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有限分析股骨转子间骨折六部分分型各型骨折经股骨近内侧钢板固定后的稳定性,探讨股骨近内侧钢板对股骨近内侧壁的支撑作用。方法运用有限法建立股骨转子间骨折六部分分型各型骨折以股骨近防旋髓内钉(PFNA)、内侧钢板(双皮质)、PFNA+内侧钢板(单皮质)固定后的模型。按参考文献提供参数,对模型的边界条件及材料属性进行设定,按体重70 kg的成人正常行走时髋部受力峰值进行加载。按上述条件得到21组内固定模型的应力与形变位移图,分析各组模型重要部位的应力峰值及各骨折块的位移数据。结果PFNA固定各型骨折时,股骨各重要位置承受应力变化及骨折块位移幅度均较小,大转子部位的骨折块位移增加幅度稍大;内侧钢板固定时,随着骨折块的增加,尤其是外侧骨折块的增多,股骨重要位置处及内固定自身所承受的应力均明显的增加,骨折块位移大幅增加,但内侧骨折块位移幅度始终较小;PFNA+内侧钢板固定时,股骨各重要位置承受应力变化及骨折块位移幅度是3种内固定方式中最小的。结论股骨近内侧钢板能有效减小股骨近应力的集中程度,对股骨近内侧壁起到较好的支撑作用;对于不稳定型骨折应用PFNA辅助内侧钢板固定时较单独应用PFNA能有效降低股骨所受应力,各骨折块位移均未见明显增加,且内固定本身应力未见明显异常,能起到坚强固定的作用。

  • 标签: 股骨 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股骨近端内侧壁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多体素磁共振波谱技术(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研究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丘脑区代谢物质的变化,探讨PD患者丘脑区MRS比值与临床Hoehn &Yahr分级评分量表(H-Y分级)和帕金森病统一评分量表(unified Parkinson's disease rating scale,UPDRS)之间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对30例确诊的PD患者和24名年龄、性别等相匹配的志愿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PD组和对照组,并对PD组30例患者进行H-Y分级和UPDRS评分。使用Philips Achieva TX 3.0 T MR成像系统多体素1H-MRS技术对研究对象的双侧丘脑区进行检测,获取相应代谢物比值及谱线信息。探讨PD组丘脑区MRS比值与临床H-Y分级的关系,并比较其与UPDRS量表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对照组左、右侧丘脑NAA/Cr、Cho/Cr、NAA/Cho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D组症状严重侧与对侧丘脑NAA/Cr、Cho/Cr值表现出统计学差异(P< 0.05)。(2) PD组症状重侧丘脑区NAA/Cr值与NAA/Cho值,以及对侧的NAA/Cr值较对照组明显减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对照组、早、中、晚期帕金森患者的症状重侧NAA/Cr、NAA/Cho及对侧NAA/Cr比值整体比较有统计学差异,进一步进行多重比较,发现PD患者症状重侧NAA/Cr值在病情进展中存在统计学差异。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PD患者症状重侧丘脑区NAA/Cr值与H-Y分级存在极强的负相关性,症状重侧丘脑区NAA/Cho值、对侧丘脑区的NAA/Cr值及Cho/Cr值与H-Y分级存在中等强度负相关性。(4) 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PD患者的症状重侧丘脑区NAA/Cr值与UPDRS评分存在极强的负相关性,NAA/Cho值与UPDRS评分存在中等强度的负相关性。对侧的NAA/Cr值与Cho/Cr值与UPDRS评分存在中等强度的负相关性。结论1H-MRS能够无创性检测出丘脑区神经功能的减低,并与帕金森病症状体征的不对称性进展具有密切关系,能够为帕金森病的诊断提供一定的依据。MRS相关代谢物比值与H-Y分级和UPDRS评分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在反映病情程度及分期上具有一定辅助作用。

  • 标签: 帕金森病 丘脑 质子磁共振波谱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磁共振波谱技术探讨孤独症患儿小脑代谢物特征,并分析其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方法分别对14例孤独症患儿及8例对照组儿童双侧小脑白质感兴趣区进行波谱数据采集,对小脑的波谱谱线以及NAA、Cho、Cr的波峰进行观察,并记录局部体素的NAA/Cr和Cho/Cr比值;分析孤独症患儿小脑部位代谢值与临床症状[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 、孤独症行为量表(ABC)评分]及年龄的相关性。结果两组儿童双侧小脑白质代谢值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但孤独症患儿右小脑Cho/Cr高于左小脑(P=0.044);右小脑Cho/Cr与CARS评分呈正相关(r=0.548,P=0.042);右小脑NAA/Cr与年龄呈正相关(r=0.613,P=0.020)。结论孤独症患儿左右小脑半球内存在代谢异常,小脑的代谢异常与孤独症患儿临床症状严重程度相关,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其代谢存在逐步改善的趋势。

