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水平井作为一种有效提高油气产量的重要方法,在油气田开发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特别在“低压力低渗透率、低丰度”三低油气藏。本文主要对目前国内水平改造技术现状进行探讨。

  • 标签: 水平井 分段压裂 展望
  • 简介:本文主要分析了在高压状态下具有多工种、多工序的酸化工艺在大型油气井中是如何作业的,进而介绍了酸化工艺的工作原理,得出了影响酸化效果的因素酸化与效果的影响因素。

  • 标签: 酸化压裂 原理 影响因素
  • 简介:基于传统聚合物液上提出的黏弹性表面活性剂(VES)液(又名清洁液)中可形成球形胶束,进而演变成具有高黏弹性的空间网状结构,从而实现对支撑剂的有效携带。清洁液无残余物,不会堵塞地层裂缝,返排性能强,提高了裂缝的导流能力,降低了对地层的损害和污染,增产效果显著。本文首先综述了清洁液的概况及其三种基本机理,其次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简述,最后从目前的发展状况出发提出了几点清洁液的发展趋势。

  • 标签: 清洁压裂液 黏弹性表面活性剂 机理 发展现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序贯粘术对颅颌面皮肤挫伤的效果。方法2018年1月至2020年7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收治颅颌面皮肤挫伤患者189例(男134例、女55例,26~38岁),分为序贯粘组66例、美容缝合组63例、常规缝合组60例。比较3个组手术时间,术后24 h视觉模拟评分(VAS),6个月时温哥华瘢痕量表(VSS)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评估疗效及满意度。结果序贯粘组手术时间为(10.67±1.26) min,显著少于美容缝合组(18.91±1.38) min与常规缝合组(17.96±1.43 ) min(均P<0.05)。序贯粘组术后24 h VAS为(3.11±1.01)分,较美容缝合组及常规缝合组显著降低(t=3.84,P<0.05)。序贯粘组术后6个月VAS为(1.18±0.21)分,显著小于美容缝合组(3.78±1.01)分(t=2.13,P<0.05)及常规缝合组(5.98±1.06)分(t=1.21,P<0.01)。序贯粘组总有效率为96.5%,显著高于美容缝合组(85.7%,χ2=8.41,P<0.05)及常规缝合组(56.1%,χ2=8.62,P<0.01);美容缝合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缝合组(t=4.12,P<0.05)。序贯粘组术后伤口感染率、裂开率均低于美容缝合组及常规缝合组(χ2=6.13,P<0.01)。序贯粘组满意率(99.0%)显著高于美容缝合组(89.1%)及常规缝合组(71.3%,χ2=4.15,P<0.05);美容缝合组满意率显著高于常规缝合组(χ2=3.92,P<0.05)。结论序贯粘术治疗颅颌面部皮肤挫伤操作简单,效果较好,并发症少,患者满意度高,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挫伤 颅颌面皮肤 序贯缝粘术 疗效 美容
  • 简介:酸化技术运用于油气田开发中可以起到增注增长的作用,因此对酸化技术在油气田开发中的运用进行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酸化技术运用于油气田开发中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酸化技术在油气田开发中的作用也受到了一定的制约,因此对该技术进行研究是极有必要的。本文主要对酸化技术的原理及该技术在油气田开发中的应用进行了相应的分析,希望能够推动该技术更好地运用于油气田的开发,创造更好的效益。

  • 标签: 酸化压裂技术 油气田 运用
  • 简介:地层状况、储油层物性等因素均属于人为不可控的自然因素,这会直接影响施工的效果。除此之外,一些人为可控的因素也会影响施工的效果。为进一步提升压施工的质量,线管人员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减少人为因素所造成的差错。因此,本文将主要探讨影响施工的人为可控因素,并相应地提出合理化的建议,最终提升压施工的质量。

  • 标签: 压裂施工 人为可控因素 应对措施
  • 简介:摘要近20年来负伤口疗法(NPWT)在创面修复领域广泛应用,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均证实其在多个方面对创面修复起正向调控作用。而近10年来,NPWT无论在负材料或负发生设备上的完善,还是在使用方法、作用机制研究以及临床应用策略方面,较之前的10余年都有了较大的进展。严格准确把握NPWT的临床应用指征,科学运用NPWT调控创面愈合微环境,有效改善各类型创面愈合质量,不断提升创面修复水平,是规范应用NPWT的核心要义。

