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调强适形放射疗法(IMRT)和三维适形放射疗法(3DCRT)治疗ⅡB~ⅢB期宫颈癌时膀胱、直肠、小肠受照剂量。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省肿瘤医院2018年1—12月25例ⅡB~ⅢB期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3DCRT治疗12例(3DCRT组),采用IMRT治疗13例(IMRT组)。采用正常组织接受20、40和60 Gy照射体积占总体积百分比(V20、V40和V60)评估膀胱、直肠、小肠受照体积。比较两组放射性并发症和疗效。结果IMRT组随着处方剂量的增加,膀胱和小肠V20、V40和V60不断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3DCRT组,不同处方剂量间V2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40和V60随着处方剂量的增加不断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在同一处方剂量下,IMRT组膀胱V20、V40和V60及小肠V40和V60均明显小于3DCR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直肠V20均接近100%,不同处方剂量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40和V60随着处方剂量的增加不断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在同一处方剂量下,IMRT组V40和V60均明显小于3DCR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MRT组放射性肠炎、放射性膀胱炎和骨髓抑制发生率及总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3DCRT组(1/13比3/12、0比3/12、1/13比4/12和2/13比10/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3DCRT比较,IMRT治疗ⅡB~ⅢB期宫颈癌对周围器官的放射性损伤较小,且放射性并发症发生率低,安全性更好。

  • 标签: 宫颈肿瘤 放射疗法,调强适形 放射疗法,适形 辐射剂量 回顾性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VERO系统的锥形束CT(CBCT)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体部立体定向放射疗法(SBRT)治疗中图像引导的准确性和摆位误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浙江省丽水市人民医院80例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与四维呼吸相关锥形束CT(4DCBCT)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和平均密度投影的CT图像,据其绘制肿瘤轮廓获得内在靶体积(ITV);通过比较手动ITV配准与CBCT上运动-模糊肿瘤来确定平移和旋转肿瘤定位误差,同时通过机器人定位床及环形旋转进行校正,校正之后对CBCT进行验证以评价残余误差。结果初始设置的平均三维矢量位移明显大于六维自动校准后位移[(6.8 ± 2.1) mm比(1.5 ± 0.5)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4.0%(425/452)的旋转误差≤ 3°;若无图像引导,则基于ExacTrac的立体定位需要左-右方向6.6 mm,上下方向9.8 mm,前后方向6.5 mm;六维校正残留误差后三个方向的安全边界分别降低至3.0、3.2和3.1 mm。结论使用ITV-CBCT匹配技术和VERO系统的自动六维校正的在线图像引导能够降低NSCLC患者SBRT治疗中的摆位误差,提高肿瘤定位的准确性。

  • 标签: 癌,非小细胞肺 放射疗法 体部立体定向放射疗法 图像引导 摆位误差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头颈部肿瘤患者基于磁共振加速器系统开展自适应放射治疗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采用磁共振加速器上开展自适应放射治疗的6例头颈部肿瘤患者,共计128个治疗分次的在线自适应治疗计划。评估分次间靶区处方剂量覆盖和危及器官最大剂量或平均剂量的变化情况。然后将每个治疗分次计划剂量叠加后,比较靶区处方剂量覆盖和各危及器官剂量与参考计划的差异。结果分次间靶区和危及器官剂量评估结果显示,靶区处方剂量覆盖变化<1%,均满足临床要求。脑干、视交叉、视神经、眼球分次间最大剂量和平均剂量变化较小,但眼晶状体剂量变化最大可达98%。累积剂量评估结果显示,靶区处方剂量覆盖和参考计划无明显差别(<1%),脑干、视交叉、视神经、眼球的剂量低于参考计划。眼晶状体剂量变化明显,其剂量高于参考计划最大为31.7%。结论靶区与危及器官的累积受照剂量和分次间剂量均满足临床要求,磁共振加速器系统开展头颈部肿瘤自适应放射治疗方案是可行的。眼晶状体实际受照剂量与参考计划差异较大,应在临床中予以考虑。

