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1
40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低度和中度近视患者智能脉冲技术辅助的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Smart)术后角膜非球面性及高阶像差的变化。方法采用非随机对照研究设计,纳入2018年11月至2019年3月于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接受Smart手术的中、低度近视患者54例98眼,其中低度近视组23例41眼,中度近视组31例57眼。分别于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采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测量角膜Q值、角膜表面变异指数(ISV)、总高阶像差(HOA)、垂直彗差(Z3-1)、水平彗差(Z31)和球差(Z40),比较低度和中度近视患者角膜前表面形态的改变。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对测量参数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低度近视组术后1个月角膜Q值、ISV、HOA、Z40分别为0.445±0.191、26.973±5.611、0.671±0.142和0.384±0.188,较术前的-0.273±0.817、13.784±2.376、0.433±0.687和0.231±0.062均明显增加,中度近视组术后1个月角膜Q值、ISV、HOA、Z40分别为0.693±0.203、34.038±5.773、0.874±0.216和0.520±0.129,较术前的-0.309±0.104、14.838±3.992、0.409±0.081和0.228±0.089均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中度近视组手术后不同时间点角膜Q值、ISV、HOA、Z40均高于低度近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个月、3个月,2个组角膜Z3-1、Z31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2个组ΔQ值和ΔISV均与等效球镜度呈负相关(ΔQ值:低度近视组:r=-0.364,P=0.044;中度近视组:r=-0.589,P<0.01;ΔISV:低度近视组:r=-0.298,P=0.039;中度近视组:r=-0.409,P=0.022);中度近视组ΔQ值与ΔZ40呈正相关(r=0.348,P=0.009),低度近视组ΔQ值与ΔZ40无显著相关性(r=0.180,P=0.266)。结论Smart术后低度和中度近视眼角膜高阶像差及ISV均较术前增加,角膜Q值均由负变正,但对低度近视眼角膜前表面非球面性的影响较小。

  • 标签: 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 角膜非球面性 高阶像差 Q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表面形态测量(SBM)方法在药物难治性癫痫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1月至2018年7月清华大学玉泉医院癫痫中心收治的51例难治性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行致痫灶的手术切除或热凝损毁治疗,且术后>6个月的Engel分级均为Ⅰ级。使用SBM后处理方法对患者的头颅MRI三维T1加权成像结果进行分析,分析应用SBM方法对癫痫患者的致痫灶整体检出情况以及SBM各特征值[包括大脑的褶皱指数(GI)、沟回深度(SQ)以及皮质厚度(TH)]对于癫痫患者的病灶检出率。结果根据其影像学特征及手术切除或热凝损毁范围,51例患者可分为磁共振成像阴性(MN)组(13例)、磁共振成像阳性区域与手术部位吻合(PCS)组(27例)、磁共振成像阳性区域包含手术部位(PIS)组(4例)以及磁共振成像阳性区域与手术部位不一致(PNS)组(7例)。其中,PCS组患者又可分为内侧颞叶癫痫型(13例)、皮质发育不良型(5例)以及脑软化或皮质发育畸形型(9例)。应用SBM方法,MN组、PCS组、PIS组以及PNS组的病灶检测阳性比例分别为3/13、21/27、2/4以及1/7。PCS组中,内侧颞叶癫痫型、皮质发育不良型以及脑软化或皮质发育畸形型的检测阳性比例分别为8/13、4/5和9/9。GI对PIS组(4/4)和PCS组(22/27)的检测阳性比例高于SQ(分别为2/4和18/27)和TH(分别为1/4和21/27);SQ对MN组(5/13)的检测阳性比例高于TH或GI(均为3/13),TH对PNS组的检测阳性比例(3/7)高于GI和SQ(分别为2/7和1/7)。结论初步研究表明,针对有明显致痫灶的难治性癫痫患者,采用GI定位不仅检测阳性率高,还能较好地显示致痫灶的边界。而对于无明显致痫灶的难治性癫痫患者,SQ可能是更为敏感的指标。对于MRI显示致痫灶部位与其他临床检查结果不一致的难治性癫痫患者,采用TH进行辅助判断可能更为准确。

