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青少年学生的辐射科普需求,为做好精准科普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于2020年12月在京津冀地区抽取了1所小学、5所中学和2所大学,并通过教师发放问卷,采用便利抽样方法在朋友圈等发放问卷扩大调查范围,调查对象共计1 345名。利用SPSS软件对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对辐射科普了解及关注情况以及对辐射科普需求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调研共收回有效问卷1 120份。学生群体中,52.4%对辐射认知主要停留在概念层面;52.2%偶尔关注辐射科普;关注目的为生活参考和兴趣爱好的占比分别为65.3%和41.3%;希望获取的科普知识方面,辐射防护和来源及影响的关注度较高,分别为72.6%和68.3%;图解及短视频是学生群体比较喜爱的科普形式,分别为45.7%和44.3%。不同性别学生对辐射认知、科普关注程度、关注目的及辐射防护的科普内容需求等方面均存在差异,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017、26.859、56.237、17.305,P<0.05)。结论辐射科普应遵循需求规律,精准定位青少年学生的需求特点,并结合不同性别公众特点,以生活性、趣味性为切入点,重点选取防护及救治类和损伤效应及危害类知识,以提高公众关注程度,提升全民核科学素养,营造良好安全文化氛围。

  • 标签: 核与辐射 青少年学生 科普需求 性别差异
  • 简介:摘要目的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放射诊断场所存在的感染控制和辐射安全风险进行调查和监测,为放射技师及相关工作人员的安全防护提供数据支持。方法根据国家标准(WS 519-2019和GBZ 130-2013)对湖北省4所未启用的应急医院("小汤山式"甲、乙医院及方舱医院、砖混模式医院)中新安装的8台CT及其场所进行成像性能和放射防护检测并评价。对机房布局等感染控制安全的因素实施了监测调查。选择定点医院2所(综合医院和传染病专科医院),通过现场调查和对4个CT机房环境生物样本进行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对放射场所的布局、感染防控和核酸检测结果的分布进行分析,评价其生物安全的可靠性和风险点。结果应急医院的8台CT设备的成像性能和放射防护指标均能满足国家标准的要求。甲、乙医院各有3个CT机房,面积均为38.8 m2和4 mm Pb当量的屏蔽防护;方舱医院和砖混建筑医院的CT机房面积和屏蔽防护分别为20.0 m2、4 mm Pb当量和35.8 m2、3 mm Pb当量。8个放射诊断场所符合感染防控"三区两通道"的设计要求。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结果显示,CT机房内患者触碰到的多个位点如检查床、机架内侧、地面等多处发现核酸阳性。放射技师通过手部、足底沾染造成操作间内操作台和地面的病毒污染风险。此外,机房内患者未触及的区域如观察窗和排风口等处也出现类似阳性。结论4所应急医院的8台CT设备和机房基本满足成像性能和放射防护要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放射诊断检查场所需加强消毒的规范化。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放射诊断场所 辐射安全 感染控制 方舱CT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两点法电损毁下丘脑腹内侧和弓状构建下丘脑性肥胖大鼠模型。方法取成年雄性SD大鼠2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使用1根25 GA(0.45 mm)实心铁针,针体涂上绝缘层,尖端暴露0.5 mm导电区域,参照大鼠图谱在立体定向仪下以(AP:-2.6 mm,ML:±0.6 mm,DV:-9.6 mm)为坐标,1.5 mA电流持续通电25 s,损毁SD大鼠的双侧脑腹内侧(ventromedial hypothalamus,VMH)和弓状(arcuate nucleus,ARC)。实验期间规律记录两组大鼠的体质量、摄食饮水量,术后28 d处死大鼠,检测肾周脂肪质量变化、体长距离,HE染色检测肝脏、脂肪组织变化情况,ELISA法测定血清瘦素含量,Western blot检测下丘脑瘦素受体(leptin receptor,LEPR)表达。结果(1)对照组相比较,术后28 d模型组大鼠体质量[(427.5±17.7) g]、体质量增长[(208.5±14.8) g]较对照组体质量[(349.2±17.7) g]、体质量增长[(136.2±21.4) g]显著增加(t=7.661、6.806,均P<0.001)。(2)术后28 d模型组大鼠日摄食量[(44.2±6.6) g]较对照组大鼠[(23.0±3.6) g]显著增加(t=6.918,P<0.001),但模型组大鼠日饮水量[(37.5±12.1) ml]对照组[(35.0±11.8) m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61,P=0.726)。(3)术后28 d模型组大鼠肾周脂肪质量[(13.4±2.7) g]较对照组大鼠[(6.3±0.9) g]增加(t=4.250,P<0.05),模型组大鼠体长[(21.8±0.4) cm]较对照组大鼠[(23.4±0.2) cm]减少(t=-6.788,P<0.01),模型组大鼠Lee指数(348.9±8.5)较对照组大鼠(305.5±4.3)显著增加(t=7.898,P<0.01)。(4)术后28 d模型组大鼠血清瘦素含量[(8 324.10±159.00) μg/L]较对照组大鼠[(2 705.31±407.10)μg/L]显著增加(t=25.712,P<0.001),模型组大鼠下丘脑外侧区(lateral hypothalamus area,LHA)LEPR蛋白表达量(1.3±0.1)较对照组大鼠(0.9±0.1)显著增加(t=4.932,P<0.01)。结论两点法电损毁SD大鼠的双侧VMH和ARC可构建下丘脑性肥胖大鼠模型。

