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波处理肝癌切除断面对患者术后肝功能恢复和术后肿瘤复发和生存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86例肝癌行肝切除肿瘤切缘<1 cm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2例患者在肝切除创面常规处理后加用微波烧灼(微波组),另44例肝切除断面仅常规处理(常规组)。应用SPSS 18.0软件进行分析,两组术中术后各相关指标用(±s)表示,采用独立t检验;并发症发生率采用四格表χ2检验;生存曲线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组间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患者术中平均失血量,输红细胞的量,肿瘤是否有包膜,侵犯血管的情况,手术方式,术后肝功能恢复以及术后并发症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05);微波组与常规组患者1、3和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8.0%、61.4%、23.9%和86.1%、45.9%、19.2% (χ2=1.27, P=0.26);微波组与常规组患者1、3和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68.4%、35.6%、18.5%和50.4%、22.4%、7.6% (χ2=5.13, P=0.02);微波组与常规组术后6个月、1年和3年累积复发率分别为6.2%、28.1%、56.2和11.4%、34.6%、83.3% (χ2=4.14, P=0.04)。结论肝癌术中应用微波处理<1 cm的肿瘤切缘不影响术后肝功能恢复,可以降低术后肿瘤复发率及提高患者无瘤生存率等方面有积极的临床意义,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癌,肝细胞 肝切除术 微波 消融技术 复发
  • 简介:摘要在单馈点背腔环形缝隙天线阵中,对单环进行了研究复现,并对双环进行了理论分析和探讨,以此分析环数的增加对天线功率和增益的影响,并验证了分析多环的一种简便算法。在数学建模部分,应用矩量法计算出了口径场分布和方向图,并推导出了增益。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相变氟碳纳米材料的研究机制并评估其增效微波消融(MWA)疗效的作用。方法制备以聚乳酸-羟基乙酸(PLGA)为外壳,配比全氟化碳(PFC)为核心的相变纳米液滴(PTN),探究一种基于热致相变的相变机制——微波致液滴汽化(MWDV)。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动态光散射仪、体外溶血实验及CCK-8实验监测PTN的基本理化性质及生物学特性。构建体外凝胶孔洞模型监测PTN的相变;通过活死荧光实验、流式分析及细胞活性实验评估MWDV介导后相变PTN增效微波消融疗效的作用。结果当全氟戊烷和全氟己烷按3∶2配比构成全氟化碳核心时,PTN的相变温度恰为微波消融的边界温度(60 ℃)。进一步体外和细胞实验发现,该配比PTN不仅具备较好的稳定性和生物安全性,而且能够在MWDV介导下发生相变,增强二维超声成像和提高微波消融疗效。结论MWDV可以作为氟碳纳米材料的一种相变机制,其为肿瘤消融治疗提供了新的增效策略。

  • 标签: 微波消融 全氟化碳 液滴汽化 纳米液滴
  • 简介:摘要脊柱是恶性肿瘤最常见的骨转移部位。近年来,微波消融技术已逐渐应用于脊柱转移瘤的治疗并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但是在微波消融治疗脊柱转移瘤的临床应用方面仍存在一些争议,包括适应证的选择、消融的功率、消融时间以及温度的控制等。为规范治疗、提高疗效、降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发生率,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微创治疗专业委员会骨与软组织肿瘤学组和中华骨科杂志编辑部组织骨与软组织肿瘤及介入领域的方法学专家制订本临床治疗指南。本指南采用推荐意见分级的评估、制订及评价(Grading of Recommendations Assessment,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GRADE)方法和卫生实践指南报告标准(Reporting Items for Practice Guidelines in healthcare, RIGHT)遴选出我国骨科、肿瘤科和介入科医生最为关注的15个临床问题,最终形成15条循证医学推荐意见,旨在提高微波消融在脊柱转移瘤治疗的规范化与科学性。

