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Spitz痣的诊断主要依据病理改变。本文作者结合在Ackerman皮肤病理学院的学习体会,详细分析Spitz痣病理结构特征、细胞学特征以及机体对Spitz痣的反应,希望有助于临床医师对Spitz痣的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

  • 标签: 痣,上皮样和梭形细胞 痣和黑素瘤 病理过程 诊断
  • 简介:摘要本文对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0例甲状腺内胸腺癌患者进行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发现肿瘤细胞表达CD5、CD117有鉴别诊断意义,手术切除肿瘤是首选治疗方法,是否进行放疗、化疗及单抗治疗仍存争议。

  • 标签: 甲状腺内胸腺癌 甲状腺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胃癌胃镜下特征及病理特点。方法随机抽取2015年8月至2018年12月侯马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早期胃癌患者80例,均行胃镜检查,参考胃癌胃镜临床诊断标准、日本内镜学会早期胃癌分型标准进行镜下评定,提取病灶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并参考病理分类标准进行分型。结果80例早期胃癌患者临床症状以上腹隐痛(71例,占88.75%)为主要表现,其次是恶心、呕吐、上消化道出血,镜下分型情况由高到低依次为Ⅱ型(32例,占40.00%)、Ⅲ型(27例,占33.75%)、Ⅰ型(21例,占26.25%),病变部位情况由高到低依次为胃窦(68例,占85.00%)、胃体(52例,占65.00%)、胃角(41例,占51.25%)、贲门(29例,占36.25%)。早期胃癌病理特点以乳头状腺癌最常见(31例,占38.75%),其次是高分化管状腺癌、中分化腺癌、低分化腺癌、黏液腺癌、印戒细胞癌。结论早期胃癌临床症状不典型,胃镜下较易定位病灶及分型,胃镜下提取标本的病理结果可明确胃癌性质。

  • 标签: 胃癌 胃镜 乳头状腺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肾脏血管周细胞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诊断、预后。方法收集青岛大学附属医院2014年1月至2021年5月病理确诊的3例肾脏血管周细胞肿瘤(2例为球血管肌瘤,1例难以分类,诊断为血管周细胞肿瘤),分析其临床、形态学、免疫表型及分子学特点,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3例中男性1例,女性2例。年龄21~70岁。2例因体检发现,1例因腰部不适就诊。影像学显示肾实质内类圆形结节状软组织密度影,增强扫描往往呈不均性延迟强化。大体检查:2例位于肾门处,1例位于肾实质内,均呈结节状,直径1.6~5.1 cm(平均4.1 cm),切面灰白或灰红色,质韧。光镜下观察:瘤细胞实性片状或小结节状排列,与血管壁关系密切,瘤细胞多呈上皮样,胞质丰富、浅嗜酸,边界不清,核圆形,可见核仁,部分区域可见多少不一的长梭形、束状排列的平滑肌成分,两种成分有过渡移行,所有肿瘤均无坏死。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瘤细胞波形蛋白、平滑肌肌动蛋白及Ⅳ型胶原弥漫强阳性,2例表达CD34,3例均不同程度表达PDGFRB,Ki-67阳性指数2%~3%。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显示,3例均未见KRAS、BRAF V600E基因突变;二代基因测序检测,3例中有2例发现PDGFRB基因突变,分别为第3和第18外显子突变,均未发现NOTCH 1/2/3基因融合。3例随访6~92个月,所有患者均健在,无复发或转移。结论肾脏血管周细胞肿瘤是一种原发于肾脏向平滑肌分化的罕见间叶性肿瘤,以血管球瘤最常见,瘤细胞形态温和、与血管壁关系密切并见梭形的平滑肌成分对该肿瘤的诊断具有重要提示作用,免疫组织化学上皮性和肌源性标记的联合应用有助于诊断。PDGFRB基因突变在该肿瘤的发生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多数预后良好,少部分病例具有恶性生物学行为。