  • 标签: 下丘脑 电损毁 肥胖 动物模型 瘦素抵抗 大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放射性碘治疗是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术后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由于131I是一种放射性核素,接受131I治疗后患者成为活体放射源,对周围人群及环境造成放射性损害。本文对131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进行辐射安全指导的必要性、住院期间及出院后辐射安全指导的内容进行综述,旨在为接受131I治疗的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提供有关辐射安全的合理指导,为今后制定符合国情的辐射安全管理方案提供参考。

  • 标签: 综述 辐射安全 放射性碘治疗 131I 分化型甲状腺癌
  • 简介:摘要以空气作为能量载体,孔板作为辐射末端对室内进行温度调节;陶红霞等人提出了一种毛细管辐射空调系统,通过将围护结构的表面设置在一定温度形成冷热辐射面,以辐射换热的方式进行供暖制冷;辐射空调系统通过加热(冷却)辐射末端,使其表面温度升高(降低)以辐射、对流方式调节室内空气。

  • 标签: 墙体辐射 换热空调系统 设计 模拟
  • 简介:摘要2013年至2017年这五年间通过对淮南市大气、水辐射水平进行了监测调查,由分析2013年至2017年这五年辐射环境监测数据,得出结论淮南市辐射环境质量总体良好,环境电离辐射和电磁辐射水平基本保持稳定。

  • 标签: 辐射环境 调查 评价
  • 简介:摘要古代医书有"杏核"这样的药物名称,但现代医书中只有"杏仁"的药名。在查考字书、训诂书和古代文献记载的基础上,认为古人在实际使用中可以明确""和"仁"的区别,认识到了果核和果仁是不同部分。以杏仁为中心,来探讨古代医书中"""仁"的概念以及实质的异同。通过考察古代医药文献的使用情况,可以看出来"杏核"一药其实际药用部分还是杏仁。可能因为古代药材市场不完善,没有完善的药材加工产业,杏核作为杏仁一种容易保存的形式在药铺中出售,需要医家在得到药材之后,再去除一部分非用药部位,因此在古代医籍中"杏核""杏仁"实为同一入药部位的不同名称。

