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6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脊神经脉冲射频联合针刺肌筋膜触发点(MTrPs)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8年9月至2019年8月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疼痛科颈源性头痛患者60例,性别、年龄不限,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脉冲射频组(A组,n=30)和脉冲射频联合针刺MTrPs组(B组,n=30)。A组采用颈脊神经脉冲射频治疗1次;B组在A组患者治疗方案基础上加做针刺MTrPs治疗,1周1次,共计4次。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3、6个月时视觉模拟评分(VAS)、焦虑自评量表(SAS)、改良MacNab评定标准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变部位、术前VAS评分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头痛VAS评分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治疗后1个月时,两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及6个月时,B组患者VAS评分均低于A组(P均<0.05)。B组患者治疗后3及6个月时VAS 0~3分例数(19/30例,17/30例)均多于A组(14/30例,11/30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焦虑情绪均明显改善,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两组患者治疗后1、3个月时的SAS评分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6个月时,B组无焦虑患者(22/30例)多于A组(14/3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MacNab评定标准比较术后1个月时两组优效率分别为46.7%、36.7%,术后3个月时两组优效率分别为33.3%、66.7%,术后6个月时两组优效率分别为20.0%、60.0%。B组术后3及6个月时优效率明显高于A组(P均<0.05)。结论单纯脉冲射频和脉冲射频联合针刺MTrPs均可缓解颈源性头痛患者疼痛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及焦虑情绪,但两者联用时临床疗效更持久。

  • 标签: 导管消融术 触发点 颈源性头痛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不同硬膜外导管设计和脉冲速率对脉冲压力的影响。方法对国内常用的12种硬膜外导管联合5种脉冲速率(120、240、360、480、600 ml/h)进行体外测压(峰值压力及脉冲平均压力)。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比较脉冲速率与脉冲平均压力的关系,并比较不同设计两种硬膜外导管在不同脉冲速率下脉冲平均压力的差异。结果不同硬膜外导管和脉冲速率总共产生60种组合,共进行180次测压。峰值压力变化范围为1.81~14.84 psi。12根导管的脉冲速率和脉冲平均压力呈高度线性正相关(r>0.8,P<0.05)。末端封闭导管在各脉冲速率下所产生的脉冲平均压力均高于末端开孔导管(P<0.001);20 G导管在各脉冲速率下所产生的脉冲平均压力均高于19 G导管(P<0.05);钢丝加强导管在各脉冲速率下所产生的脉冲平均压力均高于无钢丝加强导管(P<0.05)。结论脉冲平均压力与脉冲速率呈正相关,细管径、末端封闭、钢丝加强型的导管设计会增加脉冲平均压力,在使用较高脉冲速率(>360 ml/h)时,应使用粗管径的硬膜外导管以降低报警风险。

  • 标签: 镇痛 程控间歇硬膜外脉冲 硬膜外导管 椎管内镇痛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面触发工具(GTT)用于检测ICU患者不良事件的应用效果。方法根据GTT白皮书中触发器的内容,结合国内不良事件上报范畴及部分ICU专科指标,建立16项触发器,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山东省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病案室2018年7月—2019年6月入住ICU的1 683例患者的病历,根据纳入/排除标准,按照抽样间隔数随机抽取421份出院患者病历,剔除重复病历得到审查病历420份,采用GTT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实际用于审查的病历420份,16项触发器中,14项显示阳性,触发器阳性频次为128例次,涉及患者62例;确定不良事件51例次,涉及患者43例,检出率为10.24%(43/420);51例次不良事件中,E级37例次(72.55%),F级13例次(25.49%),H级1例次(1.96%),未发现G级和I级。同年度ICU自愿上报不良事件18例,上报率为1.07%(18/1 683)。结论GTT可有效应用于ICU患者不良事件的检出,设计合理的触发器能提高检出率。

  • 标签: 重症监护病房 全面触发工具 不良事件 触发器
  • 简介:摘要脉冲场消融是以脉冲电场为能量治疗心脏疾病的一种新型非热消融方法。研究表明,与其他细胞和组织相比,心肌细胞的膜对脉冲场消融产生的电穿孔具有高敏感性,可定向治疗而不会对周围其他组织造成损伤,所以脉冲场消融较其他消融方法更适用于心脏消融。本文就脉冲场消融治疗心脏疾病的临床研究与设备进展做一综述。

