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视盘旁萎缩(peripapillary atrophy,PPA)是视盘旁视网膜和脉络膜的萎缩。根据眼底形态不同PPA可分为α区及β区,使用频域相干光断层扫描(spectral-domai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SD-OCT)可将传统β区PPA进一步分为β区PPA和γ区PPA。PPA的发生与高龄、眼压升高、眼轴延长及葡萄膜炎相关。传统β区PPA是青光眼视神经损害进展、近视性黄斑病变及葡萄膜炎、Stargardt病预后较差的危险因素;SD-OCT分区的β区PPA是青光眼视神经损害的危险因素,与近视的相关性较弱;γ区PPA的发生与眼轴延长相关,可能是青光眼视神经损害的保护因素。(国际眼科纵览,2020, 44: 163-169)

  • 标签: 视盘旁萎缩 青光眼,开角型 近视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视盘玻璃疣(ODD)是无细胞性沉积物,位于视盘的筛板前部。大多数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通常被忽视,也容易与全身高危疾病导致的视盘水肿相混淆。目前主流观点认为,视神经纤维轴突代谢紊乱,导致细胞内线粒体钙化,轴突慢性崩解后钙化的线粒体不断释放到细胞外,导致细胞外钙浓度远较细胞内高,钙质不断积聚从而产生微小的钙化体,多个钙化体逐渐融合形成ODD。增强深度成像OCT能敏感地检测ODD,其影像特征是被强反射边缘完整或部分包绕的弱反射核心。ODD是造成视盘拥挤的重要原因,在青春期,埋藏型玻璃疣逐渐发生钙化,向视盘浅表迁移,转变为浅表型ODD,因而部分ODD患者在青春期突然进展,成年期趋于稳定,可以伴发视野缺损、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等血管并发症。

  • 标签: 视盘小疣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综述
  • 简介:摘要先天性视盘小凹是一种十分罕见的视盘发育异常。一般无明显症状,待并发黄斑病变而出现明显视力下降时才被发现。常规检查手段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近年来逐渐兴起的频域深度增强相干光断层扫描OCT(EDI-SD OCT)及扫频源OCT(SSCOT),在扫描深度、广度及成像清晰度上均有显著改进,便于观察视盘小凹以及合并黄斑病变的细节,以及监测术后效果。先天性视盘小凹引起的黄斑病变,目前手术治疗方式主要包括激光光凝、气体填充、巩膜扣带术、玻璃体切除术、激光光凝,玻璃体切除术联合自体内界膜剥离、以及翻转填塞等。本文就先天性视盘小凹及其并发症黄斑病变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手术方法以及预后因素加以综述。

  • 标签: 小凹,视盘,先天性 机制,黄斑病变 治疗,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视盘黑色素细胞瘤(MCOD)的超声形态、超声造影特点,观察随访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至2020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收治的MCOD患者35例(35只眼,35个病灶),分析病灶的超声检查形态、大小、内部回声、边界、伴随表现、病变内部血流灌注情况等。其中13例患者行超声造影检查,9例患者进行了随访观察。结果形态:6个病灶(17.1%)超声表现为视盘前半球形强回声,29个病灶(82.9%)表现为视盘前局限隆起强回声;大小:病灶最大基底径(4.0±0.8)mm,高度(1.9±0.4)mm;内部回声:8个病灶(22.9%)内部回声均匀,27个病灶(77.1%)内部回声欠均匀;边界:35个病灶(100%)边界均清晰;伴随表现:15个病灶(42.9%)伴有不同程度的玻璃体混浊;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示:19个病灶(54.3%)内可见与视网膜中央动脉、静脉相延续的血流信号,16个病灶(45.7%)内未见异常血流信号;超声造影检查:13个病灶中11个(84.6%)内可见造影剂微泡填充。结论超声检查可为临床诊断MCOD提供可靠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依据。