  • 标签: 孤独症 小脑 磁共振波谱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原发性失眠(primary insomnia,PI)患者不同脑区(丘脑、海马、壳核)代谢特点。材料与方法采用氢质子磁共振波谱成像技术检测38例PI患者(PI组)和39例健康对照者(healthy control,HC)组丘脑、海马区、壳核区的氮-乙酰基天门冬氨酸(N-acetyl-aspartate,NAA)、胆碱复合物(choline-containing compounds,Cho)和肌酸(creatine,Cr)浓度,并计算NAA/Cr和Cho/Cr。采用多导睡眠监测(polysomnography,PSG)技术监测客观睡眠参数;采用神经心理量表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和睡眠严重程度指数评定所有受试者的主观睡眠质量和失眠严重程度;采用状态-特质焦虑量表(State-Trait Anxiety Inventory,STAI)和贝克抑郁量表(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BDI)评定受试者的焦虑及抑郁程度。结果(1)代谢物浓度比较:与HC组对比,PI组左侧丘脑Cr、Cho浓度升高(P=0.040,P=0.007),右侧丘脑Cho浓度升高(P=0.039),双侧海马和壳核区的代谢物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all>0.05)。(2)相关性:PI患者左侧丘脑NAA值与总睡眠时间、睡眠效率呈负相关(r=-0.384,P=0.017),左侧丘脑NAA/Cr值与REM%呈负相关(r=-0.387,P=0.016);右侧丘脑Cho/Cr值与SL%呈正相关(r=0.380,P=0.019),丘脑NAA、Cr、Cho、NAA/Cr、Cho/Cr值与各量表评分未见明显相关。PI患者左侧海马Cho值与ArI呈正相关(r=0.348,P=0.044);右侧海马Cho值(r=-0.334,P=0.047)、Cr值(r=-0.445,P=0.007)与BDI评分呈负相关。PI患者左侧壳核NAA值与N3%呈正相关(r=0.340,P=0.037);左侧壳核Cr值与特质焦虑量表(Trait Anxiety Inventory,TAI)呈正相关(r=0.447,P=0.005);左侧壳核NAA/Cr值与N1% (r=-0.344,P=0.047)、TAI评分(r=-0.521,P=0.001)、状态焦虑量表(State Anxiety Inventory,SAI)评分(r=-0.400,P=0.013)呈负相关;左侧壳核Cho/Cr与TAI评分(r=-0.527,P=0.001)、SAI评分(r=-0.434,P=0.007)呈负相关。组间差异的参数与各量表评分及PSG参数未见明显的相关性。结论PI患者丘脑Cho及Cr代谢紊乱;客观睡眠影响丘脑区域代谢,而患者情绪障碍与海马和壳核区域的代谢有关。

