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皮肤基底是最常见的皮肤恶性肿瘤,生长缓慢,较少转移,但高危型可破坏组织和器官,甚至危及患者生命。本文在国内外近期文献及诊疗指南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诊疗现状,综合多学科专家意见,重点阐述皮肤基底的临床表现、诊断、风险评估及治疗,以形成我国基底诊疗专家共识,为临床规范化诊疗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癌,基底细胞 诊断 治疗 专家共识
  • 简介:摘要探讨面部基底切除后局部皮瓣修复缺损部位的护理经验。2018年3月至2019年11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整形外科手术切除面部基底并行局部皮瓣修复28例,其中男12例、女16例,年龄45~88岁,中位年龄66岁。术前关注患者基础状况全面评估,进行必要心理干预,术后密切观察病情、伤口换药,仔细护理出血、疼痛、水肿、感染等并发症。27例患者皮瓣全部存活良好;1例患者皮瓣远端出现瘀血,通过皮瓣按摩、肝素液注射皮瓣、药物解痉治疗后皮瓣存活。28例患者均采用个性化护理措施,减少术后并发症,为患者尽快恢复正常生活提供了良好的服务,均治愈出院。良好的护理措施是面部基底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 标签: 基底细胞癌 皮瓣 修复 围手术期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面部基底(基)和鳞状细胞(鳞癌)切除后缺损的修复方法,分析影响术后美容效果的主要因素。方法2013年1月至2019年5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整形修复科行手术扩大切除并一期美容修复的90例面部基底和鳞状细胞患者,男46例,女44例,年龄19~97(64.5±15.3)岁。探讨肿瘤部位、手术切除范围、修复方式等。由其他医师和患者分别对出院时的美容效果(包括对称性、器官牵拉变形、局部平整度、色泽、质地)进行评分。结果局部皮瓣是基底修复常用方法,其次为游离植皮、直接缝合。游离植皮是鳞状细胞修复常用方法,其次是局部皮瓣,直接缝合、游离皮瓣。70%患者(基患者40例、鳞癌患者23例)修复后美容效果评价为优,20%(基患者15例,鳞癌患者3例)为良,10%(基患者4例,鳞癌患者5例)为差,两组肿瘤的美容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直接缝合的美容效果显著高于其他几种修复方式。结论面部基底和鳞状细胞通过扩大切除和选择适当的修复方法,均可达到较好的肿瘤学和美容效果。

  • 标签: 癌,基底细胞 癌,鳞状细胞 修复外科手术 美容技术 皮瓣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比较宫颈腺样基底和腺样囊性癌的临床和病理组织学特点,提高临床及病理医师对该类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对2009年3月至2019年4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病理科诊治的9例宫颈腺样基底和3例腺样囊性癌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详细复习临床资料,复阅全部病理切片,观察EnVision法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征,电话随诊其预后并查阅相关文献。结果二者均以绝经后妇女多见(发病年龄43~74岁)。腺样基底患者临床常无症状,多以体检时宫颈涂片异常就诊,阴道镜检查时常无肿块。而腺样囊性癌患者多以阴道异常出血就诊,阴道镜检查时常有肿块。组织学上两种病变的共同特点为肿瘤呈巢状生长,由基底样肿瘤细胞构成,细胞巢周围常有栅栏状结构。两种病变可以共存,也可与鳞状细胞或鳞状上皮内病变混合存在。不同点为腺样基底多位于宫颈鳞柱交界区及上皮下,巢团中央伴鳞状分化,或呈双层腺样排列,细胞形态温和,核分裂象偶见,间质反应不明显;而腺样囊性癌细胞巢内肿瘤细胞多呈筛状排列,筛孔内见均质红染及蓝染分泌物,细胞异型性明显,核分裂象易见,有显著的间质反应,其中1例巢周围为肉瘤区域。二者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检测多呈阳性,9例腺样基底中3例行HPV检测,5例行p16检测,均呈阳性表达;3例腺样囊性癌中2例行HPV检测,3例行p16检测,均呈阳性表达。电话随访截至2019年6月,随访时间2~37个月,9例腺样基底中7例未出现复发转移,1例出现肺部毛玻璃样结节,1例术后32个月出现阴道残端复发。腺样囊性癌1例术后8个月出现肺部转移,并于术后2年死亡;另1例随诊6个月无复发、转移;1例失访。结论宫颈腺样囊性癌和腺样基底均是来源于宫颈储备细胞的肿瘤,与高危型HPV感染有关。因二者的临床处理方式和预后不同,应对二者进行仔细的组织学评估及免疫组织化学分析,作出准确的病理诊断。