  • 标签: 烧伤 负压伤口疗法 创面修复 创面愈合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尿道下术后阴茎短小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选取2017年11月至2018年11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门诊复查的尿道下术后0.5年的57例患儿,均符合小阴茎诊断标准,年龄4~14岁[(7.91±2.89)岁]。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物理治疗组及药物治疗组,未经治疗的患儿列入对照组。其中物理治疗组21例,使用阴茎康复治疗仪,辅以中药(丹参)药浴,30 min/次,1次/d,10 d为1个疗程,共1个疗程。药物治疗组20例,局部涂抹睾酮霜,3次/d,10 d为1个疗程,共1个疗程。在治疗前后分别测量阴茎松弛长度、牵伸长度及龟头横、纵径。对照组16例,分别测量10 d前后相关指标并与治疗组比较。结果1.物理治疗组阴茎松弛长度从治疗前的(25.48±6.13) mm增至(30.72±6.49) mm,牵伸长度从治疗前的(34.90±7.71) mm增至(41.08±8.43) mm,龟头横径从治疗前的(14.81±3.40) mm增至(16.57±3.42) mm,纵径从治疗前的(13.94±3.15) mm增至(15.82±3.52) 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药物治疗组阴茎松弛长度从治疗前的(21.07±4.26) mm增至(31.32±4.72) mm,牵伸长度从治疗前的(31.94±7.96) mm增至(45.39±7.24) mm,龟头横径从治疗前的(13.38±1.77) mm增至(16.64±2.10) mm,纵径从治疗前的(13.09±1.77) mm增至(16.62±1.86) 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对照组阴茎松弛长度、牵伸长度、龟头横径及纵径10 d前后无明显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4.物理治疗组阴茎松弛长度、牵伸长度、龟头横径及纵径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明显增长,2组增长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5.药物治疗组阴茎松弛长度、牵伸长度、龟头横径及纵径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明显增长,两组增长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6.药物治疗组中阴茎松弛长度、牵伸长度及龟头横、纵径的增长均大于物理治疗组,增长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负吸引和睾酮霜外用治疗尿道下术后阴茎短小均有显著疗效,但睾酮霜较难获取,而负吸引治疗方法简便,无创、无痛、无不良反应。

  • 标签: 尿道下裂 小阴茎 治疗 负压吸引 睾酮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负封闭引流技术(VSD)及湿性愈合技术在小儿尿道下治疗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小儿泌尿外科收治尿道下Ⅲ度伴中重度阴茎下弯的患儿80例,年龄1岁6个月至12岁,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80例患儿由同一位术者行阴茎下弯矫正术+一期尿道成形术(横裁包皮岛状皮瓣卷管术,Duckett术式),所有患儿术中均游离翻转阴囊中隔筋膜组织瓣覆盖加固于成形尿道。术毕观察组阴茎包裹软聚硅酮伤口接触层敷料(美皮贴)后安装VSD,术后生理盐水持续缓慢冲洗并低负持续加压引流7 d,负维持在-30 ~ -20 kPa,液体滴速为每分钟7滴;对照组常规应用美皮贴、纱布及自粘型弹力绷带加压包扎7 d。2组打开VSD及包扎敷料后均常规碘伏消毒,于阴茎切口血痂处交替应用红霉素药膏涂抹及生理盐水纱布湿敷软化血痂使其尽快脱落,2组术后均常规留置F8硅胶尿管1个月。观察比较2组术后切口处血痂发生、血痂下感染、尿道瘘、尿道裂开、尿道狭窄等情况。使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手术成功评价标准为无尿道瘘、尿道狭窄、尿道裂开、尿道憩室等术后并发症,排尿通畅,无排尿困难。结果观察组患儿对VSD的耐受性良好,无VSD不良反应。术后7 d,阴茎敞开暴露后,观察组阴茎切口表面血痂发生率为20.0%(8/40),血痂下感染发生率为12.5%(5/40),均低于对照组的42.5%(17/40)和32.5%(13/4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713,P=0.030; χ2=4.588,P=0.032)。术后1个月拔除尿管后观察组发生尿道瘘5例,尿道狭窄1例,手术成功率85.0%(34/40);对照组发生尿道瘘9例,尿道裂开1例,尿道狭窄1例,手术成功率72.5%(29/40),观察组手术成功率高于对照组。结论小儿尿道下术后应用VSD持续生理盐水冲洗并低负加压引流治疗效果满意并安全,能有效减少尿道下术后血痂的形成及血痂下感染的发生,有助于提高尿道下修复手术的成功率。