  • 标签: 周细胞肿瘤,肾脏 血管球瘤 免疫组织化学 诊断 预后
  • 作者: 赵曼丽 张道恩 汤宏峰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5-08
  • 出处:《中华病理学杂志》 2021年第05期
  • 机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病理科 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杭州 310052,Department of Pathology and Laboratory Medicine, KK Women′s and Children′s Hospital, Singapore 229899, Singapore
  • 简介:摘要先天性中胚层肾瘤(CMN)是新生儿最常见的肾脏肿瘤。组织学上,可分为经典型、细胞型和混合型3种亚型。除了最常见的ETV6-NTRK3基因融合,新近发现大部分经典型和混合型具有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内部串联重复,少部分的细胞型和混合型具有涉及NTRK1、NTRK3或BRAF基因重组和BRAF基因内部缺失。本文对其临床病理特点及分子病理进展等方面进行综述。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狼疮性肾炎(LN)的临床病理特点并分析影响肾脏病理损害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8年10月本院收治的LN患者81例,对所有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LN的临床病理特点;并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肾脏病理损害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81例LN患者的分布情况如下: Ⅰ型1例(1.2%);Ⅱ型9例(11.1%);Ⅲ/Ⅳ型14例(17.3%);Ⅴ型36例(44.4%);Ⅲ/Ⅳ+Ⅴ型20例(24.7%);Ⅲ+Ⅴ/Ⅳ+Ⅴ型1例(1.2%)。81例入组LN患者当中有58例(72.2%)LN患者在发病时以肾外临床表现起病,最常见的是血液系统损害、发热、关节痛及皮疹。不同病理分型的LN患者的临床表现类型各不相同,主要为肾病综合征、尿蛋白或(和)孤立性血尿,以Ⅱ型和Ⅲ/Ⅳ型LN患者占比最高。感染、低蛋白症及狼疮中度活动是影响LN患者发生肾脏病理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LN患者的临床表现各不相同,诊断时应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生化指标,积极进行肾活检,避免漏诊、误诊而耽误治疗;治疗时要控制感染和营养支持,改善患者的肾功能。

  • 标签: 狼疮肾炎 感染 低蛋白血症 肾脏病理损害
  • 作者: 李悦 冯向辉 胡文杰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3-15
  • 出处:《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23年第03期
  • 机构: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修复科 国家口腔医学中心 国家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口腔生物材料和数字诊疗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口腔数字医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1,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牙周科 国家口腔医学中心 国家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口腔生物材料和数字诊疗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口腔数字医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1
  • 简介:摘要种植体周炎(peri-implantitis,PI)是指发生在种植体周组织与菌斑相关的病理状态,以种植体周黏膜炎症和进行性支持骨组织丧失为特征。近年来,PI与天然牙牙周炎的组织病理学差异在动物实验和一定数量的人体试验中得以描述,本文对现有文献报道的PI与牙周炎的组织病理学差异进行综述,并试图寻找两种疾病发生和进展的差异。总体而言,PI中炎性细胞浸润(inflammatory cell infiltrate,ICT)范围比牙周炎更大,一直延伸到牙槽嵴,结缔组织内有密集的浆细胞、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多形核白细胞浸润,并含有更多数量的破骨细胞,但ICT内的血管密度小于牙周炎;另外,PI病变组织中发现异物的存在。两种疾病在炎症浸润、血管、骨丧失、异物方面的组织病理学差异,可以部分解释为何PI的进展较牙周炎更迅速,提示PI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早诊断早治疗对于控制PI进展至关重要。此外,针对特定炎症细胞的靶向治疗或可成为PI治疗的新方向;减少因摩擦或电化学腐蚀释放到种植体周组织中的钛颗粒有助于预防PI。

  • 标签: 牙周炎 种植体周炎 组织病理学 炎症细胞浸润 钛颗粒 细胞因子类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老年与非老年特发性膜性肾病(IMN)患者的临床病理差异。方法回顾性选取2017年1月至2021年8在北京怀柔医院、北京中医院、昌平区中医院、诊断为IMN的临床病理资料,按年龄分为老年组(≥65岁)与非老年组(<65岁),比较两组之间的临床病理差异。结果共207例IMN患者纳入研究,男女比例1.7∶1.0。老年组56例,年龄(68.2±3.1)岁,非老年组151例,年龄(48.2±6.2)岁。老年组发病到肾活检时间长,合并肾功能不全及高血压的比例高(均P<0.05)。老年组比非老年组eGFR及血清白蛋白低,血清胆固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均P<0.05)。肾脏病理提示老年组肾小球硬化、肾小管萎缩及间质纤维化的比例比非老年组高(均P<0.05)。肾小球抗磷脂酶A2受体(PLA2R)抗原染色,两组患者阳性率分别90.6%(29/32)及91.0%(111/12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gG亚类分型均以IgG4沉积为主,老年组93.8%(30/32),非老年组94.3%(115/12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IMN患者发生肾功能不全及高血压比例高,肾脏病理呈慢性化表现比例高。老年IMN患者肾小球内致病抗原沉积与非老年组相似,提示在发病机制上两组不存在区别。两组患者表现出来的临床病理的差异可能与年龄及并发症有关。

