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39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人类与艾滋病斗争40年,全球新发感染和死亡人数明显下降,接受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人数快速增加,但2020年全球阶段性目标未能如期实现,在缺乏疫苗和治愈的情况下,2030年终结艾滋病流行的目标面临新的困难和挑战。我国艾滋病防治工作力度不断加强,"十三五"期间取得显著成效。面对经性途径传播为主、影响因素广泛复杂的防治形势,需要不断创新策略和措施,强化四方责任,持续加大预防干预力度、扩大检测治疗覆盖面,高质量提供艾滋病防治服务,提高防治措施有效性,遏制艾滋病经性传播的上升势头,持续将我国艾滋病控制在低流行水平。

  • 标签: HIV 防治 目标 策略 创新
  • 作者: 廖长春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3-11
  • 出处:《健康世界》2021年第6期
  • 机构:四川省米易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四川攀枝花617200
  • 简介:假如艾滋病是死神下达的最后通牒,那么早期的诊断和治疗,就是一种拯救生命的良药。众所周知,艾滋病目前是没有办法彻底被治愈的。从感染该种疾病直到死亡,通常会经过三个主要阶段:急性感染期、无症状阶段(潜伏期)、症状阶段(发作阶段)。了解艾滋病的早期症状,尽早发现,尽早处理,尽量延长病人的生命。

  • 标签: 艾滋病;预防
  • 简介:摘要艾滋病自20世纪80年代被发现以来,给人类健康带来了极大威胁,但是迄今为止仍未有相关疫苗上市。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使得艾滋病成为一种慢性疾病,但由于潜在病毒库的存在,患者体内HIV病毒无法完全清除。因此,研制一款有效的艾滋病疫苗来预防疾病的需求愈发迫切。本文将对HIV疫苗的主要类型、难点及新的疫苗研究方向作一综述。

  • 标签: HIV 艾滋病 艾滋病疫苗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艾滋病相关性卡氏肺孢子菌肺炎与非艾滋病相关性卡氏肺孢子菌肺炎的临床特征及辅助检查,以提高临床医师诊疗水平。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1年7月在某三甲医院确诊的卡氏肺孢子菌肺炎17例,按照不同基础疾病将病例分为艾滋病组(7例)与非艾滋病组(10例),比较两组病例的人口学特征、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病原学以及胸部CT影像学资料,并对各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艾滋病组病例平均年龄为37.7岁,且均为男性,非艾滋病组病例平均年龄为46.9岁,男性占70.0%。卡氏肺孢子菌肺炎感染时出现咳嗽、胸闷、喘憋的临床表现在艾滋病组均有发生,但在非艾滋病感染组有7例发生;非艾滋病组中病例均有发热,艾滋病组4例发热。8例病例通过纤维支气管镜行肺泡灌洗液检查查到卡氏肺孢子菌,2例经宏基因二代测序确诊。结论艾滋病合并卡氏肺孢子菌肺炎的病例均具有典型的肺部影像学特征及重症肺炎的临床表现;非艾滋病感染卡氏肺孢子菌肺炎病例多数合并风湿免疫系统疾病或恶性肿瘤,临床表现与疾病的严重程度不相符,因此临床医生应关注这类患者并及时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确诊。

  • 标签: 艾滋病 卡氏肺孢子菌肺炎 临床特征
  • 作者: 余庆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1-08
  • 出处:《养生科学》2022年第2期
  • 机构:重庆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感染科,重庆400000
  • 简介:大卫生护航,引领健康中国2015年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2016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印发2017年十九大报告——实施健康中国策略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列为重点内容2019年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2021年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大任务2022年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 标签: 传染病防治;艾滋病
  • 简介:摘要本文对艾滋病个案管理的起源、相关概念、艾滋病个案管理师的相关资质要求、个案管理实施程序、个案管理在艾滋病领域的应用和成效以及未来发展与挑战进行总结,为我国开展规范化的个案管理服务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HIV 个案管理 模式 发展 资源整合
  • 简介:摘要艾滋病在中国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2005年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会艾滋病丙型肝炎学组制定了第一版《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并于2011年、2015年和2018年分别进行了更新。2021年版指南是在2018年版指南的基础上,根据我国临床实践和最新研究结果进行的更新,主要反映了机会性感染、抗反转录病毒治疗、暴露后预防(PEP)、暴露前预防(PrEP)、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全程管理和预防母婴传播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本版指南详细介绍了PrEP的适应证、用药方案、随访和监测以及预防措施。

