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眼作为中枢神经系统的一部分,与具有高度的发育同源性和功能相似性,特别是细胞的组成、神经递质功能、血供等。通过对几种主要的神经发育性和退行性疾病,如孤独症、精神分裂症、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的眼、相关的研究结果进行系统回顾发现,在这些神经精神类疾病中眼和均存在广泛的功能及结构损害。但是将眼和视为一个整体进行的整合研究尚且不足。本文中进一步揭示了这一类将眼、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的困难、必要性和潜力,并提出了相应的基于人工智能的眼联动研究的基本研究框架,即眼联动框架。

  • 标签: 人工智能 眼脑联动 神经精神疾病 多模态成像
  • 作者: 贺电 李静 赵佳佳 孙海涛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20年第03期
  • 机构: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教育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脑功能修复与再生重点实验室,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广州 510282 ,南方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广州 510515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检验医学部,广州 510282
  • 简介:摘要组织透明技术是一种新兴的组织学技术,即将组织块或器官通过一系列物理化学的方法处理后实现高度透明且完整的新兴技术。在结合光学成像、荧光标记等技术下,可对组织或器官内部结构进行进一步观察分析。本文围绕组织透明技术进行综述,重点介绍组织透明技术在重大疾病研究方面的应用现况及前景。

  • 标签: 组织透明技术 脑重大疾病 光学成像 荧光标记技术
  • 简介:摘要脑血管病手术在治疗的过程中应尽可能保护功能,而随着治疗手段的提高,认知功能的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随着现代成像技术和复杂网络理论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网络是大脑进行信息处理和认知表达的生理学基础。基于网络的拓扑特性,神经外科提出了"网络外科"的概念,旨在通过对网络的保护达到更加精准地保护神经功能和认知功能的作用。基于文献回顾及既往的研究工作,本文对"网络外科"理念在脑血管病治疗中应用的3个方向进行综述。其中包括,基于人脑连接组学的网络关键节点的保护;脑血管病手术中认知功能相关供血区域的保护;通过术前脑网络结构和功能连接状态有效进行缺血性脑血管病手术的网络评估。随着医疗技术的迅速发展,神经外科手术已经向更为系统而且精细的脑神经功能及认知功能的全面保护迈进。脑血管病神经外科手术将迎来"网络外科"的新阶段。

  • 标签:
  • 简介:摘要脑血管病手术在治疗的过程中应尽可能保护功能,而随着治疗手段的提高,认知功能的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随着现代成像技术和复杂网络理论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网络是大脑进行信息处理和认知表达的生理学基础。基于网络的拓扑特性,神经外科提出了"网络外科"的概念,旨在通过对网络的保护达到更加精准地保护神经功能和认知功能的作用。基于文献回顾及既往的研究工作,本文对"网络外科"理念在脑血管病治疗中应用的3个方向进行综述。其中包括,基于人脑连接组学的网络关键节点的保护;脑血管病手术中认知功能相关供血区域的保护;通过术前脑网络结构和功能连接状态有效进行缺血性脑血管病手术的网络评估。随着医疗技术的迅速发展,神经外科手术已经向更为系统而且精细的脑神经功能及认知功能的全面保护迈进。脑血管病神经外科手术将迎来"网络外科"的新阶段。

  • 标签:
  • 简介:摘要肠道微生物作为肠道与神经系统间相互沟通的重要媒介,与肠道、大脑形成了微生物-肠-轴(microbiota-gut-brain axis,MGBA),该轴主要通过短链脂肪酸、神经递质、迷走神经以及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等方式影响人类神经系统相关疾病,包括阿尔兹海默症、帕金森、抑郁症、儿童孤独症以及新生儿病等。该文基于神经系统相关疾病的研究报道,分析肠道微生物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对微生物-肠-轴作一综述,并对该通路机制的进一步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新的思考。