  • 标签: 杏核 杏仁 名实
  • 简介:摘要心脏磁通过多参数、多平面序列成像可以对心脏的解剖结构、运动功能和组织特征改变等实现全方位观察,从而成为诊断心肌病的金标准。但是,心脏磁成像序列多、融合难,能够诊断心脏磁的高水平影像科医生匮乏。为实现心脏磁影像诊断的个性化教学以及交互式指导,本文针对心脏磁影像设计了适用于心脏磁影像教学的智能辅助诊断教育平台。本平台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既可以对影像进行预处理辅助诊断,也能智能定位学员知识盲点进行强化学习训练,从而提高心脏影像诊断的教学效果。

  • 标签: 智能教育平台 辅助诊断教学 心脏核磁诊断
  • 简介:摘要胆汁酸受体(FXR)是受体超家族的成员之一,研究表明其具有广泛的生理学意义,参与了胰岛素抵抗、葡萄糖不耐受、2型糖尿病、肥胖、高脂血症、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和蛋白尿的发生发展等代谢综合征。本文将FXR在肾脏疾病领域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糖尿病肾病 胆汁酸核受体 急性肾损伤
  • 简介:辐射室内加热体发出的热射线,除了直接射向工件的少部分外,多数射线要在炉内进行入射、反射、吸收等,结果导致部分热量通过炉墙而损失了,到达工件的热射线较少,热效率不高。另外,随着时间的延长,炉内壁也逐渐腐化,壁面材料开始脱落,影响到传热效果。

  • 标签: 辐射传热 加热炉 节能
  • 简介:摘要CT是辅助诊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重要影像学工具,因此既需要严格把控CT检查场所及设备的消毒防护及生物安全等卫生管理措施,避免该部位成为潜在的传染源,还需要在保证图像质量及诊断效能的前提下减少CT扫描剂量,较大幅度降低患者受到的辐射危害。根据国内外有关CT场所和设备的新型冠状病毒污染状况的监测研究结果以及CT低剂量扫描诊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应用现状、应急医院放射卫生防护管理现状,从生物安全的角度提出CT检查场所感染控制及放射卫生防护管理建议,筑牢新冠疫情防控防线。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CT检查场所 消毒效果 辐射安全
  • 简介:摘要黑素变化调节着皮肤颜色深浅。既往研究认为,黑素转运存在胞吐-胞吞、脱落-吞噬、细胞吞噬、膜融合四种途径,黑素小体是黑素转运的主要载体。新近研究显示,依赖于胞吐-胞吞途径的黑素在黑素转运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黑素转运中黑素细胞胞吐、角质形成细胞胞吞过程及转运后在角质形成细胞内的降解过程,为难治性色素性疾病提供新的治疗方向。

  • 标签: 黑色素小体 黑素细胞 角蛋白细胞 胞吞作用 黑素核
  • 简介:摘要屏状位于纹状体和皮质之间,主要由谷氨酸能神经元和γ-氨基丁酸能神经元组成。大脑皮层屏状存在广泛的、相互投射的神经纤维连接。屏状通过多种方式整合感觉信息、调控意识形成和维持,在感觉信息处理和认知功能调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围绕屏状的神经元特性、纤维投射、神经化学特点及其在意识调节中的作用综述如下,以期为进一步深入认识屏状的生理及病理生理作用提供参考。

  • 标签: 屏状核 神经环路 意识 认知 睡眠
  • 简介:摘要转录因子κB(NF-κB)是细胞内重要的转录调节因子。根据信号成分和生物学功能,激活NF-κB的信号转导通路分为经典和非经典2种途径。NF-κB在几乎所有细胞类型的细胞质中普遍表达,并且免疫调节和免疫耐受密切相关。许多疾病,包括癌症、炎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都与NF-κB的调节失衡有关。本文综述了经典和非经典NF-κB信号转导通路在免疫调节和免疫耐受中的作用以及基于NF-κB信号转导通路在疾病中的治疗。

