属总体评价分别为(8.2±0.8)、(2.4±0.5)分。(2)2次联合治疗后6个月,110例(92%)患儿的家属对疗效非常满意,6例(5%)患儿的家属满意,4例(3%)患儿的家属较为满意,无不满意,总满意率为97%(116/120)。(3)5例患儿首次治疗后3~4 d创面出现瘙痒、红疹。3例患儿首次治疗后3周出现色素沉着。1例患儿3次治疗后1周创面可见小水疱,并伴瘙痒。所有创面均未出现瘢痕加重、感染等不良反应。结论PDL联合UFCL治疗小儿早期烧伤瘢痕,疗效较明显,治疗周期较短,可减轻症状并改善小儿生活质量,且不良反应少,临床可推广应用。

  • 标签: 烧伤 瘢痕 儿童 激光,染料 超脉冲点阵二氧化碳激光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低能量密度和高能量密度脉冲染料激光治疗增生性瘢痕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2019年1至3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全军烧伤中心烧伤与皮肤外科门诊收治45例增生性瘢痕患者,男26例,女19例,年龄1~48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低能量密度组和高能量密度组,每组15例。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压力治疗和药物治疗,低能量密度组给予4.0~6.5 J/cm2 595 nm脉冲染料激光治疗,高能量密度组给予6.6~9.0 J/cm2 595 nm脉冲染料激光治疗,对照组不给予激光治疗。间隔3~4周治疗1次,直至瘢痕形成6个月时结束治疗。治疗前和瘢痕形成6个月时采用温哥华瘢痕评分量表(VSS)行瘢痕评估,并记录患者满意度和不良反应。根据数据性质,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t检验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治疗结束后,对照组和高能量密度组VSS评分较治疗前均升高,低能量密度组较治疗前降低(P值均<0.05),3组瘢痕V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结束后,对照组和高能量密度组瘢痕色泽评分较治疗前均升高,低能量密度组较治疗前降低(P<0.05),3组瘢痕色泽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患者满意率对照组为6.67%(1/15),高能量密度组为13.33%(2/15),低能量密度组为66.67%(10/15),低能量密度组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高能量密度组(P<0.05)。(4)治疗后低能量密度组红斑或紫癜持续时间比高能量密度组明显缩短(P<0.05);治疗后低能量密度组未见水泡,高能量密度组出现水泡者10例,高能量密度组不良反应明显多于低能量密度组。结论低能量密度脉冲染料激光治疗增生性瘢痕的效果优于高能量密度脉冲染料激光,不良反应发生率低,4.0~6.5 J/cm2是治疗增生性瘢痕的推荐能量参数。

  • 标签: 激光,染料 增生性瘢痕 能量密度 温哥华瘢痕评分 患者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577 nm微脉冲阈值下激光光凝治疗早期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河南省职工医院2017年10月至2019年5月就诊的早期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者72例(72眼),使用577 nm微脉冲阈值下激光进行渗漏点及其周围多点覆盖式光凝,随访观察12周。结果治疗后12周,视力(BCVA,log MAR)由术前的0.560±0.181提高至0.115±0.111(t=315.419,P=0.000);黄斑中心区厚度由术前的(461.63±72.84)μm下降至(175.38±105.55)μm(t=358.802,P=0.000);视网膜下积液高度由术前的(277.60±56.09)μm下降至(28.71±17.92)μm(t=358.801, P=0.000)。术后眼底照相未发现激光瘢痕。结论577 nm微脉冲阈值下激光光凝治疗早期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效果良好。

