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放疗作为一种重要的肿瘤治疗手段,具备免疫调节作用。放疗联合免疫治疗在特定肿瘤中已经显示出良好的疗效。目前的研究多关注放疗的剂量分割或放疗与免疫治疗的时序问题。随着研究的深入,放疗靶区对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以及肿瘤组织微环境的影响,及其与免疫治疗之间的相互作用逐渐被重视。对于局部晚期食管癌等靶区范围较大的肿瘤患者,其放疗一般采用常规分割模式,其联合免疫治疗时靶区大小、计划设计等的设置便显得尤为关键。本文就常规分割放疗联合免疫治疗可行性和靶区优化策略的理论与设想进行阐述。

  • 标签: 靶区优化 肿瘤/放射疗法 肿瘤/免疫疗法
  • 简介:摘要放疗通过免疫和非免疫途径杀灭肿瘤细胞。根据吸收剂量的高低,放疗的免疫激活作用包括肿瘤微环境激活效应、免疫激活效应和免疫(次)消融效应等。放疗可以提高免疫治疗的疗效,免疫治疗也可以放大放疗对宿主免疫的激活作用。放疗剂量分割模式对免疫诱导效应的发生具有重要影响。立体定向放疗在激活干扰素效应、诱导远隔效应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8 Gy×3次的分割方案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立体定向放疗方案。针对转移性肿瘤,一些新的放疗模式得以探索,如混合照射、单一病灶照射和多位点照射等,以充分发挥免疫诱导效应,改善放疗与免疫治疗的协同效应。本综述围绕放疗免疫效应最新进展,介绍立体定向放疗新模式,以期为临床工作中改善免疫联合放疗的疗效提供参考。

  • 标签: 放射疗法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免疫疗法 远隔效应 肿瘤微环境
  • 简介:摘要放射性脑损伤是头颈部肿瘤放疗后产生的神经系统损伤,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的假说中提示免疫细胞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中枢神经系统中小胶质细胞过度激活及外周免疫细胞迁移入脑协同促进放射性脑损伤的发生发展。本文就放射性脑损伤中所涉及免疫相关机制方面做一综述。

  • 标签: 放射性脑损伤 小胶质细胞 中性粒细胞 巨噬细胞 T细胞
  • 简介:摘要目前肿瘤治疗进入了免疫治疗时代。但近年来发现,胸部放疗后应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起到协同抗肿瘤作用的同时,也会引发放射唤醒性肺炎(RRP)。RRP是一种少见的免疫相关不良反应,严重者甚至导致患者死亡。研究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引起RRP的相关机制以及影响因素,对加强RRP的认知管理以及降低RRP发生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免疫疗法 放射疗法 肺炎 辐射性肺炎
  • 简介:摘要目前的很多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都在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抑制剂与放疗、免疫治疗相结合的作用机制、联合方案、治疗疗效和不良反应等,现有研究证实抗VEGF治疗可以提高放疗对肿瘤的控制,但怎样在疗效最大化、伤害最小化的基础上将这3种治疗手段合理运用,仍有待进一步探索。本文将对抗VEGF治疗与放疗、免疫治疗联合抗肿瘤的相关机制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抑制剂 肿瘤/靶向疗法 肿瘤/放射疗法 肿瘤/免疫疗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放射导致小鼠舌组织中增殖细胞和味觉细胞损伤与放射模式的关系。方法对成年C57/bl小鼠头颈部分别进行1、2、3次8 Gy放射,分别在照后第2、4、7、14天处死;取舌轮廓乳头组织,4 μm厚度冷冻切片,使用不同特异标记分子行免疫组化法标记舌上皮细胞。观察小鼠受照后的增殖细胞、Ⅱ型味觉细胞数量在不同放射模式下不同时间的变化情况,探讨不同放射剂量模式对味觉细胞的影响。结果增殖细胞数量在照射后第2天明显下降,第4天迅速回升至正常水平,与剂量模式无关。Ⅱ型味觉细胞数量在8 Gy 1次照射后第2天出现低谷,8 Gy 2次、8 Gy 3次照射后第4天降至最低,第7天缓慢回升。结论放射可使增殖细胞先降后快速恢复正常,可使Ⅱ型味觉细胞损伤后缓慢修复。高剂量放射后由于具有增殖功能的前体细胞的减少,导致味觉功能细胞数量的同步下降,可能是放疗后味觉功能障碍长久不能恢复的原因。

