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簇细胞(tuft cell)是一类高度分化的具有特殊表达谱及生物功能的上皮细胞。近期研究发现簇细胞广泛分布于消化道、呼吸道、结膜、尿道以及牙周组织等组织器官中,介导宿主-微生物相互作用、Ⅱ型免疫应答等,在调控微生态及抗病原微生物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簇细胞在形态、分化调控、转录物组特征上有一定的保守性,但在不同组织间甚至同一组织内存在异质性,不同的表面受体表达类型及下游效应分子决定其在不同组织中的功能多样性。几乎所有的簇细胞均可表达多种味觉受体及其下游信号传导通路,通过识别组织微环境中的代谢物,包括微生物代谢产物,发挥下游功能作用。本文就簇细胞特征及其在不同组织中的信号传导机制和生物作用进行综述。

  • 标签: 簇细胞 Ⅱ型免疫应答 味觉受体 微生物
  • 简介:摘要《微生物及微生物检验》作为临床检验专业中一项重要学科,在目前医学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医学检验已经成为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微生物及微生物检验》实验课作为一个提升学生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能力应用等多种能力的重要方式。要想真正培养出具有较高综合素养和能力的新型人才,就要对《微生物及微生物检验》实验课的考试方法进行不断的优化,推进《微生物及微生物检验》实验课考核和评估标准的改革,以此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本文就对《微生物及微生物检验》实验课考试方法进行有效的分析和探究。

  • 标签: 《微生物学及微生物学检验》 实验课 考试方法
  • 简介:摘要超抗原是一类由细菌、病毒等产生的具有强丝裂原活性的外毒素,与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Ⅱ结合,刺激T细胞产生并释放大量的促炎细胞因子,在极低浓度下即可刺激机体产生超强免疫应答,是迄今发现的最有效的T细胞丝裂原。链球菌超抗原在链球菌感染致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促进链球菌的定植、增殖和传播。深入研究链球菌超抗原生物特性对了解链球菌致病机制、预防和治疗链球菌感染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探讨链球菌超抗原的分类及特点、致病机制与开发应用等相关研究进展,为临床认识和深入研究相关疾病提供参考。

  • 标签: 超抗原 链球菌 生物学特性 致病机制
  • 简介:摘要正畸治疗的平均疗程在两年以上,较长的正畸治疗周期可能增加牙周、牙体并发症发生的风险。因此科学有效地加速牙齿移动,缩短正畸周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前加速牙齿移动的方法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外科手术法,包括截骨术、皮质切开术、压电皮质切开术、微骨手术等;另一类是非手术理化刺激法,包括低能激光辐照疗法、低强度脉冲超声、共振震动、脉冲电磁场、低频脉冲疗法、化学物质局部注射等。本文对以上方法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临床医生选择加速牙齿移动的方法提供参考。

  • 标签: 正畸牙齿移动 加速 生物学方法 区域加速现象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角蛋白23(Keratin 23)在胃癌组织中表达的意义及生物作用,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收集2018年8月至2020年3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69例胃癌患者术后胃癌组织和癌旁组织样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或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胃癌组织、癌旁组织及胃癌细胞中Keratin 23的表达水平,通过χ2检验结果分析Keratin 23表达水平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关系;利用Kaplan-Meier Plotter在线分析Keratin 23表达情况与胃癌患者预后关系;采用3-(4,5-二甲基噻唑-2)-2,5-二苯基四氮唑溴盐(MTT)法、流式细胞术、Transwell侵袭实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敲除Keratin 23表达后胃癌细胞的增殖能力、凋亡情况、侵袭能力、p38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p38)和细胞外调节激酶(ERK)总蛋白及磷酸化表达水平。结果Keratin 23在胃癌组织和胃癌细胞中高表达(癌组织3.99±1.28,癌旁正常组织2.04±1.34,t=8.699,P<0.05),Keratin 23的表达与肿瘤的直径、分化程度及淋巴转移有显著关系(χ2=1.806、0.255、0.569,P<0.05),并且Keratin 23高表达的胃癌患者预后差[低表达33.7%(139/412),高表达23.9%(111/463),P<0.05];当利用小干扰RNA(siRNA)敲低Keratin 23的表达后,胃癌细胞增殖能力明显低于对照组(Western blot法:tBGC-823=3.154,tMGC-803=5.094,P<0.05;MTT实验:t24 h=2.381,t48 h=4.462,t72 h=8.618,P<0.05)、侵袭能力明显低于对照组(tBGC-823=4.778,tMGC-803=3.830,P<0.05)、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tBGC-823=18.910,tMGC-803=19.570,P<0.05),并可降低p38和ERK通路的磷酸化水平(tp-p38=4.171,tMGC-803=2.624,P<0.05)。结论Keratin 23对胃癌具有促癌作用,其可能通过p38和ERK相关通路介导胃癌的发展。