  • 标签: 脉冲电场 心脏消融 研究进展
  • 作者: 李超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18-02-12
  • 出处:《科技新时代》 2018年第2期
  • 机构:加速器制备铊(201Tl)用金属铊(203Tl)靶,用普通电镀法制备时,要求加速器束流不能大于100微安,否则靶层既被打飞,不仅污染靶室,而且损失靶材。而脉冲电镀法对金属镀层的致密性﹑牢固性﹑均匀性比普通电镀均有较大提高[1]。为了提高加速器束流,缩短打靶时间,制备出高致密性﹑牢固性﹑均匀性的金属铊靶是非常重要的。为此,我们研究了脉冲电镀对镀Tl靶层的质量情况。结果如下: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自20世纪40年代末单脉冲雷达发明成功之后,凭借着其测角精度高、速度快、反角度欺骗干扰能力强等特点,广泛应用于精密测量、火控和气象雷达等领域,然而半个多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干扰环境越来越复杂,雷达干扰技术也逐渐多元化,如何提升雷达的探测能力及跟踪能力便成为了雷达领域研究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雷达的常见干扰方式及如何提升单脉冲雷达抗干扰能力这个问题,进行简单的探讨。

  • 标签: 单脉冲雷达 抗干扰 雷达干扰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脉冲光辐照强度对微生物的杀灭效果,为杀菌技术设计提供验证依据。方法以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枯草芽孢杆菌(ATCC9372)为实验菌,用载体定量杀菌方法评估杀菌效果,指数稀释、倾注培养计数法计算杀菌效率。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光照强度对细菌结构的影响。实验设置细菌对照组:未经脉冲光照射处理的相同初始浓度菌,平行培养30、60和90 s。细菌实验组:分别距离脉冲光源50、100、150和200 cm 4个点接受辐照处理,同样设置30、60和90 s 3个辐照时间点。结果距离脉冲光源50、100 cm时,照射30 s金黄色葡萄球菌灭活率为100%。枯草芽孢杆菌灭活率为99.9%。当细菌距离光源为150 cm时,金黄色葡萄球菌辐照30、60和90 s的灭活率分别为81.9%、95.4%、100%,枯草芽孢杆菌的灭活率分别为76.0%、92.3%和99.9%。当辐照距离提高至200 cm时,脉冲光对细菌的灭活效率明显下降,3个检测时间点金黄色葡萄球菌灭活效率分别为24.5%、38.8%、48.8%,枯草芽孢杆菌分别为14.2%、20.0%、28.5%。结论脉冲光能迅速灭活微生物,灭活速度、效率与光照强度密切相关。

  • 标签: 脉冲光 杀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枯草芽孢杆菌 电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脉冲染料激光(PDL)联合超脉冲点阵二氧化碳激光(UFCL)治疗小儿早期烧伤瘢痕的效果。方法2016年1月—2019年12月,湖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符合入选标准的120例早期烧伤瘢痕患儿,采用单组病例对照研究对其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儿中男78例、女42例,年龄(4.2±0.8)岁,瘢痕面积(100.3±0.7)cm2。首次治疗采用PDL联合UFCL治疗,随后PDL每次治疗间隔1个月,UFCL每次治疗间隔3个月。总治疗周期为6个月,共行2次PDL单独治疗、2次联合治疗。首次联合治疗前、2次联合治疗后6个月,采用患者与观察者瘢痕评估量表(POSAS)对医师和患儿家属进行疗效评估。2次联合治疗后6个月,统计患儿家属疗效满意度并计算总体满意率。记录整个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情况。对数据行配对t检验。结果(1)2次联合治疗后6个月,患儿瘢痕血管分布、色素沉着、厚度、凹凸程度、柔软度、表面范围和总体评价,疼痛、瘙痒、颜色、硬度、厚度、形状和总体评价的POSAS医师和患儿家属评分均明显低于首次联合治疗前(t=16.6、16.0、16.9、14.9、20.8、29.3、30.7,20.4、29.3、18.1、27.9、25.8、20.8、45.3,P<0.01)。其中首次联合治疗前、2次联合治疗后6个月,医师总体评价分别为(8.1±0.8)、(2.7±0.6)分,患儿家属总体评价分别为(8.2±0.8)、(2.4±0.5)分。(2)2次联合治疗后6个月,110例(92%)患儿的家属对疗效非常满意,6例(5%)患儿的家属满意,4例(3%)患儿的家属较为满意,无不满意,总满意率为97%(116/120)。(3)5例患儿首次治疗后3~4 d创面出现瘙痒、红疹。3例患儿首次治疗后3周出现色素沉着。1例患儿3次治疗后1周创面可见小水疱,并伴瘙痒。所有创面均未出现瘢痕加重、感染等不良反应。结论PDL联合UFCL治疗小儿早期烧伤瘢痕,疗效较明显,治疗周期较短,可减轻症状并改善小儿生活质量,且不良反应少,临床可推广应用。

