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弥散张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探讨男性酒依赖患者脑白质纤维结构完整性。方法对33例男性酒依赖患者(酒依赖组)及30名健康成年男性(对照组)进行DTI扫描,影像数据使用Matlab平台的FSL(Funtional MRI Software Library)软件进行分析,基于TBSS(stract based spatial statistics)方法分析2组间脑白质纤维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和平均扩散系数(mean diffusivity,MD),采用t检验比较2组FA值及MD值。结果酒依赖组与对照组比较,胼胝体膝部FA值降低(0.55±0.03与0.58±0.02;t=-3.26,P<0.05),左侧海马区FA值降低(0.42±0.06与0.46±0.06;t=-2.69,P<0.05)、MD值升高(122±9与115±12;t=2.58,P<0.05),左侧额叶区MD值升高(121±7与116±11;t=2.50,P<0.05),左侧额桥束MD值升高(122±8与115±10;t=2.79,P<0.05)。结论酒依赖患者存在胼胝体、海马、额叶等脑区脑白质纤维结构完整性改变,这种改变可能与脑白质损伤有关。

  • 标签: 酒精相关性障碍 弥散张量成像 脑白质
  • 简介:摘要心血管磁共振(cardiovascular magnetic resonance,CMR)多种成像技术可以观察心脏结构功能、心肌组织特征乃至能量代谢。包括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弥散张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及弥散频谱成像(diffusion spectrum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SI)在内的弥散成像技术一直是CMR最具挑战性及目前尚未常规成熟开展的检查技术,尤以DTI及DSI为甚。本综述将重点阐述DTI及DSI的基本技术及近年来在心血管领域的应用进展。

  • 标签: 心血管磁共振 弥散加权成像 弥散张量成像 临床应用 弥散频谱成像
  • 简介:摘要弥散张量(DTI)作为神经影像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技术,能够反映颅内神经纤维束的结构变化,3D重建神经纤维束走行以及提供神经纤维束与颅内肿瘤之间的解剖毗邻信息。DTI的应用不仅可以指导临床医生优化手术路线,减少重要神经纤维束的损伤、提高肿瘤的全切率,同时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评估患者手术风险和术后疗效。笔者现按照颅内肿瘤所在的不同区域和累及的不同神经纤维束进行分类,逐一分析DTI对不同部位复杂颅内肿瘤手术的辅助作用,并对DTI应用的优势与不足进行总结,以期为今后复杂颅内肿瘤的手术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颅内肿瘤 弥散张量成像 神经纤维束
  • 简介:摘要人类中枢神经系统(CNS)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后会对大脑造成持续损伤。尽管目前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已经成功应用于AIDS,患者仍可能出现认知、行为和运动异常,导致艾滋病毒相关神经认知障碍(HAND)。弥散张量(DTI)可检测脑白质的细微结构功能变化,敏感性高,可为HAND的早期诊断、潜在机制提供影像学依据,同时在监测疾病进展、评估治疗方案的疗效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从临床应用角度对近年来DTI在HIV相关脑损伤研究中的应用及技术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为临床工作者提供参考。

  • 标签: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弥散张量成像 认知功能障碍
  • 简介:摘要最大程度切除肿瘤是治疗颅内肿瘤的重要原则,其对患者的生存期具有重大价值。术前能够精准预测肿瘤的病理学分型和空间位置对于患者术后生命质量至关重要。精准神经影像学是精准神经外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弥散张量(DTI)及其衍生技术可对大脑重要的皮质功能区及相关的白质纤维束进行非侵入性立体成像,因此在术前规划和术中指导方面有很大的应用价值。本文对DTI及其衍生技术在颅内肿瘤手术治疗中的应用及最新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探索脑胶质瘤新方法提供参考。

  • 标签:
  • 简介:摘要最大程度切除肿瘤是治疗颅内肿瘤的重要原则,其对患者的生存期具有重大价值。术前能够精准预测肿瘤的病理学分型和空间位置对于患者术后生命质量至关重要。精准神经影像学是精准神经外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弥散张量(DTI)及其衍生技术可对大脑重要的皮质功能区及相关的白质纤维束进行非侵入性立体成像,因此在术前规划和术中指导方面有很大的应用价值。本文对DTI及其衍生技术在颅内肿瘤手术治疗中的应用及最新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探索脑胶质瘤新方法提供参考。