  • 标签: 核转录因子κB 免疫调节 免疫耐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职业辐射接触慢性代谢性疾病的相关性。方法于2020年3月,以整群抽样方法选择杭州市5所医院的医务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共572人。按是否接触电离辐射分为暴露组和非暴露组,另随机抽取同期同院体检的普通体检人员99人作为对照组;其中暴露组按辐射接触工龄分为<5年、5~10年、≥10年组。比较各组慢性代谢性疾病、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的患病情况,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慢性代谢性疾病辐射接触时间的相关性。结果随着辐射接触工龄延长,男性晶状体浑浊、胆囊结石、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升高(P<0.05);女性胆囊息肉的患病率升高(P<0.05)。logistic回归模型在调整了体重指数、年龄因素后,辐射接触工龄≥10年是FBG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OR=3.052,P<0.05)。调整性别、年龄因素后,辐射接触工龄是MS的独立危险因素(OR=4.132,P<0.05)。结论长期电离辐射接触会增加慢性代谢性疾病患病风险。

  • 标签: 辐射,电离 职业暴露 营养和代谢性疾病 放射工作人员
  • 简介:摘要结直肠癌是一种具有高发病率和高病死率的疾病,预后较差,目前的治疗方法有限,且不能达到患者满意的治疗效果,因此如何对结直肠癌患者进行早期诊断并改善预后一直是医疗界及科研界的难题之一。随着科研人员对肠道菌群,包括具梭杆菌的认识逐渐深入,针对性的治疗已被应用于结直肠癌的实验研究及临床治疗中。本文将针对近年来具梭杆菌对结直肠癌的发病机制、早期诊断、预后及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梭杆菌,具核 早期诊断 预后 结直肠疾病
  • 简介:摘要随着多组学以及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研究表明消化道菌群紊乱多癌种的发生发展相关,但是关于上消化道癌及其癌前病变消化道微生态相关性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具梭杆菌,口腔共生菌之一,也是一种机会性致病菌,通过促进肿瘤微环境形成进而促进肿瘤进展,可作为新型生物标志物运用于肿瘤的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本文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PubMed和Embase数据库,对具梭杆菌上消化道癌及其癌前病变的研究现况进行总结,发现癌组织中具梭杆菌的丰度较癌旁组织高且不良预后相关,该菌种癌前病变的研究亟待开展。此外,标本类型、检测方式、菌种亚型、致癌机制等多方向仍然有待探索。

  • 标签: 具核梭杆菌 上消化道癌 癌前病变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肝豆状变性(Wilson disease,WD)患儿的临床表型ATP7B基因突变谱。方法以2012年6月至2018年6月期间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确诊为WD的55例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PCR扩增后直接测序法检测ATP7B基因点突变,测序仅发现杂合突变患儿;进一步采用多重连接依赖的探针扩增法(MLPA)进行外显子长片段突变分析。结果55例WD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肝损害症状,其中2例合并神经系统症状。K-F环阳性率(21%)、24小时尿铜阳性率(97.7%)、铜蓝蛋白均异常。55例患者中ATP7B基因鉴定结果:纯合子8例,复合杂合子41例和杂合子6例。直接测序法检测到10例ATP7B基因杂合子,进一步采用MLPA分析发现,其中4例患者另一个等位基因携带ATP7B基因外显子缺失。在所有患者中,共检测到35种不同的ATP7B基因突变,包括23种错义突变,3种移码突变,4种无义突变,3种外显子缺失和2种剪接改变。最常见的等位基因突变为外显子8的c.2333G > T/p.R778L,等位基因频率为36.54%,其次是外显子13的c.2975C > T/p.P992L,等位基因频率为14.42%。结论ATP7B基因c.2333G > T/p.R778L和c.2975C > T/p.P992L变异为中国WD患儿中最常见的变异。WD患者中报道3种ATP7B基因外显子大片段缺失变异,对于DNA测序为ATP7B基因杂合子的WD患儿,建议进一步采用MLPA方法检测外显子缺失变异。

  • 标签: 肝豆状核变性 ATP7B 大片段缺失变异 基因和表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