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9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弓形虫脉络膜视网膜炎患者中存在的外层视网膜光感受器分离首次以杆体锥体分离(BALAD)来命名,表现为光学相关断层扫描(OCT)上光感受器内节在肌样体水平上分离,形成独特的视网膜囊腔。随后许多研究相继报道了不同疾病中存在的BALAD。外层视网膜中,光感受器内节的肌样体区结构相对薄弱,当促进光感受器外节附着在视网膜色素上皮(RPE)上的外向力超过光感受器内节肌样体的抗拉伸强度时,肌样体带分裂,形成BALAD。BALAD具有其独特的多模态影像特征,识别BALAD可以为临床诊断、鉴别以及治疗眼部疾病提供新的思路。本文就BALAD命名的发展过程、解剖结构特征、病理生理机制、多模态影像特征等方面进行综述。

  • 标签: 视锥细胞 视杆细胞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视网膜脱离 杆体锥体分离
  • 简介:摘要睫状体分离经典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激光、手术等,其中出现最早、使用最多的是睫状体缝合术。单纯睫状体分离可采用直接或间接睫状体缝合。但睫状体分离常伴有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晶状体不全脱位、外伤性白内障等合并症,这些情况无法通过睫状体缝合术一次解决。因此,选择合适的联合手术方式对有合并症的睫状体分离的治疗十分重要,如合并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时可结合玻璃体切除、冷凝治疗、气体填塞及巩膜扣带术;合并晶状体不全脱位时可采用囊袋张力环或改良囊袋张力环囊袋内植入和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等。治疗睫状体分离的联合手术应根据具体情况择优选择。(国际眼科纵览,2020, 44: 176-181)

  • 标签: 睫状体分离 直接睫状体缝合术 囊袋张力环
  • 简介:摘要腹直肌分离常见于产后女性及肥胖人群,严重者可影响腹壁肌群功能,进而引起一系列生理功能障碍,临床主要表现为腹部膨隆、腰背部不适等。目前关于腹直肌分离的诊断与治疗,尤其是手术指征等方面研究较少,且尚无统一结论。笔者综合分析国内外研究进展,探讨腹直肌分离的病因、诊断与治疗方法及手术指征等相关内容,旨在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 标签: 腹直肌 分离 病因 诊断方法 治疗方法 手术指征
  • 简介:摘要二尖瓣环分离(MAD)是一种二尖瓣环的结构异常,表现为二尖瓣后叶附着点从左心室后侧壁顶部移位至左心房。MAD可导致心脏结构和功能异常,并与室性心律失常和心脏性猝死密切相关。该文就MAD的研究现状做一概述,以期提高临床对该病的认识。

  • 标签: 二尖瓣脱垂 二尖瓣环分离 室性心律失常 心脏性猝死
  • 简介:摘要菌株资源化工程属微生物领域的基础建设,西方发达国家在19世纪末率先建立了经典的微生物资源化方法,不断完善的保藏体系、物种注释技术以及全球共享机制,实现了生物资源的扩充和储备。丰富的模式菌株、标准菌株及生产菌株保持了科学研究、生物经济(如抗菌药物、疫苗、检测试剂研发及标准制定等)及国家安全上的优势。但我国对其战略性认识不足,从顶层设计到资金投入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这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相称。本文借鉴世界微生物菌种保藏联合会和世界生物数据中心(隶属WFCC)的做法,以临床新种/株收集为目的,对分离株鉴定、保存及上传体系建设提出建议。

