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腹膜种植转移胃癌常见远处转移方式。作为胃癌终末期事件,发生腹膜转移胃癌患者往往已经失去手术根治机会,即使行外科手术切除,远期预后仍不理想。近年来,随着腹腔镜技术、腹腔化疗、腹腔热灌注化疗等临床诊疗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在多学科诊疗模式及围手术期综合治疗策略的支持下,一部分已经发生腹膜转移胃癌患者获得了根治性手术切除机会,提高了生活质量,延长了生存时间。考虑到近年胃癌腹膜转移治疗领域的进展,本文拟结合目前临床证据,对胃癌腹膜种植转移的临床诊疗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包括腹膜转移的影像学诊断、腹腔镜检查、腹膜转移的评估以及综合诊疗方案进行讨论。

  • 标签: 胃肿瘤 腹膜转移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根据最新的流行病学统计,胃癌位列我国恶性肿瘤死亡率第2位,是我国国民健康的重大威胁。腹膜转移胃癌最常见的转移形式,是导致进展期胃癌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虽然学界已经针对胃癌腹膜转移制定了一套以全身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案,但仍有近半数进展期胃癌患者术后3年内死于胃癌腹膜转移。重大的临床需求促使我们必须优化胃癌腹膜转移的诊疗方案以期从根本上提高进展期胃癌患者的生存期。

  • 标签: 腹膜转移 胃癌/化学疗法 分子标志物 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转移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转化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胃肠外科确诊并治疗的31例转移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病理完全缓解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因素,并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转移胃癌分型与术后病理缓解程度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本组31例患者中肿瘤位于贲门胃底部13例,胃体部8例,幽门胃窦部10例。有10例术前影像学评价为腹膜后淋巴结转移,腹腔种植转移10例,肝转移2例,肾上腺和脾转移各1例,多发转移5例。转化治疗术后病理有8例(26%)原发灶完全缓解(pT0),16例(52%)区域淋巴结完全缓解(pN0),7例(22%)病理完全缓解。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腹膜后淋巴结转移(OR:20.082,95%CI:2.141~188.315,P=0.009)是病理完全缓解的独立影响因素。pT0可以显著改善无疾病生存时间(P=0.021)。结论转移胃癌中单纯腹膜后淋巴结转移患者的转化治疗效果较好,pT0是改善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

  • 标签: 胃肿瘤 淋巴转移 预后 转化治疗
  • 简介:摘要胃癌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具有异质性强、进展快和预后差等特点。胃癌转移是造成晚期胃癌死亡最主要的原因。目前,临床上胃癌的治疗方式主要包括系统治疗(全身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手术切除、介入治疗及放疗等,但治疗效果均欠佳,胃癌转移更是缺乏规范化的治疗策略。目前,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在恶性肿瘤诊疗中广泛应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中国胃肠外科专家组根据胃癌转移的临床特点及手术可及性,将其分为3大临床类型,分别为可切除型、潜在可切除型及不可切除型。各种临床类型的患者需多学科综合治疗协作组专家讨论后制定出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 标签: 胃肿瘤 肝转移 临床分型 多学科综合治疗
  • 简介:摘要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多数患者确诊时已有远处转移,其中骨髓转移因诊疗难、预后差逐渐引起临床重视。警惕胃癌骨髓转移的早期征象,确定诊断后积极对症治疗,条件允许时尽早行病因治疗至关重要。目前已有回顾性研究阐述胃癌骨髓转移的临床特点,但最佳治疗方法尚未得到系统论证。本文将对胃癌骨髓转移的临床特征与诊疗进行综述。