  • 标签: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HIV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近几年,我国每年新报告青年学生HIV/AIDS维持在3 000例左右,备受社会关注。本文就我国青年学生艾滋病流行特点和预防教育工作的薄弱点进行分析,并就推进学校预防教育工作提出若干思考,同时通过本期重点号分享广州地区基于自我分类理论设计青年学生性健康和HIV感染风险评估干预微信小程序(“熊探”),利用“熊探”帮助青年学生直观感知自身风险程度及其具体问题所在以及提供个性化干预的经验,以期为全国各地更好地落实新时代学校预防艾滋病教育工作目标和任务提供参考。

  • 标签: 艾滋病 学校 青年学生 教育
  • 作者: 刘思梦 牛亚梅 佟伟民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病理学杂志》 2022年第11期
  • 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暨北京协和医学院基础学院病理学系,北京100005 中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沈阳 110122,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暨北京协和医学院基础学院病理学系,北京100005
  • 简介:摘要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其主要特征为CD4阳性淋巴细胞数量显著减少,引起机体免疫功能不足,继而引发各种条件致病菌感染以及肿瘤等疾病,最终导致患者死亡。其中,艾滋病患者常伴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即艾滋病脑病,其典型的病理特征是血管周围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其发病机制可能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本身及其分泌的蛋白引起神经系统炎症反应并导致神经元继发性损伤,但艾滋病脑病确切的发病机制仍有待进一步深入探究。

  • 标签:
  • 简介:摘要随着基因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技术被逐步应用于疾病的实验室研究和临床治疗中。在艾滋病的治疗中,基因治疗技术相较于传统的抗病毒逆转录治疗有明显优势。近年来,短发夹RNA(short hairpin RNA, shRNA)技术、成簇规律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clustered regulator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 CRISPR)技术、类转录激活因子效应物核酸酶(transcription activator-like effector nucleases, TALEN)技术、锌指核酶(zinc finger nucleases, ZFN)技术等基因治疗技术在艾滋病治疗中的应用已经取得较多成果。本文综述了自基因治疗技术出现以来在艾滋病治疗领域的重大突破,以及近年来所取得的最新研究进展,旨在为该技术在艾滋病治疗中的更广泛应用提供参考。

  • 标签: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艾滋病 基因治疗
  • 简介:摘要由于存在严重的免疫缺陷,艾滋病患者合并结核病的风险显著高于普通人群。HIV与结核分枝杆菌合并感染会加速艾滋病与结核病的病情进展。艾滋病患者结核病表现常不典型,容易延误诊断。探讨艾滋病群体结核病的诊断治疗策略,加强临床诊疗中对结核病的识别,能够促进结核病的早诊断和早治疗,这对改善感染个体的预后和减少结核病疫情扩散均有积极意义。

  • 标签: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结核病 诊断 治疗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宋务露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3-25
  • 出处:《医师在线》2022年第27期
  • 机构:米易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四川攀枝花 617200
  • 简介:与其他疾病相比艾滋病是一种比较持久且能致命的传染性疾病,最初主要是因为患者感染了艾滋病病毒。感染途径以性接触、血液、母婴等途径为主,最常见的传染方式为性行为。艾滋病病毒可以特别地侵入并破坏辅助 T淋巴细胞,同时也会损害人体内的各种免疫细胞。最终,除了此病,它还会引起其它多种严重的机会感染和恶性疾病,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

  • 标签: 艾滋病;健康科普
  • 简介:摘要2021年年底正式发布的《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2021年版)》是基于我国临床实践和中国人群相关研究数据,并结合国际最新研究成果,在前四版的基础上更新修订而成。2021版指南建议抗病毒治疗(ART)启动之前进行HIV耐药检测;强调HIV载量检测在HIV感染诊断和ART启动及随访中的重要性;更新艾滋病机会感染诊断技术进展、ART时机与方案、以及机会感染预防;倡导早期快速启动ART的理念,突出了整合酶抑制剂及单片复合制剂在ART中的价值和优势,首次将多替拉韦+拉米夫定二联方案写入推荐的ART方案中,增加了我国自主研发的抗病毒药物作为ART备选方案选择;首次对暴露前预防(PrEP)的实施和随访进行规范;细化了HIV全程管理的五个环节和实施流程,体现了HIV关怀与其他慢病服务和管理的连接。此版指南的更新修订体现了我国在艾滋病临床和基础研究方面的进展。

  • 标签: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诊疗 指南 解读
  • 简介:摘要内脏利什曼病合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感染者的临床表现不典型,易被误诊为其他机会性感染而导致漏诊,具有误诊率高、复发率高和病死率高的特点。现报道2例以贫血、肝脾淋巴结肿大和免疫功能重建不良为主要特征的HIV感染合并内脏利什曼病患者,均有传统内脏利什曼病疫区居留史,骨髓检查发现杜氏利什曼原虫。予葡萄糖酸锑钠治疗后,骨髓涂片未再找到杜氏利什曼原虫,但患者病情多次复发,最终均死亡。