  • 标签: 味觉细胞/放射性损伤 放射模式 小鼠
  • 简介:摘要选择2018年3月至2020年5月在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东风医院手术治疗的251例甲状腺癌患者,按照是否在术中采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快速测定细针穿刺洗脱液中的甲状旁腺激素(PTH)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结果表明,实验组与对照组甲状旁腺误切率分别为0和5.2%(P=0.016);251例患者术后血钙和PTH均低于术前(P=0.000),实验组与对照组术后血钙和PTH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甲状腺全切除术的患者中,实验组与对照组术后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发生率分别为13.0%和15.5%(χ2=0.159,P=0.69),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发生率分别为0和2.8%(P=0.32)。在甲状腺癌术中采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快速测定细针穿刺洗脱液中的PTH可以更好地识别甲状旁腺,减少甲状旁腺误切,但仅仅依靠此技术尚不能完全避免术后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及低钙血症的发生。

  • 标签:
  • 简介:摘要针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目前的主要治疗手段是手术、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多种疗法的结合。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BRT)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基于SBRT的免疫调节效应,SBRT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可应用于各期别NSCLC。SBRT联合ICI治疗模式需不断探索以发挥最佳的放射免疫协同作用。

  • 标签: 癌,非小细胞肺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 简介:摘要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治疗已被纳入转移性肾癌的治疗指南中,但其存在反应率低的问题,局部疗法以及多学科联合疗法在转移性肾癌中越来越受到关注。由于立体定向消融放射治疗(SABR)能够有效提高肾癌的放疗反应率及刺激全身免疫反应,其联合ICI治疗转移性肾癌的临床实践与研究近年来不断涌现,但目前对此治疗方案还存在一定争议。本文通过对SABR联合ICI治疗转移性肾癌的临床实践资料进行归纳,探讨SABR联合ICI治疗转移性肾癌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总结治疗方案设计要点,为临床治疗及未来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肾肿瘤 立体定向消融放射治疗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肺癌患者胸部定位CT图像进行筛选与放射性肺炎发生相关的放射组学特征,构建机器学习模型,探讨放射组学在预测放射性肺炎发生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行根治性调强放疗的Ⅲ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86例,通过随访影像学资料及临床信息将其进行放射性肺炎分级,并收集其定位CT图像。将全肺作为感兴趣体积进行放射组学特征的提取,分析与发生放射性肺炎有关的放射组学特征及临床、剂量学特征。利用支持向量机进行模型构建,通过五折验证方式检测模型预测性能。结果提取出放射组学特征1029个,通过方差分析及LASSO方法共得到与发生放射性肺炎有关的放射组学特征5个。单纯利用放射组学特征构建模型的测试集曲线下面积(AUC)=0.67,利用放射组学特征结合临床、剂量参数构建模型的测试集AUC=0.71。结论在通过利用Ⅲ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定位CT图像进行构建的放射组学模型有预测放射性肺炎发生的潜能,加入临床及剂量参数后可进一步提高预测效能。