  • 标签: 骨髓转移,胃癌 临床特征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胃癌侵袭转移中的胃癌干细胞鉴定价值及其分子机制。方法采用成球培养法将胃癌干细胞成功分离或者富集,鉴定其生物学特性,分析胃癌干细胞在多药耐药、侵袭转移中的作用,通过基因芯片对可能参与胃癌干细胞生物学行为的重要分子和信号通路进行筛选,发现炭疽热毒素受体2 (ANTXR2)在胃癌细胞侵袭转移、成球、成瘤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分析其分子机制。结果SGC7901、MGC803细胞球细胞在Sox2和Bmi1表达上明显比单层培养细胞高,为15.39±3.23;SGC7901、MGC803细胞球细胞在Oct4表达上明显比单层培养细胞高,为4.19±0.62。SGC7901-SC细胞中干性相关基因Bmi1、Sox2和Oct4表达水平分别为(3.29±0.52)、(3.12±0.49)、(2.58±0.35),高于SGC7901-MN细胞的(1.41±0.39)、(2.04±0.33)、(1.39±0.3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392、7.316、6.449,均P<0.05)。在原代细胞XN0422-SC和SGC7901-SC细胞中miR-638呈现高表达(0.69±0.11),miR-181b、miR-181a呈现低表达(0.12±0.05)、(0.15±0.07)。SGC7901-SC细胞中ANTXR2的mi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SGC7901-MN细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16,P<0.05)。SGC7901-SC中ANTXR2阳性细胞增加比例达到85.48%,而在SGC7901中为4.98%。受PLVT713作用,胃癌细胞XN0422和SGC7901的ANTXR2蛋白表达水平下降。结论ANTXR2通过激活Src/ERk信号通路发挥调控作用。

  • 标签: 胃肿瘤 肿瘤干细胞测定 肿瘤侵润 肿瘤转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胃癌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抽取周口市中医院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胃癌患者76例,所有患者均行MSCT扫描检查,以术后病理N分期和远处转移结果作为"金标准",评估MSCT扫描结果与临床病理结果的一致性。结果76例胃癌患者中N0期9例,N1期33例,N2期21例,N3期13例,其中67例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将病理与MSCT扫描结果进行比较,其诊断淋巴结转移的准确率为84.21%(64/76)。MSCT诊断胃癌N0、N1、N2和N3等各个分期的敏感度分别为77.78%(7/9)、87.88%(29/33)、85.71%(18/21)、76.92%(10/13),特异度分别为85.07%(57/67)、81.40%(35/43)、83.64%(46/55)、85.71%(54/63),与病理N分期结果一致性较好,诊断效能较高(P<0.05)。67例出现淋巴结转移胃癌患者中M0期42例,M1期25例,将病理与MSCT扫描结果进行比较,诊断准确率为86.57%(58/67)。MSCT诊断胃癌远处转移M0期和M1期的敏感度分别为88.10%(37/42)、84.00%(21/25),特异度分别为84.00%(21/25)、88.10%(37/42),与病理远处转移结果一致性较好,诊断效能较高(P<0.05)。结论MSCT扫描可有效判定胃癌淋巴结转移情况,有利于临床制定精确的手术方案,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胃癌 多层螺旋CT 淋巴结转移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并应用诺曼图构建预测模型。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病例纳入标准:(1)术后病理分期为pT1期原发性早期胃癌患者;(2)临床病理资料完整。排除标准:(1)进展期胃癌、残胃癌或既往行胃切除术的患者;(2)行新辅助化疗后病理分期为早期的胃癌患者;(3)其他类型胃肿瘤如淋巴瘤、神经内分泌肿瘤、胃肠间质瘤等;(4)其他脏器原发性肿瘤胃转移患者。根据以上标准,收集2005年12月至2020年12月期间,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普通外科医学部行胃癌根治术的1 633例早期胃癌患者作为训练集;按照同样标准,收集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普通外科同一时间段行胃癌根治术的239例早期胃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作为外部验证集。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式筛选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将多因素分析有意义指标构建诺曼图预测模型,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和校准曲线对其有效性进行评价。结果1 633例训练集患者中,平均淋巴结清扫数目20(13~28)枚,209例(12.8%)出现淋巴结转移。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性别、肿瘤切除范围、肿瘤位置、肿瘤形态、淋巴结清扫数、脉管浸润、淋巴管癌栓、肿瘤长径、肿瘤分化程度、镜下是否含有印戒细胞以及肿瘤浸润深度与本组患者淋巴结转移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女性、肿瘤形态为溃疡型、有脉管浸润和淋巴管癌栓、肿瘤长径≥3 cm、肿瘤浸润深度较深和低分化均为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绘制ROC曲线结果提示,训练集AUC为0.818(95%CI:0.790~0.847),外部验证集AUC为0.765(95%CI:0.688~0.843)。校准曲线显示,诺曼图预测的淋巴结转移概率与实际情况相符(训练集C-index:0.818,外部验证C-index:0.765)。结论训练集女性、肿瘤形态为溃疡型、有脉管浸润和淋巴管癌栓、肿瘤长径≥3 cm,浸润黏膜下层和低分化者淋巴结转移危险性高。通过列线图构建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临床预测模型,具有较高诊断价值,可为临床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