  • 标签: 原发性失眠 氢质子磁共振波谱成像 代谢 丘脑 海马 壳核
  • 简介:摘要脑卒中后抑郁(PSD)作为脑卒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显著影响患者的认知能力、康复速度及日常生活。磁共振波谱成像(MRS)可对PSD患者的脑代谢物水平进行无创分析,完善PSD的早期识别与诊断,并为PSD的发病机制等研究提供影像学依据。本文现围绕MRS在PSD中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标签: 脑卒中 抑郁症 磁共振波谱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尿道狭窄患者行尿道吻合术(excision and primary anastomotic urethroplasty,EPA)后狭窄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209例尿道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42.1(5~78)岁。肥胖(体质指数>28 kg/m2)25例(12.0%)。既往有糖尿病史12例(5.7%),术前3个月吸烟史103例(49.3%)。术前未行尿道扩张127例(60.8%),尿道扩张1~2次42例(20.1%),尿道扩张≥3次40例(19.1%)。术前有尿道内切开术史56例(26.8%)。术前无尿道成形术史157例(75.1%),尿道成形术1次38例(18.2%),尿道成形术≥2次14例(6.7%)。术前行膀胱造瘘201例(96.2%),未行膀胱造瘘8例(3.8%)。后尿道狭窄183例,球部尿道狭窄26例。狭窄时间35.1(1~360)个月。狭窄段长度(3.19±0.65)cm。病因为外伤190例,医源性损伤12例,炎性狭窄2例,其他5例。患者均行EPA治疗,69例(33.0%)术中行耻骨下缘切除。术后复发标准:拔除导尿管后出现排尿困难,经尿道镜或尿道造影检查提示手术部位尿道狭窄。对可能导致狭窄复发的因素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本组209例术后随访18.8(3~32)个月。31例(14.8%)出现狭窄复发,复发时间(5.3±5.6)个月。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狭窄时间(HR=1.007,P<0.001),狭窄段长度(HR=5.334,P<0.001),尿道内切开术史(HR=2.901,P=0.003),尿道扩张≥3次(HR=6.214,P<0.001),尿道成形术1次、≥2次(HR=4.175,P=0.001、HR=9.885,P<0.001),术前3个月吸烟史(HR=2.605,P=0.016),膀胱造瘘(HR=0.231,P=0.006),耻骨下缘切除(HR=6.603,P<0.001)与狭窄复发有相关性。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狭窄段长度(HR=4.911,P<0.001),尿道成形术1次、≥2次(HR=2.387,P=0.045、HR=3.688,P=0.015),术前3个月吸烟史(HR=2.730,P=0.030)是狭窄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EPA术后尿道狭窄复发多集中在术后6个月内,患者尿道狭段窄长度、尿道成形术史、术前3个月吸烟史是狭窄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尿道狭窄 尿道端端吻合术 狭窄复发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肱骨近双结节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19年7月采用肱骨近双结节锁定钢板治疗19例肱骨近骨折患者资料,男7例,女12例;年龄(64.0±12.8)岁(范围,32~85岁);依据肱骨近骨折Neer分型,其中两部分肱骨近骨折1例,三部分肱骨近骨折9例,四部分肱骨近骨折9例;9例大、小结节均骨折,10例仅大结节骨折。记录所有患者末次随访时的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上肢功能障碍(disability of the arm, shoulder and hand, DASH)评分量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颈干角改变量、肱骨头高度改变量、患肢活动范围、骨折愈合情况以及其他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19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6.1个月(范围,12~18个月)。末次随访时19例患者骨折均已愈合,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为(84.2±11.0)分(范围,55~98分);DASH评分为(19.4±11.6)分(范围,2.3~47.8分);VAS评分为(1.6±1.3)分(范围,0~4分),其中轻微疼痛17例(89.5%,17/19)。19例患者术后第1天颈干角141.9°±9.8°(范围,132.17°~162.66°,肱骨头高度(18.0±5.9)mm(范围,7.45~27.12 mm);末次随访时颈干角148.6°±7.5°(范围,132.70°~159.39°),肱骨头高度(17.4±5.5)mm(范围,5.02~27.31 mm);颈干角改变量为3.29°(范围,0.68°~33.10°),肱骨头高度改变量0.68 mm(范围,1.32~6.56 mm),其中内固定失效4例。术后第1天,1例出现距螺钉穿出,该例患者术后第17天出现伤口感染,予以清创术治疗后感染控制。无一例出现大、小结节吸收或畸形愈合。结论肱骨近双结节锁定钢板能够同时固定大、小结节骨折块,维持结节骨折块与肱骨干之间的相对位置,减少术后结节再移位或畸形愈合,术后疗效满意。

  • 标签: 肱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 内固定器
  • 简介:摘要原发性失眠(primary insomnia,PI)是最常见的一种睡眠障碍。尽管我们对失眠的性质、病因和病理生理学的研究已在一定程度上取得进展,但目前仍然没有一种被普遍接受的病理生理学模型。现如今,最为广泛接受的假说认为PI是一种过度觉醒状态的表现。磁共振氢质子波谱(proton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1H-MRS)提供了一种无创的方法来测量大脑中各神经递质与代谢产物的含量,新兴的多体素磁共振氢质子波谱甚至可以区别测量左右脑特定脑区域的神经递质与代谢产物浓度,这为PI的病理生理学、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的研究打开一扇新的大门。本文系统总结了国内外以磁共振波谱为手段,研究原发性失眠各个脑区域不同神经递质与代谢产物的各项研究结果及其进展,为进一步探索PI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及其诊断与治疗提供了新的视角。