  • 标签: 肠道微生物 微生物-脑-肠轴 神经系统疾病
  • 作者: 糜宁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5-11
  • 出处:《药物与人》2023年第4期
  • 机构:贵州省清镇市第一人民医院,贵州清镇551400
  • 简介:目的:研究钠肽在心血管疾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2021年4月-2022年11月期间从我院收治的心血管疾病患者中随机挑选66例,且分为两个小组,一组为对照组,另一组为观察组,两个小组病例数均为33例。对照组使用常规治疗,观察组使用常规治疗+钠肽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再住院率进行观察。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7.94%,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78.79%,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更高(P<0.05)。观察组患者再住院率为6.06%,对照组患者再住院率为18.18%,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再住院率要更低(P<0.05)。结论:在心血管疾病临床治疗中应用脑钠肽具有较高治疗有效率,且很少出现再住院情况,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 标签: 脑钠肽;心血管疾病;临床治疗
  • 简介:摘要深部电刺激术(DBS)是目前神经调控疗法中的一种重要方法,广泛应用于运动障碍性疾病。近年来,DBS在非运动障碍性疾病中也逐渐得到应用,如癫痫、AD、抽动秽语综合征等疾病,并取得较好疗效。本文现围绕DBS治疗以癫痫为代表的非运动障碍性疾病的现状及病理生理机制等内容综述如下。

  • 标签: 脑深部电刺激术 癫痫 非运动障碍性疾病
  • 简介:摘要患儿 女,1岁6月龄,以“间断抽搐9个月余”就诊。主要表现为婴儿期起病的局灶性发作继发全面性癫痫发作,智力、运动发育迟缓。应用抗癫痫药治疗有效。全外显子基因测序提示RHOBTB2基因c.1448G>A(p.R483H)新发错义变异,诊断为RHOBTB2基因变异相关疾病(RRD)。RRD是一个复杂的谱系疾病,临床可表现为早发性癫痫病、运动障碍、急性病、智力障碍、行为异常、小头畸形等多种表型。

  • 标签:
  • 简介:摘要微出血属于小血管疾病微出血由含铁血黄素组成,是顺磁性的,并且可由磁共振磁敏感序列检测。微出血在脑卒中和变性病方面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有些少见疾病也伴有微出血的发生,不同疾病中脑微出血的数量、分布、大小各不相同。了解微出血不常见的病因不仅有助于这些不常见病的诊断及预后,而且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微出血发展的不同病理生理。本文主要阐述微出血与少见病的关系。

  • 标签: 脑微出血 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 烟雾病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无症状世界卫生组织(WHO)分级Ⅱ级胶质瘤的疾病特征和术后生存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6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271例WHO Ⅱ级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分为无症状组(34例)和有症状组(237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疾病特征和预后的差异。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与有症状组比较,无症状组肿瘤侵犯功能区的比率较低[分别为58.2% (138/237)、38.2% (13/34),P=0.041],年龄、性别、组织学类型、异柠檬酸脱氢酶(IDH)和端粒酶逆转录酶启动子(TERTp)是否突变、1p/19q是否共缺失,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无症状组和有症状组术后肿瘤的全切除率分别为94.1 %(32/34)、78.5% (186/237),行放疗的比率分别为97.1%(33/34)、78.5% (186/23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所有患者的随访时间为1.1~86.0个月(中位数为43.0个月),无症状组和有症状组的复发率分别为8.8%(3/34)、27.4%(65/237),中位生存期分别为45.5(28.5~80.0)个月、43.0(1.1~86.0)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随访期无症状组的总体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率均高于有症状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侵犯功能区(HR=2.048, 95%CI:1.017~4.125, P=0.045)和复发(HR=0.009, 95%CI: 0.002~0.038, P<0.001)是患者术后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有、无症状不是术后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HR=1.570,95%CI: 0.200~12.346, P=0.668)。结论无症状与有症状WHOⅡ级胶质瘤患者比较,肿瘤位于功能区的比率和术后复发率低,术后患者的生存期更长,病理学特征无明显差异。

