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发性颅低压患者的磁共振脊髓造影(MRM)特征及在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8月至2019年8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并行MRM检查的15例自发性颅低压患者的临床资料、MRM特征及治疗方法。依据治疗方式将其中9例患者纳入保守治疗组,另外6例患者纳入联合硬膜外血贴治疗组。比较两组患者间性别、年龄、发病至MRM检查时间间隔、脑脊液压力及MRM特征的差异。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5例自发性颅低压患者均表现为直立性头痛。脑脊液压力0~55(29.67±19.77) mmH2O(1 mmH2O=0.009 8 kPa)。自发病至MRM检查时间间隔为7~90(33.07±24.22) d。15例患者均发现有神经根周围漏,4例存在脊髓腹侧硬膜外积液,6例有脊髓背侧硬膜外积液,8例有高颈段脊髓后软组织积液。漏点数目2~32(10.20±7.87)个。在合计153个漏点中,位于颈椎58个(37.9%),位于胸椎77个(50.3%),位于腰椎18个(11.8%),位于颈胸连接段(C7~T1至T1~2)和上胸段(T2~3至T6~7) 61个(39.9%)。依据漏点位置,5例患者初次行靶向自体硬膜外血贴治疗有效,1例患者行2次靶向硬膜外血贴治疗有效。保守治疗组和联合硬膜外血贴治疗组间的性别、年龄、发病至MRM检查时间间隔、脑脊液压力、漏点数目及位置未见显著差异。结论颈胸段脑脊液神经根周围漏是自发性颅低压脊髓造影最常见的特征。MRM可明确脑脊液漏的存在及位置,协助自发性颅低压的诊断,指导靶向硬膜外血贴治疗。

  • 标签: 颅内低压 脊髓造影 脑脊液漏 硬膜外血贴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体素非相干运动(intravoxel incorherent motion,IVIM)磁共振成像在眶肿瘤对视神经损伤程度评估方面的价值。材料与方法纳入眼眶占位性病变25例患者,所有患者均在3.0 T磁共振上行眼眶常规和体素非相干运动磁共振成像,纳入无视觉通路病变的对照组12例,比较患侧和健侧视神经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纯扩散系数(slow ADC,D)、伪扩散系数(fast ADC,D*)、灌注分数(fraction of fast ADC,f)的差异运用两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患侧和对照组ADC、D、D*、f及ADC、D、D*、f不对称性指数的差异运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采用国际标准视力图测量视力,患侧视力受损有11例,未受损14例。结果与健侧和对照组视神经f值相比[(46.4±3.0)%、(45.4±5.5)%],患侧视神经f值明显降低[(28.2±2.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5、0.002);与视力未下降组视神经D*值相比[(62.5±11.0)×10-3 mm2/s],视力下降组D*值降低[(26.6±7.0)×10-3 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与对照组视神经f值不对称指数相比(0.03±0.06),患者视神经f值不对称性指数显著升高(0.26±0.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患侧视神经的D*值与视力成低相关(r=0.462,P=0.02)。结论体素非相干运动参数D*、f在评估眶肿瘤对视神经功能损伤方面优于传统单指数ADC,并且能够提供更加丰富的信息。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体素内非相干运动 视神经 眼眶 肿瘤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颅结核核磁共振影像表现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本院收治的420例颅结核患者的MRI资料并随访患者的预后。420例颅结核患者中,男220例,女200例,年龄8~83岁,中位年龄28.5岁。根据MRI影像表现分型,420例中脑膜结核93例,脑实质结核192例,混合型颅结核82例。头颅MRI无异常31例,表现为小片状脑白质脱髓鞘改变22例。本研究结果的计量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预后相关因素。结果脑膜结核的MRI表现为脑膜渗出增厚强化,继发性改变包括脑积水、脑血管炎、脑梗死和颅神经受累。脑实质结核包括脑实质结核瘤、结核脓肿和结核性脑炎,脑实质结核瘤表现为实性结节影,在T1WI为等或稍低信号,在T2WI上为高信号,中心出现干酪坏死后表现为T2WI低信号,干酪坏死液化时在T2WI为高信号,增强扫描无干酪坏死时表现为均匀强化结节,伴干酪坏死时为环形强化结节;结核脓肿表现为环形强化的脓肿壁伴扩散受限加重的脓液;结核性脑炎表现为脑回样T2WI高信号,T1WI低信号,增强扫描可见不均匀强化。混合型颅结核同时具有脑膜结核和脑实质结核的影像学表现。脑膜结核型入院及出院时的Barthel评分分别为(53±30)和(61±28)分,脑实质结核型分别为(77±29)和(81±26)分,混合型颅结核分别为(58±29)和(66±28)分,脑膜结核型及混合型颅结核入院及出院时的Barthel评分均明显低于脑实质结核型(P<0.001)。近期(出院时)预后不良(Barthel评分≤60分)的患者151例,远期(随访至少12个月)预后不良的患者71例中死亡35例,遗留功能障碍者36例。脑膜结核型近期预后不良的患者占50.5%(47/93),远期预后不良的患者占25.8%(24/93),病死率为15.1%(14/93);脑实质结核型近期预后不良的患者占23.4%(45/192),远期预后不良的患者占12.5%(24/192),病死率为5.7%(11/192);混合型颅结核近期预后不良的患者占47.6%(39/82),远期预后不良的患者占20.7%(17/82),病死率为7.3%(6/82)。脑膜结核型及混合型颅结核患者近期预后及远期预后不良的发生率均高于脑实质结核型(均P<0.001),脑膜结核型的病死率明显高于脑实质结核型(P=0.009)。环池脑膜受累82例,脑积水59例,脑梗死45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环池脑膜受累(OR=2.339,95%CI为1.355~4.037,P=0.002)、脑积水(OR=3.896,95%CI为2.077~7.308,P<0.001)、脑梗死(OR=3.282,95%CI为1.615~6.670,P=0.001)是近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脑积水(OR=4.458,95%CI为2.341~8.492,P<0.001)和脑梗死(OR=2.456,95% CI为1.179~5.114,P=0.016)是远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颅结核影像学分型与患者临床表现及预后相关。脑实质结核患者较脑膜结核或混合型颅结核患者临床症状轻,预后好;脑积水和脑梗死是远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脑积水是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结核 磁共振成像 预后
  • 简介:摘要颅动脉狭窄为中国缺血性卒中的主要病因。由于该类患者卒中复发率较高,经过选择的患者可能从介入治疗中获益,因此对颅动脉狭窄进行风险分层及评估有助于临床治疗方案的确定。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能清晰显示颅血管壁特征,有助于全面评估颅血管。文章对颅动脉粥样硬化性易损斑块特征、卒中发病机制以及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在颅动脉狭窄中的临床应用进行了综述。