  • 标签: 原发性失眠 磁共振波谱 神经递质 综述文献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胆红素脑病的磁共振成像(MRI)和氢质子波谱特征以及其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20年4月广州市花都区人民医院22例新生儿胆红素脑病患儿,对照组为正常足月新生儿共20例,分别进行常规MRI扫描和双侧苍白球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分析。由2位放射科副主任医生阅片,评价两组新生儿的常规MRI图像特征。采用PRESS脉冲序列获得双侧苍白球的1H-MRS数据,对两组新生儿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肌酸(Cr)、胆碱(Cho)、NAA/Cr、NAA/Cho、Cho/Cr等值进行统计学分析,42例新生儿的MRS各项数值NAA、Cr、Cho、NAA/Cr、Cho/Cr、NAA/Cho比值与血清总胆红素(TSB)峰值分别进行双变量相关性分析。采用F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胆红素脑病组日龄(7.4±2.6)d,胎龄(37.89±2.1)周;对照组日龄(9.2±4.8)d,胎龄(38.6±1.9)周。22例胆红素脑病患儿中,18例(81.8%)在双侧苍白球中出现T1加权成像(T1WI)图像异常高信号,12例(54.5%)相应部位T2加权成像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T2WI FLAIR)信号轻度增高。胆红素脑病组双侧苍白球MRS与对照组相比,NAA、NAA/Cho、NAA/Cr比值显著降低,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MRI结合1H-MRS是新生儿胆红素脑病的重要辅助诊断方法。

  • 标签: 胆红素脑病 MRI 磁共振波谱 新生儿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探讨动脉吻合与侧吻合法在旋髂浅动脉(SCIA)浅支穿支皮瓣移植中应用的效果。方法2019年11月至2020年12月,应用SCIA浅支穿支皮瓣修复四肢创面21例,皮瓣切取面积为3.5 cm×7.0 cm~9.0 cm×18.0 cm。根据受区主干动脉上壁或前壁有无与皮瓣动脉匹配的分支,分为2组。吻合组:皮瓣动脉与受区主干动脉分支吻合10例;侧吻合组:皮瓣动脉与受区主干动脉侧吻合11例。皮瓣静脉与受区主干动脉的伴行静脉吻合,皮瓣供区直接缝合。术后门诊随访6个月~1年,观察皮瓣成活情况、皮瓣及供区的外形和功能。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吻合组10例皮瓣全部成活;侧吻合组11例皮瓣有2例发生静脉危象,探查见静脉血栓形成,动脉侧吻合口血流通畅,无栓塞, 1例重新吻合静脉后成活,1例再次静脉危象时改腹部带蒂皮瓣。术后随访6个月~1年,两组皮瓣及供区的外形和功能无差异。SCIA浅支动脉口径、受区动脉分支或侧口口径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吻合组吻合时间(16.70±1.34)min,短于侧吻合组吻合时间(23.73±1.68)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SCIA浅支穿支皮瓣移植中,如果受区主干动脉上壁或前壁有与皮瓣动脉匹配的分支,皮瓣动脉首选与其吻合,因无需侧口制作,操作更熟练,吻合时间短;否则与受区主干动脉行侧吻合。

  • 标签: 旋髂浅动脉浅支穿支皮瓣 端端吻合 端侧吻合 显微外科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116例胰肾联合移植术中输尿管处理经验,探讨供肾输尿管与受者输尿管-吻合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共成功完成116例胰肾联合移植手术,术中均采用供肾输尿管与受者输尿管-吻合,留置F6输尿管支架管,术后1~3个月拔除。术后追踪观察移植肾输尿管并发症和受者自体肾脏变化情况。结果116例受者中5例发生输尿管相关并发症。其中1例尿瘘,经保守治疗痊愈;4例输尿管不全梗阻,均采用输尿管镜逆行腔内治疗,1例治愈,余3例定期更换输尿管支架管。116例中有111例胰肾联合移植供肾的对侧肾行单纯肾移植,对比两种手术的术后输尿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5)。116例胰肾联合移植受者中,共追踪到89例受者的术前和术后自体肾形态变化情况,其中术前有尿者73例,术前无尿者16例,术后共有85例受者出现移植肾同侧的自体肾轻度积液。术前有尿和术前无尿受者术后自体肾积水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54)。术后自体肾积水不需要特殊治疗。结论胰肾联合移植术中输尿管-吻合安全有效,可减少手术操作的难度,降低术后并发症,避免发生输尿管梗阻后再次开放手术等。