  • 标签: 临床分离株 保藏 资源化措施
  • 简介:摘要创伤性脊柱骨盆分离是创伤所致骨盆和脊柱解剖学上的完全分离,特点为骶骨两侧纵行骨折线伴横形骨折,为多平面不稳定骨折,多见于高能暴力损伤,合并伤多,骶神经损伤发生率高,处理不当易导致骨折再移位、疼痛性畸形愈合、继发性神经损伤、功能障碍等不良后果。创伤性脊柱骨盆分离手术治疗的难点在于骨折复位与固定方式,其中骨折复位方式是采用切开复位还是闭合微创复位、内固定采用单纯骶髂螺钉或钢板或髂腰固定或三角固定,以及骶神经损伤是否需直接减压处理仍存在争议。随着对脊柱骨盆分离损伤认识的提高及闭合微创复位技术的临床应用,微创骶髂螺钉、髂腰固定、三角固定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治疗中,术后伤口并发症明显降低,患者功能预后良好,骨折复位后损伤的骶神经间接减压有助于神经功能恢复,但对骨折移位大伴骶管狭窄、骨折断端或游离骨块卡压神经时需行椎板切除直接减压手术。

  • 标签:
  • 简介:摘要双相障碍与其他精神障碍共病率高,而分离障碍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二者共病时易误诊。本文回顾性分析1例双相障碍与分离障碍共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

  • 标签: 双相障碍 分离障碍 共病
  • 简介:摘要脂肪基质血管片段(SVF)是脂肪组织经分解并去掉上清后得到的底层细胞团,SVF含有多种细胞群,包括脂肪来源干细胞(ADSC),内皮祖细胞,免疫细胞,平滑肌细胞,周细胞和其他基质成分。SVF在临床中有诸多应用研究,如脂肪移植,糖尿病,促进组织再生血管化等。脂肪组织的分离方法决定了SVF的数量和质量,本文对目前SVF分离技术进行综述。

  • 标签: 脂肪基质 血管 分离 进展
  • 简介:摘要外泌体是由活细胞主动分泌的一种纳米级囊泡,内含蛋白质、核酸等生物活性物质,参与细胞间通讯,在肿瘤微环境调节、免疫识别、炎症反应等众多生理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作为一种运输载体,外泌体广泛存在于生物流体中,但由于其粒径小、内含物丰度低,能否获得高质量的外泌体成为后续研究成败的关键。虽然外泌体分离、纯化和鉴定方法日趋发展,但仍未达到成熟水平。本文就外泌体分离和纯化方法的研究进行综述,并比较不同方法的优缺点、适用范围及应用前景,以期为外泌体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外泌体 分离 离心 沉淀 超滤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分离手术治疗老年脊柱骨转移瘤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第九六〇医院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间所有接受分离手术的老年脊柱骨转移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性别、年龄、肿瘤类型、累及部位、脊柱稳定性评分(SINS)、硬膜外脊髓压迫分级(ESCC分级)、神经功能评价(Frankel分级)、肿瘤处理方式、内固定方式、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前合并内科疾病、围手术期并发症分别进行统计,分析其临床特征。结果33例老年脊柱骨转移瘤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男14例(42.4%),女19例(57.6%),男女比例为0.74∶1。发病年龄为60~75岁,平均年龄65.2岁,Frankel神经功能分级包括:A级2例,B级1例,C级2例,D级19例,E级9例。SINS平均得分为11.6分,最低分8分,最高分16分。ESCC分级,1b2例,1c2例,2级13例,3级16例。术前合并内科疾病患者17例,无内科疾病患者16例,7例患者在椎体肿瘤刮除后行直视下骨水泥填塞,另外26例患者均单纯行肿瘤刮除。所有患者均行椎弓根螺钉固定,平均使用螺钉数为7.2(4~9)个。中位出血量600(150~2500)ml。中位手术时间168(94~277)min。3例患者出现了围手术期并发症。29例(87.9%)患者获得术后症状改善。结论存在硬膜外压迫的老年脊柱骨转移瘤患者,在做好围手术期准备后,采用分离手术能够在控制创伤的同时获得良好的症状改善。