  • 标签: 宫颈肿瘤 癌,基底细胞 癌,腺样囊性 人乳头瘤病毒 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激酶抑制剂p16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和剪切波弹性成像在基底(BCC)术前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广东省中山市中医院皮肤科就诊并经手术病理确诊的95例皮肤BCC病例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术前均行常规超声和剪切波弹性成像检查,记录病变的常规超声测量指标(最大直径、最大浸润深度、最大血流速度及阻力指数)以及剪切波弹性成像测量指标(杨氏模量平均值Eave、杨氏模量标准差Esd及杨氏模量平均值比值Eratio)。以病理亚型为参考依据,进一步将病例分成高风险和低风险BCC组,通过配对t检验比较两组常规超声测量以及剪切波弹性成像测量结果。结果高风险BCC组15例,低风险组80例,两组间皮损最大浸润深度[(8.5 ± 4.6)mm比(4.5 ± 1.6)mm,t = 6.150,P < 0.001]、杨氏模量平均值Eave[(32.7 ± 11.2)比(20.6 ± 5.1)kPa,t = 4.065,P = 0.001]以及杨氏模量标准差Esd[(7.0 ± 4.1)比(4.2 ± 2.1)kPa,t = 2.632,P = 0.0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他测量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以最大浸润深度、Eave以及Esd诊断高风险BCC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75、0.909及0.822,其中以Eave的诊断效能最佳。以25.7 kPa作为截断值,使用Eave诊断高风险BCC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6.7%、85.0%。结论应用高频超声和剪切波弹性成像有助于鉴别高风险与低风险BCC。

  • 标签: 肿瘤,基底细胞 超声检查 弹性成像技术 风险评估 高频超声 剪切波弹性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和皮肤镜在基底(BCC)术前精确评估中的价值及其与组织病理复发风险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6年4月至2018年12月于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确诊的33例BCC患者的临床数据,分析36处BCC皮损的高频超声及皮肤镜检查结果。根据病理类型将病灶分为高危型和低危型。采用Fisher′s精确检验比较两组间超声和皮肤镜特征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超声和皮肤镜下特征的对应关系通过简单匹配系数进行分析。结果高危型BCC皮损4处,低危型皮损32处。二组间的超声表现重叠大,形态、边界、内部回声、点状强回声和后方回声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但是,24处(75%)低危BCC病灶局限于真皮层内,4处高危病灶均累及皮下组织,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8)。5例BCC皮损,除了临床易于发现的皮损外,超声可发现临床易被忽略的微小病灶或深度不可见的病灶。高危组和低危组BCC的皮肤镜特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是,4处高危型BCC均未见轮幅样区域、乳红色无结构区、粟粒样囊肿、粉刺样开口或彩虹模式。超声下皮损内点状强回声与皮肤镜下粟粒样囊肿的简单匹配系数为36.1%,表皮层强回声不连续与皮肤镜下溃疡或糜烂的简单匹配系数为75.0%。结论皮肤高频超声和皮肤镜可以为术前判定BCC病灶的风险性提供重要信息。皮肤高频超声可显示临床易被忽略的潜在病灶。