  • 标签: 尿道下裂 负压封闭引流 湿性愈合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室型颅内监测(V-ICPM)在单侧颞叶脑挫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4年1月至2021年8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四医院收治的295例单侧颞叶脑挫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72例,女123例;年龄14~78岁[(46.3±14.7)岁]。136例接受V-ICPM(V-ICPM组),根据监测情况行手术或非手术治疗;159例未接受V-ICPM(非V-ICPM组),行常规手术或非手术治疗。比较两组住院期间开颅清除颅内血肿、去骨瓣减压术(DC)、脱水渗透治疗的比率,质量分数20%甘露醇、30 g/L高渗盐使用时间,出院后病程中头颅CT脑中线结构移位≥10 mm、颅内感染、脑积水、癫痫发生的比率及出院后6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结果患者均获随访6~12个月[(8.9±2.1)个月]。住院期间V-ICPM组开颅清除颅内血肿比率为35.3%(48/136)、DC比率为8.1%(11/136),低于非V-ICPM组的47.2%(75/159)、22.0%(35/159)(P<0.05或0.01);两组脱水渗透治疗比率、甘露醇使用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V-ICPM组高渗盐使用时间为(7.2±2.5)d,多于非V-ICPM组的(4.1±1.8)d(P<0.05)。出院后病程中V-ICPM组头颅CT脑中线结构移位比率为29.4%(40/136),低于非V-ICPM组的42.8%(68/159)(P<0.05);两组颅内感染、脑积水、癫痫发生的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出院后6个月V-ICPM组的GOS预后良好率为91.2%(124/136),明显优于非V-ICPM组的81.8%(130/159)(P<0.05)。结论对于单侧颞叶脑挫伤,V-ICPM可降低开颅探查及DC的比率,尽管增加了高渗盐使用时间,但不增加并发症发生率,并能有效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颅脑损伤 颅内压 脑挫伤 手术后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预式关颅联合颅内监测下控制性减压在外伤性急性弥漫性脑肿胀(PADBS)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15年2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157例PADBS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将其中2017年6月前收治的采用颅内监测下控制性减压手术治疗的68例患者纳入对照组,2017年6月后收治的采用预式关颅联合颅内监测下控制性减压手术治疗的89例患者纳入试验组,回顾性对比分析2组患者间术中开颅时间、脑组织暴露时间、关颅时间、急性脑膨出发生率及伤后6个月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的差异。结果试验组患者的术中开颅时间[(19.2±1.6) min]明显长于对照组[(15.4±1.4) min],脑组织暴露时间[(18.5±2.4) min]明显短于对照组[(26.3±2.2) min],关颅时间[(11.2±1.5) min]明显短于对照组[(18.3±2.1) min],急性脑膨出发生率(22.5%)明显低于对照组(38.2%),预后良好率(70.8%)明显高于对照组(50.0%),死亡率(6.7%)明显低于对照组(17.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式关颅联合颅内监测下控制性减压能够缩短关颅时间及脑组织暴露时间,降低急性脑膨出发生率,更有效地改善PADBS患者的预后。

  • 标签: 外伤性急性弥漫性脑肿胀 预缝式关颅 控制性减压 急性脑膨出
  • 作者: 马庆芳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6-03
  • 出处:《医师在线》2023年第13期
  • 机构:江苏省溧阳市上黄镇卫生院,江苏溧阳213314
  • 简介:目的:研究社区高血压使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进行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50例社区高血压患者,在治疗患者过程中,研究组患者、对照组患者分别使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硝苯地平片,对比两组患者的数据。结果: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治疗后24h平均SBP及SDP、治疗后BNP及HCY、治疗后hs-CRP及IL-6、TNF-α、不良反应,研究组患者均明显改善,P<0.05。结论:社区高血压使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进行治疗,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收缩、舒张水平等。