  • 标签: 癫痫 磁共振成像 基于表面的形态测量 术前评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表面形态测量(SBM)方法在药物难治性癫痫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1月至2018年7月清华大学玉泉医院癫痫中心收治的51例难治性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行致痫灶的手术切除或热凝损毁治疗,且术后>6个月的Engel分级均为Ⅰ级。使用SBM后处理方法对患者的头颅MRI三维T1加权成像结果进行分析,分析应用SBM方法对癫痫患者的致痫灶整体检出情况以及SBM各特征值[包括大脑的褶皱指数(GI)、沟回深度(SQ)以及皮质厚度(TH)]对于癫痫患者的病灶检出率。结果根据其影像学特征及手术切除或热凝损毁范围,51例患者可分为磁共振成像阴性(MN)组(13例)、磁共振成像阳性区域与手术部位吻合(PCS)组(27例)、磁共振成像阳性区域包含手术部位(PIS)组(4例)以及磁共振成像阳性区域与手术部位不一致(PNS)组(7例)。其中,PCS组患者又可分为内侧颞叶癫痫型(13例)、皮质发育不良型(5例)以及脑软化或皮质发育畸形型(9例)。应用SBM方法,MN组、PCS组、PIS组以及PNS组的病灶检测阳性比例分别为3/13、21/27、2/4以及1/7。PCS组中,内侧颞叶癫痫型、皮质发育不良型以及脑软化或皮质发育畸形型的检测阳性比例分别为8/13、4/5和9/9。GI对PIS组(4/4)和PCS组(22/27)的检测阳性比例高于SQ(分别为2/4和18/27)和TH(分别为1/4和21/27);SQ对MN组(5/13)的检测阳性比例高于TH或GI(均为3/13),TH对PNS组的检测阳性比例(3/7)高于GI和SQ(分别为2/7和1/7)。结论初步研究表明,针对有明显致痫灶的难治性癫痫患者,采用GI定位不仅检测阳性率高,还能较好地显示致痫灶的边界。而对于无明显致痫灶的难治性癫痫患者,SQ可能是更为敏感的指标。对于MRI显示致痫灶部位与其他临床检查结果不一致的难治性癫痫患者,采用TH进行辅助判断可能更为准确。

  • 标签: 癫痫 磁共振成像 基于表面的形态测量 术前评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角膜形态学和生物力学参数对近视眼人群角膜后表面高度异常的影响及其辅助诊断角膜后表面高度异常的可行性。方法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7年12月至2018年10月在青岛眼科医院拟行角膜屈光手术的屈光不正患者144例(227只眼),其中男性90例(139只眼),女性54例(88只眼);年龄(22.8±5.6)岁。所有患者检查最佳矫正视力下的球镜和柱镜度数,并行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和Corvis ST角膜生物力学检查。根据Pentacam参数角膜后表面高度变化值(BD)进行分组,将BD<12 μm定为对照组(59例,118只眼);将BD≥12 μm定为高BD组(85例,109只眼),其中BD≤16 μm者为可疑组(44例,53只眼),>16 μm者为异常组(41例,56只眼)。选取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中BD、前表面曲率(ASK)、后表面曲率(PSK)、前表面散光(AAstig)、后表面散光(PAstig)、中央角膜厚度(CCT)、角膜直径(W-W)7个参数及Corvis ST角膜生物力学检测系统中第1次压平时间(AT1)、第1次压平长度(AL1)、第1次压平速度(AV1)、第2次压平时间(AT2)、第2次压平长度(AL2)、第2次压平速度(AV2)、最大压陷时间(HCT)、最大压陷峰距(HC-PD)、最大压陷形变幅度(HC-DA)、最大压陷曲率半径(HC-R)、形变幅度比值(DA Ratio)、综合半径、最薄点厚度/厚度变化率(ARTH)、硬度参数(SPA1)、Corvis生物力学指数(CBI)15个参数纳入研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Kruskal-Wallis H检验及Bonferroni法进行组间差异性比较,利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探讨BD的相关影响因素,并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寻找影响BD的主要因素。结果对照组和高BD组在年龄、球镜度数、柱镜度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3.311,-1.808,-2.359;P=0.071,0.072,0.121);Pentacam测量发现在对照组、可疑组和异常组中,ASK、PSK、PAstig、W-W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8.492,31.547,10.773,70.167;P<0.05),AAstig、CCT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2.204,1.108;P>0.05)。其中异常组[43.40(42.20,44.40)]较对照组[42.80(41.98,44.00)]ASK增大(t=-4.292;P<0.05),可疑组[-6.50(-6.60,-6.35)]与异常组[-6.50(-6.70,-6.33)]较对照组[-6.30(-6.50,-6.20)]PSK均增大(t=4.492,4.618;P<0.05);可疑组[0.40(0.30,0.40)]与异常组[0.40(0.30,0.40]较对照组[0.40(0.30,0.50)] PAsting均增大(t=2.796,2.515;P=0.016,0.036);可疑组[11.40(11.00,11.60)]和异常组[11.10(10.90,11.30)]较对照组[11.50(11.40,11.80)]W-W减小,同时异常组较可疑组W-W也明显减小(t=3.235,8.353,4.282;P<0.05);Corvis ST参数在3个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每组患者BD与Pentacam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在对照组、可疑组、异常组以及所有患者中,BD与W-W呈低至中度负相关(r=-0.614,-0.304,-0.396,-0.661;P<0.05),BD与其他参数相关性较低或未见明显相关性;将患者BD与Corvis ST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仅在可疑组中,BD与AV1、HCT、HC-DA间存在低度正相关(r=0.332,0.361,0.382;P<0.05),BD与Corvis ST其他参数在各组中未见明显相关性。以BD为因变量,选取Pentacam参数与Corvis ST参数建立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模型:变量W-W、ASK、PSK、HC-PD、SPA1、CCT间不存在共线性(容忍度<0.100),方程检验结果F=37.221,P<0.001,调整r2=0.504,拟合较好。结论角膜形态学参数中角膜直径、前表面曲率、后表面曲率是影响BD的主要因素,角膜生物力学参数中HC-PD和SPA1也可能对BD产生一定程度影响。角膜形态学和生物力学参数的联合评估有助于角膜后表面高度异常的鉴别诊断。(中华眼科杂志,2020,56:110-117)