  • 标签: 神经胶质瘤 疾病特征 预后 低级别 无症状
  • 作者: 张力伟 李德岭 肖丹 Couldwell William T. Ohata Kenji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3-07
  • 出处:《英国医学杂志中文版》 2021年第01期
  • 机构: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北京市脑肿瘤重点实验室;脑肿瘤分子显像研究与转化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The Neurosurgery Department, Clinical Neurosciences Center, University of Utah,The Neurosurgery Department, Osaka City University
  • 简介:摘要张力伟及同事指出,利用新技术对大脑不同功能区定位将为治疗患者神经外科疾病带来更好的疗效。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尾侧未定带深部电刺激术(cZI-DBS)治疗运动障碍性疾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9—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应用cZI-DBS治疗的10例运动障碍性疾病患者(包括4例震颤为主的帕金森病患者和6例特发性震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统一帕金森病评分量表第三部分(UPDRS-Ⅲ)和Fahn-Tolosa-Marin震颤评定量表(FTMTRS)评分对患者手术前、后的运动症状进行评估,比较患者手术前、后的运动症状评分,并统计运动症状的改善率;术后行头颅CT检查判断电极的位置及排除脑梗死和出血等并发症。结果4例帕金森病患者手术前、后的UPDRS-Ⅲ、震颤、僵直和运动迟缓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术后改善率分别为(61.9±11.8)%、(66.9±9.0)%、(61.2±16.2)%和(57.2±14.4)%。6例特发性震颤患者手术前、后的FTMTRS、静止性震颤、运动性震颤和姿势性震颤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术后改善率分别为(64.8±23.1)%、(77.9±10.2)%、(62.4±26.2)%和(70.4±13.4)%。10例患者中,3例术后出现一过性肢体麻木,1例出现头痛,于1周之内症状消失;所有患者未出现构音障碍、出血、梗死和平衡障碍等严重并发症。10例患者于术后1个月开机时的CT检查显示,所有患者的电极位置未见明显偏移。结论初步观察发现,cZI-DBS可以改善以震颤为主的帕金森病和特发性震颤患者的临床症状,而且手术并发症较少,其方法安全可行。

  • 标签: 帕金森病 特发性震颤 深部脑刺激法 尾侧未定带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尾侧未定带深部电刺激术(cZI-DBS)治疗运动障碍性疾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9—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应用cZI-DBS治疗的10例运动障碍性疾病患者(包括4例震颤为主的帕金森病患者和6例特发性震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统一帕金森病评分量表第三部分(UPDRS-Ⅲ)和Fahn-Tolosa-Marin震颤评定量表(FTMTRS)评分对患者手术前、后的运动症状进行评估,比较患者手术前、后的运动症状评分,并统计运动症状的改善率;术后行头颅CT检查判断电极的位置及排除脑梗死和出血等并发症。结果4例帕金森病患者手术前、后的UPDRS-Ⅲ、震颤、僵直和运动迟缓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术后改善率分别为(61.9±11.8)%、(66.9±9.0)%、(61.2±16.2)%和(57.2±14.4)%。6例特发性震颤患者手术前、后的FTMTRS、静止性震颤、运动性震颤和姿势性震颤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术后改善率分别为(64.8±23.1)%、(77.9±10.2)%、(62.4±26.2)%和(70.4±13.4)%。10例患者中,3例术后出现一过性肢体麻木,1例出现头痛,于1周之内症状消失;所有患者未出现构音障碍、出血、梗死和平衡障碍等严重并发症。10例患者于术后1个月开机时的CT检查显示,所有患者的电极位置未见明显偏移。结论初步观察发现,cZI-DBS可以改善以震颤为主的帕金森病和特发性震颤患者的临床症状,而且手术并发症较少,其方法安全可行。