  • 标签:
  • 简介:摘要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是一种起病于儿童早期的严重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致残率极高,因此及时诊断和尽早治疗至关重要。ASD诊断方法的异质性和量表评估固有的主观性是ASD早期识别的障碍。弥散张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DTI)可通过相关参数量化呈现白质微观结构变化和脑发育情况,在ASD早期识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围绕DTI技术及其在ASD诊疗方面的临床应用,提出DTI技术未来研究方向是探索ASD白质纤维束连接机制、归纳不同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的共同发育途径、分析全年龄组ASD患儿脑发育与行为学的纵向关联性,旨在阐明潜在神经病理学机制,为今后利用可视化技术寻求ASD生物标志物提供重要参考。

  • 标签: 孤独症谱系障碍 白质纤维束 各向异性分数 生物标志物 磁共振成像 弥散张量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观察术前弥散张量(DTI)对颈髓髓内肿瘤手术切除程度的判断与肿瘤实际切除程度的符合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至2020年8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接受治疗的15例颈髓髓内肿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术前根据DTI判断肿瘤的切除程度(Ⅰ~Ⅲ型),术中根据显微镜下所见(是否存在肿瘤-脊髓分界面)及神经电生理监测确定肿瘤的切除程度;术后1周根据颈椎MRI检查结果确定肿瘤的切除程度。采用McCormick分级标准评定患者的神经功能改变情况。结果术前DTI显示Ⅰ型肿瘤8例,均可以全切除;术后MRI显示均为全切除。DTI显示Ⅱ型肿瘤3例,均可全切除;术后MRI显示1例全切除,2例近全切除。上述11例患者均未发生手术相关的神经功能损伤。术前DTI显示Ⅲ型肿瘤4例,均不可切除;术后MRI显示3例近全切除,1例大部分切除;其中2例患者发生与手术相关的神经功能缺损。15例患者术后随访(12.5±1.5)个月,末次随访时,10例患者为McCormick分级Ⅰ、Ⅱ级,5例患者为Ⅲ、Ⅳ级。结论颈髓髓内肿瘤患者术前DTI的评估结果与实际切除程度符合情况较好。

  • 标签: 脊髓肿瘤 弥散张量成像 神经外科手术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观察术前弥散张量(DTI)对颈髓髓内肿瘤手术切除程度的判断与肿瘤实际切除程度的符合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至2020年8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接受治疗的15例颈髓髓内肿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术前根据DTI判断肿瘤的切除程度(Ⅰ~Ⅲ型),术中根据显微镜下所见(是否存在肿瘤-脊髓分界面)及神经电生理监测确定肿瘤的切除程度;术后1周根据颈椎MRI检查结果确定肿瘤的切除程度。采用McCormick分级标准评定患者的神经功能改变情况。结果术前DTI显示Ⅰ型肿瘤8例,均可以全切除;术后MRI显示均为全切除。DTI显示Ⅱ型肿瘤3例,均可全切除;术后MRI显示1例全切除,2例近全切除。上述11例患者均未发生手术相关的神经功能损伤。术前DTI显示Ⅲ型肿瘤4例,均不可切除;术后MRI显示3例近全切除,1例大部分切除;其中2例患者发生与手术相关的神经功能缺损。15例患者术后随访(12.5±1.5)个月,末次随访时,10例患者为McCormick分级Ⅰ、Ⅱ级,5例患者为Ⅲ、Ⅳ级。结论颈髓髓内肿瘤患者术前DTI的评估结果与实际切除程度符合情况较好。

  • 标签: 脊髓肿瘤 弥散张量成像 神经外科手术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抑郁期双相障碍患者脑白质纤维束的变化。方法选取42例未用药双相障碍抑郁期患者(患者组)和年龄、性别及右利手与之相匹配的59名对照者(对照组)进行DTI检查,根据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人类白质纤维束图谱,将大脑白质组织分割为20条公认存在的粗大纤维束,应用PANDA软件计算每个被试者每条白质纤维束的4项平均弥散属性,采用非参数置换检验比较2组在20条白质纤维束上弥散指标的差异,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脑白质纤维束弥散指标与临床指标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患者组左侧钩束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低于对照组(0.40±0.01与0.41±0.01,P=0.001);胼胝体辐射线额部FA值低于对照组(0.36±0.02与0.38±0.02,P<0.001);左侧钩束径向弥散率(radial diffusivity,RD)值高于对照组(6.57×10-4±2.41×10-5与6.40 ×10-4±2.42×10-5,P=0.0017)。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2组弥散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白质纤维束与临床指标之间均无相关性。结论抑郁期双相障碍患者钩束及胼胝体辐射线额部存在脑白质完整性破坏。