  • 标签: 胰肾联合移植 输尿管输尿管吻合术 并发症 肾积水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强迫障碍患者尾状核及丘脑神经生化代谢产物水平及其与强迫症状的关系。方法选取北京安定医院2019年4月至2022年1月门诊未治疗的强迫障碍患者25例,并招募性别、年龄、学历相匹配的健康对照20例纳入研究。利用氢质子磁共振波谱成像技术采集患者及正常对照的神经生化代谢物图谱,以双侧尾状核及丘脑作为感兴趣脑区,经LCModel软件拟合出N-乙酰天门冬氨酸(N-acetylaspartic acid,NAA)、谷氨酸(glutamic acid,Glu)及γ-氨基丁酸(Gamma aminobutyric acid,GABA)的相对浓度,同时用耶鲁-布朗强迫量表(Yale-Brown obsessive-compulsive scale,Y-BOCS)、汉密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评估患者的临床症状。采用SPSS 20.0进行统计分析,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强迫障碍患者和健康对照不同神经生化代谢物浓度的差异,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生化代谢物浓度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结果强迫障碍患者左侧丘脑的Glu浓度(3.97±0.41)高于对照组(3.66±0.55)(t=-2.11,P<0.05),而NAA浓度(4.87±0.47)低于对照组(5.15±0.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5,P<0.05);右侧尾状核GABA浓度(0.50±0.18)和右侧丘脑GABA浓度(0.80±0.19)低于对照组[(0.63±0.23),(0.96±0.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8,2.36,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强迫障碍患者左侧尾状核Glu浓度与Y-BOCS总分呈正相关(r=0.46,P<0.05);经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右侧尾状核的Glu浓度与强迫障碍患者的HAMA总分呈正相关(r=0.46,P<0.05)。结论强迫障碍患者尾状核和丘脑的NAA、Glu、GABA代谢异常,且Glu浓度与强迫症状、焦虑症状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 标签: 强迫障碍 磁共振波谱成像 尾状核 丘脑 谷氨酸 γ-氨基丁酸 N-乙酰天门冬氨酸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肱骨近锁定内固定系统(PHILOS)联合微创接骨板技术(MIPO)治疗肱骨近骨折的技术体会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至2020年3月湖北省十堰市竹溪县人民医院骨科采用PHILOS钢板联合MIPO技术治疗的30例老年肱骨近骨折患者资料。男11例,女19例;年龄45~80岁,平均61.0岁。所有患者均采用闭合复位,透视确认骨折复位后,于肩峰下方做小切口,肩袖附着点留置骨科缝线,于结节间沟外侧4 mm插入PHILOS钢板,骨科缝线穿入钢板近缝线孔备用,PHILOS钢板加压孔拧入加压螺钉,牵拉缝线对抗肩袖应力,维持肱骨头内倾角,复位后用多枚克氏针临时固定,透视证实骨折复位及钢板位置良好,置入锁定螺钉。记录并比较术前与末次随访时患侧肱骨头内倾角。末次随访时依据肩关节功能Neer评分评定疗效,并记录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30例患者术后获6~18个月(平均12个月)随访。所有患者均未发生切口感染及血管神经损伤,无内固定物失效。其中25例患者骨折达解剖复位,5例功能复位,肱骨头内倾角明显改善。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平均1.9分。随访复查X线片示所有患者均达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6~18个月,平均9个月。末次随访时患侧肱骨头内倾角为130°±5°,与术前的90°±11.2°相比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肩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末次随访时依据肩关节功能Neer评分评定疗效:优22例,良6例,中2例。结论PHILOS钢板联合MIPO技术适于肱骨近骨质疏松性骨折,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 标签: 肩关节 骨折固定术,内 骨板 肱骨近端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核磁共振波谱技术(NMR)检测遗传代谢病患者尿液中代谢产物的种类及含量变化,探讨NMR技术在遗传代谢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9年3至6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确诊的20例遗传代谢病患者尿液样本,其中包括甲基丙二酸血症(MMA)9例。利用NMR脉冲宽度定量法和气相色谱质谱(GC/MS)半定量法测定遗传代谢病患者尿中代谢物的成分,分析2种方法中异常代谢物的水平。结果NMR技术可检测MMA、异戊酸血症、戊二酸血症、丙酸血症、3-甲基巴豆酰辅酶A羧化酶缺乏症、鸟氨酸氨甲酰转移酶缺乏症、希特林蛋白缺乏症、Canavan病、酪氨酸血症、赖氨酸尿蛋白不耐受症患者尿中特征性代谢物水平显著升高,平均为参考值区间上限值的8倍,最高可达545倍。相较于GC/MS,NMR技术可检测数量更多的待测物,包括有机酸、氨基酸、糖类等。在9例治疗前MMA患者中,NMR法甲基丙二酸和3-羟基丙酸水平[1 800(180~12 000)和50(0~270)mmol/mol Cr]均明显高于参考值(0~31、0~35);GC/MS法甲基丙二酸和甲基枸橼酸水平[136.56(43.79~518.67)和4.87(1.52~7.52)]均明显高于参考值(0~4、0~0.7)。结论NMR和GC/MS技术对有机酸血症的诊断均具有特异性,GC/MS技术检测的主要物质是有机酸,NMR技术可突破这种限制,检测尿液中多种代谢物水平。