  • 标签: 肺肿瘤/放射治疗 放射组学 放射性肺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靶向整合素αvβ3的放射性核素靶向治疗(TRT)联合基于程序性死亡受体蛋白配体1(PD-L1)的免疫治疗的抗肿瘤疗效及其潜在机制。方法制备可特异性靶向整合素αvβ3的分子探针177Lu-伊文思蓝(EB)-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RGD),并测定放射性比活度与放化纯。建立结肠癌MC38荷瘤鼠模型,进行生物分布及microSPECT显像研究。通过监测小鼠肿瘤体积和体质量变化来评估疗效与安全性(各组n=9);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A组(对照组;生理盐水治疗)、B组(177Lu-EB-RGD单药治疗,18.5 MBq)、C组(PD-L1抗体单药治疗,10 mg/kg)和D组(联合治疗,18.5 MBq 177Lu-EB-RGD与10 mg/kg PD-L1)荷瘤鼠经治疗后肿瘤微环境(PD-L1+免疫细胞、CD8+T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的改变(各组n=3)。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两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数据。结果177Lu-EB-RGD放射性比活度为(55.85±14.00) GBq/μmol,放化纯大于95%。MicroSPECT显像中,177Lu-EB-RGD在荷瘤鼠肿瘤中清晰可见,且摄取率高、滞留时间长,注射后24 h肿瘤/肌肉比值达14.87±0.88,而在正常组织摄取及滞留较少;生物分布结果显示,注射后4 h 177Lu-EB-RGD较177Lu-RGD表现出明显增高的肿瘤摄取[(12.00±1.60)和(3.69±0.37)每克组织百分注射剂量率(%ID/g);t=8.63,P<0.01]。在治疗开始后第6天,A~D各组小鼠肿瘤体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32,P=0.03),在监测时间内,D组平均肿瘤体积最小,治疗效果最好,7/9的荷瘤鼠表现为完全缓解,且未出现肿瘤复发。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TRT可导致肿瘤微环境中PD-L1表达上调,B组与A组PD-L1+免疫细胞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D45+/PD-L1: 2.34%与0.95%,CD11b+/PD-L1:2.41%与0.66%;t值:11.17和8.70,均P<0.01),而免疫治疗及联合治疗使C、D组微环境中的CD8+T细胞浸润较A组急剧增加(2.07%与0.26%,2.71%与0.26%;t值:4.10和6.03,均P<0.05)。结论TRT联合免疫治疗可协同增强抗肿瘤疗效,有望应用于可接受TRT的转移性肿瘤患者的治疗。

  • 标签: 结肠肿瘤 伊文思蓝 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 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 小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miR-125b对宫颈癌细胞放射敏感性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下游机制研究。方法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RT-qPCR)检测宫颈癌组织和细胞中miR-125b和Foxp3的表达量。HeLa细胞进行梯度剂量X射线(0、2、4、6 Gy)照射后,RT-qPCR检测HeLa细胞中miR-125b和Foxp3的表达量。下调miR-125b表达,经6 Gy X射线照射,MTT试验检测HeLa细胞增殖能力,Western blot检测Bax和Bcl-2蛋白表达量。通过Targetscan和双荧光素报告基因实验检测miR-125b与Foxp3的靶向关系。下调Foxp3表达,经6 Gy X射线照射,MTT试验检测HeLa细胞增殖能力,Western blot检测Bax和Bcl-2蛋白表达量。检测miR-125b通过Foxp3对HeLa细胞放射敏感性的影响。下调Foxp3后通过ELISA检测细胞上清液中IL-10和TGF-β的含量。结果宫颈癌组织和细胞中miR-125b的表达量显著降低,Foxp3表达量显著升高,miR-125b的表达量随着X射线放射剂量增加而升高,Foxp3表达量随着X射线放射剂量增加而降低。6 Gy X射线照射HeLa细胞后,下调miR-125b提高细胞增殖能力,使Bax表达量明显降低,Bcl-2表达量明显升高。miR-125b靶向Foxp3且负调控Foxp3表达。6 Gy X射线照射细胞后,下调Foxp3可显著降低HeLa细胞增殖能力,使Bax表达量明显升高,Bcl-2表达量明显降低。过表达miR-125b能够通过Foxp3增强HeLa细胞的放射敏感性。6 Gy X射线照射细胞后,下调Foxp3降低了细胞中IL-10和TGF-β的表达。结论上调miR-125b通过靶向和负调控Foxp3,从而增强宫颈癌细胞的放射敏感性,且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Foxp3使细胞中IL-10和TGF-β的表达减少有关。