  • 标签: 双相情感障碍 弥散张量成像 白质纤维束图谱 钩束 胼胝体辐射线额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前弥散张量(DTI)在听神经瘤手术面神经定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19年10月德阳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17例听神经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采用DTI重建追踪面神经的位置,以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结果作为金标准,计算DTI定位面神经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及曲线下面积(AUC);采用Kappa一致性检验评价术前DTI重建面神经的结果与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面神经定位的一致性。结果17例患者术前行DTI重建均成功追踪面神经,术中采用神经电生理监测均成功定位面神经的实际位置,其中15例与术前DTI重建面神经的位置相符合,2例与DTI不相符合,包括1例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显示面神经位于肿瘤腹侧前上部,而术前DTI显示面神经位于肿瘤上级,1例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显示面神经位于肿瘤腹侧前下部,而术前DTI显示面神经位于肿瘤下级。术前DTI定位面神经的灵敏度为83.3%,特异度为80.0%,准确率为76.5%,AUC=0.900(P=0.011),与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定位面神经具有一定的一致性(Kappa=0.734,P<0.01)。结论术前DTI对听神经瘤手术中面神经的定位具有较高的特异性,有助于术中保护面神经,从而减少面神经的损伤。

  • 标签: 神经瘤,听 面神经 弥散张量成像 电生理监测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DTI)技术观察虚拟现实技术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入选和排除标准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3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17例。2组患者均给予针灸、电刺激和推拿等基本康复治疗和常规作业治疗。2组患者常规作业治疗均每日1次,每次治疗组训练20 min,对照组训练40 min,连续训练3周。治疗组在每日20 min常规作业治疗的基础上增加20 min的VR上肢训练,亦每日1次,连续训练3周。于治疗前、治疗3周后(治疗后)分别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上肢部分(FMA-UE)和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评估2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同时进行DTI测定,包括双侧皮质脊髓束(CST)的各向异性分数(FA)值,计算FA比值(rFA)和FA不对称性(FAasy),并利用DTT技术重建治疗组患者的双侧CST。结果治疗后,2组的FMA-UE评分和MBI评分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的FMA-UE评分和MBI评分分别为(48.82±8.32)分和(79.71±8.37)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放射冠层面,2组患者的FA和rFA值均显著升高,FAasy值均显著降低,组内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TT图显示,治疗前,脑卒中患者患侧CST部分或完全断裂、稀疏,较健侧明显减少,远端纤维束也变细减少;治疗后,其纤维束数量较前增加,原先断裂部位出现修复连接。结论虚拟现实技术结合常规作业治疗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后患者偏瘫的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DTI研究显示,虚拟现实技术结合常规作业治疗可诱发大脑可塑性变化,促进CST的修复,尤其在放射冠层面。

  • 标签: 脑卒中 上肢功能 虚拟现实 弥散张量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前弥散张量(DTI)在听神经瘤手术面神经定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19年10月德阳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17例听神经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采用DTI重建追踪面神经的位置,以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结果作为金标准,计算DTI定位面神经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及曲线下面积(AUC);采用Kappa一致性检验评价术前DTI重建面神经的结果与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面神经定位的一致性。结果17例患者术前行DTI重建均成功追踪面神经,术中采用神经电生理监测均成功定位面神经的实际位置,其中15例与术前DTI重建面神经的位置相符合,2例与DTI不相符合,包括1例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显示面神经位于肿瘤腹侧前上部,而术前DTI显示面神经位于肿瘤上级,1例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显示面神经位于肿瘤腹侧前下部,而术前DTI显示面神经位于肿瘤下级。术前DTI定位面神经的灵敏度为83.3%,特异度为80.0%,准确率为76.5%,AUC=0.900(P=0.011),与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定位面神经具有一定的一致性(Kappa=0.734,P<0.01)。结论术前DTI对听神经瘤手术中面神经的定位具有较高的特异性,有助于术中保护面神经,从而减少面神经的损伤。

  • 标签: 神经瘤,听 面神经 弥散张量成像 电生理监测
  • 简介:摘要近年来,许多研究发现血管源性脑白质高信号(WMH)与认知障碍密切相关,这反映了白质宏观结构损伤对认知的负面影响,而弥散张量(DTI)可以通过不同的影像学参数量化白质微结构损伤,对认知障碍的早期诊断、进展风险和疗效评估有重要价值。此外,在DTI基础上联合图论的分析方法得到的脑结构网络相关参数也被认为与WMH认知障碍有关。故本文围绕DTI衍生参数、脑结构网络参数的最新进展以及其与WMH认知障碍的关联综述如下。