  • 标签: 癌,基底细胞 超声检查 皮肤镜检查 肿瘤复发,局部 术前评估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人唾液腺基底腺瘤(basal cell adenoma,BCA)体外类器官模型。方法纳入2021年10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病理科确诊的唾液腺BCA患者1例(66岁女性),收集其手术切除新鲜肿瘤组织,在以基质胶固态液滴为基础的培养液中行体外类器官培养,倒置显微镜观察类器官生长情况;14 d后将类器官用4%中性多聚甲醛固定,琼脂预包埋石蜡包埋法制成石蜡块,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组织学形态观察及p63、Ki67、细胞角蛋白14(cytokeratin14,CK14)、β-联蛋白(β-catenin)、S-100、钙调理蛋白(calponin)免疫组化染色进行类器官鉴定。结果构建的BCA类器官光镜下局部呈分叶结节状,类器官细胞巢周围嗜伊红玻璃样物质沉积,与BCA组织形态学相似;免疫组化显示类器官细胞表达CK14、p63,β-联蛋白核阳性,提示类器官保留了BCA原肿瘤细胞的免疫表型。结论初步建立了人唾液腺良性肿瘤BCA体外类器官模型。

  • 标签: 类器官 基底细胞腺瘤 涎腺 临床前模型
  • 作者: 侯卫华 段心科 侯卫东 马丽娟 牛静伟 周胜理 金木兰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6-15
  • 出处:《中华病理学杂志》 2021年第06期
  • 机构: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九医院平顶山医疗区(原第一五二中心医院)病理科467099,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九医院平顶山医疗区(原第一五二中心医院)消化内科 467099,河南省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 467099,河南省人民医院病理科,郑州 450003,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病理科100020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食管基底型异型增生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2009—2019年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九医院平顶山医疗区食管基底型异型增生71例,收集临床病理资料,观察组织形态学特征和免疫表型,并结合文献进行探讨。结果患者男女比例为1.6∶1.0,中位年龄65岁(范围48~81岁)。肿瘤位于食管上段4例(5.6%)、中段54例(76.1%)、下段13例(18.3%)。肿瘤中位最大径12.0 mm(范围3~42 mm),巴黎分型0~Ⅱb型占42.3%(30/71)。内镜下病变色泽发红及黏膜微血管异常。组织学上,肿瘤细胞小,核质比高,类似于基底细胞形态一致。结构异型性表现为肿瘤细胞密集,排列紊乱,基底细胞极性丧失,无正常鳞状上皮的成熟分化梯度。10例肿瘤仅仅局限于上皮层的下部分,肿瘤细胞体积更小,形态更温和,常见上皮突向固有膜浅层生长;61例肿瘤至少局部波及了上皮层的全层。31例肿瘤伴浅表浸润性的类型包括经典型鳞状细胞基底样鳞状细胞、小细胞神经内分泌、鳞状细胞伴皮脂腺样和腺/导管上皮样分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肿瘤p53蛋白的突变型表达率为41.5%(17/41)。Ki-67异常分布模式41例(100.0%)。原病理诊断为低级别异型增生18例和不典型性上皮细胞12例,高级别异型增生及浅表浸润性41例。结论基底型异型增生具有独特的形态学特征,代表了食管鳞状上皮异型增生细胞形态学谱系中的一种肿瘤亚型。基底型肿瘤细胞,尤其是仅分布在上皮层下半部分的肿瘤细胞,可能是食管发生的最早期阶段的肿瘤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当肿瘤仅局限于鳞状上皮层的下半部分时,它不符合当前WHO分类定义的食管鳞状上皮异型增生的诊断标准。