  • 标签: 近视 眼前半段 角膜 生物力学现象 角膜地形图 屈光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超声洁牙术后护牙素联合氟保护漆对牙釉质表面形态恢复的作用。方法选取桐乡市第一人民医院2018年2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行正畸术前拔出牙齿的患者95例为观察对象,共计拔出241颗牙实施超声洁牙术,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四组,洁牙后无处理作为对照组(60颗)、GC护牙素组(60颗)、氟保护漆组(60颗)、GC护牙素+氟保护漆组(61颗),根据外缘性染色观察、牙釉质表面粗糙度测定、牙釉质表面磷钙质量分数等比较不同措施下牙釉质表面形态恢复效果。结果根据X射线能谱分析显示,GC护牙素组、氟保护漆组、护牙素+氟保护漆组的钙(Ca2+)、磷(P3+)含量均高于对照组(t=3.42、3.21、3.55、4.01、6.01、7.22,均P < 0.05);经外源性染色定量分析得出,染色数值各组均有增加(均P < 0.05),且护牙素+氟保护漆组的染色差异值最低(P < 0.05),在牙面着色方面三组较对照组着色更浅(P < 0.05),且护牙素+氟保护漆组着色数值最低;扫描电镜显示在超声洁牙后四组牙釉质表面刮痕深浅不一,较对照组其余三组的牙釉质表面超微结构改善明显,且护牙素+氟保护漆组改善最佳(P < 0.05);在粗糙度上,三组超声洁牙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洁牙后第2周三组粗糙度值测定由洁牙后1 d的(1.49±0.2)μm、(1.50±0.3)μm、(1.48±0.2)μm,逐渐降低至(1.20±0.3)μm、(1.19±0.2)μm、(0.95±0.3)μm(t=6.24、8.52、11.41,均P < 0.05)。结论通过护牙素联合氟保护漆可在超声洁牙术后有效促进牙釉质表面形态恢复,确保Ca2+、P3+质量分数。该研究具备显著创新性和科学性。

  • 标签: 牙科刮治术 高能量冲击波 牙齿 牙釉质 氟化物,外用 着色剂 保护剂
  • 简介:摘要超疏水表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比如在减阻、润滑等方面。本文主要介绍了超疏水表面的基本理论和相关制备方法,以及它的两种影响因素和相关研究进展,并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了超疏水表面应用的一些优缺点。