  • 标签: 血管源性脑白质高信号 认知障碍 弥散张量成像 白质微结构 脑结构网络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弥散张量(DTI)技术初步分析儿童小脑肿瘤术后发生小脑缄默综合征(CMS)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对2016年12月至2019年7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小儿外科行手术治疗的16例小脑肿瘤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术后根据MAYO诊所Darley诊断标准判断患儿是否发生CMS,并将其分为CMS组(3例)与非CMS组(13例)。同时纳入同期3名健康志愿儿童作为对照(健康对照组)。所有患儿术前均行头颅DTI扫描,其中CMS组于术后1、3、6个月行DTI扫描,非CMS组仅于术后1个月行DTI扫描。健康对照组仅行1次DTI扫描。3组均测定双侧齿状核、小脑上、中、下脚的各向异性分数(FA)。结果3组年龄、性别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CMS组与非CMS组的性别、年龄、肿瘤位置、大小、病理学类型及是否侵犯脑干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CMS组和非CMS组术前齿状核、小脑上、中、下脚的FA值均较健康对照组升高(齿状核分别为:0.65±0.11、0.53±0.12、0.33±0.12;小脑上脚分别为:0.70±0.03、0.69±0.11、0.35±0.15;小脑中脚分别为:0.74±0.05、0.71±0.13、0.34±0.11;小脑下脚分别为:0.64±0.13、0.53±0.08、0.34±0.07;均P<0.05),且术前CMS组的齿状核和小脑下脚的FA值均较非CMS组高(均P<0.05)。术后1个月,非CMS组的双侧齿状核、小脑上、中、下脚的FA值与术前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着随访时间延长,CMS组患儿的双侧齿状核和小脑下脚的FA值呈先下降再升高的趋势(左侧:F1=9.872、F2=17.960,右侧:F3=7.230、F4=27.330,均P<0.05),而双侧小脑上、中脚的FA值在术后不同时间点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初步推测儿童小脑肿瘤术后发生CMS与齿状核、小脑下脚相关,且术后可短暂恢复;而小脑上、中脚是否与CMS相关仍需进一步研究确认。

  • 标签: 小脑肿瘤 儿童 弥散张量成像 小脑性缄默综合征
  • 作者: 王向东 王引言 江涛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20年第03期
  • 机构: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 100050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 100050 ,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 10005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 100050
  • 简介:摘要脑胶质瘤是颅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岛叶是脑胶质瘤的好发部位之一,由于其位置深在,周围毗邻重要的血管和神经纤维束,与情感、记忆、内脏感觉与运动、语言等多种功能相关,同时脑胶质瘤本身具有极强的侵袭性,因此岛叶胶质瘤患者极易出现功能障碍。近年来,影像学检查技术发展较快,磁共振弥散张量(DTI)和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在岛叶胶质瘤的诊治中应用较为广泛。本文对应用于岛叶胶质瘤的DTI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RRMS)患者复发期、缓解期类淋巴系统功能改变及其与临床参数的关系。方法选择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自2012年9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41例RRMS患者,其中复发期患者16例(复发期RRMS组),缓解期患者25例(缓解期RRMS组)。另外招募本院同期于体检中心体检的健康对照者29例(正常对照组)。回顾性收集3组受试者的弥散张量(DTI)数据并计算沿血管周围间隙(ALPS)指数,比较3组受试者临床资料和ALPS指数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检验RRMS患者ALPS指数与临床参数的相关性。结果与缓解期RRMS组比较,复发期RRMS组患者的扩展残疾量表(EDSS)评分、修正的疲劳影响尺度(MFIS)评分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对照组受试者左脑、右脑ALPS指数均高于复发期RRMS组、缓解期RRM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期RRMS组患者左脑ALPS指数与病程、EDSS评分均呈负相关关系(r=-0.536,P=0.032;r=-0.573,P=0.020)。结论RRMS患者存在类淋巴系统功能障碍。类淋巴系统功能异常可能是复发期RRMS患者临床功能障碍的潜在病理基础。

  • 标签: 多发性硬化 类淋巴系统 弥散张量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前弥散张量(DTI)在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治疗脑出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9年12月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35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93例采用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治疗(神经内镜组),42例采用术前DTI辅以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治疗(DTI+神经内镜组)。术后3个月对所有患者行门诊随访,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其预后,其中0~3分定义为预后良好,4~6分为预后不良。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既往病史、吸烟史、饮酒史、入院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平均动脉压、脑出血位置、脑血肿量、脑出血评分、脑出血破入脑室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是,DTI+神经内镜组术后肺炎发生率低于神经内镜组[分别为16.7%(7/42)、35.5%(33/93),P<0.05],预后良好率高于神经内镜组[分别为73.8%(31/42)、52.7%(49/93),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每增加10岁)(OR=2.07,95% CI:1.48~3.55,P<0.01)、脑血肿量(每增加10 ml)(OR=1.84 ,95% CI:1.32~2.34,P<0.01)、脑出血破入脑室(OR=1.92,95% CI:1.46~3.81,P<0.01)、入院GCS评分(每降低1分)(OR=1.15 ,95% CI:1.08~1.32,P<0.01)是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而术前应用DTI辅助是脑出血患者预后的保护因素(OR=0.71,95% CI:0.35~0.87,P<0.01)。结论术前DTI辅以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较单纯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治疗脑出血患者的术后肺炎发生率低、预后良好率高;且术前应用DTI是脑出血患者预后的保护因素。