  • 标签: 胃癌 角蛋白23 p38 细胞外调节激酶
  • 作者: 胡淑娴 张文佳 胡竹林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9-05
  • 出处:《国际眼科纵览》 2021年第02期
  • 机构:昆明医科大学 650504 云南大学附属医院 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 云南省眼科研究所 云南省眼科疾病预防防治重点实验室,昆明 650021,云南大学附属医院 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 云南省眼科研究所 云南省眼科疾病预防防治重点实验室,昆明 650021
  • 简介:摘要羊膜作为生物膜其保存成本较高,无法持续地对创面输送细胞因子等。羊膜相关制品保留羊膜的一定特性,弥补其不足,为羊膜制品在临床上的应用拓宽了道路。羊膜相关制品的基础为羊膜匀浆。本文将羊膜匀浆液生物特性(低免疫原性、抗免疫反应、促进伤口愈合、抗眼部新生血管形成、抑制瘢痕形成、抗菌和抑制癌细胞生长等)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国际眼科纵览,2021, 45:130-134)

  • 标签: 羊膜 羊膜匀浆液 生物特性
  • 简介:摘要近年来肿瘤热疗主要作为肿瘤传统治疗的辅助疗法成为研究热点。热疗可直接诱导肿瘤细胞坏死或凋亡,或通过破坏肿瘤血管抑制其进展,同时热疗还能激活机体免疫系统的免疫细胞和细胞因子的反应,从而调节肿瘤微环境的免疫状态。多种效应相联合共同影响肿瘤的进展。深入了解肿瘤热疗的生物机制有利于开展新的治疗方法,本文主要对热疗杀灭肿瘤的生物机制做一综述。

  • 标签: 肿瘤/热疗 免疫机制 细胞凋亡 肿瘤微环境
  • 简介:摘要近年来角膜生物力学已成为研究的热点。随着其研究的深入,逐渐产生了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力学生物。力学生物是从细胞、分子、基因水平应用力学原理和方法研究生物体中的力学过程与生物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角膜在眼内压的作用下处于复杂的力学环境中,各种疾病、手术等会导致其受力环境的改变。力学刺激会对角膜组织和细胞产生生物影响,对此进行研究对于认识和理解角膜的生理病理过程、疾病的诊治具有重要意义。现对近年来角膜的力学生物研究现状及相关进展进行阐述,以期为角膜相关力学生物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方向和思路。

  • 标签: 角膜 生物力学 力学生物学 力学刺激 力学-化学转导
  • 简介:摘要结直肠癌外科手术治疗原则是切除肿瘤所在的肠管及相邻肠系膜。然而,肠系膜切除的最佳面积以及淋巴结清扫的最适宜范围仍存争议。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目前主要有2种转移学说:Halsted转移模型和Fisher转移模型。Halsted转移模型认为肿瘤转移途径是从原发灶开始转移到肠旁淋巴结,再到中间淋巴结、中央淋巴结,最后发生远处转移。而Fisher转移模型则认为肿瘤转移可能随机发生在肿瘤早期。如果Fisher转移模型成立,那么传统结直肠癌手术的淋巴结清扫只是确定肿瘤分期的一个步骤,无法改善患者预后。最新的研究数据显示: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灶和肝转移灶源自原发肿瘤不同细胞亚群,循环肿瘤细胞及循环肿瘤脱氧核糖核酸可以在早期结直肠癌中被检测到。因此,结直肠癌诊断与治疗迈向生物外科。生物外科,是指在精确诊断的同时依据肿瘤基因分析或分子免疫检测结果施行外科治疗,通过改变手术时机、手术适应证、手术方式,达到改善患者预后和生命质量的目的。越来越多的生物及临床研究证据用于指导结直肠癌的手术时机及手术方式。笔者以临床实践结合文献分析认为:结直肠癌生物外科尚处于初期,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和结直肠癌发病机制的揭示,生物外科势必将发挥更重要作用

  • 标签: 结肠肿瘤 直肠肿瘤 生物学外科 手术 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理领域生物研究中生物样本库的建设及其效果。方法通过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金华医院设立护理领域生物研究计划,从生物样本、仪器与设备、操作软件、生物样本库团队组建、人员培训、标准化流程制订等方面对护理领域生物研究中的生物样本库进行建设。结果于2020年8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金华医院护理部和中心实验室建立了护理领域生物研究的生物样本库,组建生物样本库团队、进行人员培训、制订标准化流程;2020年12月1日—2021年6月30日,共收集胃癌患者264例和健康对照者56人的生物样本,主要包括全血、血清和尿液。结论护理领域生物研究生物样本库的建设能够收集较为丰富的生物样本,为后续独立开展护理领域生物研究奠定了基础。