  • 标签: 特发性膜性肾病 临床病理 磷脂酶A2受体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分析肾移植后免疫球蛋白A肾病(IgAN)的临床病理特点和预后的关系。方法搜集肾移植后行肾穿刺活检并诊断为IgAN的受者(研究组)34例,同时搜集初次行肾穿刺活检明确诊断为原发性IgAN的患者34例作为对照(对照组),比较两组的临床与病理特征,分析研究组临床病理特征与预后的关系。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血肌酐分别为(158.5±75.9)与(84.8±26.8)μmol/L,尿素氮分别为(9.7±6.1)与(5.2±1.4)mmol/L,尿酸分别为(406.7±87.8)与(359.0±92.6) μmol/L,估算肾小球滤过率分别为(57.4±25.4)与(91.2±28.6)ml/min/1.73 m2,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临床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病理上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程度T1型比例有显著增高(50.0 %和17.6 %,P<0.05)。进一步对研究组受者的各项病理指标与预后情况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研究组受者的系膜增生程度对预后影响显著。结论移植肾IgAN受者在临床与病理特点上多数与原发性IgAN患者无明显差异;系膜增生严重的移植肾IgAN受者预后往往较差。

  • 标签: 肾移植 IgA肾病 病理特征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对肺肝样腺癌的临床特点、诊治方法和预后进行分析和总结。方法检索1981—2019年中国医院知识总库(CHKD)、万方医学网、PubMed数据库中有关肺肝样腺癌的文献,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检索到相关文献54篇,共计病例61例。资料显示:肺肝样腺癌多发生于吸烟的中老年男性;临床表现主要有咳嗽、咳痰、痰中带血、气促、胸闷、胸痛等;胸部螺旋CT扫描示肿瘤多位于肺上叶;多数病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甲胎蛋白(AFP)、肝细胞抗原表达阳性。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放射治疗、化学治疗、分子靶向药物治疗及免疫治疗。存活病例的平均生存时间为39个月,死亡病例的平均生存时间为12个月。结论肺肝样腺癌临床罕见,预后差;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能够延长该病早期病例的生存期,中晚期病例多采用放化疗;分子靶向药物、免疫治疗的个体化治疗对于不同患者显示出不同的治疗效果。