  • 标签: 光凝,激光,微脉冲,阈值下,577 nm 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浆液性,中心性 厚度,视网膜,黄斑中心区 瘢痕,激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点阵激光联合脉冲染料激光加多点微量注射曲安奈德治疗兔耳增生性瘢痕的机制。方法10只新西兰大白兔,在每只兔双耳腹侧各制作4个增生性瘢痕模型,共80个。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分成4组:对照组、激光联合组、激光联合多点微量注射组、单纯传统注射组,每组20个瘢痕模型。对照组不给予处理;激光联合组:首先用脉冲染料激光治疗,接着同期采用点阵激光治疗;激光联合多点微量注射组:先用脉冲染料激光及点阵激光治疗,后即刻瘢痕内进行多点微量注射曲安奈德;单纯传统注射组瘢痕内注射曲安奈德。观察并记录4组增生性瘢痕的大体外观,分别在治疗后7 d、2个月切取增生性瘢痕组织,采用HE染色观察增生性瘢痕的组织学变化;Masson染色观察胶原表达情况,并测量胶原容积分数;CD31染色观察微血管数量的变化,并测量微血管密度。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检验组间差异,以及LSD posthoc检验进行组间对比,对胶原容积分数和微血管密度进行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结果治疗后2个月,组织学结果提示激光联合组、激光联合多点微量注射组较对照组瘢痕厚度显著变薄,质地软化,红色逐渐变淡,和周围皮肤的颜色逐渐趋近。单纯传统注射组较对照组瘢痕的厚度变薄,质地变软,色泽变淡。激光联合多点微量注射组较激光联合组、单纯传统注射组瘢痕的厚度更薄。Masson染色结果显示,各组增生性瘢痕组织中胶原容积分数表达均有减少。各组第7天、2个月时胶原容积分数比较,激光联合组、激光联合多点微量注射组、单纯传统注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对治疗后2个月时各组间胶原容积分数进行比较,激光联合多点微量注射组<激光联合组<单纯传统注射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D31染色观察:治疗后,各组增生性瘢痕组织中微血管密度均降低。各组第7天、2个月时进行微血管密度比较,激光联合组、激光联合多点微量注射组、单纯传统注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个月时各组间微血管密度比较,激光联合多点微量注射组<激光联合组<单纯传统注射组,但激光联合多点微量注射组与激光联合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激光联合多点微量注射组、激光联合组分别与单纯传统注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结果为r=0.972,可认为胶原含量与微血管数量之间呈正相关。结论采用点阵激光联合脉冲染料激光加多点微量注射曲安奈德治疗兔耳增生性瘢痕,能够均匀降低成纤维细胞数量,促进胶原密度、排列的正常化趋势,降低胶原容积分数和微血管密度,疗效优于点阵激光联合脉冲染料激光治疗和单纯传统曲安奈德注射治疗。增生性瘢痕中胶原含量和微血管密度呈正相关,抑制微血管的增生,可以提高瘢痕治疗效果。