  • 标签: 护理 生物学 生物样本库 建设 成效
  • 简介:摘要SARS-CoV、MERS-CoV和2019-nCoV等冠状病毒均能导致人类严重呼吸道疾病,给世界各国公共卫生和临床救治带来巨大困难和挑战,也对病毒致病机制的解析、抗病毒药物和疫苗的研发提出了迫切需求。合成生物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具有合成快速、基因构建准确和容易获取突变等特点。因此,合成生物方法和技术也正被用于冠状病毒的研究,以加速致病机制的解析以及相关药物和疫苗的研发。但是由于某些冠状病毒本身具有高致病性和强传染性等特点,以及合成生物本身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基于合成生物方法研究冠状病毒可能产生新的生物安全隐患。建议基于合成生物方法研究冠状病毒应加强其生物安全风险评估、制定研究规范、强化审批以及加强监督和管理,以确保此类研究的生物安全从而尽可能规避风险,发挥此类研究的优势。

  • 标签: 冠状病毒 合成生物学方法 生物安全 风险评估 监督和管理
  • 简介:摘要随着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的发展及智能手机的普及,信息化、智能化教学成为教学方法改革的新热点。本研究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平台,辅助细胞生物课程教学,通过优化推送内容、推送频率、推送时机等,建立全方位覆盖课前、课中、课后的互动方案;并应用于细胞生物教学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完善。通过问卷调查进行总结,发现学生对"图片+文字"的内容接受度最强,"按需推送"的推送频率接受度最强,"课后推送"的推送时机接受度最强。使用教学公众号后,学生感觉教学效果得到提升,整体效果较好。因此,后续课程中,应该大力推广基于微信公众号的辅助教学方法。

  • 标签: 微信 教学公众号 细胞生物学
  • 简介:摘要卒中后抑郁是卒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可严重影响卒中患者的功能康复,增高卒中患者的病死率和残疾率。关于卒中后抑郁的发病机制,内源性学说强调与生物机制密切相关,反应性学说则认为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目前卒中后抑郁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重点集中在炎症、免疫反应、应激、神经再生、脑网络、生物节律紊乱、睡眠障碍、褪黑素等方面。文章就卒中后抑郁的神经生物机制研究进展及及针对发病机制的相关治疗进行了综述。

  • 标签: 卒中 抑郁症 神经生物学 神经免疫调节 神经元可塑性
  • 简介:摘要椎间盘退变是导致慢性腰痛最常见的原因,也是成年人致残的主要原因。由于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椎间盘退变一般表现为迁延不愈,造成严重的经济和社会负担。椎间盘退变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随年龄增长发病率逐年增加。机械创伤、遗传因素、生活方式以及代谢障碍等与椎间盘退变的发生密切相关。目前主要的治疗方式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均以缓解症状、改善功能为目的,不能从根本上逆转椎间盘退变的进程,远期疗效并不理想。生物疗法理论上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逆转或延缓椎间盘退变的进程,而且能够最大限度地保留和恢复椎间盘正常的生理功能,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抑制炎症反应、促进残存细胞增殖分裂、干细胞移植、细胞支架及新型生物材料的研发都为椎间盘退变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本文就椎间盘退变的干细胞疗法、细胞因子疗法、基因疗法以及组织工程和细胞支架治疗进行综述。

  • 标签: 椎间盘退变 生物疗法 炎症 细胞骨架 生物相容性材料
  • 简介:摘要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不仅严重损害心脏功能,而且明显增加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因此,预测心房颤动的发生至关重要。近年研究发现,炎症、氧化应激、纤维化、心房肌结构重构和电重构与心房颤动的发生密切相关;相应的生物标记物可以预测心房颤动的发生和预后。

  • 标签: 心房颤动 生物学标记物
  • 作者: 谢秋丽 陈玉冰 袁观斗 何松青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2022年第04期
  • 机构: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南宁 530021,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南宁 530021 区域性高发肿瘤早期防治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广西医科大学),南宁 530021 广西肝脏疾病免疫与代谢研究重点实验室,南宁 530021
  • 简介:摘要蛋白质构象变化或基因表达量异常是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而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作用蛋白(TRAIP/TRIP/RNF206)作为E3泛素连接酶,其结构改变及泛素酶活性变化与疾病息息相关,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关注,尤其是在DNA复制与损伤修复研究领域。TRAIP的异常表达已在多种疾病中被报道,比如肿瘤、先天性发育异常等。TRAIP通过影响基因组的稳定性、细胞周期进程或与其他蛋白的相互作用等致病机制促进疾病的发生发展。近年,有关TRAIP的生物功能研究进展迅速,提示其重要的生物意义。本文拟对近年来TRAIP的生物功能研究进展作出综述和展望。