  • 标签: 超疏水表面 润湿性 微/纳米结构 防冰冻 减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鼻中隔偏曲形态的矫正方法。方法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上海玫瑰医疗美容医院对47例鼻中隔偏曲患者进行矫正,其中男11例,女36例,年龄18~43岁,平均23岁。术中保留L形支架后切取鼻中隔软骨,先通过对偏曲对侧的鼻中隔软骨进行划痕及软骨移植等措施,对鼻中隔背侧偏曲进行应力性和容积性矫正,再根据鼻中隔尾侧不同偏曲情况进行矫正。(1)Ⅰ类:前鼻嵴居中,鼻中隔后角连接在前鼻嵴上,鼻中隔尾侧向一侧弧形弯曲时,于弯曲软骨凹面作划痕,一侧放置软骨板条,形成单侧夹板矫正弯曲。(2)Ⅱ类:前鼻嵴居中,鼻中隔后角连接在前鼻嵴上,鼻中隔自后角向前角方向呈直线倾斜偏曲时,于尾侧偏曲方向的对侧将移植物自前鼻嵴向前放置,保证前角位置居中,作容积性矫正。(3)Ⅲ类:前鼻嵴居中,鼻中隔后角自前鼻嵴脱出并偏向一侧,鼻中隔尾侧直线偏曲或弧形弯曲时,将后角自错位点剥离并复位于前鼻嵴上,尾侧过长时予适当切除,根据尾侧的软骨强度及偏曲倾向行软骨加强移植。(4)Ⅳ类:前鼻嵴本身位置偏向一侧,鼻中隔后角连接于错位的前鼻嵴上时,保留约2 mm的软骨于前鼻嵴上方后,从前鼻嵴前方离断尾端并向中线复位,移位距离较大时在断端错位间隙内填充小软骨。如原前鼻嵴过于突出可予以凿除。根据尾侧端强度及偏曲倾向作软骨加强移植。观察患者术后效果。结果本组47例,Ⅰ类8例,Ⅱ类13例,Ⅲ类5例,Ⅳ类21例。平均随访1年3个月,1例Ⅱ类、2例Ⅳ类患者在术后1~3个月内出现偏曲的复发,于术后半年进行二次调整后基本达到满意;1例Ⅲ类患者术后一侧鼻腔通气不畅,检查为该侧下鼻甲肥大,后行下鼻甲肥大矫正术后缓解;余43例术后均恢复良好,鼻背与鼻尖及鼻小柱基本居中,鼻孔双侧基本对称,无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将鼻中隔L形支架背侧和尾侧按不同偏曲情况进行针对性的矫正,可有效治疗因鼻中隔偏曲导致的鼻形态畸形。

  • 标签: 鼻中隔偏曲 治疗 鼻中隔成形术
  • 简介:摘要咽鼓管黏膜由呼吸道黏膜延续而来,其内存在一种类似于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复合物,在维持咽鼓管生理功能相对稳定中发挥特定的作用。一方面,表面活性物质可以通过降低咽鼓管管腔内气液界面表面张力及改善咽鼓管黏液的黏弹性以降低咽鼓管的开放压;另一方面,表面活性蛋白属于c型凝集素家族成员,在局部促进微生物清除、减轻炎症反应及提高咽鼓管免疫功能方面亦发挥其独特的作用,但该功能目前研究尚不成熟,具体机制需进一步研究。本文综述表面活性物质调压作用和免疫作用,尤其是作用于咽鼓管黏膜机制方面的进展研究,以期为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 标签: 咽鼓管 表面张力 肺表面活性物质类
  • 简介:摘要气道表面衬液(ASL)是呼吸系统对吸入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气道微环境稳态主要体现在ASL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维持ASL的酸碱度、离子强度、渗透压、葡萄糖等营养物质含量的正常状态对发挥气道正常黏液纤毛清除功能及抗菌效应至关重要。当气道表面微环境稳态被破坏,呼吸道局部对病原微生物易感是导致肺部感染发生、慢性感染迁延不愈、反复病情加重的重要机制之一。

  • 标签:
  • 简介:摘要液压千斤顶由于其工作环境多为潮湿、地质环境条件差,因此其表面经常出现锈蚀、磨损、拉伤、镀层起泡、镀层脱落等失效形式,而在修复过程中,如果采用整体更换会使成本过高,因此多采用表面强化技术对其进行局部修复以达到继续使用的目的。而多元复合离子渗盐浴表面处理技术和激光表面熔覆具有诸多优势,在修复方面具有极大的前景。由于作者能力有限文中不免有不妥之处,请各位指导和批评。

  • 标签: 渗盐浴表面处理激光熔覆耐磨性耐腐蚀性
  • 简介: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生活的不断追求,电子产品不断向着轻型化、薄型化、多功能化发展,这也就对电子产品的主要基材-铜箔提出更加严格的要求。目前,我国的电解铜箔技术还处于相对落后阶段,这主要受到其生产工艺过程技术,尤其是表面处理技术。对高性能电解铜箔进行表面处理工艺技术的探讨分析,可以更好地促进电解铜箔工业的发展。