  • 标签: 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 超声造影 视盘黑色素细胞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视盘毛细血管瘤的超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2018年在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临床确诊的7例视盘毛细血管瘤,总结超声检查中病变的大小、形态、内部回声、继发改变及病变内血流情况。结果7例患者超声均可测及视盘前占位性病变。病变大小:基底径(5.39±1.90)mm×(4.79±1.28)mm,高度(3.61±1.37)mm。病变形态:5例呈类圆形,2例呈不规则形。病变回声强弱:3例病变内部为中回声,4例病变内部为高回声。内回声均匀:5例内回声均匀,2例内回声不均匀。继发改变:6例存在继发视网膜脱离和玻璃体混浊,1例伴有其他部位的视网膜血管瘤。彩色多普勒超声:所有病例均可在病变内部测及血流信号,呈树枝状、条状或斑点状,血流频谱为动脉-静脉相伴行的血流频谱。结论视盘毛细血管瘤具有一定的超声特征,超声检查可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诊断信息和随访依据。

  • 标签: 超声检查 毛细血管瘤 视盘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同病程甲状腺相关眼病(TAO)视盘及黄斑区血管密度特征及其与视功能的相关性。方法病例对照研究。纳入2019年6至9月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眼科的36例TAO患者及同期年龄匹配的健康志愿者12名。其中TAO临床活动性评分≥3分的12例患者为TAO活动期组,患有甲状腺相关眼病视神经病变(DON)且病程≤6个月的12例患者为DON急性期组,患有DON且病程>6个月的12例患者为DON慢性期组,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研究均取右眼数据进行分析。每组男性、女性均为6人。所有受试者行最佳矫正视力及视野检查,最佳矫正视力转换为最小分辨角对数视力进行分析;采用相干光层析成像术测量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复合体(GCC)厚度;采用相干光层析血管成像术测量视盘及黄斑区血管密度。分析各组间视盘及黄斑区血管密度的差异及其与不同因素的相关性。统计学方法主要采用方差分析、Mann-Whitney U检验及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4个组受检者年龄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DON急性期组最佳矫正视力为0.1(0.0,0.2),较对照组0.0(0.0,0.0)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114.000,P<0.05)。DON急性期组及DON慢性期组整体视盘全层血管密度(54.70%±2.31%、54.31%±3.65%)均低于对照组(57.54%±2.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04,2.636;均P<0.05)。TAO活动期组、DON急性期组和DON慢性期组黄斑区整体浅层血管密度(46.07%±3.06%、42.26%±5.05%、45.63%±3.87%)均低于对照组(49.34%±3.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14,4.147,2.603;均P<0.05)。4个组间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面积及黄斑区深层血管密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TAO活动期组视盘及黄斑区血管密度与视野平均缺损值、RNFL及GCC厚度均无相关性(均P>0.05)。DON急性期组整体视盘全层血管密度与视野平均缺损值呈负相关(r=-0.591,P<0.05),与RNFL、GCC厚度呈正相关(r=0.595,0.693;均P<0.05);DON慢性期组整体视盘毛细血管密度与视野平均缺损值呈负相关(r=-0.673,P<0.05),黄斑区整体浅层血管密度与RNFL、GCC厚度呈正相关(r=0.732,0.712;均P<0.01)。结论TAO活动期仅黄斑区浅层血液供应减少。DON急、慢性期黄斑区浅层和视盘的血液供应均减少,且血管密度越小,RNFL及GCC厚度越薄,视野缺损越严重。(中华眼科杂志,2020,56:824-831)