  • 标签: 食管肿瘤 肿瘤,基底细胞 癌,鳞状细胞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微小RNA(miRNA,miR)-149靶向P-糖蛋白(P-gp)对皮肤基底阿霉素耐药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8月到2018年8月河南省人民医院皮肤科收治的74例皮肤基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对顺铂化疗的敏感性程度,分为敏感组和耐药组。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分析两组肿瘤组织中miR-149表达水平。采用脂质体法转染miR-149模拟物和对照miRNA至皮肤基底株癌细胞株A431,分别作为miR-149组和对照组。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和5-乙炔基-2’脱氧尿嘧啶核苷(EdU)染色分析顺铂对两组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采用生物信息学和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分析miR-149的靶基因;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分析肿瘤组织中靶基因的表达和miR-149对靶基因表达的影响。组间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耐药组患者肿瘤组织miR-149表达水平(0.48±0.18)较敏感组miR-149表达水平(1.21±0.23)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26,P<0.05)。CCK-8和EdU染色结果显示,经顺铂处理后,miR-149组细胞增殖能力(0.59±0.17)较对照组细胞(1.27±0.21)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10,P<0.05)。miR-149组细胞EdU染色阳性率[(35.56±6.90)%]较对照组细胞[(79.32±8.01)%]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99,P<0.05)。生物信息学和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显示P-gp是miR-149靶基因。耐药组肿瘤组织中P-gp蛋白表达水平(1.24±0.19)明显高于敏感组肿瘤组织(0.61±0.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91,P<0.05)。miR-149组细胞P-gp蛋白表达水平(0.57±0.18)较对照组细胞(1.97±0.32)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81,P<0.05)。结论miR-149通过调节P-gp蛋白的表达,介导了皮肤基底顺铂化疗耐药。

  • 标签: 微小RNA-149 P-糖蛋白 皮肤基底细胞癌 顺铂 耐药性
  • 简介:摘要57岁男性患者,体检发现左下肺结节8个月,随访增大。2014年1月10日就诊东阳市人民医院。2014年1月16日VATS下行左下肺结节楔形切除+术中冰冻+左下肺叶切除+纵隔淋巴结清扫。术后病理(左下)肺涎腺型基底腺癌,术后随访52个月,未见复发与远处转移。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检测微小RNA(miRNA,miR) let-7a在基底样乳腺癌(BLBC)细胞株中的表达,探讨miR let-7a在BLBC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BLBC细胞株MDA-MB-468、MDA-MB-231及非BLBC细胞株MCF-7购自中国科学院上海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检测miR let-7a在以上细胞中的表达;使用Lipofectamin™ 2000脂质体转染miR let-7a至BLBC,Real-time PCR证实转染成功后,通过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法检测对细胞生存率的影响,通过划痕实验及Transwell实验检测对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通过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STAT3蛋白的表达。应用SPSS 16.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以均值±标准差(Mean±SD)表示。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比较采用ANOVA。结果miR let-7a在BLBC细胞株MDA-MB-468、MDA-MB-231中的表达明显低于非BLBC细胞MCF-7(0.13±0.02比1.01±0.23,t=9.690, P<0.01;0.31±0.08比1.01±0.23,t=7.270, 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过表达miR let-7a后,MDA-MB-468和MDA-MB-231细胞生存率较前下降(80.80±5.60比96.80±3.54,t=4.200, P<0.01和76.42±5.62比96.00±2.83,t=5.760,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过表达miR let-7a后,与对照组相比,MDA-MB-468和MDA-MB-231细胞的迁移(24.17±2.93比41.33±2.80,t=10.110,P<0.01和18.50±3.27比34.17±3.19,t=6.770, P<0.01)与侵袭能力(55.17±11.64比78.50±5.91,t=3.460,P<0.01和48.33±6.10比68.50±3.09,t=3.440,P<0.01)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过表达miR let-7a后,MDA-MB-468与MDA-MB-231细胞中STAT3蛋白的表达量明显降低(0.53±0.08比1.00±0.12,t=8.390,P<0.01和0.38±0.06比1.00±0.13,t=8.600,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miR let-7a在基底样乳腺癌中呈低表达;上调miR let-7a的表达,可以引起基底样乳腺癌的增殖和侵袭转移力下降,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STAT3分子相关通路实现的。