  • 标签: 利什曼病,内脏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艾滋病患者骨坏死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320例艾滋病骨坏死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病情给予关节置换、髓心钻孔减压、病灶切除后植骨等相应治疗,统计其骨坏死部位、病程、治疗效果。结果320例患者骨坏死好发于脊柱椎体、双下肢负重关节周围、长管状骨的干骺端等部位,艾滋病病程5~20年,给予相应治疗后患者疼痛评分由8~10分减少至0~1分。结论艾滋病并发骨坏死患者艾滋病病史较长,骨坏死范围较广,全身多部位广泛性骨坏死者给予综合对症治疗可缓解疼痛症状。

  • 标签: 艾滋病 骨坏死 干骺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艾滋病相关淋巴瘤(AR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山西省肿瘤医院2012年2月至2022年4月收治的11例ARL患者临床特征、治疗方案、疗效及预后,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11例患者中,弥漫大B淋巴瘤(DLBCL)9例,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cHL)2例;DLBCL一线治疗方案均以CHOP样方案为基础,cHL一线治疗方案为ABVD方案。9例DLBCL患者治疗后,4例达完全缓解,5例死亡;2例cHL患者治疗后,1例达完全缓解,1例死亡。结论DLBCL是ARL最常见类型;抗反转录病毒治疗时代,患者生存期有所延长,但整体生存状况仍较差;R-CHOP样方案仍为基础治疗方案,需继续探索整体管理模式。

  • 标签: 淋巴瘤,艾滋病相关 抗肿瘤联合化疗方案 治疗结果
  • 作者: 王蕾 杨梓杰 贾忠伟 闫翔宇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3-15
  • 出处:《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23年第01期
  • 机构:太原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太原 030001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北京 100191,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北京 100191,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北京 100191 北京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智慧公众健康研究中心,北京 100191 北京大学健康医疗大数据国家研究院药物滥用智能防控中心,北京 100191
  • 简介: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E-health模式为卫生服务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亦被广泛应用于艾滋病防治领域,包括行为干预、生物医学干预、精神健康干预以及提高卫生服务可及性等方面。本文对国内外E-health模式在艾滋病防控领域的典型应用进行综述,为进一步优化通过E-health模式进行艾滋病干预的思路和策略提供参考。

  • 标签: 艾滋病病毒/艾滋病 干预 电子健康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阿米巴肠炎合并艾滋病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纳入2011年4月至2019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确诊为阿米巴肠炎的患者,根据是否合并艾滋病分为阿米巴肠炎组和阿米巴肠炎合并艾滋病组,回顾性分析其实验室指标、病理检查和结肠镜下表现等临床资料,总结阿米巴肠炎合并艾滋病患者的临床特征。统计学分析采用Pearson χ2检验、连续校正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两独立样本t检验或曼-惠特尼U检验。结果共纳入53例阿米巴肠炎患者,其中阿米巴肠炎组31例,阿米巴肠炎合并艾滋病组22例。阿米巴肠炎合并艾滋病组患者粪便中阿米巴滋养体的检出率低于阿米巴肠炎组[68.2%(15/22)比96.8%(30/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3,P=0.013);15例阿米巴肠炎合并艾滋病组患者经结肠镜活组织病理检查发现7例阿米巴滋养体,16例阿米巴肠炎组患者中则发现1例阿米巴滋养体,两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法,P=0.015)。阿米巴肠炎合并艾滋病组患者红细胞计数[(3.48±0.80)×1012/L比(4.11±0.81)×1012/L]、血红蛋白[(102.40±25.74) g/L比(121.52±22.73) g/L]、白蛋白[(29.07±5.94) g/L比(35.48±6.92) g/L]、CD4+T淋巴细胞计数[76.00(26.25,228.50)/μL比514.50(444.00,752.25)/μL]均低于阿米巴肠炎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80、2.86、3.52,Z=-5.27,均P<0.050),丙氨酸转氨酶则高于阿米巴肠炎组[21.00(12.85,41.33) U/L比13.40(9.40,22.40) 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32,P=0.020);结肠镜检查显示,15例阿米巴肠炎合并艾滋病组患者中发现11例肠道黏膜溃疡,16例阿米巴肠炎组则发现5例肠道黏膜溃疡,两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法,P=0.032)。结论阿米巴肠炎合并艾滋病患者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白蛋白和CD4+T淋巴细胞计数均较低,丙氨酸转氨酶较高,结肠镜下肠道黏膜溃疡较多见,结肠镜检查结合活组织检查在阿米巴肠炎合并艾滋病患者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

  • 标签: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结肠镜检查 阿米巴肠炎 临床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