  • 标签: 高性能 电解铜箔 表面处理 黑化
  • 简介:摘要创伤是距骨缺血性坏死的主要原因,饮酒、风湿性疾病等亦可引起距骨坏死。对于距骨骨软骨损伤引起的早期距骨缺血性坏死,骨髓刺激、距骨骨软骨移植均可获良好疗效[1]。而对于距骨表面广泛缺血性坏死、终末期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临床多选择踝关节融合或全踝关节置换术治疗(total ankle replacement,TAR),这两种术式均可缓解患者的疼痛[2],但踝关节融合会使患者丧失踝关节功能,而TAR需要大量截骨,对于胫骨远端相对正常的患者,该术式破坏了相对正常的解剖结构,二期翻修时大量的骨缺损是非常棘手的问题。对于一些年轻的距骨广泛缺血性坏死患者,胫骨远端关节面退变较轻,目前临床上缺少一种有效的治疗距骨穹隆部大面积坏死的有效方法。近年来,医学仿生学快速发展[3, 4, 5],在结构仿生、功能仿生及生物力学仿生理念的指导下,我院足踝外科自主设计研发了三维打印的距骨表面假体,并成功应用于2例距骨表面广泛缺血性坏死患者,早期随访临床及影像学效果满意,现将研发设计与临床疗效报告如下。

  • 标签:
  • 简介: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生活的不断追求,电子产品不断向着轻型化、薄型化、多功能化发展,这也就对电子产品的主要基材-铜箔提出更加严格的要求。目前,我国的电解铜箔技术还处于相对落后阶段,这主要受到其生产工艺过程技术,尤其是表面处理技术。对高性能电解铜箔进行表面处理工艺技术的探讨分析,可以更好地促进电解铜箔工业的发展。

  • 标签: 高性能 电解铜箔 表面处理 工艺技术
  • 简介:摘要虽然铝合金的应用范围较为广泛,但是由于其具有耐磨性较差、在特殊的条件下容易被腐蚀的缺点,因此对铝合金的使用具有一定的限制作用。为了对铝合金的使用范围进行扩大,对其表面进行有效处理是当前最为广泛的使用技术,文章对铝合金表面的处理工艺进行了简要介绍,并对其特点、原理进行了一定的分析,进而对其适用的条件与范围进行了一定的比较,有利于促进铝合金表面处理工艺的发展与创新。

  • 标签: 铝合金 表面处理 新工艺
  • 简介:摘要腋弓是常见的腋窝肌纤维变异,在中国人群中的发生率约为10.8%。它的形态多样且不固定,有不同起止点,临床医师尚缺乏对它的充分认知。随着前哨淋巴结活检逐渐获得广泛开展,腋弓的临床意义日益凸显。腋弓的存在不仅会遮挡腋窝区域淋巴结,导致腋窝淋巴结清扫解剖层次不清;还会压迫腋窝神经血管束,引起上肢静脉血栓、淋巴水肿及神经卡压等相关症状;体积明显的腋弓还会表现为腋窝异常凸起。除在尸体解剖或手术过程中发现腋弓外,目前已有多种影像学方法可对腋弓进行评估,为前哨淋巴结活检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研究人员虽尝试用胚胎学、比较解剖学来解释腋弓的起源,但多数观点仍为假说,腋弓的起源尚需进一步研究。

  • 标签: 乳腺肿瘤 前哨淋巴结活组织检查 腋弓 腋窝解剖变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鼻中隔软骨综合鼻整形术中获取的鼻中隔软骨形态参数,为临床应用鼻中隔软骨提供数据参考。方法2014年3月至2021年6月,北京米扬丽格医疗美容门诊部行鼻中隔软骨综合鼻整形患者732例,男59例、女673例;年龄18~42(27±6)岁。术中保留12 mm的L形鼻中隔软骨支架获取移植用鼻中隔软骨,测量获取的鼻中隔软骨长度、宽度、面积和最大厚度、最小厚度,做记录分析。结果鼻中隔软骨综合鼻整形中获取的鼻中隔软骨长度1.2~3.5 cm,平均2.16 cm;宽度1~3 cm,平均1.84 cm;面积1.43~10.5 cm2,平均4.04 cm2;最大厚度0.5~3.0 mm,平均1.92 mm;最小厚度0.2~2.0 mm,平均0.92 mm。结论中国人鼻中隔软骨综合鼻整形中,保留12 mm的L形鼻中隔软骨支架较合适。