  • 标签: 苯磺酸氨氯地平片;社区;高血压;临床效果;收缩压;舒张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收缩水平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全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选取参加2006年7月—2017年12月开滦集团职工健康体检时心电图诊断为房颤或此前在二级甲等以上医院住院诊断为房颤的患者,收集其年龄、性别、收缩等基线临床资料,根据其收缩水平分为收缩<120 mmHg(1 mmHg=0.133 kPa)组、120 mmHg≤收缩<140 mmHg组、收缩≥140 mmHg组。以首次确诊房颤时间为起点,对房颤患者进行死亡信息随访,通过社保系统获取死亡信息,由专业医务人员调取住院病历,并根据国际疾病分类(ICD)-10疾病编码确定死因,至2018年12月随访结束。统计不同收缩水平组全因、心脑血管、心血管和脑血管疾病死亡累积发生率,并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不同收缩水平组发生死亡的风险比。采用自然样条函数曲线判断房颤人群的收缩水平与其死亡的函数曲线类型。结果共纳入1 721例房颤患者,年龄为(67.0±9.0)岁,随访(6.3±3.8)人年,随访期间有544例房颤患者死亡,全因累积死亡发生率为31.61%。收缩<120 mmHg、120 mmHg≤收缩<140 mmHg、收缩≥140 mmHg组全因累积死亡发生率分别为26.13%、25.59%、36.96%,心脑血管疾病累积死亡发生率14.86%、11.87%、19.76%。收缩≥140 mmHg组全因、心脑血管疾病累积死亡发生率高于120 mmHg≤收缩<140 mmH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120 mmHg≤收缩<140 mmHg组相比,收缩≥140 mmHg组全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HR值(95%CI)分别为1.47(1.20~1.79)、1.69(1.27~2.2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收缩<120 mmHg组全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HR值(95%CI)分别为0.99(0.73~1.35)、1.24(0.82~1.8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房颤人群的收缩水平与其发生全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自然样条函数曲线呈“U”型,收缩水平大于或小于123 mmHg均增加房颤患者的死亡风险。结论与收缩<120 mmHg和收缩≥140 mmHg组相比,120 mmHg≤收缩<140 mmHg水平的房颤人群发生全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风险最低。

  • 标签: 心房颤动 全因死亡 心血管疾病死亡 收缩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颅内(ICP)监测下控制性减压联合预式关颅在重型颅脑损伤(sTBI)患者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9月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湖州师范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sTBI患者136例,其中2018年2月及以前收治的患者57例(对照组)术中均采取ICP监测下常规快速血肿清除及标准去大骨瓣减压手术治疗(未采取控制性减压),2018年3月收治后的患者79例(研究组)术中均采取ICP监测下控制性减压联合预式关颅手术。对2组患者的术中低血压、急性脑膨出、迟发性颅内血肿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脑组织暴露时间、关颅时间、颅骨去骨瓣情况、非计划再次手术及伤后6个月的GOS评分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研究,明确ICP监测下控制性减压联合预式关颅这种手术模式在救治中的效果。结果2组患者的性别分布、年龄、受伤至手术时间、术前GCS评分、术前瞳孔散大、影像学资料及初始ICP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中低血压、急性脑膨出及迟发性颅内血肿的发生率较对照组低,脑组织暴露时间及关颅时间较对照组短,双侧颅骨去骨瓣率较对照组低,非计划再次手术率较对照组低,预后良好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死亡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CP监测下控制性减压联合预式关颅模式的应用能降低sTBI患者术中低血压、急性脑膨出及迟发性颅内血肿的发生率,能降低患者非计划再次手术率或双侧颅骨去骨瓣率,改善患者的预后。

  • 标签: 重型颅脑损伤 控制性减压 预缝式关颅 颅内压监测
  • 简介:摘要重度尿道下尿道缺损长,阴茎下弯重,手术难度大,术后并发症高,本文就重度尿道下术中阴茎下弯的矫正、尿道成形术的选择及术后并发症进行综述,以期在理解重度尿道下的基础上,提高治疗效果。

