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Nuss手术中采用斜行放置钢板矫治大龄儿童漏斗胸的可行性和手术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安市儿童医院普外一科自2017年6月至2018年12月收住的23例大龄漏斗胸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7例,女6例;年龄10~17岁,平均13岁。在NUSS手术中均采用斜行放置钢板,其中合并扁平胸的4例,增加一横行放置钢板,术后门诊长期随访。结果23例患儿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为(60±15)min,术中失血量为(6±3)ml。术中出现肋间肌撕裂1例,重新选择钢板出入点。术后住院时间为(6±1)d,无钢板移位及伤口感染等并发症,效果良好。本组患儿术后均采用门诊复查随访,随访时间为10~28个月。术后双侧肋缘增高2例,给予支具下压恢复;另1例钢板一侧下压赫氏沟力量过大,引起赫氏沟轻度内陷,目前随访观察中。手术随访效果评估,优良22例(96%),中1例(4%)。结论大龄漏斗胸患儿采用钢板斜行放置安全有效,值得在临床推广。

  • 标签: 漏斗胸 胸腔镜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距下关节制动联合软组织手术治疗青少年柔性平足症的手术疗效。方法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通过距下关节制动联合跟腱或腓肠肌松解及足内侧软组织紧缩术治疗青少年柔性平足症患儿20例,22侧足。其中男13例,15侧足,女7例,7侧足。2例男性患儿为双侧柔性平足症。患儿年龄8~12岁,平均9.5岁。采用AOFAS评分、VAS评分和患足负重位X线摄片对手术前后情况进行评价。结果18例患儿20侧足获得随访18~36个月,平均25.3个月。伤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术后足部疼痛,足弓塌陷等症状较前明显缓解。末次随访时Meary角由术前的(17.5°±4.4°)改善为术后(4.1°±1.2°)(P<0.05),X线正位片第一跖距角由术前的(15.3°±3.1°)改善为术后(4.8°±1.3°)(P<0.05),AOFAS踝-后足评分由术前的(66.6±5.8)分改善为术后(88.6±7.9)分(P<0.05),VAS评分由术前的(6.6±0.6)分改善为术后(1.7±0.3)分(P<0.05)。结论距下关节制动联合软组织手术能更好的矫正畸形,恢复力线,是治疗青少年柔性平足症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可获得较高的临床满意度。

  • 标签: 距下关节 关节制动术 平足症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手法复位石膏固定、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切开复位接骨板联合弹性髓内针内固定治疗大龄儿童不稳定尺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骨科收治并获随访的110例大龄儿童不稳定尺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资料。男73例,女37例;年龄(11.6±2.3)岁(10~14岁)。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成手法复位石膏固定组(手法复位组48例)、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组(经皮克氏针组,35例)与切开复位接骨板联合弹性髓内针内固定组(切开复位组,27例)。3组患儿骨折复位术后均采用肘下短臂前后石膏托外固定,骨折愈合后拆除石膏,行患肢腕关节功能训练。对3组患儿的手术时间、治疗费用、骨折愈合时间、骨折再移位率及腕关节功能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组患儿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手法复位组、经皮克氏针组、切开复位组手术时间分别为(20.2±8.4) min、(35.4±12.2) min、(68.5±20.4) min,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42.1±3.8) d、(44.2±4.3) d、(48.4±5.3) d,治疗费用分别为(2 000.4±551.3)元、(8 000.2±1 151.6)元、(20 010.7±2 453.3)元。3组手术时间及治疗费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11.226,F=58.427,均P<0.05)。患儿均获6~18个月[(11.2±3.7)个月]随访。术后3个月随访时腕关节功能按Berton愈后评价标准,手法复位组、经皮克氏针组、切开复位组优良率分别为89.6%(43/48例)、91.4%(32/35例)、92.6%(25/27例)。手法复位组有6例患儿术后2周内出现骨折再移位。出现针尾激惹症状4例(经皮克氏针组3例,切开复位组1例)。患儿骨折均顺利愈合,随访过程中均未发现骨不连及医源性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手法复位石膏固定、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切开复位接骨板联合弹性髓内针内固定治疗大龄儿童尺桡骨远端骨折,术后腕关节功能评估上无差异。手法复位术后骨折再移位率高;切开复位手术创伤大,治疗费高;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具有微创、手术时间短、骨折再移位率低等优点,是治疗大龄儿童不稳定尺桡骨远端骨折的优先选择。

  • 标签: 尺桡骨远端 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CT扫描三维重建模拟手术计划并预判治疗效果,分析骨盆三联截骨术治疗大龄儿童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7月至2017年6月采用Bernese骨盆三联截骨术治疗的大龄儿童DDH病例共12例(19髋),其中男5例(7髋),女7例(12髋);患儿年龄(11.14±1.98)岁(范围:8岁~13.33岁);12例中左侧4例,右侧1例,双侧7例。根据Tonnis分型,Ⅰ型8髋,Ⅱ型11髋;6髋0.20≤ Reimers指数(Reimers’s indexes,RI)<0.33,为髋臼发育不良,13髋0.33≤ RI<1为半脱位。患儿术前均行骨盆-双股骨全长CT扫描及三维重建,并进行模拟手术、制定手术计划,根据模拟手术所预期达到的矫形效果应用Bernese骨盆三联截骨术,并同期行股骨近端内翻去旋转截骨术。比较手术前后Sharp角、中心边缘角(center-edge angle,CEA)、RI和骶棘韧带长度的变化;应用改良Severin分类评价术后影像学效果,应用改良McKay分级评价肢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12例(19髋)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357±33)min(范围:290~410 min);术中出血量(784±112)ml(范围:550~1 000 ml)。12例随访时间(34.84±8.39)个月(范围:16~48个月)。19髋的Sharp角由术前55°±3°改善至末次随访的36°±3°,同时CEA由-8°±14°改善至末次随访的22°±3°,Reimers指数由0.50±0.17改善至末次随访0.14±0.03,骶棘韧带模拟长度由(48.40±10.00)mm减小至术后的(41.60±10.47)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19髋中的12髋Shenton线不连续,随访时均恢复连续性。根据改良Severin分类,优12髋、良4髋、可3髋,优良率84%。根据改良McKay分级,优12髋、良6髋、可1髋,优良率95%。随访时2髋存在坐骨骨不连,2例患儿存在<2 ㎝的双下肢不等长。所有患儿术后均未出现股骨头缺血坏死、感染、断钉和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结论Bernese骨盆三联截骨术治疗大龄儿童DDH短期效果良好,在CT扫描三维重建模拟手术的辅助下可以更为精确地判断手术指征、量化操作细节并直观判断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成像,三维 截骨术 儿童 髋脱位,先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