  • 标签: 帕金森病 特发性震颤 深部脑刺激法 尾侧未定带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童肾脏相关疾病并可逆性后部白质综合征(PRES)的特点,探究其可能的发病因素,提高认识,早期诊治并改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至2018年8月于西安市儿童医院肾脏科住院10例儿童肾脏相关疾病并PRES的临床、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资料,并随访其预后。结果10例患儿中,男1例,女9例;年龄4岁3个月~13岁[(8.53±3.09)岁]。原发基础疾病分别为肾病综合征6例,狼疮性肾炎、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多发性大动脉炎和肾综合征出血热各1例。其中8例口服激素,4例联合应用其他免疫抑制剂。均急性起病,其中9例并感染。10例患儿发生PRES时血压均升高(100.0%),头痛、头晕5例(50.0%),恶心、呕吐5例(50.0%),视物模糊3例(30.0%),抽搐9例(90.0%)且均表现为全身强直大发作。神经系统查体均未见异常。眼底检查均未见异常。9例患儿头颅CT均表现为低密度灶,无特异性。10例患儿头颅磁共振成像(MRI)示病灶以顶、枕、额叶大脑皮质为主呈异常信号。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均高信号,4例轴位弥散加权成像高信号表明PRES已由可逆的血管源性水肿进展为不可逆的细胞毒性水肿,提示预后不佳,但4例患儿经及时血液净化、脱水降颅压等治疗后病情恢复。大多数确诊PRES后经及时治疗后症状消失,未再复发,预后较好。结论PRES在儿童肾脏疾病发作时常伴高血压,可能与应用免疫制剂有关,对疑似患儿应尽早行头颅MRI协助诊断PRES。

  • 标签: 可逆性后部脑白质综合征 肾脏疾病 磁共振成像 儿童
  • 简介:摘要王拥军及其同事讨论了健康的定义以及未来健康研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 标签:
  • 简介:摘要由额、颞和枕底面共同构成的底,其周边大部托附在颅底之上,而其中央核心区两侧的底围绕中脑周边形成了包含有多个池(群)的较为"空旷"的区域。本文首次将这一"空悬"于底中央的区域,名之为"底中央空间"。文中除大致描述了底中央空间的构成,又基于底中央空间的概念,将进入这一区域的诸多手术入路进行了归纳,详细解析了其内在的逻辑关系。

  • 标签: 脑疾病 脑底 中央空间
  • 简介:摘要由额、颞和枕底面共同构成的底,其周边大部托附在颅底之上,而其中央核心区两侧的底围绕中脑周边形成了包含有多个池(群)的较为"空旷"的区域。本文首次将这一"空悬"于底中央的区域,名之为"底中央空间"。文中除大致描述了底中央空间的构成,又基于底中央空间的概念,将进入这一区域的诸多手术入路进行了归纳,详细解析了其内在的逻辑关系。

  • 标签: 脑疾病 脑底 中央空间
  • 简介:摘要目的新生儿生后72 h很内的过渡变化越来越受到关注。生后72 h内的近红外光谱(NIRS)监测局部氧合证实:局部氧合水平低与脑损伤风险增加、住院时间延长、病死率增加及神经系统预后不良有关。局部氧合依赖于氧的运输和消耗,而氧的运输依赖于动脉血氧饱和度(SpO2)、血红蛋白含量和血流灌注。内大动脉阻力指数(RI)是多普勒超声测量灌注的一个常用参数。我们旨在研究34周龄早产儿生后24 h内大脑前动脉阻力指数与局部氧合的相关性。方法这项单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于2013年10月至2016年12月在格拉茨医科大学新生儿科进行。采集产前病史并记录每个新生儿的相关数据(如胎龄、出生体重)。测定生后6 h内局部氧合,监测SpO2和心率(HR),所有测量均连续进行24 h。在24 h的近红外光谱测量中,新生儿专家采用头颅超声检测结构和潜在脑损伤情况,并用脑多普勒超声测量大脑前动脉的RI。结果本研究共纳入80例早产儿,平均胎龄为(32.7±1.9)周,出生体重为(1 845±485)g。平均局部组织氧合为(69.4±9.5)%,RI为(0.74±0.10),SpO2为(95.8±2.6)%,HR为(142±12)次/min。RI和局部氧合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P=0.000 1/ρ=-0.438)。RI和SpO2(P=0.336/ρ=-0.120)、RI和HR(P=0.372/ρ=-0.113)之间无显著相关性。结论早产儿生后24 h内的大脑前动脉RI与局部氧合之间存在相关性,RI升高与早产儿组织氧合降低有关。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周细胞是微血管的一种壁细胞,与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共同构成神经血管单元,维持基本功能。周细胞功能障碍会导致微循环功能障碍,与多种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本文结合近年来的相关文献,围绕周细胞的特性、鉴别、亚型、与微循环的关系以及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相关性进行综述。

  • 标签: 周细胞 脑微循环 神经血管耦连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