  • 标签:
  • 简介:摘要大容量微波通信技术的出现进一步满足了当前信息传递的需求,本文在总结大容量微波通信技术优点的基础上,对其技术实现以及未来发展问题进行了详细研究,希望能对相关人员工作有所帮助。

  • 标签: 大容量 微波通信 SDH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微波和黄金微针治疗腋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18年5月至2019年3月在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皮肤科门诊收集不同程度的腋臭患者116例,分别用miraDry微波仪(56例)和黄金微针(60例)治疗,术后随访12个月,观察临床疗效、并发症和复发率。结果经12个月随访,微波组有效率为94.64%(53例),复发率为5.36%(3例);黄金微针组有效率为93.33%(56例),复发率为6.67%(4例),两组有效率和复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均为0.088,P值均为0.767)。但是,微波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0,黄金微针组为6.67%(2例皮肤烫伤和2例瘢痕形成),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67,P=0.049)。结论黄金微针与微波治疗腋臭临床疗效相当,但微波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 标签: 臭汗症 微波 脉冲射频术 黄金微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在甲状腺结节微波消融治疗前后的评估指导价值。方法选取东部战区总医院淮安医疗区2016年3月至2019年10月行微波热消融治疗的甲状腺结节患者56例(79个结节)为研究对象。于微波消融治疗前行超声造影检查,评估结节大小、数目、血供情况、滋养血管进入的部位并定位,术后即刻造影明确病变区域消融是否彻底及测量消融后体积。分别于术后1、3、6、12个月观察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甲状腺结节治疗后消融区吸收缩小情况。结果术前造影显示,79个甲状腺结节中,42个实性结节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强,其中环形均匀高增强结节33个,不均匀高增强结节9个;24个囊实混合性结节中可见实性成分,造影剂呈均匀高增强者16个,实性成分仅局部高增强者8个;13个囊性结节内可见分隔9个,隔膜上有造影剂显影者3个。微波消融治疗后即刻造影显示,有3个结节周边仍可见造影剂显影,针对3个结节显影区进行消融,确认结节内部无造影剂显影后结束治疗。治疗过程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0%。治疗前,79个结节体积为(7.52±6.74)cm³,术后1、3、6、12个月结节体积分别为(6.06±5.19)cm³、(3.06±2.85)cm³、(1.32±1.23)cm³、(0.59±0.52)cm³,消融前后结节体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6.32,P < 0.001)。结论术前超声造影可明确甲状腺结节血供分布情况及滋养血管走行状况,可指导微波消融进针部位及首要消融区域,提高治疗精准度,减少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术后造影可明确病变区域消融是否彻底,减少病灶的残留,同时减少过度消融。

  • 标签: 甲状腺结节 微波 消融技术 超声检查,多普勒,彩色 造影剂 甲状腺激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皮微波消融(US-PMMA)治疗早期肝癌(HCC)患者生存预后的高危因素,及对术后总生存率(OS)、肿瘤特异性生存率(CSS)和无病生存率(DFS)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介入超声科行US-PMMA治疗的HCC患者1 563例。依据WHO对年龄的界定,以60岁及以上为老年组共733例,60岁以下为青年组共830例。所有病灶均为首次接受US-PMWA。收集患者及病灶基线资料,使用单变量和多变量Cox回归模型及倾向性评分匹配(PSM)分析OS、DFS和CSS基线特征的危险比(HR)。OS、DFS和CSS以Kaplan-Meier曲线表示,用Log-rank检验比较。结果与青年组HCC相比,老年组HCC更易罹患低白蛋白血症、低血红蛋白血症以及较多合并症,但肝硬化发生少、肝功能较好。经PSM后,肿瘤长径(95%CI=1.1~1.4,P<0.001)及数量(95%CI=1.2~1.9,P<0.001)、γ-谷氨酰转移酶(γ-GT)(95%CI=1.0~1.0,P<0.001)和甲胎蛋白(AFP )(HR为1.5,95%CI=1.2~1.8,P<0.001)是OS、CSS和DFS的共同预测因子。年龄(95%CI=1.2~1.8,P<0.001)和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率(NLR)(95%CI=1.0~1.0,P=0.043)是OS和CSS的另外两个预测因子。白蛋白可预测OS,而性别和肝硬化可预测DFS。在随访期间(12~156个月),Log-rank检验表明,所有预测因子均显著影响OS、CSS或DFS(均P<0.01)。其中,多发肿瘤对OS、CSS和DFS的影响最大,与单发病灶患者比较,多发病灶患者12年OS、CSS和DFS分别降低了9.2%、2.5%和4.1%,中位生存期分别缩短12.3个月、25.0个月和11.3个月。结论不同类型早期HCC患者微波消融后预后获益不同。在影响长期生存和疾病进展的众多高危因素中,纠正低蛋白血症和肝功能对改善早期HCC患者US-PMWA后预后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 标签: 经皮微波消融 早期肝癌 回顾性分析
  • 简介:摘要微波消融是一种可有效杀灭肿瘤的特定频率的电磁波。由于其创伤小、操作简便、并发症少,现已广泛地应用于肝细胞癌的治疗上,有时也可与其他手段联合应用,与之匹配的新技术、新应用也成为了肝癌治疗领域的研究热门。