  • 标签: 基底细胞样乳腺癌 微小RNA let-7a 迁移 侵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ADC)图、T1WI及T2WI序列构建的影像组学模型鉴别唾液腺多形性腺瘤(pleomorphic adenoma, PA)和基底腺瘤(basal cell adenoma, BCA)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1年10月来自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唾液腺129例PA和48例BCA患者的MR图像,并将其以8∶2的比例随机划分为训练集(n=141)与测试集(n=36)。在横断位ADC、T1WI及T2WI图像上手动勾画肿瘤的三维容积感兴趣区域,提取影像组学特征;采用方差阈值法、方差分析(analysis of variance, ANOVA)及基于5折交叉验证的最小绝对收缩与选择算法(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 LASSO)筛选最有价值的特征,将筛选出的特征结合逻辑回归(logistic regression, LR)与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 SVM)两种分类器后进行模型训练,并在测试集中验证。绘制ROC曲线来评估LR模型与SVM模型鉴别PA和BCA的效能。此外,使用Delong Test对模型进行比较,使用决策曲线及校准曲线对模型进行评价。结果分别从ADC、T1WI、T2WI及联合序列(ADC+T1WI+T2WI)图像中得到15、3、15及23个最优特征。在训练集中,基于ADC图、T1WI图、T2WI图、联合模型构建的LR与SVM模型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分别为0.955、0.961、0.812、0.813、0.939、0.949、0.994、0.995;基于ADC、T1WI、T2WI及联合序列图像构建的LR模型鉴别诊断PA和BCA的AUC值分别为0.906、0.780、0.868及0.972,SVM模型的AUC值分别为0.924、0.783、0.847及0.959;在训练集中,基于联合序列模型优于基于T1WI或T2WI影像组学模型(P<0.05),与基于ADC影像组学模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序列模型的准确率、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98.6%~98.7%、96.4%~98.4%、98.8%~99.4%,ADC影像组学模型的准确率、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91.4%~91.8%、75.0%~79.7%、95.7%~98.1%;在测试集中,各模型间的AUC值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多序列联合模型及ADC影像组学模型鉴别多形性腺瘤和基底腺瘤优于T1WI及T2WI序列,且与ADC影像组学模型比较,联合序列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率、敏感度及特异度。

  • 标签: 唾液腺肿瘤 多形性腺瘤 基底细胞腺瘤 影像组学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免疫组织化学在皮肤毛母细胞瘤(trichoblastoma,TB)与基底(basal cell carcinoma,BCC)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9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集的58例TB与40例BCC,观察记录bcl-2、Ber-EP4、CD10、CK20和Ki-67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表达与差异,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5例(43.1%)TB bcl-2阳性表达定位于基底样上皮巢团周边细胞,BCC中仅有5例(12.5%),两组病例bcl-2阳性表达方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bcl-2阳性细胞数比例>75%的病例数在BCC组中所占比例高于TB组(40.0%和12.1%,P<0.01)。BCC组中Ber-EP4阳性细胞数比例>75%与51%~75%的病例数所占比例均多于TB组(分别为12.5%和1.7%,37.5%和8.6%),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TB组中55例(94.8%)毛源性间质CD10阳性,而BCC组中仅16例(40.0%)存在少量或局部反应性纤维化间质CD10阳性(P<0.01)。TB组中37例(63.8%)有散在或星空状的CK20阳性表达,而BCC组中仅1例(2.5%)局部区域存在少量散在细胞阳性(P<0.01)。BCC组中Ki-67阳性指数平均值≥15%与Ki-67热点区域阳性指数≥25%的病例数所占比例均显著高于TB组(P<0.05)。结论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标记在TB与BCC的鉴别诊断中具有一定应用价值。基底样上皮CK20散在阳性和上皮巢团周边间质细胞成分表达CD10支持TB。bcl-2阳性定位于瘤巢周边的表达方式更常见于TB中。而BCC中Ber-EP4和Ki-67的阳性比例和阳性指数相对更高。