  • 标签: 脑出血 弥散张量成像 自然腔道内镜手术 预后 血肿清除术
  • 简介:摘要心脏MR扩散张量(DT-CMR)是研究活体心肌组织微观结构的主要无创方法之一,能够在分子水平提供心肌结构和功能信息,帮助更好地理解心脏疾病的病理生理学改变。近年来DT-CMR技术和应用快速发展,已经在多种心脏疾病中得到应用,体现了较好的应用前景。本文从DT-CMR的成像原理、成像序列及参数、最新的临床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综述。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扩散张量成像 心肌细胞结构 心肌病
  • 作者: 栾炜 陈飞 张扬 赵辉 朱小倩 陈文倩 孙艺 闫娴 王正阁 张鑫 青钊 张冰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9-05
  • 出处:《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1年第04期
  • 机构:南京医科大学鼓楼临床医学院影像科,南京 210008,南通大学第六附属医院(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影像科,盐城 224005,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神经内科,南京 210008,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影像科,南京 210008,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影像科,南京 210008 南京大学脑科学研究院,南京 210008,南京医科大学鼓楼临床医学院影像科,南京 210008 南京大学脑科学研究院,南京 210008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深部核团MR弥散张量(DTI)在帕金森病(PD)不同运动亚型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7年10月—2019年12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47例PD患者的临床及MRI资料。按照统一PD评定量表第三部分(UPDRS Ⅲ)运动功能评分,将47例PD患者分为震颤为主型(TD)组30例和非震颤为主型(NTD)组17例;另外选择同期受检且无认知障碍者24例为正常对照(NC)组。对两组PD患者及NC组进行常规MR平扫及DTI检查,测量各受试者双侧黑质、红核、尾状核头、丘脑、苍白球、壳核的DTI参数,包括各向异性分数(FA)、平均扩散率(MD)、轴向扩散系数(DA)和径向扩散系数(DR)。比较各核团DTI参数在三组间的差异。分析存在TD和NTD组间差异的DTI参数单独及联合应用对TD和NTD的鉴别诊断效能,以及这些参数与PD病程、Hoehn-Yahr(H-Y)分级、UPDRS评分、震颤评分和非震颤评分的相关性。结果TD、NTD两组黑质、尾状核头、丘脑、苍白球及壳核的FA值均低于NC组(P值均<0.05),其中黑质和尾状核头FA值在TD和NTD组分别为0.49±0.08、0.56±0.08和0.22±0.04、0.19±0.0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NTD组尾状核头MD、DA和DR值分别为(0.72±0.04)×10-3 mm2/s、(0.90±0.05)×10-3 mm2/s和(0.65±0.02) ×10-3 mm2/s,均高于NC组的(0.67±0.04)×10-3 mm2/s、(0.84±0.05)×10-3 mm2/s和(0.60 ± 0.03 )×10-3 mm2/s,且MD和DA值高于TD组的(0.69±0.05)×10-3 mm2/s和(0.85±0.05) ×10-3 mm2/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显示,黑质FA值和尾状核头FA、MD、DA值联合应用鉴别TD和NTD的曲线下面积(AUC)、灵敏度、特异度和约登指数分别为0.896、88.2%、80.0%和0.682,其中AUC值明显高于各参数的单独应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黑质FA值与病程、UPDRS Ⅲ评分和震颤评分呈负相关(r=-0.484、-0.343和-0.618,P值均<0.05),尾状核头FA值仅与UPDRS Ⅲ评分和非震颤评分呈负相关(r=-0.359和-0.384, P值均<0.05),尾状核头MD和DA值与H-Y分级、UPDRS Ⅲ评分、非震颤评分呈正相关(r=0.392、0.444、0.486和0.371、0.404、0.467, P值均<0.05)。结论不同运动亚型PD患者脑深部核团DTI参数存在差异,并与临床指标存在相关性,联合应用黑质和尾状核头多个DTI参数鉴别TD和NTD比单独应用具有更高的诊断效能。

  • 标签: 帕金森病 神经核 磁共振成像 弥散张量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