  • 标签: 烧伤 瘢痕 儿童 激光,染料 超脉冲点阵二氧化碳激光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同年龄健康人群脉冲-阶跃-正弦(pulse-step-sine,PSS)试验的特点,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2018年7月10日至2020年12月9日招募健康成人志愿者78名,其中男40名,女38名,按照年龄分为青年组(≤44岁)、中年组(45~59岁)和老年组(≥60岁)。应用I-portal NOTC转椅系统进行PSS检测,分析阶跃和正弦成分的增益、相位、不对称性以及斜率的临床特点。使用SPSS17.0 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78名志愿者均完成检测。在同一年龄组,左向和右向的阶跃增益、斜率和正弦增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不同年龄组间进行两两比较发现:老年组相较于青年组,其左侧阶跃增益降低(P=0.006),而右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左右两侧的斜率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4、0.007)。老年组相较于中年组,其左右侧的斜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040、0.014)。青年组和中年组的相对应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PSS试验在不同年龄组健康人群有良好耐受性,可以检测双侧和单侧水平半规管的中频功能,以及已经代偿的单侧前庭功能低下,是一种新型前庭检测手段。

  • 标签: 健康人群 前庭功能试验 脉冲阶跃正弦试验
  • 简介:摘要脉冲振荡(IOS)检查技术是一种基于强迫振荡技术的测量呼吸阻力的方法,检查过程中患者仅需自然平静呼吸,操作简便,适用人群广泛,提供呼吸生理参数丰富。为促进IOS检查在我国的规范化应用和推广,本文结合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报道并参照国外指南建议,对IOS检查规范的制定背景、适应证和禁忌证、仪器校准、检查方法和标准操作流程、可接受测试和重复性等质量控制要求、各检查指标及图形含义、检查结果解读、预计值及正常值参考范围、报告格式模板以及在评估气道通畅性、气道可逆性及反应性、小气道功能及新兴研究等方面的临床应用等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对相关诊断和评估阈值给予了建议。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低频脉冲治疗对行椎管内分娩镇痛产后尿潴留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北京美中宜和妇儿医院在2019年6-12月行椎管内分娩镇痛的孕足月单活胎初产妇4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各200例:低频脉冲治疗组(A组)和对照组(B组),A组产妇以低频脉冲仪进行治疗;B组采用传统方式诱导排尿,比较两组产妇尿潴留发生情况。结果A组产妇中有18例改行剖宫产,B组产妇中19例改行剖宫产,均剔除本研究。两组孕产妇的年龄分别为(29.9±3.3)岁和(29.9±3.3)岁,身高分别为(165.3±4.0)cm和(165.6±3.8)cm,体质量分别为(68.6±5.4)kg和(68.6±5.5)kg,体质量指数(BMI)分别为(25.0±1.4)kg/m2和(25.0±2.0)kg/m2,罗哌卡因总用量分别为(94.2±32.7)mg和(94.1±32.5)mg,芬太尼总用量分别为(188.4±65.5)μg和(188.2±65.1)μg,第一产程时长分别为(696.6±313.5)min和(706.8±306.1)min,第二产程时长分别为(62.7±31.4)min和(59.9±34.5)min,第三产程时长分别为(5.6±5.8)min和(5.3±5.3)min,总产程时长分别为(765.0±323.2)min和(772.2±318.4)min,胎儿出生体质量分别为(3 339.0±339.0)g和(3 328.4±327.6)g,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孕产妇会阴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产后尿潴留发生率为1.65%(3/182),B组尿潴留发生率为6.08%(11/18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01,P<0.05)。结论孕足月单活胎初产妇腰椎管内麻醉分娩镇痛下经阴道自然分娩的产妇使用低频脉冲治疗,能够有效降低产后尿潴留的发生率。