  • 标签: 脊柱 骨转移瘤 老年人 分离手术
  • 简介:摘要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 novel coronavirus,2019-nCoV)是新近分离鉴定的第7种可以感染人类的冠状病毒,已确认为目前正在暴发流行的COVID-19的病原体。2019-nCoV可在COVID-19患者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鼻咽拭子、血液等样本中检出,细胞分离培养相对容易。鉴于病毒分离培养和病原学鉴定对病毒复制增殖、致病性、免疫、检测诊断和特异防治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此文就2019-nCoV分离、病原学鉴定以及根据宏基因组测序的反向病原学研究现状与进展做一综述。

  • 标签: 2019新型冠状病毒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宏基因组测序 病毒分离 鉴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体重指数(BMI)分组的供体胰腺胰岛产量和功能差异。方法纳入研究的93例胰腺均来自器官捐献者,根据亚洲人肥胖等级分组标准,将供体分为3组,分别为正常组(BMI:18.50~22.99 kg/m2)、超重组(BMI: 23.00~24.99 kg/m2)和肥胖组(BMI≥25.00 kg/m2)。利用Ricordi方法消化胰岛,连续密度梯度法纯化胰岛,检测胰岛分离效率、胰岛活性,葡萄糖刺激胰岛素分泌试验(GSIS)检测胰岛素分泌能力。结果胰岛分离产量(IEQ)在肥胖组(BMI≥25.00 kg/m2)更高(F=3.05,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供体BMI水平与胰岛功能呈正相关性(r=0.37,P=0.01)。结论当供体BMI在一定范围内时,供体BMI水平越高,所得胰岛产量越高,且功能更好。

  • 标签: 体重指数 胰岛分离 产量 胰岛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产后女性腹直肌分离现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20年6-10月在深圳市龙岗区妇幼保健院进行产后体检的3 368例产后女性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一般资料、腹直肌分离、盆腔脏器脱垂等情况进行横断面调查研究。结果产后女性腹直肌分离发生率为60.7%(2 045/3 368);<30岁、≥30岁[56.8%[(856/1 507)与63.9%(1 189/1 861),χ2=17.54],孕期体质量增长<16 kg、≥16 kg[59.1%(1 351/2 285)与64.1%(694/1 083),χ2=7.57],顺产、剖宫产[55.7%(1 262/2 266)与71.7%(790/1 102),χ2=77.87],妊娠1、2、≥3次[53.9%(645/1 196)、62.1%(702/1 131)与 67.1%(698/1 041),χ2=41.48],生产1、2、≥3次[53.9%(877/1 628)、67.0%(1 016/1 517)与 68.2%(151/ 223),χ2=62.09],有无巨大儿史[68.7%(160/233)与 60.1%(1 885/3 135),χ2=6.64],有无阴道前壁脱垂[75.2%(1 559/2 072)与37.5%(486/1 296),χ2=476.15]腹直肌分离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妊娠≥3次(OR=1.572,95%CI:1.271~1.945)、剖宫产(OR=2.440,95%CI:2.050~2.905)、巨大儿史(OR=1.660,95%CI:1.213~2.273)、阴道前壁脱垂(OR=7.324,95%CI:6.083~8.819)均为腹直肌分离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产后女性腹直肌分离发生率较高;妊娠≥3次、剖宫产、巨大儿史、阴道前壁脱垂在产后腹直肌分离的发生中起到重要作用。

  • 标签: 腹直肌分离 产后女性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青海省流行风疹病毒(Rubella virus,RV)基因型及基因特征。方法2010年和2019年分别采集2个市州疑似风疹病例的咽拭子标本,经核酸检测和病毒分离后,扩增并测定阳性病毒分离株基因分型靶基因序列,即E1基因的739个核苷酸片段,然后与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推荐的13个基因型的32株参考株序列进行比对以确定基因型别,同时与我国其他省份流行RV株序列进行基因亲缘性关系分析。结果本研究分离获得4株RV病毒株,经基因亲缘性关系分析显示,这些病毒株分属于1E-Cluster A基因亚型和2B-Cluster C基因亚型,与我国同期其他省份RV流行趋势基本一致。青海省4株病毒株在氨基酸水平高度保守,但也存在地区特异性的突变位点。结论本研究为青海省风疹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了一定的实验室数据。