  • 标签: 尿道下裂 阴茎下弯 尿道成形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后颅牵张成骨术结合人字固定治疗婴儿颅早闭症的临床效果。方法2017年1月至2019年8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烧伤整形外科共收治7例综合征型颅早闭患儿,男4例,女3例,年龄3~11个月,平均6个月,4例为Apert综合征,2例为Crouzon综合征,1例为Pfeiffer综合征。用超声骨刀在后颅采用枕骨结节上截骨方法进行截骨,在双侧颅骨颞枕部安装2个2 cm的延长器,其中4例患儿行双侧人字钛板固定(人字固定组),3例未进行人字固定(未固定组)。均于术后5 d开始牵张进行延长,每日每侧1次,每侧0.4~0.8 mm/d,10~15 d延长期,6个月固定期后行二次手术拆除延长器,人字固定组患儿同时拆除钛板。均于术前及6个月固定期后拆除延长器前,测量2组患儿额枕周长与头颅指数变化情况,2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2组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随访6~14个月,平均12个月,所有患儿头颅畸形都有明显改善,人字固定组患儿后颅充分延长,而未固定组患儿枕部低平,后颅形态扁平。2组患儿均无死亡、颅骨坏死、颅内感染等严重并发症。人字固定组和未固定组手术后头颅指数均较手术前降低,固定组术后头颅指数降低20.5%±5.8%,高于未固定组的17.5%±5.1%,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人字固定组和未固定组手术后额枕周长均较手术前增加,固定组手术后额枕周长增加(2.7±0.4) cm,显著高于未固定组的(1.7±0.1) 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89,P=0.013)。结论后颅牵张成骨术治疗颅早闭症患儿时,用钛板固定人字可使后颅成为一整块颅板进行后颅牵张成骨,枕部扁平畸形改善效果更加明显,后颅饱满,效果优于未固定人字患儿,尤其适用于严重综合征型的低龄患儿。

  • 标签: 颅缝早闭 骨生成,牵张 婴儿
  • 简介:摘要本文分析2例肺部普通褶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同时进行文献复习,总结肺部普通褶菌感染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和治疗方案等,以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诊治水平。本组2例肺部普通褶菌感染者主要表现为咳嗽、咳痰,胸部CT影像学特点为肺部实变影、部分痰栓形成及肺部团块影,其中例1患者经支气管镜镜下清除痰栓,肺部病灶完全吸收。对有腐木等可疑接触史,伴有呼吸道症状,实验室检查示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总IgE水平升高,胸部影像学提示有痰栓改变,应考虑到该病的可能,积极完善支气管镜检查及病原学送检是关键。

  • 标签: 普通裂褶菌 变态反应 肺真菌病
  • 简介:摘要腹是一种新生儿少见的腹壁发育畸形,具体病因尚未明确。胎儿时期,超声检查是诊断腹的重要手段。腹通常位于脐带右侧,需要产后及时干预。胎儿有发生宫内生长受限、早产和宫内胎儿死亡等风险。此外,复杂型腹合并肠道并发症的存在,如肠闭锁、狭窄,肠坏死或穿孔。早期诊断与及时的外科干预是改善患儿预后的关键。该文对腹的诊断手段和治疗方式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帮助。

  • 标签: 腹裂 新生儿 产前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藏、汉族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血清低氧相关因子水平与其临床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研究。入选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确诊的藏、汉族OSAHS患者各30例为病例组,此外,以在青海大学附属医院体检正常的藏、汉族志愿者各30名为健康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平均居住海拔为2 260 m。比较2组受试者的基线资料;测定血清中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促红细胞生成素、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浓度;比较2组受试者的临床指标如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肺动脉收缩(PASP)、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和红细胞积(HCT);对HIF-1α、VEGF和VEGFR水平与PASP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2组受试者基线资料以及血清学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藏、汉族OSAHS组患者AHI、PASP、RBC、Hb和HCT显著升高(P值均<0.05);汉族OSAHS患者血清HIF-1α、VEGF、VEGFR水平与PASP呈正相关(r=0.217、0.286、0.153,P值均<0.05);藏族OSAHS患者血清HIF-1α、VEGF、VEGFR水平与PASP呈正相关(r=0.242、0.322、0.020,P值均<0.05)。结论在间歇低氧状态下,藏、汉族OSAHS患者PASP升高。另外,AHI、Hb、RBC和HCT显著升高,提示OSAHS患者可发生继发性红细胞增多。藏、汉族OSAHS患者血清HIF-1α、VEGF和VEGFR水平均与PASP呈正相关。

  • 标签: 睡眠呼吸暂停,阻塞性 藏族 汉族 血清学指标 临床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