  • 标签: 磁共振加速器 自适应放射治疗 剂量评估
  • 简介:摘要为了提高肿瘤治疗效果并最大程度降低其毒性,研究人员针对多种类型肿瘤正在研究如何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化进行适应性治疗。随着现代辐照技术(如调强放疗)的引入,结合功能显像技术能够更精准地描绘治疗靶区的性能,为治疗适应创造了多种机会。根据功能性CT、MRI和PET显像结果,在治疗过程中随时调整放疗靶区,或明确原发肿瘤内部的亚区以优化放疗剂量策略。此外,借助解剖或功能显像还能够预测正常组织发生并发症的概率,如使用CT或PET显像来预测放射性肺炎。PET显像除了聚焦、监测实体肿瘤以辅助放疗,并调整治疗策略外,还能够验证质子束疗法的疗效。本文主要讨论放射肿瘤学中基于影像学的治疗适应的现状及其所面临的挑战。

  • 标签: PET/CT 功能CT 功能MRI 诊断治疗学
  • 简介:摘要自适应放疗(ART)通过在放疗中适应肿瘤和正常组织轮廓变化从而提高了头颈部肿瘤治疗比。基于MR加速器的MR引导放疗(MRgRT)是目前创新性的头颈部肿瘤ART模式。MR加速器基于MR能实现每日ART,同时也能在治疗中进行实时MR成像。通过每日ART能明显提高头颈部肿瘤治疗靶区准确性,更好地避开周围重要危及器官。虽然目前发表的关于MRgRT在头颈部肿瘤ART的临床应用和实施技术的研究逐渐增加,但总体上这个新型的放疗模式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本文将对基于MR加速器的MRgRT在头颈部肿瘤ART中的基本原理、临床应用及前景进行综述。

  • 标签: 磁共振加速器 头颈部肿瘤/自适应放射疗法 头颈部肿瘤/MR引导放射疗法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自适应光学(AO)技术能够实时测量和校正波前像差,使光学系统能适应外界条件变化,保持良好光学性能,在眼科领域逐渐受到关注。AO技术可以根据波前像差进行验光,提高主客观验光的效率和准确性;消除人眼像差对视网膜成像的影响,为视神经功能评价提供更精准的数据;改善视知觉学习训练的效果,为特殊人群提供视力保健和治疗方法;模拟和预测术后视觉效果,为屈光手术和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个性化方案选择提供依据。AO与光相干断层扫描技术、光学扫描激光检眼镜、共焦扫描激光检眼镜等结合,可以实现实时眼底成像和视网膜血管成像,提供更高的视网膜检测灵敏度和分辨率,分辨更精细的视网膜血管以及视锥细胞细节,表征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层拓扑和变形,其在眼后节激光手术、青光眼诊断与随访、色盲和视网膜生理活动研究领域的应用备受关注。本文就AO技术原理及其在眼科领域的应用进行综述。

  • 标签: 光学和光子学/方法 验光 角膜波前像差 自适应光学 视功能 视觉模拟 视网膜成像
  • 简介:摘要

  • 标签:
  • 简介:摘要肿瘤是进化的产物,靶向肿瘤进化是有希望的肿瘤治疗方法。肿瘤适应性治疗指通过选择适应和共同进化从而阻滞肿瘤进化,其方法是重构人体和肿瘤的血管、免疫、代谢、微生物群和生物钟功能,促进人体与肿瘤作为整体共同进化,从而实现"适应"和"共生"的肿瘤治疗策略。

  • 标签: 肿瘤 治疗学 克隆进化
  • 简介:摘要放射损伤(RILI)是胸部肿瘤放疗后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在数月后往往发展成为放射性肺纤维化。近年来,研究者对RILI的发生发展机制开展了大量探索,其中调节性T细胞(Treg)在RILI进展中的免疫学机制尤其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本期重点号刊登了几篇Treg与RILI方面的文章,这些文章从Treg在组织内的数量改变和免疫调节机制等方面报道了Treg参与RILI发生发展的研究成果,为RILI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科学基础。