  • 标签: 足月分娩 尿潴留 镇痛,病人控制 麻醉,产科 视觉模拟量表 低频脉冲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硬膜外程控脉冲输注(programmed intermittent epidural bolus, PIEB)0.08%罗哌卡因复合0.3 mg/L舒芬太尼为90%产妇第一产程提供有效镇痛的最佳脉冲容量。方法根据偏倚硬币序贯(biased coin up-and-down, BCUD)法对40例硬膜外分娩镇痛的初产妇进行前瞻性、双盲序贯研究。PIEB药物为0.08%罗哌卡因复合0.3 mg/L舒芬太尼,间隔时间45 min。根据BCUD法,PIEB脉冲容量设定为8、9、10、11、12 ml,分别对应8 ml组、9 ml组、10 ml组、11 ml组、12 ml组。首例PIEB给药容量设定为8 ml,下一位产妇给药容量由前一位产妇的分娩镇痛效果决定。主要结局指标是设定的脉冲容量为对应产妇提供的有效镇痛。次要结局指标包括感觉阻滞平面、运动阻滞程度、低血压及瘙痒的发生情况。采用truncated Dixon-Mood法及Isotonic回归分析法估计90%有效容量(90% effective volume, EV90)及其95%CI。结果设定的脉冲容量为32例产妇提供了有效镇痛。根据产妇有效镇痛结果,truncated Dixon-Mood法及Isotonic回归分析法估计的EV90分别为10.53 ml(95%CI 9.18~11.87 ml)和10.76 ml(95%CI 10.30~11.82 ml)。共有3例产妇感觉阻滞平面高于T6,其中11 ml组1例,12 ml组2例;而10 ml组、9 ml组和8 ml组中所有产妇感觉阻滞平面低于T6。所有产妇均未发生低血压及运动阻滞。10 ml组、12 ml组各有1例产妇出现皮肤瘙痒。结论采用PIEB模式进行分娩镇痛,当给药间隔设定为45 min时,0.08%罗哌卡因复合0.3 mg/L舒芬太尼的EV90不低于10 ml。

  • 标签: 偏倚硬币序贯法 分娩镇痛 硬膜外程控脉冲输注 第一产程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冈下肌肌筋膜触发点(myofascial trigger points,MTrPs)误诊为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CSR)的原因。方法收集2016年10月到2019年9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诊治的将冈下肌MTrPs误诊为CSR病例的相关临床资料。结果共有28例冈下肌MTrPs误诊为CSR的病例,所有患者都做过颈椎CT或核磁检查,但在确诊冈下肌MTrPs前均未做过肩后部体格检查。患者疼痛范围主要集中在肩、上臂及前臂的桡侧(89.3%),以单侧发病为主(89.3%),冈上肌MTrPs多为2~3个(67.8%),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在干针治疗后显著下降[(2.7±1.4)分和(6.1±1.3)分,P<0.05)],总体治疗有效率(VAS评分下降超过50%)为82.1%。结论忽略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而过度依赖影像学检查是导致冈下肌MTrPs误诊为CSR的重要原因。

  • 标签: 冈下肌 纤维肌痛 颈椎病
  • 简介:摘要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组病因不明且反复发作的肠道慢性炎症性疾病,既往已有的证据表明宿主不恰当的免疫反应与IBD的发生密切相关。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髓样细胞触发受体(TREM)-1可以调节多种信号通路,参与IBD的发生和发展,本文综述TREM-1在IBD中的研究进展,进一步阐明IBD的发生机制。

  • 标签: 炎症性肠病 髓样细胞触发受体1 Toll样受体 可溶性髓样细胞触发受体1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髓样细胞触发受体(triggering receptor expressed on myeloid cells,TREMs)在新生大鼠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eriventricular leukomalacia,PVL)模型中的表达情况。方法32只3日龄新生大鼠采用双盲法随机分为对照组(Sham组)和模型组(Model组),经右颈动脉结扎及术后缺氧建立PVL模型,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HE)法比较两组大鼠脑组织病理改变,免疫荧光(immunofluorescence,IF)法检测大鼠右侧半脑脑组织髓鞘碱性蛋白(myline basic protein,MBP)表达,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右侧半脑脑组织TREM1和TREM2的表达。结果HE染色结果表明Model组脑组织较Sham组损伤明显,免疫荧光显示Model组大鼠MBP平均光密度(26.629±2.317)明显低于Sham组(33.579±2.82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9.124,P<0.05)。Model组TREM1蛋白相对表达量(0.789±0.120)明显高于Sham组(0.567±0.09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891,P<0.05),Model组TREM2蛋白相对表达量(0.544±0.133)明显低于Sham组(0.791±0.1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67,P<0.05)。结论TREM1和TREM2在新生大鼠脑室周围白质软化模型中表达量发生异常变化,提示TREMs可能参与早产儿脑白质损伤病理过程。

  • 标签: 脑室周围白质软化 脑白质损伤 脑损伤 髓样细胞触发受体 大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