  • 标签: 肝样腺癌 肺肿瘤 诊断 治疗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外伤相关黑素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其与患者预后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2020年第四军医大学西京皮肤医院87例外伤相关黑素瘤的临床病理特点,通过Mann-Whitney检验分析不同年龄、性别患者间肿瘤Breslow厚度的差异;通过Spearman秩相关分析外伤至发现皮疹的时间与Breslow厚度之间的相关性;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和Log-Rank检验法分析黑素瘤临床病理特点与患者预后间的关系;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外伤相关黑素瘤患者生存时间的危险因素。结果87例外伤相关黑素瘤患者中,男47例(54.02%)、女40例(45.98%),50例(57.47%)由锐伤引起,37例(42.53%)由钝伤引起。31例(35.63%)原发皮损位于手部,48例(55.17%)位于足部。> 55岁组患者原发肿瘤Breslow厚度显著高于≤ 55岁组(U = 623.500,P = 0.010),而不同性别患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138)。外伤至发现皮疹的时间与肿瘤Breslow厚度呈负相关(r = -0.203,P = 0.037)。患者年龄、肿瘤Breslow厚度、Ki67增殖指数和肿瘤遗传背景均显著影响外伤相关黑素瘤患者的生存时间(P < 0.05或< 0.01);性别、外伤类型、瘤团有无溃疡未明显影响患者的生存时间(均P > 0.05)。Cox回归模型分析显示,肿瘤Ki67增殖指数及Breslow厚度是影响外伤相关黑素瘤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RR值(95% CI)分别为1.946(1.234,4.217)、1.839(1.014,3.332),P值分别为0.039、0.045]。结论外伤相关黑素瘤的Breslow厚度与患者年龄、外伤至发现皮疹的时间相关;年龄、肿瘤Breslow厚度、Ki67增殖指数和肿瘤遗传背景均影响黑素瘤患者的生存时间,且Ki67增殖指数和肿瘤Breslow厚度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黑色素瘤 创伤和损伤 预后 临床病理特点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肾脏轻重链型淀粉样变(light and heavy chain amyloidosis,AHL)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20年6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肾内科及北京大学肾脏疾病研究所通过肾活检病理确诊的10例AHL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病理资料。结果AHL好发于中老年男性,男女比例为7:3,以水肿、大量蛋白尿为主要临床表现,7/10的患者有肾病综合征,7/10的患者伴镜下血尿,3/10患者有肾功能不全。所有病例血及尿中均可见单克隆免疫球蛋白,以IgGλ型最为常见(5/10);少数患者血清补体降低;血清游离轻链可存在κ/λ比值的异常。10例患者均未达到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标准,除1例诊断为华氏巨球蛋白血症外,其余均诊断为有肾脏意义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病(monoclonal gammopathy of renal significance,MGRS);骨髓活检显示淀粉样物质阳性率为2/6;确定心脏受累的仅1例。肾组织病理显示淀粉样变蛋白除沉积于肾小球系膜区(10/10)外,多数伴有肾小球毛细血管袢(8/10)、肾间质(9/10)、管周毛细血管壁(9/10)及小动脉壁(8/10)的沉积,刚果红染色阳性,偏振光下呈苹果绿双折光;免疫荧光可见单种重链和单种轻链染色同时阳性,并与质谱分析的结果一致;电镜下见直径8~12 nm无分支的细纤维结构无序分布。结论肾脏AHL以水肿、大量蛋白尿为主要临床表现,其血尿发生率高、心脏受累比例低、血中常可见完整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IgGλ为主),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和管周毛细血管壁易见淀粉样物质沉积。

  • 标签: 淀粉样变性 病理学,临床 免疫球蛋白轻链 免疫球蛋白重链 肾脏 质谱分析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缺血性肾损伤患者的临床和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2018年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肾脏内科经肾穿刺病理诊断的缺血性肾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肾脏小动脉、肾小球及肾小管间质病变(IFTA)的病理改变进行半定量分析,并分析临床和病理指标的相关性。结果共52例患者被纳入本研究,年龄为(45.0±12.7)岁,其中男性39例(75.0%)。50例(96.2%)患者有高血压病史,病程中位数为66(24,138)个月;41例(78.9%)患者有超重/肥胖。24 h尿蛋白量中位数为0.75(0.27,1.32)g,仅3例(5.8%)患者24 h尿蛋白量>3.0 g。15例(28.8%)患者有镜下血尿。27例(51.9%)患者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60 ml·min-1·(1.73 m2)-1。小动脉血管内/外径比值为0.43±0.05,正常血管比例为29.0%±17.0%。21例(40.4%)患者有小动脉玻璃样变。小动脉血管内/外径比值与肾小球病变比例(rs=-0.312,P=0.024)及IFTA半定量评分(rs=-0.291,P=0.037)呈负相关,与eGFR呈正相关(r=0.339,P=0.014)。高血压病程及体重指数分别与小动脉血管内/外径比值呈负相关(rs=-0.303,P=0.029及rs=-0.274,P=0.050),与补体C3水平呈正相关(rs=0.358,P=0.020及rs=0.432,P=0.004)。结论缺血性肾损伤可见于中青年患者,以小-中等量蛋白尿伴不同程度eGFR下降为主要表现,少数患者可出现镜下血尿和大量蛋白尿。小动脉内/外径比值与肾小球病变比例及IFTA半定量评分呈负相关,与eGFR呈正相关。高血压及超重/肥胖与缺血性肾损伤血管病变密切相关。