  • 标签: 辐射,电离 T淋巴细胞,调节性 放射性肺损伤
  • 简介:摘要当前研究发现认知训练对老年人训练任务成绩的改善有显著效果,但训练效应难以迁移到未训练的认知任务,自适应认知训练可以获得较好的迁移效果。本文重点分析了自适应认知训练的迁移和保持效应,并梳理了自适应认知训练相关的脑机制研究现状,对当前自适应认知训练领域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需要进一步探究自适应性持续认知挑战条件的有效实现方式、相关神经机制等问题。

  • 标签: 适应,心理学 认知疗法
  • 简介:摘要肽受体放射性核素疗法(PRRT)是利用放射性核素标记的生长抑素类似物(SSAs)对高度表达生长抑素受体(SSTR)的肿瘤进行显像和治疗的核医学手段。PRRT单药治疗神经内分泌肿瘤(NETs)的疾病控制率(DCR)较高,但疾病应答率(DRR)较低。PRRT联合SSAs如奥曲肽、兰瑞肽,PRRT联合化疗药物如5-氟尿嘧啶、卡培他滨、替莫唑胺,PRRT联合靶向药物如他拉唑帕尼、依维莫司、热休克蛋白抑制剂,PRRT联合免疫药物如纳武单克隆抗体,以及联合使用177Lu-1,4,7,10-四氮杂环十二烷-1,4,7,10-四乙酸(DOTA)-酪氨酸3-奥曲肽(TOC)/DOTA-D-苯丙氨酸1-酪氨酸3-苏氨酸8-奥曲肽(TATE)和90Y-DOTATOC/DOTATATE等多种联合方案有望改善PRRT治疗NETs的效果,且不良反应可耐受。PRRT联合用药对于改善NETs患者临床结局具有很大潜力,但还需要更多前瞻性随机临床对照试验对目前的研究结果进一步验证。

  • 标签: 神经内分泌瘤 受体,肽 受体,生长抑素 药物疗法 发展趋势
  • 简介:摘要脑转移瘤是常见的继发性恶性肿瘤放射治疗是重要的局部治疗手段。但由于锥形线束CT(CBCT)等图像引导技术无法较好地实时显示颅内肿瘤体积、形状及瘤周水肿变化,影响了自适应放疗的精准性,限制了大剂量低分次放疗在脑转移瘤中的应用。磁共振(MR)图像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和软组织对比度,且无额外辐射损伤,较CBCT具有明显优势。MR引导的自适应放疗可以实时影像跟踪治疗过程中颅内肿瘤解剖形变及位置变动,并据此进行在线剂量重建,从而保证肿瘤组织得到足量照射、减少周围重要危及器官受量,达到动态的精准放疗。本文就MR引导自适应放疗在脑转移瘤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 标签: 肿瘤转移,脑 放射疗法 自适应放射疗法 磁共振引导放射疗法
  • 简介:摘要放射损伤病因为“火热毒邪”直中于,病机以气阴两虚为本,热毒蕴、痰凝血瘀为标。其中,阴亏虚和热毒内蕴是本病的重要特点。临床采用辨病、证、症相结合的“三辨模式”,可全面掌握病情。治疗上宜以养阴清法为主要治法,自拟养阴清方为基本方剂,药用麦冬、天冬、黄精、西洋参、生地黄、川贝粉、苦杏仁、鱼腥草、三七粉、甘草,灵活加减,防治并重,可取得满意疗效。