  • 标签: 遗传代谢病 核磁共振波谱技术 气相色谱质谱技术 有机酸 甲基丙二酸
  • 简介:摘要核磁共振波谱是代谢组学的主要分析技术之一,该技术具有操作简单、快速和非侵入性等优点,通过监测机体代谢物的变化,有助于深入了解疾病机制,能够在疾病诊疗中发挥作用,但其临床应用尚未普及。近年来,代谢组学在肿瘤中的应用日益成为研究热点,因此本文围绕核磁共振波谱技术和肿瘤代谢组学,着重介绍基于该技术的代谢组学分析在肿瘤早期筛查、临床诊断和预后评估等方面的应用进展,以期为肿瘤代谢组学的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 标签: 核磁共振波谱 肿瘤 代谢组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氢质子核磁波谱(H1-MRS)检查对儿童热性惊厥(FS)的脑实质异常的检测效率,及其用于预测临床预后的价值。方法选择中山市人民医院普通儿科自2017年3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38例FS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进行颅脑MRI及H1-MRS检查,比较MRI和H1-MRS检查对FS患儿颅内异常检出效率差异。根据H1-MRS结果计算代谢物质氮-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肌酸(Cr)+磷酸肌酸(Cho)]、NAA/Cr、NAA/Cho值,然后根据患儿出现临床不良预后情况分为有不良临床预后组和无不良临床预后组,比较2组患儿间NAA/(Cr+Cho)、NAA/Cr、NAA/Cho值差异,并分析其对预后的评估价值。结果38例FS患儿中,MRI检出颅脑异常情况有23例,H1-MRS检出颅脑异常情况有32例,异常情况检出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330,P=0.021)。13例FS患儿出现不良临床预后,有不良临床预后组患儿中表现为复杂型的比率高于无不良临床预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不良临床预后组患儿的NAA/(Cr+Cho)、NAA/Cr、NAA/Cho值均小于无不良临床预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绘制NAA/(Cr+Cho)、NAA/Cr、NAA/Cho值对预测不良临床预后ROC曲线,其相应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48、0.774、0.797。结论H1-MRS检查对FS患儿脑实质异常的检出率高于MRI检查,且H1-MRS结果计算所得的NAA/(Cr+Cho)、NAA/Cr、NAA/Cho值在FS患儿中显著降低,其中,NAA/(Cr+Cho)值对患儿的预后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 标签: 热性惊厥 核磁共振 氢质子核磁波谱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点解析波谱(point resolved spectroscopy,PRESS)长回波和激励回波采集方式(stimulated-echo method,STEAM)短回波两种磁共振波谱(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对27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均行常规磁共振及PRESS长回波和STEAM短回波MRS扫描,分析梗死病灶侧各代谢物的改变及与患者3个月后的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odified rankin scale,mRS)的相关性,并对两种MRS扫描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 PRESS长回波和STEAM短回波两种MRS均检测到病灶区N-乙酰天门冬氨酸(N-acetylpartate,NAA)、胆碱化合物(choline,Cho)、总肌酸(creatine,Cr)、NAA/Cr、Cho/Cr等比值的改变,但两种扫描结果之间没有明显差异;部分患者采用PRESS长回波扫描时检测到乳酸(lactate,Lac),而STEAM短回波扫描时均检测到Lac及肌醇(myo-inositol,mI)、谷氨酸复合物(glutamine/glutamate,Glx)等短T2物质。(2)两序列扫描均检测到病灶区NAA含量与对侧镜像区NAA含量的比值(ratio NAA,rNAA)、NAA/Cr比值与患者3个月后的mRS量表呈明显负相关(P<0.05)。(3)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显示STEAM短回波检测到病灶区rNAA、rCr、NAA/Cr比值预测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灵敏度是88.9%、66.7%、77.8%和特异性是80%、80%、60%;PRESS长回波检测到病灶区rNAA、rCr、NAA/Cr比值预测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灵敏度是57.1%、28.6%、57.1%和特异性是75%、87.5%、87.5%。结论PRESS长回波与STEAM短回波扫描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均能检测到相关代谢物的改变来反映梗死区的病理变化,但STEAM短回波还可检测到更多种类代谢物的异常,且在预测急性脑梗死预后方面优于PRESS长回波。