  • 标签: Graves眼病 视神经疾病 视盘 黄斑 局部血流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基于深度学习的眼底图像视盘定位与分割方法的准确性。方法在ORIGA数据集上训练和评估基于深度学习的视盘定位和分割方法。在深度学习的Caffe框架上构建深度卷积神经网络(CNN)。采用滑动窗口将ORIGA数据集的原图切割成许多小块图片,通过深度CNN判别各个小块图片是否包含完整视盘结构,从而找到视盘所在区域。为避免血管对视盘分割产生影响,在分割视盘边界之前去除视盘区域的血管。采用基于图像像素点分类的视盘分割深度网络,实现眼底图像视盘的分割。计算基于深度学习的眼底图像视盘定位与分割方法的准确性。定位准确率=T/N,T代表视盘定位正确的眼底图像数量,N代表总共用于定位的眼底图像数量。采用重叠误差(overlap error)比较视盘分割结果与实际视盘边界的误差大小。结果基于深度学习的眼底图像视盘定位方法其定位准确率为99.6%;视盘分割平均重叠误差为7.1%;对青光眼图像和正常图像的平均杯盘比的计算误差分别为0.066和0.049;每幅图像的视盘分割平均花费10 ms。结论基于深度学习的眼底图像视盘定位方法能快速并准确地定位视盘区域,同时也能够较为精准地分割出视盘边界。

  • 标签: 神经网络(计算机) 深度学习 视盘定位 视盘分割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多模影像学对先天性视盘小凹(ODPs)的特征进行全方位分析。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20年1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眼病中心确诊为先天性ODPs的患者38例38眼,对其眼底照相、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SD-OCT)、红外成像、眼底自发荧光、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及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的影像学结果进行总结分析。结果眼底照相检查结果显示,38例先天性ODPs患者中32眼ODPs位于视盘颞侧或颞下方,4眼位于颞上方,2眼位于视盘中心,为圆形或类圆形灰白色凹陷;29例视盘小凹黄斑病变(ODP-M)患者乳斑间可见边界清或不清的暗红色隆起。SD-OCT检查显示,所有先天性ODPs患者病变区域筛板结构不完整,为无组织反射的暗区,裂隙通向视神经深部;所有ODP-M患者的外核层均存在液体,其中27眼内核层存在液体,13眼神经节细胞层存在液体,4眼内界膜下存在液体;所有ODP-M患者中21眼存在外层视网膜劈裂,27眼存在神经上皮脱离;在伴有神经上皮脱离的患者中,18眼神经上皮下可见点状高反射信号且椭圆体带反射信号减弱或缺失。红外成像显示,先天性ODPs患者视盘颞侧均存在圆形或类圆形低反射区域,ODP-M患者病变部位呈现低反射区域。眼底自发荧光检查显示,27例ODP-M患眼后极部存在与病变范围一致的低荧光区域,其中18眼低荧光区域中心存在颗粒状或片状高荧光区。FFA示,所有先天性ODPs患者ODPs凹陷部位的动脉期造影均呈现局限性低荧光状态,静脉期可见荧光素染料沿视盘颞侧外渗,造影晚期在视盘颞侧边缘形成边界不清的强荧光弧;27例伴有神经上皮脱离的ODP-M患者造影晚期在黄斑病变区域呈高荧光,未见视盘颞侧渗漏的荧光素钠向黄斑区移动。ICGA显示,所有先天性ODPs患者ODPs凹陷部位呈现局限性低荧光区;伴有神经上皮脱离的27例ODP-M患眼病变区呈高荧光状态。结论多模影像学可实现先天性ODPs的早期诊断及病因分析,同时有助于该疾病的治疗方案的确定。

  • 标签: 视盘小凹/先天性 视盘小凹黄斑病变 多模影像学分析 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后部眼球筋膜下注射曲安奈德治疗视盘血管炎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2016年5月至2019年5月60例(60眼)视盘血管炎的临床资料。患者均采用自行改制6号泪道冲洗针头进行后部眼球筋膜下注射曲安奈德40 mg/0.5 ml,同时辅以静脉滴注复方血栓通及能量合剂,颞浅动脉旁皮下注射复方樟柳碱注射液,口服甲钴胺、胞二磷胆碱及复合维生素B。随访观察6~18个月。结果60例均治愈,视力有不同程度提高,部分患者黄斑中心凹形态恢复,水肿减轻。结论后部眼球筋膜下注射曲安奈德治疗视盘血管炎安全有效,操作简单,费用低廉。

  • 标签: 血管炎,视盘 曲安奈德,注射,眼球筋膜下,后部 效果,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