  • 标签: 瘢痕 激光,气体 激光,染料 曲安奈德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脉冲染料激光(PDL)动态联合曲安奈德在临床治疗瘢痕疙瘩中的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5年4月—2020年10月,河南大学淮河医院收治符合入选标准的瘢痕疙瘩患者34例(瘢痕疙瘩46处)。根据采用的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曲安奈德组与动态治疗组,前一组患者共18例(瘢痕疙瘩26处),其中男8例、女10例,年龄(30±12)岁,仅进行曲安奈德注射治疗;后一组患者共16例(瘢痕疙瘩20处),其中男6例、女10例,年龄(26±11)岁,根据每次治疗前温哥华瘢痕量表(VSS)评分选择是否进行曲安奈德注射、PDL或者PDL联合曲安奈德注射治疗。首次治疗前及首次治疗后(以下简称治疗前与治疗后)12个月,采用VSS、患者与观察者瘢痕评估量表(POSAS)评估瘢痕疙瘩情况,采用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量表评估瘢痕疙瘩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治疗后12个月,根据VSS评分进行瘢痕疙瘩疗效评价并计算显效率。记录瘢痕疙瘩首次显效时间、达到首次显效时曲安奈德累计注射次数、治疗后12个月内随访次数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计算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数据行配对样本t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结果曲安奈德组、动态治疗组患者瘢痕疙瘩治疗后12个月VSS总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t值分别为7.53、8.09,P<0.01),VSS、POSAS中色泽和血管分布总分与POSAS总评分及DLQI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Z值分别为-3.71、-4.04、-4.21、-4.11,-3.76、-3.73、-3.92、-3.93,P<0.01);动态治疗组患者瘢痕疙瘩治疗后12个月VSS、POSAS中色泽和血管分布总分均明显低于曲安奈德组(Z值分别为-2.03、-2.12,P<0.05)。动态治疗组患者瘢痕疙瘩治疗后12个月显效率明显高于曲安奈德组(χ2=3.88,P<0.05)。动态治疗组患者瘢痕疙瘩首次显效时间为5.5(2.0,6.0)个月,明显短于曲安奈德组的6.0(2.3,10.3)个月(χ2=4.02,P<0.05)。动态治疗组患者瘢痕疙瘩达到首次显效时曲安奈德累计注射次数为(3.2±1.7)次,明显少于曲安奈德组的(4.2±1.8)次(t=2.09,P<0.05)。动态治疗组患者瘢痕疙瘩治疗后12个月内的随访次数明显多于曲安奈德组(t=-2.94,P<0.01),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曲安奈德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纯曲安奈德注射比较,PDL动态联合曲安奈德治疗瘢痕疙瘩可缩短显效时间,减少曲安奈德注射次数,提高患者依从性与临床疗效。

  • 标签: 瘢痕疙瘩 曲安奈德 综合疗法 脉冲染料激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脉冲二氧化碳点阵激光联合强脉冲光,早期治疗深Ⅱ度烧伤后瘢痕的效果。方法2017年1月至2018年11月,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整形美容门诊收治深Ⅱ度烧伤后瘢痕患者48例,男28例,女20例,年龄18~55岁,在创面愈合后2~4周开始接受强脉冲光治疗,每4周1次,共3次。3次强脉冲光治疗后1个月接受超脉冲二氧化碳点阵激光治疗,每3个月1次,共3次。分别于患者治疗前、3次强脉冲光治疗后1个月、3次超脉冲二氧化碳点阵激光治疗后3个月,采用温哥华瘢痕量表(VSS)、观察者瘢痕评估量表(OSAS)和患者瘢痕评估量表(PSAS)进行疗效评估。所有数据使用SPSS 22.0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3次强脉冲光治疗后1个月患者的VSS评分为(5.02±1.78)分、OSAS评分为(27.45±2.16)分和PSAS评分为(26.90±2.57)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6.98±2.33)分、(35.55±3.27)分、(35.20±4.87)分,t=9.598、12.047、11.551,P<0.05],3次点阵激光治疗后3个月患者的VSS评分为(2.88±1.94)分、OSAS评分为(20.50±2.52)分和PSAS评分为(15.85±1.39)分,较治疗前(P<0.05)及3次强脉冲光治疗后1个月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深Ⅱ度烧伤创面愈合后2周,开始超脉冲二氧化碳点阵激光联合强脉冲光治疗瘢痕,效果良好。

  • 标签: 二氧化碳 激光,气体 强脉冲光疗法 烧伤 瘢痕
  • 简介:摘要近年来研究表明,创伤后早期应用脉冲染料激光干预可抑制瘢痕增生,促进瘢痕成熟,其因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成为创伤后预防瘢痕增生的重要辅助手段。本文对脉冲染料激光抑制创伤后瘢痕早期形成的机制、干预时机、并发症及处理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创伤后瘢痕的早期防治提供依据。