  • 标签: 核因子-κB信号通路 DNA损伤反应 肿瘤发生
  • 简介:摘要肝细胞癌(HCC)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肿瘤标志物对于HCC的早期诊断及治疗预后的判断具有重要意义。异常凝血酶原(PIVKA-Ⅱ)由于其在诊断HCC方面的高特异性和敏感性,以及对肝癌细胞增殖、侵袭和转移的影响,近年来开始被用于HCC的早期诊断和治疗的监测及预后判断。本文综述近年PIVKA-Ⅱ生物机制及其用于HCC诊断及预后判断方面的研究进展。

  • 标签: 癌,肝细胞 肿瘤标志物 异常凝血酶原 诊断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177Lu标记1,4,7-三氮杂环壬烷-1,4,7-三乙酸(NOTA)-D-苯丙氨酸1-酪氨酸3-苏氨酸-8-奥曲肽(TATE)的最佳条件,评价标记物的生物性质并行小鼠显像。方法通过改变反应温度、pH值、反应时间等,实现177Lu-NOTATATE的快速制备,确定最佳标记条件,测定其放化纯、体外稳定性、血浆蛋白结合率及脂水分配系数。取24只正常昆明小鼠,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6组,经尾静脉注射3.7 MBq 177Lu-NOTATATE后,分别于0.5、1、4、24 h及4、6 d处死,检测体内生物分布[每克组织百分注射剂量率(%ID/g)]。取6只正常小鼠,随机(方法同上)分为2组,分别给予11.1 MBq 177Lu-NOTATATE与177Lu-1,4,7,10-四氮杂环十二烷-1,4,7,10-四乙酸(DOTA)TATE注射,于注射后1、2、3 h行SPECT平面显像。另取8只小鼠分4组(3.7、7.4、18.5 MBq 177Lu-NOTATATE和生理盐水注射)进行毒性实验研究。结果反应温度95~100 ℃、反应时间15 min、pH值为5为最佳标记条件。在该条件下,产物177Lu-NOTATATE的标记率>98%,在人血清中放置24 h后放化纯仍>95%。血浆蛋白结合率为(58.6±1.9)%,脂水分布系数为0.048±0.014。在正常小鼠体内,放射性主要在肝、肾、脾浓聚,尤以肾浓聚较多[注射后0.5 h即达(29.120±1.204) %ID/g],在血液中分布少,并且迅速排泄。显像结果示,与177Lu-DOTATATE比较,177Lu-NOTATATE经肾排泄更快。毒性实验中,各组小鼠均未观察到明显损害,器官组织切片也未见明显损伤或炎性改变。结论确定了177Lu-NOTATATE的最佳标记条件,标记产物理化性质及生物性能良好且安全,经肾排泄快于177Lu-DOTATATE;该研究为进一步的临床转化研究打下了基础。

  • 标签: 受体,生长抑素 同位素标记 放射性核素显像 小鼠
  • 简介:摘要将基础与临床融合、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自2018年起,天津医科大学在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中实施医学微生物课程教学改革,包括建设教学团队、引入多种教学方法、创建课程在线平台、优化实验教学内容、优化评价体系,课程针对重点教学内容进行系统教学、针对部分课程内容采用翻转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引入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和虚拟仿真实验平台。通过考试和问卷调查评价教学效果。结果显示,2016~2018级学生考试及格率分别为55.6%(99/178)、61.4%(102/166)和88.4%(153/173);86.2%(112/130)的学生认为采用多种教学方法非常适合,99.2%(129/130)的学生认为自主学习能力明显提高或有所提高。医学微生物课程教学改革有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 标签: 基于问题学习 医学微生物学 翻转课堂 课程思政
  • 作者: 邹晓英 岳林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22年第01期
  • 机构: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牙体牙髓科 国家口腔医学中心 国家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口腔生物材料和数字诊疗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口腔数字医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100081
  • 简介:摘要再生性牙髓治疗是基于组织工程的一种治疗手段,目标是实现牙髓-牙本质复合体再生,促使牙髓坏死年轻恒牙的牙根继续发育。方法上与其他组织工程治疗技术一样依赖种子细胞、支架材料和生长因子这3个要素。该技术提出至今20年来,文献中名称多样,内涵各有异同。本文就再生性牙髓治疗的名称演变、生物基础、临床考量以及未来科学研究方向进行梳理、分析和阐述,以明了尚未解决的科学问题,引导再生性牙髓治疗在临床上合理开展与规范操作。

  • 标签: 牙髓病学 再生性牙髓治疗 组织工程 干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