  • 标签: 青海省 风疹病毒 1E基因型 2B基因型
  • 简介:摘要文章介绍了烯烃分离装置在正常运行期间存在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对问题如何处理提出了优化调整合理建议。

  • 标签: 长周期 进料波动 换热器内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质谱(MALDI-TOF MS)在临床分离的丝状真菌快速鉴定中的应用。方法收集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经形态学鉴定为丝状真菌的菌株,分别采用双甲酸夹心法和甲酸乙腈萃取法提取真菌蛋白并行MALDI-TOF MS鉴定,并与聚合酶链反应(PCR)内转录间隔区(ITS)基因序列测定结果比较;分析丝状真菌菌种分布和标本来源。结果共收集临床分离的丝状真菌90株,其中曲霉菌属70株(77.78%),青霉菌属6株(6.67%),链格孢霉5株(5.56%),镰刀菌属4株(4.44%),赛多孢菌2株(2.22%),米根霉、根毛霉和哈茨木霉各1株(1.11%);其中曲霉菌以烟曲霉47株(52.22%)、黄曲霉13株(14.44%)和黑曲霉4株(4.44%)为主。标本主要来源于呼吸道标本(90.0%)(包括痰标本和肺泡灌洗液),其次为角膜和耳道分泌物(3.33%),痰标本中分离率最多的为曲霉菌(59株、65.56%)。MALDI-TOF MS鉴定到种水平82株,与基因测序结果一致率为91.11%(82/90),鉴定准确率显著高于形态学鉴定结果(68.89%,62/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2.02、P = 0.01);质谱鉴定丝状真菌中的曲霉菌、镰刀菌、赛多孢菌和链格孢霉时准确率高(98.57%~100%);双甲酸夹心法和甲酸乙腈萃取法前处理的质谱鉴定丝状真菌到种水平的比率分别为91.11%(82/90)和90.00%(81/90),鉴定曲霉菌种水平分别为98.57%(69/70)和97.14%(68/70),但鉴定准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34、P = 0.95);两种前处理方法均可100%鉴定烟曲霉、黄曲霉、赛多孢菌和链格孢霉到种水平,其中89.36%(42/47)烟曲霉和76.92%(10/13)黄曲霉鉴定得分≥ 2.0分。结论MALDI-TOF MS技术鉴定丝状真菌快速准确,双甲酸夹心法前处理操作更简便,适合实验室常规检测,可用于实验室常规鉴定曲霉菌等常见丝状真菌。

  • 标签: 丝状真菌 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 鉴定 双甲酸夹心 甲酸乙腈萃取
  • 简介:摘要目的依据《住院新生儿母乳喂养循证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调查国内75所医院母婴分离后母乳喂养情况。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对75所医院进行问卷发放;对比母婴分离后母乳喂养的施实施现况。结果医院在解读《指南》方面执行率较低,但综合医院对《指南》的解读学习情况较专科医院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5.616,P<0.05);母婴分离后母乳喂养率较低,喂养率≥75%的单位仅占18.7%(14/75);在提供母乳采集相关支持、袋鼠式护理和专业专职人员进行母婴分离母乳喂养指导方面,专科医院较综合医院开展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9.450、10.516、6.436,P<0.05);在质量管理方面,专科医院中62.1%(18/29)有多学科合作团队促进母婴分离母乳喂养,综合医院仅34.8%(16/46)有多学科协作团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7.254,P<0.05)。结论我国《指南》多参照国外相关标准,由于国内各地区经济及政策差异较大,落实存在一定困难,为提高母婴分离母乳喂养成功率,我国应建立符合国情的国家标准,以利于各级医院参照执行。