  • 标签: 瘢痕 创伤和损伤 早期治疗 脉冲染料激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脉冲染料激光联合曲安奈德治疗甲状腺术后增生性瘢痕的疗效。方法2016年8月至2017年10月,将威海市立医院皮肤医疗美容科甲状腺术后增生性瘢痕患者76例(男22例,女54例,年龄18~48岁,平均31岁)分为两组。观察组38例采用595 nm脉冲染料激光联合曲安奈德注射液局部注射;对照组38例仅局部注射曲安奈德。每4周1次,未痊愈及复发者继续治疗,共治疗5次判断疗效和不良反应,随访12个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治愈21例,占55.26%;有效32例,占84.21%;对照组治愈4例,占10.53%,有效16例,占42.11%,观察组治愈率及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χ2=5.371,4.989,P<0.01)。结论595 nm脉冲染料激光联合局部注射曲安奈德治疗甲状腺术后增生性瘢痕见效快,不良反应小,疗效确切。

  • 标签: 瘢痕,肥大性 激光疗法 治疗结果 脉冲染料激光 曲安奈德注射液
  • 简介:摘要探讨联合治疗肢端型白癜风的治疗效果。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合肥华研白癜风防治所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皮肤科对肢端型白癜风患者5例(男3例,女2例;年龄20~70岁,平均40岁)给予超脉冲CO2点阵激光联合308 nm准分子激光、外用药物治疗及调免促黑药物综合治疗12个月。5例患者综合治疗12个月后疗效显著,均有色素岛或成片黑素形成,1例完全复色,2例复色90%,2例复色80%。超脉冲CO2点阵激光联合308 nm准分子激光、外用药物及调免促黑药物综合治疗肢端型白癜风,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白癜风 肢端型 308 nm准分子激光 超脉冲CO2点阵激光 综合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波长脉冲染料激光联合30%超分子水杨酸治疗面部中重度痤疮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20年5月至2021年1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皮肤科就诊的中重度痤疮患者60例,男24例、女36例;年龄18~40(26±4)岁,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予以水杨酸两周治疗1次共6次;另外加双波长脉冲染料激光每月治疗1次共3次。对照组仅予以双波长脉冲染料激光治疗,每月治疗1次共3次。结果观察组有效22例,占73.3%,对照组有效14例,占46.7%,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4,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双波长脉冲染料激光联合30%超分子水杨酸治疗面部中重度痤疮疗效较好、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寻常痤疮 治疗结果 超分子水杨酸 脉冲染料激光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脉冲CO2点阵激光治疗轻中度眶周老化的效果。方法2018年1—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烧伤整形医学部整形修复科将轻中度眶周老化患者36例共72眼(女22例44眼,男14例28眼,年龄26~38岁,平均32.4岁)。将每例患者双眼分至两个组进行自身对照,左右眼随机接受传统手术或光电辅助手术。传统手术组36眼行传统下睑结膜内入路睑袋切除术,光电辅助组36眼行光电辅助的下睑结膜内入路睑袋切除术;两组术后均同期联合点阵激光治疗眶周老化。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水肿持续时间、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后随访12个月以Barton评分评估患者效果。结果传统手术组术前评估Barton Ⅰ级11例,疗效评分0.64±0.21;Barton Ⅱ级25例,疗效评分1.34±0.34。光电辅助组Barton Ⅰ级17例,疗效评分0.92±0.18;Barton Ⅱ级19例,疗效评分1.71±0.42。两组Barton Ⅰ级疗效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Barton Ⅱ级疗效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手术组操作时间(16.00±3.75) min,水肿持续时间(7.0±2.4) d;光电辅助组操作时间(12±1.82) min,水肿持续时间(4.0±1.8) d。光电辅助组操作时间和水肿持续时间均少于传统手术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脉冲CO2点阵激光辅助的下睑结膜内入路睑袋切除术操作中无明显出血,术野清晰,操作时间、消肿时间、并发症均明显优于传统手术,可一次性解决睑袋、下睑皮肤松弛、眼周皱纹等症状。此方法值得在轻中度眶周老化患者中应用。

  • 标签: 激光 点阵激光 光电 眶周老化 睑袋 Barton分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