  • 标签: 鼻中隔软骨 鼻整形 移植 测量
  • 简介:摘要形态学评估是人类体外受精胚胎质量评价最主要的方法,在受精之前的卵母细胞阶段、受精后的原核期阶段、胚胎分裂后的卵裂期阶段以及囊胚期阶段对胚胎的形态学特征进行观察,并对其质量进行分级,选择发育潜能良好的胚胎进行移植或者冷冻。胚胎形态学评估虽然存在主观因素影响,且缺乏动态连续观察等缺点,但是其对胚胎无损伤、操作简单、快速价廉的优点使其在胚胎实验室广泛应用。本文旨在对人类胚胎形态学评估的临床应用价值作一综述。

  • 标签: 形态学评估 卵母细胞 原核 卵裂期 囊胚 质量控制
  • 简介:摘要后发性白内障(posterior capsule opacification, PCO)是白内障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PCO是由白内障术后残留的晶状体上皮细胞增生、迁移、上皮-间充质转化和白内障术后的创伤愈合反应而形成的。通过对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进行表面改性来防治PCO具有靶向性强、减少后续医疗干预等优点。根据IOL改性的效应材料,可以将IOL改性分为药物负载和非药物改性两大类。根据预防或抑制PCO的效应是否可以控制,可将其分为可控改性和非可控改性。(国际眼科纵览,2022, 46:22-28)

  • 标签: 人工晶状体 后发性白内障 晶状体上皮细胞 上皮-间充质转化
  • 作者: 张薇 李颖 刘冰 洪涛 龙云婧 刘利鹏 安维康 马楚凡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22年第04期
  • 机构: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修复科 军事口腔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口腔疾病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陕西省口腔医学重点实验室,西安 710032,空军军医大学特色医学中心口腔科,北京 100142,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数字化口腔医学中心 军事口腔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口腔疾病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陕西省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西安 710032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数字化方法探讨后牙种植患者上前牙唇侧牙龈形态和牙槽骨形态的相关性,为前牙修复设计和美学重建提供参考。方法前瞻性选取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于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修复科行种植修复的后牙缺失患者64例,其中男性24例,女性40例,年龄(25.6±3.3)岁;按牙周表型分为薄龈型(29例)和厚龈型(35例)。采用口内扫描仪进行口内扫描,并拍摄锥形束CT,利用Geomagic和Mimics软件进行测量并记录上前牙唇侧牙冠宽度和高度、龈乳头高度、龈缘角度、骨乳头高度、骨缘角度。结果所有患者上颌中切牙、侧切牙、尖牙牙冠宽长比为0.85±0.08、0.80±0.08和0.86±0.09(F=10.71,P<0.01);上颌中切牙间、中切牙与侧切牙间、侧切牙与尖牙间龈乳头高度分别为(3.93±0.86)、(3.47±0.84)和(3.38±0.91)mm(F=7.44,P<0.01),其下骨乳头高度分别为(3.44±0.88)、(3.12±0.75)和(2.72±0.63)mm(F=14.26,P<0.01);上颌中切牙、侧切牙、尖牙龈缘角度分别为88.3°±7.7°、84.7°±8.9°和81.2°±6.6°(F=13.15,P<0.01),骨缘角度分别为103.2°±13.1°、99.5°±11.2°和110.6°±13.0°(F=13.25,P<0.01)。薄龈型受试者牙冠宽长比(0.81±0.08)、龈缘角度(82.2°±7.4°)、骨缘角度(99.4°±12.9°)均显著小于厚龈型受试者(分别为0.85±0.09、86.5°±8.6°、108.5°±11.4°)(t=-2.79、3.63、5.20,P<0.01);龈乳头高度[(3.93±0.81)mm]和骨乳头高度[(3.43±0.80)mm]显著大于厚龈型受试者[分别为(3.34±0.84)和(2.85±0.71)mm](t=-4.89、-5.36,P<0.01)。上前牙龈乳头高度与骨乳头高度呈中等程度正相关(r=0.66,P<0.01);牙冠宽长比与骨缘角度呈中等程度正相关(r=0.42,P<0.01);上前牙龈乳头高度与骨缘角度呈中等程度负相关(r=-0.58,P<0.01),骨乳头高度与骨缘角度呈高度负相关(r=-0.82,P<0.01)。结论上前牙不同牙位的牙冠形态、牙龈形态与牙槽骨形态各不相同;不同牙周表型患者上前牙牙冠宽长比、龈乳头高度、骨乳头高度、龈缘角度、骨缘角度不同。

  • 标签: 美学,牙科 计算机辅助设计 牙槽突 牙龈 龈乳头 牙周表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