  • 标签: 胃肿瘤,早期 淋巴结转移 影响因素 列线图
  • 简介:摘要腹膜转移是晚期胃癌的主要转移方式之一,关于胃癌腹膜转移的发生机制尚不明确。"种子土壤"学说是较被认可的腹膜转移理论。腹腔内多种细胞成分、细胞外基质以及腹腔积液共同构成腹腔微环境,可为胃癌细胞种植、浸润、生长以及转移提供适宜的生存条件。充分认识腹腔微环境,有利于早期判别胃癌腹膜转移的发生与肿瘤复发,并能够为未来寻找靶向腹腔微环境的药物提供理论依据。笔者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就参与构成腹腔微环境的主要细胞成分、腹腔积液以及免疫微环境进行综述,探讨腹腔微环境与胃癌腹膜转移的关系。

  • 标签: 胃肿瘤 腹膜转移 腹腔微环境 研究 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抑制素Beta A(INHBA)在胃癌组织中表达与临床病理资料相关性及对胃癌细胞增殖、侵袭转移能力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利用GEPIA公共数据库验证INHBA在胃癌及癌旁组织中mRNA表达情况及与患者病理分期及预后的关系,利用Kaplan-Meier Plotter在线数据库分析INHBA与患者临床预后的关系;病理标本行免疫组化验证INHBA在胃癌与癌旁组织中蛋白表达水平及其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病理分期相关性;体外实验中,利用四唑盐(MTT)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利用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利用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转移能力,利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INHBA表达与上皮-间质样转化(EMT)相关蛋白的表达相关性。结果GEPIA数据库及Kaplan-Meier Plotter在线数据库分析显示,与正常组织相比,INHBA mRNA在多种癌症组织中高表达,在胃癌组织中显著高表达(P<0.05);INHBA mRNA的高表达与胃癌临床分期及不良预后相关(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胃癌组织中INHBA的染色评分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5),并且其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TNM分期有关(P<0.05);MTT、划痕实验、transwell小室结果显示,INHBA过表达可以促进胃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转移能力,而干扰INHBA的表达可以抑制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转移能力;Western blot结果显示,INHBA过表达后CDH1的表达量明显下调,而CDH2的表达量上调;抑制INHBA表达后CDH1的表达量明显上调,而CDH2的表达量下调。结论INHBA在胃癌组织中较癌旁组织高表达,其表达水平与患者肿瘤进展及不良预后相关,INHBA可以促进胃癌MGC-803细胞系的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其机制可能与INHBA促进细胞EMT有关。

  • 标签: 胃肿瘤 细胞系,肿瘤 抑制素βA 细胞增殖 细胞迁移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抑制素Beta A(INHBA)在胃癌组织中表达与临床病理资料相关性及对胃癌细胞增殖、侵袭转移能力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利用GEPIA公共数据库验证INHBA在胃癌及癌旁组织中mRNA表达情况及与患者病理分期及预后的关系,利用Kaplan-Meier Plotter在线数据库分析INHBA与患者临床预后的关系;病理标本行免疫组化验证INHBA在胃癌与癌旁组织中蛋白表达水平及其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病理分期相关性;体外实验中,利用四唑盐(MTT)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利用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利用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转移能力,利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INHBA表达与上皮-间质样转化(EMT)相关蛋白的表达相关性。结果GEPIA数据库及Kaplan-Meier Plotter在线数据库分析显示,与正常组织相比,INHBA mRNA在多种癌症组织中高表达,在胃癌组织中显著高表达(P<0.05);INHBA mRNA的高表达与胃癌临床分期及不良预后相关(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胃癌组织中INHBA的染色评分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5),并且其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TNM分期有关(P<0.05);MTT、划痕实验、transwell小室结果显示,INHBA过表达可以促进胃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转移能力,而干扰INHBA的表达可以抑制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转移能力;Western blot结果显示,INHBA过表达后CDH1的表达量明显下调,而CDH2的表达量上调;抑制INHBA表达后CDH1的表达量明显上调,而CDH2的表达量下调。结论INHBA在胃癌组织中较癌旁组织高表达,其表达水平与患者肿瘤进展及不良预后相关,INHBA可以促进胃癌MGC-803细胞系的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其机制可能与INHBA促进细胞EMT有关。