  • 标签: miR-125b Foxp3 宫颈癌 放射敏感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该篇继续教育对PET用放射性金属核素进行概述,介绍了基于其制备的放射性示踪剂的应用,重点阐述最常用的PET放射性金属核素68Ga、89Zr和64Cu及其优缺点。

  • 标签: 68Ga 89Zr 64Cu PET放射性金属核素 诊疗一体化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某三甲综合医院X线放射检查中陪检者穿戴防护用品的情况,为降低陪检者的受照剂量提供技术依据和解决方案。方法于2019年11月,选择2018年6月1日至2019年6月30日某三甲综合医院放射放射检查(X线和CT检查)过程中在检查机房内陪护的陪检者6 535人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是否被提醒及指导分为未被提醒组(A组)2 126人次,被提醒穿戴组(B组)2 181人次,被提醒并指导穿戴组(C组)2 228人次,对防护用品穿戴情况(是否穿戴、穿戴是否完整)和不穿戴原因进行研究分析。结果A、B、C组陪检者防护用品的穿戴率分别为35.00%(744/2 126)、85.19%(1 858/2 181)、91.02%(2 028/2 228);完整穿戴率分别为15.00%(319/2 126)、54.79%(1 195/2 181)、88.00% (1 960/2 2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 969.06,P<0.01)。急诊、门诊、住院患者陪检者放射防护用品不规范穿戴的分别占47.39%(1 450/3 060)、28.63%(876/3 060)、23.99%(734/3 060)。拒绝穿戴防护用品的陪检者523人次,原因主要为担心患者病情情绪激动(33.8%,177/523)、病人病情紧急来不及穿戴(32.5%,170/523)。结论放射工作人员的干预可以有效提高陪检者放射防护用品正确穿戴率,可减少陪检人群放射照射量。

  • 标签: 放射诊疗 医疗照射 放射防护
  • 简介:摘要2018版美国放射学院、儿科放射学会和骨骼放射学会发布了定量CT(QCT)扫描的应用指南,内容包括QCT应用的适应证及禁忌证、操作人员的资格及职责、检查和报告的规范、辐射安全、设备的质量控制等。该指南对我国QCT在骨密度测量和骨质疏松症的预防、诊疗及监测工作中的应用具有指导性意义。本文对QCT应用的适应证及禁忌证、检查和报告的规范、在肌肉减少症中的应用、设备的质量控制等内容进行解读。

  • 标签: 骨质疏松 定量CT 指南
  • 简介:摘要自身免疫性肝病是一类异常免疫攻击肝细胞和/或胆管上皮细胞引起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包括自身免疫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免疫球蛋白G4相关硬化性胆管炎,以及上述任意两者间同时存在的重叠综合征。目前自身免疫性肝病的药物治疗主要以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等免疫调节治疗。以抗CD20单克隆抗体针对B淋巴细胞敲除治疗目前在免疫球蛋白G4-SC及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治疗也取得改善效果。目前已有若干免疫细胞输注、免疫因子靶向药物的临床试验已进行或正在开展中。

  • 标签: 自身免疫性肝病 利妥昔单抗 调节性T细胞
  • 简介:摘要随着对肿瘤热疗和肿瘤免疫微环境(TIME)的深入研究,近年来热疗对TIME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重视。本文就目前国内外研究进展,对热疗与TIME中几类主要免疫细胞和免疫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作一综述。全面而透彻的了解热疗对TIME的调控作用,有助于为肿瘤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 标签: 肿瘤/热疗法 肿瘤免疫微环境 免疫细胞 细胞因子 热休克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