  • 标签: 消融技术 肝细胞癌
  • 简介:摘要目的优化基于微波辅助的快速超薄切片染色的关键参数,建立一种快速超薄切片染色方法。方法使用微波组织处理仪以不同功率及染色时间分别用乙酸双氧铀(uranium acetate,UA)和枸橼酸铅(lead citrate,LC)对细胞超薄切片进行染色,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并拍照细胞超微结构,评价两种染色剂的最佳染色条件,组合UA和LC最佳微波染色条件,获得最佳UA和LC双染色参数。用腺病毒、肠道病毒71型、疱疹病毒和流感病毒感染的细胞样本验证超薄切片快速染色效果。结果微波组织处理仪优选微波辅助超薄切片染色条件分别为功率200 W、UA染色30 s、LC染色20 s;或者功率300 W、UA染色30 s、LC染色30 s。LC浓度1∶6稀释仍可获得满意的染色效果。参数可推广至家用微波炉应用,最佳染色条件为功率320 W,UA染色30 s、LC染色30 s。结论获得了微波辅助的超薄切片染色最佳参数,可应用于细胞、病毒超薄切片的快速染色。

  • 标签: 超薄切片 微波 快速染色 透射电子显微镜
  • 简介:摘要微波技术在现代社会生产中的渗透力度正在不断提升,也对社会发展造成了较为深远的影响。为了促进微波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本文首先对微波技术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分析,并分析了微波技术应用的基本原理,最后从农业、医学以及军事三个方面论述了微波技术的进一步应用。