  • 标签: 胃肿瘤 细胞系,肿瘤 抑制素βA 细胞增殖 细胞迁移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影响女性早期胃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0年8月至2018年12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136例女性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28例(20.59%)发生淋巴结转移。年龄、是否绝经、Lauren分型和浸润深度与女性早期胃癌患者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是否绝经(P=0.028,OR=2.998,95% CI:1.128~7.966)、肿瘤浸润深度(P=0.015,OR=3.730,95% CI:1.289~10.787)是女性早期胃癌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论女性早期胃癌淋巴转移率为20.59%,未绝经女性更易发生淋巴结转移。是否绝经及肿瘤浸润深度是女性早期胃癌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

  • 标签: 胃肿瘤 早期胃癌 淋巴转移 女(雌)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青海大学附属医院176例确诊为早期胃癌并行根治性手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本组有24例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淋巴结阴性组平均检出淋巴结个数为(23±13)枚,淋巴结阳性组平均检出淋巴结个数为(30±16)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327,P=0.015)。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浸润深度(χ2=3.997,P=0.046)、病理分化程度(χ2=9.919,P=0.007)、脉管浸润(χ2=35.145,P=0.000)、神经浸润(χ2=13.343,P=0.000)均与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脉管浸润(OR=16.172,95% CI 4.781~55.875)、神经浸润(OR=1.365,95% CI 1.029~14.897)、浸润深度(OR=1.859,95% CI 1.844~22.711)均是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本组患者的总体3年生存率为96.6%,5年生存率为91.6%。结论早期胃癌发生淋巴结转移与肿瘤分化程度、浸润深度、脉管浸润、神经浸润及淋巴结送检数目相关。

  • 标签: 胃肿瘤 淋巴转移 危险因素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llinc000522调控Wnt通路影响胃癌侵袭转移的机制。方法选取胃癌细胞系中的SGC-7901细胞,通过长链非编码RNA(IncRNA)表达谱与逆转录定量聚合酶链锁反应(qRT-PCR)结合,筛选出与INC0005相关且在胃癌细胞中具有侵袭转移作用的微小RNA(miRNA);通过体外细胞转染实验,研究Ilinc00052和miRNA的表达变化;通过分子实验,研究Ilinc00052表达及其对Wnt/β-连环蛋白(β-catenin)表达的影响,探索linc00052能否通过调控miRNA影响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影响胃癌细胞的侵袭转移。结果通过Transwell小室试验测得未转染质粒组,穿膜细胞数为(134.10±4.29)个,llinc000522过表达转染质粒组穿膜细胞数为(169.24±6.99)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956,P=0.001)。划痕实验显示,llinc000522过表达转染质粒组迁移距离显著高于空载质粒转染组(r=0.907,P<0.01)。llinc000522过表达转染质粒组克隆形成率与空载质粒组相比明显提高[(92.75±6.32)%比(73.34±9.14)%,t=5.998,P<0.05]。与空白质粒转染相比,llinc000522过表达转染组Wnt1、Wnt3a、Wnt2、β-catenin的miRNA表达均显著上调(均P<0.05),而miRNA转染组对其表达并无明显作用,而当llinc000522、miRNA过表达共转染胃癌细胞后,Wnt1、Wnt3a、Wnt2、β-catenin miRNA转录水平提高[(1.82±0.11)、(1.52±0.15)、(1.42±0.21)、(1.71±0.19),P<0.05],但其表达仍低于单独llinc000522转染的基因miRNA转录水平。与空白质粒转染相比,llinc000522过表达转染组Wnt1、Wnt3a、Wnt2、β-catenin蛋白表达均显著上调(均P<0.05),而miRNA转染组对其表达并无明显作用,而当llinc000522、miRNA过表达共转染胃癌细胞后,Wnt1、Wnt3a、Wnt2、β-catenin蛋白表达也明显提高[(1.53±0.09)、(1.4±0.21)、(1.33±0.07)、(1.47±0.19),P<0.05],但其表达仍低于单独llinc000522转染的基因蛋白表达水平。结论在胃癌细胞中,llinc000522可通过调控miRNA水平,影响Wnt/β-catenin通路,进而影响胃癌的侵袭转移