  • 标签: 高血压 肥胖症 补体C3 缺血性肾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70岁以上老年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和治疗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8年1月北京市第六医院外科收治的年龄大于70岁,且手术后病理明确诊断116例乳腺癌的临床资料。结果116例均为女性,平均年龄73岁,病程1周至5年,其中92例有伴发疾病。该组患者主要手术方式为乳癌改良根治术(乳房全切和腋窝清扫比例分别为70.2%和61.3%),术后病理浸润性癌占85.3%(99/116),其中黏液癌等特殊类型癌占6.9%(8/116),三阴乳腺癌占11.1%(11/99,HER2阳性乳腺癌占18.2%(18/99)。接受术后化疗者比例48.3%(56/116),内分泌治疗者55%(61/116)。术后中位随访时间44个月,术后复发率5.1%(5/99),乳腺癌相关死亡8例,伴发疾病相关死亡17例。结论老年性乳腺癌患者具有临床病理和分子生物学特点的特殊性,病程长,病期相对晚,伴发疾病较多,化疗耐受性差,内分泌治疗依从性较差,手术和内分泌治疗是主要和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老年乳腺癌 临床病理特点 乳腺癌伴发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童穿通型毛母质瘤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探讨其发生机制。方法回顾2014—2020年就诊于北京儿童医院皮肤科的29例穿通型毛母质瘤患儿资料,分析其临床及组织病理特点。结果29例中男11例,女18例,男女比例为1∶1.64。发病年龄3个月至14岁10个月,中位发病年龄4.58岁。病程2个月至2年,平均8.72个月。发生穿通时间2 d到1年6个月,平均1.85个月。除1例外用鱼石脂治疗后破溃,3例局部搔抓或磕碰后破损,其余25例均无明确诱因自发破溃。自发病到肿物出现穿通的平均时间为6.87个月。发病部位:面部15例,侧颈部8例,上肢4例,头皮2例。临床上均表现为伴有皮肤结痂或溃疡的皮下质硬结节,其中溃疡型19例,皮角型8例,结痂型2例。肿物直径0.3~2.5 cm,平均1.2 cm。组织病理:肿瘤位于真皮浅中层,主要由嗜碱性细胞及影细胞组成,其中19例表现为瘤体通过穿孔的表皮通道排出皮肤,穿通部位两侧表皮增生并向下凹陷延伸,形成上皮性隧道包绕肿瘤;4例表现为瘤体表面皮肤受压变薄及破溃;6例因手术表皮与瘤体分离,无法观察到穿通部位表现。皮损均予手术切除,术后随访无感染及复发。结论儿童穿通型毛母质瘤最易发生于面颈部,一般进展快,可分为溃疡型、皮角型及结痂型,组织学提示经表皮消除现象是穿通型毛母质瘤发生穿通的重要机制。

  • 标签: 毛基质瘤 儿童 皮肤表现 病理过程 穿通型毛母质瘤 经表皮消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皮肤黑素瘤(CMM)临床病理特点及与易感基因突变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2009年1月至2019年12月确诊的94例CMM临床及组织病理学特征。48例留存黑素瘤石蜡组织标本,采用Sanger测序法检测黑素瘤组织中BRAF、NRAS、c-KIT基因及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基因启动子区突变情况;分析基因突变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法。结果94例CMM中,男46例(48.9%),女48例(51.1%),年龄(58.5 ± 16.0)岁。汉族41例(43.6%),少数民族53例(56.4%)。发病部位为肢端50例(53.2%),其中27例(65.8%)为汉族;非肢端患者44例(46.8%),14例(31.8%)为汉族,两组民族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5.25,P = 0.022)。组织病理特征:41例(43.6%)Clark分级处于Ⅳ、Ⅴ级,52例(55.3%)可见溃疡,32例(34.04%)初诊即有淋巴结转移。48例中,11例(22.9%)出现BRAF基因突变,包括c.1799 T>A(p.V600E)、c.1790 T>A(p.L597Q)、c.1394 C>T(p.S465F);5例(10.4%)出现NRAS基因c.182 A>G(p.Q61R)突变;6例(12.5%)出现c-KIT基因突变,包括c.1727 T>C(p.L576P)、c.1669 T>C(p.W557R);7例(14.6%)出现hTERT基因启动子区突变,4例为距起始密码子ATG上游124 bp(C228T),3例为146 bp(C250T)。26例< 60岁患者中,发生BRAF突变9例,显著高于60岁以上患者(22例中2例发生突变,P < 0.05),肢端型患者发生率(3/27例)低于非肢端型(8/21例,P < 0.05);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中NRAS、c-KIT、hTERT突变发生率(3/10、4/10、4/10例)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2/38、2/38、3/38例,均P < 0.05)。结论不同民族CMM的发病部位有差异;BRAF基因突变与CMM患者年龄、发病部位相关;NRAS、c-KIT基因突变、hTERT基因启动子区突变与是否有淋巴结转移相关。