  • 标签: 微波技术 原理 发展与应用
  • 简介:摘要微波消融治疗四肢骨肿瘤已有三十余年历史。近年来,随着认识水平的提高、微波设备的改进及临床应用的拓展,微波消融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骨肿瘤的治疗。为了更好地规范微波消融技术在四肢骨肿瘤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总结微波消融治疗四肢骨肿瘤的研究成果和临床经验,特制定本临床指南。旨在通过循证医学的方法,从经皮微波消融四肢骨肿瘤和术中微波消融四肢骨肿瘤两个方面,对适应证、术前评估与决策、围手术期处理、并发症等临床问题提供可靠的依据,从而规范治疗流程,提高微波消融四肢骨肿瘤的临床疗效。指南共形成推荐意见22条,第1条至第6条为经皮微波消融治疗四肢骨肿瘤的推荐意见,具体内容包含经皮微波消融四肢骨肿瘤适应证的选择、影像引导技术、麻醉技术、微波消融参数及治疗目标;第7条至第20条为术中使用微波消融治疗四肢骨肿瘤的推荐意见,具体内容包含术中微波消融四肢骨肿瘤适应证的选择、消融原则、消融技术、消融并发症及其他需要关注的问题;第21条至第22条为微波消融设备的选择与应用。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胆囊切除对行肝癌微波消融(microwave ablation,MWA)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72例接受MWA治疗肝癌的患者,分为胆囊切除组(36例)和非胆囊切除组(36例),分析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和无进展生存率(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比较胆囊切除组和非胆囊切除组的预后结果。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分析评估总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率的潜在危险因素以及比较两组之间的预后。结果本研究胆囊切除组纳入36例(50.00%),非胆囊切除组纳入36例(50.00%)。胆囊切除组中位OS为35.55个月(4.20~36.00个月),非胆囊切除组31.19个月(10.80~36.00个月) (P=0.894)。随访结束前,胆囊切除组和非胆囊切除组的死亡率分别为22.22%和22.22%。胆囊切除组1、2、3年累积总生存率分别为91.67%、79.91%、75.71%,非胆囊切除组分别为97.22%、88.72%和73.81%(P=0.97)。胆囊切除组中位PFS为7.67个月(1.68~32.30个月),非胆囊切除组为18.25个月(2.24~33.60个月) (P<0.01)。随访结束时,胆囊切除组和非胆囊切除组肝癌复发率分别为69.44%和91.67%,胆囊切除组1、2、3年累积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36.11%、16.67%、0.00%,非胆囊切除组分别为77.78%、46.89%和0.00%。非胆囊切除组的累积无进展生存率明显高于胆囊切除组(P<0.01)。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数量为3(HR=18.91,95%CI:1.54~232.99,P=0.02)是与OS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胆囊切除术(HR=3.55,95%CI:1.74~7.26,P<0.01),肿瘤数量为2和3(HR=2.21,95%CI:1.10~4.42,P=0.02;HR=3.63,95%CI:1.26~10.45,P=0.02)和AFP≥400 ng/mL(HR=0.43,95%CI:0.19~0.98,P<0.05)是与PFS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肝细胞癌患者在MWA后行胆囊切除术后更易发生肝内复发,这可能与γ-GT水平升高有关,且复发率随时间增加而增加。

  • 标签: 肝癌 微波消融 胆囊切除 预后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微波消融(MWA)和手术切除治疗小肝癌的临床综合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肝胆外科中心2005年2月至2012年8月收治的资料完整的小肝癌患者65例。MWA组30例,手术切除组35例。随访时间自2013年3月至2021年2月。比较两组长期生存率的差异,以及术中平均出血量、平均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功能状态评分(PS评分)、术后平均住院时间等差异。结果MWA组术后1、3、5和10年生存率分别为93.2%、82.5%、55.6%和41.2%,手术切除组分别为97.1%、82.6%、67.2%和48.3%。两组患者生存曲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47)。MWA组围手术期并发症、术中平均出血量、平均手术时间、术后第3天PS评分、术后住院时间优于手术切除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国际巴塞罗那分期(BCLC分期)0~A1期和A2~A4期患者经MWA(P=0.773)和手术切除(P=0.536)的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MWA治疗小肝癌可取得与手术切除类似的近期及远期疗效;同时MWA在术中平均出血量、平均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PS评分、术后平均住院时间方面优于手术切除组患者。