  • 标签: 胃肿瘤 肿瘤侵润 肿瘤转移 WNT蛋白质类 长链非编码RNA 质粒 转染 克隆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胃癌临床病理因素与淋巴结转移规律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在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胃镜下活检病理确诊,并实施外科根治手术的早期胃癌病例,采用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相关临床病理因素与各组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164例早期癌患者中,34例出现转移。单因素分析显示病理分化程度、浸润深度、肿瘤最大径、脉管浸润与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相关(P均<0.05)。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最大径>2 cm(OR=3.2,95%CI:2.305~4.187)、浸润至黏膜下层(OR=2.5,95%CI:2.091~3.859)、病理分化不良(OR=1.7,95%CI:1.029~2.933)及脉管侵犯(OR=2.1,95%CI:1.817~3.176)是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P均<0.05) 。上部癌中转移率较高的淋巴结依次是第1组(66.7%)、第3组(33.3%);中部癌中转移率较高的淋巴结依次是第3组(75.0%)、第4组(25.0%);下部癌中转移率较高的淋巴结依次是第6组(33.3%)、第3组(25.9%)、第4组(25.9%)及第7组(14.8%)。从转移站别看,分化良好且肿瘤直径≤2 cm的黏膜内早期癌,各部位癌第1站均未见淋巴结转移。结论早期胃癌肿瘤最大径>2 cm﹑浸润至黏膜下层﹑病理分化程度低及脉管受侵犯是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上、中、下部癌均有其各自的高发区域,早期胃癌的淋巴结胃周转移基本符合由近及远的规律。

  • 标签: 胃肿瘤 淋巴结转移 相关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胃癌(EGC)的临床病理特征和淋巴结转移(LNM)的关系,为EGC的规范化治疗提供理论指导。方法对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庆医院2016年1月-2019年12月经外科手术治疗的128例EGC患者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归纳总结并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128例EGC总体LNM率10.1%(13/12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灶最大径>2 cm组LNM率(18.0%)高于病灶最大径≤2 cm组LNM率(5.1%),黏膜下癌(T1b)LNM率(21.6%)高于黏膜内癌(T1a)LNM率(2.6%),伴有脉管浸润组LNM率(71.4%)高于无脉管浸润组LNM率(6.7%),总淋巴结清扫≥15枚组LNM率(13.1%)高于淋巴结清扫<15枚组LNM率(0.0%),各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5.532、12.101、23.778、4.239,P<0.05)。患者年龄、性别、肿瘤部位、大体类型、分化程度与LNM的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浸润至黏膜下层(RR=10.688,95%CI:1.714~66.651,P=0.011)以及脉管浸润(RR=27.209,95%CI:3.749~197.450,P=0.001)是EGC患者发生LNM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EGC患者肿瘤浸润至黏膜下层(T1b)、病灶最大径>2 cm、伴有脉管浸润者有更高的淋巴转移风险,外科治疗EGC要进行规范的D1+或D2淋巴结清扫(≥15枚)。

  • 标签: 胃肿瘤 外科手术 淋巴转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内脏脂肪组织(VAT)在胃癌隐匿性腹膜转移(OPM)中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0月至2021年10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93例胃癌患者,患者均无典型腹膜转移CT征象。根据腹腔镜探查结果将患者分为OPM组(31例)与非OPM组(62例)。记录患者临床、病理及CT征象。分别测量CT图像中胃癌病灶最大层面以下15、25 mm范围的脂肪组织参数,包括VAT和皮下脂肪组织的体积、平均CT值及标准差。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OPM与非OPM组间的临床、病理及CT图像参数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胃癌OPM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联合模型,以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评价各个指标及联合模型预测胃癌OPM的效能。结果OPM与非OPM组间年龄、病理类型、CA125、腹腔积液、cT分期、病灶最厚径、15 mm VAT平均CT值、25 mm VAT平均CT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腹腔积液、cT分期、25 mm VAT平均CT值是胃癌OPM的独立危险因素,其OR(95%CI)分别为4.940(1.287~18.967)、4.284(1.270~14.455)、1.149(1.013~1.303),建立联合模型。腹腔积液、cT分期、25 mm VAT平均CT值、15 mm VAT平均CT值及联合模型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85、0.718、0.703、0.674和0.813,联合模型与上述4个单一指标比较AU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98、2.63、2.09、2.54,P=0.003、0.009、0.037、0.011)。结论腹腔积液、cT分期、25 mm VAT平均CT值是胃癌OPM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以上3个指标建立的logistic回归模型,预测胃癌OPM的效能最佳。