  • 标签: 卒中 点解析波谱方法 激励回波采集方法 短回波时间 长回波时间 磁共振波谱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三维有限分析探讨肱骨近锁定接骨板(PHILOS)固定治疗Vancouver B1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力学稳定性。方法在1名志愿者(男性,34岁,身高173 cm,体重65 kg)股骨CT数据基础上,通过Mimics 21.0、3-matic12.0、Geomagic12.0、Hypermesh 2017.0等数字医学软件建立股骨三维有限模型,在股骨模型上切割股骨转子,植入股骨柄,分别行PHILOS(PHILOS组)和Cable-Ready GTR钛缆钩板系统(Cable组)固定。对两组模型分别施加700、1 400和2 100 N的压缩载荷和约束,研究不同内固定模型的Von Mises应力及变形分布,比较两组模型的力学稳定性。结果两组模型的最大变形量均发生在假体的股骨球头上。在2 100 N载荷时,PHILOS组模型的最大变形量为3.77 mm,高于Cable组模型的3.58 mm;最大应力峰值为491.54 MPa,较Cable组模型(733.61 MPa)低约49.2%。PHILOS组模型的最大应力峰值主要分布于接骨板的第4、5枚固定螺钉尾端,而Cable组模型的应力峰值主要分布于骨折线下第2根钛缆上。结论在各种载荷作用下,PHILOS和Cable-Ready GTR钛缆钩板系统均能提供足够的力学稳定性。PHILOS固定的应力峰值远低于Cable-Ready GTR钛缆钩板系统,可作为Vancouver B1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有效固定方式。

  • 标签: 股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骨板 假体周围骨折 有限元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胆管吻合、经肝经皮胆道引流术修复医源性胆管损伤,评估其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至2021年7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因不同手术导致胆管损伤的1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女性4例,男性7例,年龄(47.5±15.3)岁。11例医源性胆管损伤中Ⅱ 1型损伤7例,Ⅱ 2型损伤1例,Ⅱ 3型损伤1例,Ⅱ 1型同时合并Ⅱ 2型1例,Ⅱ 4型1例。8例为术中发现胆管损伤并给予修复,另外3例修复手术距离初次手术的时间分别为2 d、9 d和5个月。所有患者均利用胆管吻合、经肝经皮胆道引流的手术方式进行胆管修复,不放置T型管。结果本组所有胆管损伤的修复手术均1次成功,无死亡病例。2例肝总管吻合的患者术后吻合口有胆漏发生,量少:其中1例术后3 d胆漏即消失;另1例经腹腔引流2周后痊愈。其他病例围手术期无胆漏、狭窄等并发症发生,术后肝功能恢复正常,无胆管炎表现。所有病例术后经肝经皮胆道引流通畅,肝表面胆道引流管穿出的部位无胆漏发生,1例在术后6个月拔除胆道引流管,其余病例均是在术后3个月拔除胆道引流管。所有患者术后无腹胀、腹痛、寒战发热、黄疸等症状,实验室检查肝功能正常,影像学检查肝内胆管无狭窄、扩张,工作生活正常,治愈率100%(11/11)。结论医源性胆管损伤修复手术方式应尽量选择胆管吻合术,保留Oddi括约肌功能,维持胆汁排泄的正常生理通路;经肝经皮胆道引流能够保障胆管吻合修复,能够减低患者的致残分级。

  • 标签: 胆管 创伤和损伤 引流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