  • 标签: 癌,肝细胞 肝切除术 消融技术 微波
  • 作者: 程实 柯晋 周洁龙 陈旭琼 姚孟宇 傅光涛 杨涛 张余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21
  • 出处:《中华骨科杂志》 2020年第16期
  • 机构: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医学科学院)骨科,广州 510080;南方医科大学第二临床 医学院,广州 510515,南方医科大学第二临床 医学院,广州 510515;南部战区总医院骨科,广州 510010,南部战区总医院骨科,广州 510010,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医学科学院)骨科,广州 510080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皮置钉开放减压术并行微波消融术在脊柱转移瘤治疗中的可行性和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8年9月共20例(26个转移灶)采用经皮置钉开放减压术并行微波消融术进行治疗的脊柱转移瘤患者资料,男13例,女7例;年龄(43.85±18.67)岁(范围:16~79岁)。病变部位:胸椎9例,腰椎11例。肿瘤类型:骨髓瘤2例,白血病1例,肝癌4例,骨肉瘤2例,肺癌5例,肾癌1例,食管癌1例,子宫颈癌1例,肠癌1例,前列腺癌1例,腺样囊性癌1例。术前均行CT扫描或MR检查明确转移灶部位及大小,设计相应微波消融范围。术中经皮微创置入椎弓根螺钉,局部肿瘤减压联合微波消融灭活肿瘤,消融过程中采用测温针分别对消融范围边缘和椎体后壁的温度进行实时监控,并采用冰生理盐水冷循环降温保护重要组织;13例行骨水泥灌注椎体成形术。术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评价疼痛缓解效果;采用Frankel分级和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astern Cooperative Oncology Group,ECOG)评分等评估神经功能及体能状态。结果术中微波消融时间(5.43±2.07)min(范围:3~10 min);微波功率40~60 W。术中出血量(852.50±514.40)ml(范围:100~1 700 ml);手术时间(4.11±0.99)h(范围:2.5~6.0 h)。病灶中心温度控制为70~85 ℃,周围组织温度通过冰盐水控制<43 ℃。20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45±2.01)个月(范围:6~14个月),至末次随访无一例出现局部复发。所有患者术后疼痛均得到明显缓解,术后48 h、1个月、3个月、6个月的VAS评分为(1.55±1.23)分、(2.70±0.87)分、(2.40±1.14)分及(3.05±1.00)分,与术前的(5.95±1.18)分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患者的神经功能及体能状态均明显改善,15例术后6个月Frankel分级至少改善了1个等级,并且8例患者术后6个月ECOG评分均得到显著改善。1例术后出现下肢肌力减退,经对症治疗后1个月内神经功能恢复正常。结论微波消融联合经皮置钉开放减压术能够有效地缓解脊柱转移瘤患者的疼痛,解除脊髓及神经压迫,重建脊柱稳定性,改善患者远期生存质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姑息治疗方法。

  • 标签: 微波 外科手术,微创性 肿瘤转移 姑息疗法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了2015年12月至2018年11月施行胸腔镜辅助微波消融治疗的6例Ⅶ、Ⅷ段膈顶部小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完成胸腔镜下微波消融治疗,无中转开腹手术。5例肿瘤初次达到完全消融,1例肿瘤消融不完全者经补救消融后达到完全消融;1例因合并严重脾功能亢进术后腹腔内渗血,经保守治疗后好转。术后随访时间8~43个月,所有患者局部消融部位病变无进展,3例肝内复发,1例发生胸腰椎转移。我们认为本方法安全可行,是一种治疗Ⅶ、Ⅷ段膈顶部小肝癌较为有效的治疗手段,但需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微波消融技术结合刮除术治疗骨盆转移瘤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9年6月共12例微波消融辅助治疗骨盆转移瘤患者的资料,其中男7例,女5例;年龄为(59.5±10.1)岁(范围:43~79岁)。手术方式选择微波消融、肿瘤刮除、骨水泥填塞,当病变累及骶髂关节面,影响负重弓时加钢板螺钉内固定重建。12例中8例在微波消融后行刮除术、骨水泥填塞加钢板螺钉内固定,4例微波消融后行刮除术、单纯使用骨水泥填塞。术后随访观察指标包括:患者生存率、局部复发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围手术期并发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36条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量表(Short-Form 36,SF-36)以及骨与软组织肿瘤学会(Musculoskeletal Tumor Society,MSTS)评分系统功能评分。记录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3个月VAS评分和SF-36评分,对随访>3个月者进行MSTS功能评分。结果12例随访4~27个月,平均14.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9个月。至末次随访,12例中死亡7例,生存5例,6个月生存率81.8%,1年生存率为40.9%,2年生存率为27.3%;死亡患者生存时间为8.8个月(范围:5~18个月),中位生存时间7个月。随访期间局部复发率8.3%(1/12),术后平均复发时间为4个月。12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01±21)min,术中出血(295±108)ml。12例术前VAS评分中位数为7.5(7,8)分,术后1周VAS评分5(4,5)分,术后3个月5(4,5.75)分,与术前相比患者疼痛明显减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2例术前SF-36评分中位数23(21,24.75)分,术后1周为47(46,54)分,术后3个月为50.5(47,55.25)分,与术前相比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2例术后3个月MSTS评分中位数为20.5(16.25,21.75)分,其中优16.7%(2/12),良50%(6/12),可16.7%(2/12),差16.7%(2/12),总体优良率66.7%(8/12)。结论微波消融结合刮除术治疗骨盆转移瘤可以明显缓解局部疼痛,重建肢体功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是一种可选的骨盆转移瘤治疗方案。