  • 标签: 肺损伤 放射性 养阴清肺 癌症 中医药疗法 医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调节性T细胞(Treg)的分化对放射损伤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建立Treg抑制小鼠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C57BL/6小鼠分成4组:空白对照组、单纯照射组、照射+免疫球蛋白G(IgG)组和照射+CD25组,每组12只,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3组小鼠给予单次20 Gy X射线全胸照射,照射+IgG组和照射+CD25组小鼠每周腹腔注射IgG抗体和CD25抗体。分别于照射后第4周和第8周各处死小鼠6只,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组织内CD25+Foxp3+Treg(Foxp3:叉头样转录因子3)的百分比以鉴定模型是否建立成功;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单纯照射组小鼠组织内神经纤毛蛋白1(NRP1)的表达;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每组小鼠组织内CD25+NRP1+Treg的百分比;拍照并观察每组小鼠皮肤的损伤情况,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检测小鼠组织的病理学改变;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每组小鼠组织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白细胞介素(IL)-17A、干扰素γ(IFN-γ)、IL-2和IL-4的水平变化。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照射后第4周和第8周,单纯照射组小鼠组织内CD25+Foxp3+Treg百分比[(1.73±0.04)%、(2.13±0.15)%]均较空白对照组[(1.14±0.02)%、(1.70±0.06)%]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6.680、-4.545,P=0.000、0.010),抑制Treg后,第4周和第8周时照射+CD25组小鼠组织内CD25+Foxp3+Treg百分比[(0.72±0.14)%、(0.27±0.02)%]均较单纯照射组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296、37.538,均P=0.000)。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照射后第4周和第8周,单纯照射组小鼠组织内NRP1蛋白表达水平均较空白对照组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341、-9.127,均P=0.000)。免疫荧光法检测结果显示,照射后第4周和第8周,单纯照射组小鼠组织内CD25+NRP1+Treg的百分比均较空白对照组升高,而照射+CD25组CD25+NRP1+Treg百分比均较单纯照射组降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926、14.457,P=0.001、0.000)。观察小鼠皮肤损伤程度后发现,照射后第4周和第8周,单纯照射组小鼠皮肤损伤严重,而照射+CD25组小鼠照射后第4周时皮肤基本完好,第8周时出现脱毛脱皮。病理学结果显示,照射后第4周和第8周,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单纯照射组小鼠的组织结构破坏,肺泡壁增厚,细胞外基质增多,而照射+CD25组小鼠的组织结构完整,肺泡壁纤细。酶联免疫吸附测定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照射后第4周,单纯照射组小鼠组织内IL-17A和IL-4的水平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492、-15.796,P=0.001、0.000),照射后第8周,TGF-β1和IL-17A水平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072、-7.167,P=0.000、0.002),IL-2水平在第4周和第8周时均降低,IFN-γ水平在第4周时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393,P=0.000),第8周时下降;与单纯照射组相比,照射+CD25组小鼠TGF-β1和IL-17A水平在第4周和第8周时均降低(t=6.037、4.524、5.496、4.772,均P=0.000),IFN-γ水平升高(t=-7.006、-12.565,P=0.002、0.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IL-2和IL-4水平在第4周时均降低,第8周时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866、-9.090、8.833、-7.191,均P=0.000)。结论放射损伤小鼠的组织中出现Treg分化,并增强分泌TGF-β1促炎因子,同时干扰辅助T细胞(Th1、Th2型)细胞因子的平衡来促进放射损伤的发生。

  • 标签: T淋巴细胞,调节性 T淋巴细胞,辅助诱导 模型,动物 Th细胞平衡 放射性肺损伤
  • 作者: 朱华 杨志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10-24
  • 出处:《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 2021年第10期
  • 机构: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暨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核医学科、国家药监局放射性药物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恶性肿瘤发病机制及转化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市核医学质量控制和改进中心 100142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肿瘤相关疲劳(CRF)是与肿瘤肿瘤治疗相关的一种症状。放疗过程中CRF的发病率很高,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其对治疗的依从性。尽管目前有关CRF的研究越来越多,但放疗导致CRF的发病机制仍不明确,系统性干预措施也不完善。本文从放疗导致CRF的发病机制、影响因素、干预措施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工作中治疗方案的优化提供参考。

  • 标签: 肿瘤相关疲劳 放射疗法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放射损伤(RILI)是胸部肿瘤放疗过程中常见并发症,可分为早期放射性肺炎和晚期放射性肺纤维化。目前临床上主要使用糖皮质激素控制早期炎症,而放射性肺纤维化尚无有效治疗药物,患者最终会因呼吸功能衰竭而死亡。RILI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报道的相关机制包括遗传异质性、氧化应激、细胞损伤等。本文就RILI的发病机制进行文献综述。