  • 标签: 胃肿瘤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隐匿性腹膜转移 内脏脂肪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早期胃癌(EGC)淋巴结转移(LNM)的危险因素并建立LNM的风险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427例行胃癌根治术EGC患者的临床资料,对EGC发生LNM进行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建立EGC的LNM预测模型,采用ROC曲线检验诊断效能并收集133例EGC病例进行外部验证该模型。结果本组EGC患者的LNM率为13.3%(32/427),黏膜内癌和黏膜下层癌LNM率分别为1.3%(3/237)、15.3%(29/19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直径>2 cm、溃疡型、未分化型、浸润黏膜下层、有神经受侵及有脉管侵犯的EGC患者的LNM率均较高(χ2=3.408、16.379、4.808、29.804、25.305、47.120,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溃疡型、肿瘤直径>2 cm、浸润黏膜下层、存在神经受侵及脉管侵袭是发生LNM的独立危险因素(OR=0.326、2.924、11.824、13.047、7.756,均P<0.05)。预测模型P=e^x/(1+e^x),x=-4.792-1.122大体类型+1.073肿瘤大小+2.470浸润深度+2.569神经受侵+2.048脉管侵犯,其ROC曲线下面积为0.845,最佳界值为0.094、灵敏度为72.70%、特异度为77.20%。外部验证显示预测模型曲线下面积值为0.840。预测模型结果与术后病理比较,其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82.35%、68.96%。结论溃疡型、肿瘤直径>2 cm、浸润黏膜下层、有血管癌栓及神经侵袭是EGC患者LNM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的预测模型可在术前预测EGC的LNM。

  • 标签: 胃肿瘤 淋巴转移 危险因素 预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层粘连蛋白β-1(LAMB1)在胃癌癌结节表达及在肿瘤侵袭迁移过程中作用及其机制。方法收集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35例胃癌患者的胃癌根治术后的病理标本,包括胃癌癌结节、原发灶及癌旁组织。以免疫组织化学(IHC)技术检测LAMB1蛋白在胃癌癌结节、原发灶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荧光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和蛋白印迹(Western blot)技术检测LAMB1 mRNA和蛋白在人胃癌细胞株AGS、MKN74及正常胃上皮细胞株GES-1中表达。合成抑制LAMB1的小干扰RNA(siRNA)并转染AGS细胞;噻唑蓝(MTT)法检测细胞的活性;划痕实验(Wound assay)和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细胞的迁移侵袭能力;Western blot检测上皮-间充质转化(EMT)相关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E-钙粘蛋白(E-cadherin)、N-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表达,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LAMB1蛋白在胃癌癌结节、原发灶及癌旁组织中的强表达率分别为82.86%(29/35)、60.00%(21/35)、14.29%(5/35)(χ2=34.211,P<0.01)。AGS、MKN74、GES-1细胞LAMB1 mRNA表达水平为1.996±0.225、1.519±0.162、0.670±0.2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3.602,P<0.01);蛋白的表达水平为1.044±0.138、0.693±0.106、0.348±0.0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8.028,P<0.01)。LAMB1-siRNA转染后AGS细胞LAMB1 mRNA表达(0.345±0.092)明显低于对照组(1.066±0.1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085,P<0.01)。MTT结果显示LAMB1-siRNA转染组AGS经过24 h后细胞活性(0.491±0.097)低于对照组(0.751±0.0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13,P<0.01)。LAMB1-siRNA转染组AGS细胞迁移率[(37.017±6.043)%]明显低于对照组[(66.533±11.5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40,P<0.01);Transwell小室实验结果显示LAMB1-siRNA转染组侵袭细胞数[(57.667±10.152)个]明显低于对照组[(109.667±17.592)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71,P<0.01)。LAMB1-siRNA转染组细胞MMP-2、N-cadherin、Vimentin蛋白表达(0.615±0.126、0.409±0.065、0.734±0.103)均低于对照组(1.117±0.115、1.032±0.128、1.115±0.1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97、7.517、4.575,P<0.05),而E-cadherin表达水平(1.323±0.189)则高于对照组(0.817±0.1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36,P<0.05)。结论LAMB1在胃癌转移过程中水平增高,可能是通过调控肿瘤细胞的EMT过程而参与了胃癌的进展转移

  • 标签: 胃癌 层粘连蛋白β-1 侵袭 转移 RNA干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