  • 标签: 黑色素瘤 少数民族 DNA突变分析 临床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对73例儿童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明确其临床特点病理类型及与疗效的关系。方法收集2014年10月至2018年10月上海市儿童医院73例初诊非霍奇金淋巴瘤患儿资料,其中男52例,女21例;年龄2~13岁。对所有患儿发病的起始或累积器官、病理诊断、疾病分期、手术及疗效等进行综合评估。结果73例儿童非霍奇金淋巴瘤中66例获得明确的病理诊断,其中38例由手术确诊,20例由活检确诊,且均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明确,8例通过流式细胞术等确诊;另7例中的6例获大致病理分类,仅1例分类不明。66例明确病例中以伯基特淋巴瘤最多为31例,其余依次为T-淋巴母细胞型14例、间变大淋巴瘤7例、B-淋巴母细胞型6例、弥漫大B淋巴瘤5例、结外鼻型自然杀伤/T细胞淋巴瘤1例、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瘤1例和脂膜炎样T淋巴瘤1例;起始部位或累积器官涉及多个器官,以颈部(20例)、腹腔(15例)、纵隔(6例)等最为多见;临床转归与疗效中Ⅱ期、Ⅲ期和Ⅳ期的完全缓解率分别为100.0%、85.1%和72.2%;Ⅲ期和Ⅳ期患儿无事件生存率低于Ⅱ期组患儿(80.9%比66.7%比100.0%),病理类型分组结果显示淋巴母细胞淋巴瘤较伯基特淋巴瘤无事件生存率更低(73.7%比90.3%),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儿童非霍奇金淋巴瘤男性发病多,婴幼儿少见,病理类型较成人单纯,以伯基特淋巴瘤最多,临床分期和病理类型与预后可能相关。

  • 标签: 儿童 非霍奇金淋巴瘤 临床特点 病理类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单中心15年60岁及以上老年肾活检患者常见病理类型和疾病谱变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行经皮肾活检穿刺的418例老年患者(年龄≥60岁)的肾脏病理资料,与同期年龄<60岁的肾活检患者的病理资料进行比较。根据肾活检时间分为2005~2009年、2010~2014年、2015~2019年三个时间段。结果(1)1 572例资料完整的肾活检患者中,老年组患者为418例(26.6%),年龄67.8±5.7(60~85)岁;非老年组1 154例(73.4%),年龄39.6±12.5(9~59)岁。三个时间段肾活检患者中老年组比例呈升高趋势(19.0%,23.2%,34.4%,χ2=35.8,P<0.01);(2)老年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275例,占65.8%,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为膜性肾病(57.1%),其次是IgA肾病(17.8%)和微小病变肾病(11.6%);非老年组最常见病理类型是IgA肾病(47.7%),其次是膜性肾病(28.2%)和微小病变肾病(10.7%);(3)老年组中继发性肾小球疾病中比例最高的是糖尿病肾病(26.7%),其次是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相关性血管炎(21.7%)和缺血性肾病(15.8%);老年组与非老年组比较,ANCA相关性血管炎(21.7%比4.5%,χ2=25.781,P<0.001)、肾淀粉样变性(6.7%比2.1%,χ2=4.942,P=0.026)比例增高;(4)老年组肾小管间质疾病中急性肾小管坏死占9.1%,急性/亚急性肾小管间质肾炎占27.3%,慢性肾小管间质肾炎疾病占54.5%,IgG4相关间质肾炎占9.1%,其疾病构成与非老年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随着时间变迁,三个时间段老年组肾活检例数增长明显的原发性肾小疾病病理类型有膜性肾病(32例、50例和75例)、微小病变肾病(5例、9例和18例)、IgA肾病(9例、10例和30例),继发性肾小球疾病有糖尿病肾病(4例、8例和20例)、缺血性肾病(1例、2例和13例)、ANCA相关性血管炎(4例、6例和16例),而非老年组中增长明显的原发和继发性肾小球疾病为膜性肾病(60例、78例和104例)和糖尿病肾病(7例、9例和30例)、缺血性肾病(2例、4例和19例)、狼疮性肾炎(15例、13例和26例)。结论老年肾活检患者所占比例增长明显,且病理类型的构成与非老年患者有所不同。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仍是老年肾病患者的主要病理类型,其中最常见的是膜性肾病,其次是IgA肾病和微小病变肾病;继发性肾小球疾病最常见的是糖尿病肾病,其次是ANCA相关性血管炎和缺血性肾病。