  • 标签: 皮肤肿瘤 癌, 基底细胞 免疫组织化学 诊断, 鉴别
  • 作者: 郑学超 霍明月 裴超帅 王建涛 张萌 陈英敏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磁共振成像》 2022年第07期
  • 机构:华北理工大学研究生院,唐山 063000 河北省人民医院医学影像科,石家庄 050051,河北北方学院研究生院,张家口 075132 河北省人民医院医学影像科,石家庄 050051,河北医科大学研究生院,石家庄 050011 河北省人民医院医学影像科,石家庄 050051,河北省人民医院医学影
  • 简介:摘要甲状腺滤泡合并鳞状细胞非常罕见,本例肿瘤具有滤泡和鳞状细胞的组织学特点,两种成分存在移行和过渡,诊断依靠形态学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详尽的全身检查。该病进展较快,预后不一,规范治疗后需长期随访。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具有透明细胞乳头状肾细胞形态特征的透明细胞性肾细胞(clear cell papillary renal cell carcinoma-like clear cell renal carcinoma,CCPRCC-like CCRCC)的临床和病理特征,旨在提高对该类肿瘤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诊断的3例CCPRCC-like CCRCC的临床资料、组织学形态及免疫表型,随访患者预后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男性2例,女性1例,平均年龄43岁。肿块最大径9 cm。镜下观察3例病例均包含透明细胞乳头状肾细胞样(CCPRCC-like)及透明细胞性肾细胞样(CCRCC-like)两种区域,前者在整个瘤体所占比例为20%~90%。CCPRCC-like区域含有囊、乳头、腺管状结构。细胞核远离基底膜,细胞核WHO/国际泌尿病理协会(ISUP)分级1级。在CCPRCC-like区域,细胞角蛋白(CK)7表达范围10%~80%,中等及以上强度表达。CD10表达均为100%,主要为顶端胞膜表达。在CCRCC-like区域,1例CK7阴性,其余2例为60%和5%,均呈中等强度表达。CD10表达范围均为100%,有顶端胞膜、核旁高尔基及完整胞膜3种表达方式。碳酸酐酶Ⅸ在两种区域中均为胞膜表达,范围均为100%。所有病例均显示存在染色体3p缺失。结论CCPRCC-like CCRCC在形态上与透明细胞乳头状肾细胞存在相似性,但存在染色体3p缺失,其本质是透明细胞性肾细胞,诊断时需要注意避免误诊。

  • 标签:
  • 简介:摘要低级别FH缺陷型肾细胞是新近报道的生物学行为可能为惰性的一种少见肾肿瘤,其FH基因状态可为体系或胚体突变,胚系突变与遗传性平滑肌瘤病和肾细胞(hereditary leiomyomatosis and renal cell carcinoma,HLRCC)综合征相关。我们报道1例54岁男性患者,其左侧为低级别FH缺陷型RCC,右侧为透明细胞性肾细胞(clear cell renal cell carcinoma,CCRCC)。高通量靶向测序结果证实左肾肿瘤的FH突变类型为体细胞错义突变(c.1256C>T,p.5419L)。我们应当熟悉此形态并及时推荐患者进行遗传咨询。

  • 标签:
  • 简介:摘要肝细胞和胆管细胞的治疗方式和预后差异巨大,因此治疗前准确鉴别这两种肿瘤意义重大。随着磁共振技术的发展,扩散加权成像、基于MRI的影像组学、PET-MRI和磁共振弹性成像等MRI新技术较传统MRI可以更加全面的评估两种肿瘤,提高准确率。本文就MRI鉴别肝细胞和肝内胆管细胞的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肝细胞癌 肝内胆管细胞癌 鉴别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