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宋史·方技传》以时间为顺序,采用叙事方式,载录方技人才多以星历占候、律历五行、医学、道术者共42人。其中善医术者25人,其内容丰富,史料详实。本文通过《方技传》医家传记内容,对载录25位不同类别医家的分科、贡献、奖惩等生平史事进行整理探究,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宋代医家的职业生涯状况,对了解医家在宋代医学发展中的作用和贡献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宋史·方技传》 医家 传记
  • 简介:摘要陈逊斋是民国时期福建籍中医名家,现有文献中对其籍贯记载不一,通过查阅发表的期刊、书籍,寻访陈逊斋散落著作、族谱,走访陈逊斋后裔等方式对陈逊斋籍贯进行调查考证,确定陈逊斋(哉),名广诚,籍贯是福建省永定县高陂镇上洋村,属上洋颍川陈氏第二十二世,非长乐江田南阳陈氏裔孙,更非陈修园七世孙。为下一步陈逊斋相关研究奠定基础。

  • 标签: 民国医家 福建医家 陈逊斋 籍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新安医学古籍中治疗郁证的方药使用规律进行数据挖掘,深度剖析新安医家治疗郁证组方的用药思路。方法检索《中华医典》第5版以及中医古籍文献数据库在线资源中新安医家治疗郁证的有关文献,使用Excel提取处方信息建立数据库,运用R语言对处方所使用的中药频次、性味、关联规则和聚类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筛选出符合条件的处方127首,使用中药共177味,用药总频次1 031次,使用频次最高的前3位的中药依次为茯苓(57次)、甘草(46次)、白芍(40次);药物四气以平性和温性为主,其中温性药物使用频次最多,累计298次;药物五味使用频数较高者为辛、苦、甘3类,辛味药频次475次,占比28.70%,其次是苦味药,频次459次,占比27.73%,甘味药453次,占比27.37%;置信度 > 0.800的药物组合依次为甘草+当归,甘草+当归、白芍,甘草+柴胡,甘草+白术,香附+川芎,当归+白术、甘草,白芍+当归、茯苓,甘草+当归、茯苓,甘草+白术、当归,甘草+柴胡、白芍,甘草+白术、人参,甘草+人参、当归,香附+神曲,人参+黄芪,甘草+黄芪。结论新安医家治疗郁证的方剂药物性味以辛、苦、甘、温为主,调节人体寒热阴阳,缓急调和,宣通气机。

  • 标签: 郁证 新安医学 用药规律 数据挖掘 R语言 百合病 医案 叶天士 名医经验
  • 简介:摘要隋以前天花已经传入中国,隋唐时期对天花已经有了较为准确的描述,已经意识到其为烈性传染病,能够通过症状和天花的外观初判预后,认为天花是热毒所致,是伤寒的一种。北宋早期认为痘疮是由于脏腑积热,后期提出了天花是胎儿吸食了母体的秽液导致,为胎毒说之雏形;已经能够辨别水痘、麻疹及天花的不同。明清时期,“胎毒”外感说已成为主流;观察到感染一次天花以后不会再感染这一免疫现象;对天花的症状有了细致描述,能准确预后。可以看出古代医家们对于天花的认识是随着时间的进展不断深入的,这些认识为人痘接种术的发明奠定了基础。

  • 标签: 天花 胎毒说 感染 人痘接种术
  • 简介:摘要传染病的防控关乎人的生存,在医疗技术水平落后的中国古代,疫病流行非常普遍,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中国古代的统治者通过保护公共环境、确立疫病应对机制以及形成疫病预警机制对疫病的预防进行立法,在疫病救治立法方面采取确立隔离防疫法、派遣医官巡诊施药、严格善后掩埋遗体的具体形式。以古为鉴,古代疫病立法的得失可以为我们现代社会提供启发与借鉴,强调环境卫生与个人防护,重视政府治理手段,这些都可以给我们防治突发性传染病带来启示。

  • 标签: 历史,古代 传染病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立法 启示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