  • 标签: 母婴分离 母乳喂养 喂养技术 问卷调查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并评估同步分离卵巢内不同发育阶段卵泡的方法——酶消化后滤网过滤法。方法运用混合有胶原酶Ⅰ和脱氧核糖核酸酶Ⅰ的消化酶来消化小鼠卵巢预切组织,然后依次通过不同孔径(100 μm、40 μm、20 μm)的滤网以实现不同发育阶段卵泡同步分离的目的,将翻转冲洗100 μm滤网得到的卵泡记为A组(>100 μm),翻转冲洗40 μm滤网得到的卵泡记为B组(40~100 μm),翻转冲洗20 μm滤网得到的卵泡记为C组(20~40 μm)。评估并比较经不同孔径滤网筛选获得的卵泡群的数量、大小、形态、活力和发育潜能。结果数量上,C组获得的卵泡数目最多,A组次之,B组最少;形态上,C组卵泡基底膜完整率高于A组和B组(P<0.001,P<0.001)。活力上,A组卵泡的存活率70.59%(120/170)高于B组51.79%(58/112)和C组35.90%(28/78)(P=0.001 6,P<0.001)。发育潜能上,经过96 h体外培养,A组卵泡直径由(113.64±9.57) μm增长至(150.95±45.90) μm(P=0.002 4),B组卵泡直径由(88.12±9.12) μm增长至(120.61±18.00) μm (P<0.001),C 组卵泡在培养第24 h内出现单层颗粒细胞贴壁,卵母细胞与颗粒细胞之间失去连接结构,卵母细胞完全裸露,未能培养成功。结论酶消化后多重滤网过滤法能快速有效获得大量形态完整、有活力和发育潜能良好的卵泡,且能达到不同发育阶段卵泡同步分离的目的。

  • 标签: 小鼠 卵泡 过滤 活力 体外培养 同步分离
  • 简介:摘要外泌体是直径40~160 nm的细胞外囊泡,含有DNA、RNA、蛋白、脂类等丰富的生物学信息,参与多种病理生理学过程。近年来研究发现,外泌体存在于机体多种体液中,其作为疾病生物标志物具有巨大潜力。尿液外泌体由于收集的无创性、来源细胞的多样性、稳定性等特点,在疾病诊断中显示出重要的应用价值。因此,开发适用于临床的高效、新型外泌体分离技术近年来也日益受到关注。目前对于外泌体的提取尚缺乏标准化的方法,本文综述了传统及新型的外泌体分离提取方法及尿外泌体组学和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 标签: 尿 外泌体 胞外囊泡 提取方法 生物标志物 蛋白质组学 转录组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部超声检查对产后腹直肌分离(DRA)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于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进行产检并最终分娩的产妇300例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指测法和腹部高频超声进行DRA程度检测,统计DRA发生情况,分析腹部超声与指测法对于DRA的诊断效能差异,比较DRA产妇与非DRA产妇不同时期不同位置腹直肌间隔距离超声检测数值差异。结果全部产妇中DRA总体发生率为57.67%(173/300);经产妇DRA发生率[73.38%(102/139)]显著高于初产妇[44.10%(71/160)](χ2=26.20,P < 0.001);剖宫产分娩产妇DRA发生率[68.52%(74/108)]显著高于经阴道分娩产妇[51.56%(99/192)](χ2=8.14,P=0.004)。腹部超声检查对于DRA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99.42%、98.42%、99.00%)均显著高于指测法检测(80.35%、85.04%、82.33%)(χ2=34.61、15.00、49.23,均P < 0.001)。DRA产妇孕36周和产后2周不同位置腹直肌间隔距离均显著小于非DRA产妇(t=5.17~7.46,均P < 0.001)。结论腹部超声检查对于产后DRA的早期诊断和康复治疗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腹直肌 超声检查 分娩 剖宫产术 早期诊断 敏感性与特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