  • 标签: 肾活检 病理
  • 作者: 胡春芳 林华 陈艳佳 戴洪甜 王炳智 薛丽燕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12-06
  • 出处:《中华肿瘤杂志》 2020年第11期
  • 机构:国家癌症中心 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病理科 100021,国家癌症中心 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病案室 100021,国家癌症中心 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统计室 100021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EB病毒相关胃癌(EBVaGC)的地域分布特点及临床病理特征。方法采用EB病毒编码的RNA(EBER)原位杂交染色方法,检测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4 081例手术切除胃腺癌标本中EBVaGC所占的比例,比较EBVaGC在不同地区的分布差异,并分析其与其他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4 081例胃腺癌中EBVaGC占3.0%(123/4 081)。胃腺癌患者在90例以上的1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中,籍贯为吉林省的胃腺癌患者中EBVaGC所占比例最高,为7.6%,其后依次为辽宁省(5.4%)、安徽省(4.1%)、北京市(3.9%)、内蒙古自治区(3.7%)、山西省(3.4%)、黑龙江省(3.0%)、山东省(2.1%)、河北省(1.6%),而河南省的胃腺癌患者中未检测到EBVaGC病例,省、直辖市、自治区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OR=2.231,95%CI为1.290~3.858)、WHO病理分型(OR=2.338,95%CI为2.051~2.664)及N分期(OR=0.420,95%CI为0.284~0.621)是EBVaGC的独立影响因素,男性、组织学类型为伴有淋巴间质的癌、淋巴结无转移的胃腺癌中EBVaGC所占比例更高。结论EBVaGC在不同地区的胃腺癌中分布存在差异,患者的性别、WHO病理分型和N分期与EBVaGC关系密切。

  • 标签: 胃腺癌 EB病毒 原位杂交 地区分布 临床病理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透明细胞软骨肉瘤(clear cell chondrosarcoma,CCCS)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病理组织学特征、诊断陷阱、治疗以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0年1月23例收治并手术治疗的透明细胞软骨肉瘤患者资料,其中男21例,女2例;年龄(45.78±16.19)岁(范围:27~72岁)。21~40岁8例(35%),41~60岁10例(43%),61~80岁者5例(23%)。发病部位股骨8例,骨盆7例,胸腰椎4例,骶骨3例,胫骨1例。术前穿刺及术后大体标本用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5%硝酸脱钙处理,石蜡包埋,行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 and eosin,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envision法),收集术前影像学表现及临床症状,术后显微镜下病理组织学表现及免疫表型,归纳总结透明细胞软骨肉瘤的临床、影像学及病理形态学特点。结果23例透明细胞软骨肉瘤中影像学均显示骨质破坏,部分病例为境界相对清楚的溶骨性破坏,部分病例有硬化缘。7例术前有血清碱性磷酸酶升高。肿瘤组织大体灰白灰红色,部分病例可见瓷白色软骨样区域。镜下肿瘤细胞圆形、多角形,部分胞浆透亮,境界清楚,部分胞浆嗜酸性,细胞核圆形、居中,核分裂像罕见。常常可见结节状分布的软骨样基质及幼稚的编织骨,散在多核破骨巨细胞样巨细胞。免疫组化染色可不同程度的表达S-100、D2-40、EMA、Vimentin、p16、SATB2,表达不具备特异性。治疗主要通过外科手术整块切除,术后出现复发10例(43.5%),无远处转移病例。结论透明细胞软骨肉瘤是软骨肉瘤的一种少见亚型,具有低度恶性生物学行为,准确诊断需要临床、影像学和病理三结合,外科整块切除预后较好。

  • 标签: 软骨肉瘤 病理学 疾病特征 外科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