  • 标签: 微波 骨盆 肿瘤转移 刮除术
  • 简介:摘要患儿 女,13岁,因“诊断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4年,乏力1个月”就诊,患儿9岁时因“颈粗、怕热多汗1周”就诊于北京儿童医院内分泌遗传代谢科,经过体格检查、甲状腺激素水平、甲状腺激素抗体、影像学检查等,诊断为格雷夫斯病,先后予甲巯咪唑、丙硫氧嘧啶治疗,3年内复发3次,表现为难治复发性,先后2次行超声引导下甲状腺微波消融术,第2次术后随访9个月,甲状腺功能正常,已停药。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囊性甲状腺结节选择微波消融联合无水乙醇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南京市中医院甲乳外科行超声引导下甲状腺囊性结节(最大径≥2cm)消融术56例患者。按照消融方法不同分为微波消融联合无水乙醇组和微波消融组。其中微波消融联合无水乙醇组36例,微波消融组20例,比较两组治疗后甲状腺结节的体积缩小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甲状腺功能改变情况。采用SPSS 21.0进行统计学分析,以均数±标准差(±s)描述统计量,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微波消融联合无水乙醇组与微波消融组在术后3个月结节体积缩小率为(49.86±6.78)% vs(22.84±1.88)%;术后6个月为(67.57±5.84)% vs(47.25±7.09)%;术后12个月为(75.70±4.51)% vs(71.14±4.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8.89% vs 45.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所有并发症均在2个月内痊愈。两组术前及术后12个月甲状腺功能(T3、T4、FT3、FT4、TSH)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波消融联合无水乙醇对治疗囊性甲状腺结节与单用微波消融治疗相比有更好的临床效果,对缓解患者症状、缩小结节体积等方面有明显优势,且不影响甲状腺功能,临床上可作为治疗囊性甲状腺结节的推荐选择方案。

  • 标签: 囊性甲状腺结节 微波消融 无水乙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微波止血分离器在不阻断入肝血流的肝癌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18年8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肝胆外科连续收治的126例肝细胞癌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11例,女性15例,年龄25~75岁。根据肝切除手术器械不同分为微波刀组(n=42)和超声刀组(n=84)。微波刀组使用微波止血分离器切除肝癌,超声刀组使用超声刀切除肝癌。比较两组术前基线资料、术中出血量、术后肝功能、术后并发症等。结果两组术前肿瘤直径、肿瘤数量、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微波刀组术中出血量为100.0(100.0,200.0)ml,低于超声刀组的300.0(100.0,400.0)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波刀组术后第1天、第3天、第7天AST、ALT均低于超声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微波刀组术后第1天、第3天白蛋白高于超声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微波刀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8%(2/42),低于超声刀组并发症发生率20.2%(17/84),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合理掌握指征的情况下,肝细胞癌患者微波止血分离器切除肝癌组织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更少,肝功能损伤更轻。

  • 标签: 癌,肝细胞 肝切除术 微波止血分离器 超声刀 术中出血 肝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