  • 标签: 肺癌/放射疗法 放射性肺损伤 发病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睫状肌麻痹状态下自适应光学视觉模拟仪(VAO)与传统主客观验光的差异性及一致性。方法采用诊断性试验研究方法,于2019年11月在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纳入健康受试者31例31眼,其中男15例15眼,女16例16眼;平均年龄(20.1±1.0)岁;均取右眼为受检眼。睫状肌麻痹状态下分别采用VAO和传统主客观验光方法对受试者进行验光,记录球镜度、柱镜度以及矢量散光度J0和J45。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不同验光方法验光值差异,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和Bland-Altman图评价2种验光方法的一致性。结果VAO主觉验光和综合验光仪主觉验光测得的球镜度、柱镜度、J0和J45的ICC分别为0.97、0.75、0.84和0.09。VAO和电脑验光仪客观验光测得的球镜度、柱镜度、J0和J45的ICC分别为0.98、0.70、0.74和0.61。VAO主觉验光与综合验光仪主觉验光方法测得的球镜度、柱镜度、J0和J45差值分别为(0.05±0.32)、(-0.23±0.28)、(-0.10±0.14)和(-0.04±0.16)D,其中2种主觉验光方法测量的柱镜度和J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球镜度和J45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41、0.18);VAO与电脑验光仪客观验光测得的球镜度、柱镜度、J0和J45的差值分别为(-0.70±0.26)、(-0.07±0.46)、(-0.03±0.27)和(0.01±0.12)D,其中VAO客观验光测量的球镜度较电脑验光仪明显偏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09,P<0.01),2种客观验光方法测量的柱镜度、J0和J45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39、0.59、0.63)。2种客观验光方法测量的球镜度、柱镜度、J0和J45与综合验光仪主觉验光相应值的差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睫状肌麻痹状态下,VAO客观验光测量的球镜度与电脑验光仪相比更偏负;但VAO与综合验光仪主觉验光测得的球镜度和散光矢量值均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且测量差值临床可以接受。

  • 标签: 验光 自适应光学视觉模拟仪 睫状肌麻痹 一致性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恶性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PEComa)合并腺癌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分析2020年8月南方医科大学附属东莞人民医院病理科确诊的1例原发恶性PEComa合并腺癌病例,整理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诊断要点、治疗方案及预后等,并进行文献复习。首先以“恶性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腺癌”检索中国知网及万方医学数据库,未检索到相关报道。随后以“恶性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为检索词检索中国知网及万方医学数据库,同时以“pulmonary malignant perivascular epithelioid cell tumor”和“PEComa”为副主题词,结合主题词,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及Cochrane数据库,检索语言为中文或英文,起始时间不限,检索时间截止日期为2020年11月。结果患者男,46岁,因“反复咳嗽、胸痛10余天伴体重迅速减低”于2020年8月20日入院。血清学肿瘤标志物示非小细胞肺癌相关抗原表达增高。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扫描术(PET)-CT示左胸腔较大团块状软组织密度灶,SUV值22.8。术后病理诊断为恶性PEComa合并腺癌伴淋巴结转移,且检测到驱动基因EGFR药物敏感性突变,术后辅以化疗及靶向治疗,目前状态稳定。文献共检索到恶性PEComa 12例,中老年常见,多因咳嗽或胸闷就诊,胸部CT常显示边界清楚的圆形肿块,8例发生纵隔淋巴结及其他器官转移。结论恶性PEComa少见,同一肿物合并原发腺癌成分者为首次报道。部分病例进展迅速,手术完整切除病灶并进行淋巴结清扫,术后辅以化疗及靶向治疗,是较为合适的治疗策略。诊断为良性PEComa的患者也应注意长期随诊复查。

  • 标签: 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 腺癌
  • 简介:摘要移植是治疗许多终末期肺部疾病的有效方法,肺部恶性肿瘤长期以来被认为是移植的禁忌证,目前多发病灶弥漫性腺癌已被纳入移植适应证。在针对慢性终末期肺部疾病的移植术前,应全面检查排除恶性肿瘤。如移植术中在摘除中意外发现恶性肿瘤,应仔细分期,评估患者预后。转移性肿瘤移植仅有少量个案报道,目前不适合临床开展。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