  • 标签: 颅内动脉硬化 颈动脉狭窄 磁共振成像 斑块,动脉粥样硬化 卒中 脑缺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成像(HR-MRI)对颅动脉狭窄及闭塞的诊断价值。方法抽取2017年3月至2020年6月临汾市中心医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97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为颅动脉狭窄或闭塞,并行HR-MRI检查。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回顾性统计HR-MRI的诊断效能,应用Kappa行一致性分析(K≥0.75为一致性较好)。结果97例患者共筛查血管1 012条,其中DSA检出狭窄或闭塞颅动脉228条,HR-MRI检出215条,HR-MRI诊断敏感率为71.05%(162/228),诊断特异度为93.24%(731/784),诊断符合率为88.24%(893/1 012)。HR-MRI对大脑后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颈内动脉终末段、椎动脉、基底动脉狭窄检出结果与DSA的一致性,K=0.961、0.972、0.825、0.797、0.954、1.000。结论高分辨率磁共振技术是一种有效的脑动脉壁成像技术,可有效对患者脑动脉的狭窄、闭塞情况进行判断,与DSA诊断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可作为DSA的补充检查。

  • 标签: 脑梗死 颅内动脉病变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高分辨率磁共振检查
  • 简介:摘要目前,颅动脉瘤的病因尚不明确,有研究表明颅动脉瘤的瘤壁存在炎性反应及微血管的增生,是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这些因素可以导致颅动脉瘤的渗出性增加,并认为是颅动脉瘤不稳定的标志。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可以对颅动脉瘤瘤壁的渗透性进行量化,进而对颅动脉瘤的破裂风险进行评估。近年来,DCE-MRI开始逐步应用于颅动脉瘤病变的研究中,本文针对应用DCE-MRI预警颅动脉瘤破裂风险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前,颅动脉瘤的病因尚不明确,有研究表明颅动脉瘤的瘤壁存在炎性反应及微血管的增生,是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这些因素可以导致颅动脉瘤的渗出性增加,并认为是颅动脉瘤不稳定的标志。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可以对颅动脉瘤瘤壁的渗透性进行量化,进而对颅动脉瘤的破裂风险进行评估。近年来,DCE-MRI开始逐步应用于颅动脉瘤病变的研究中,本文针对应用DCE-MRI预警颅动脉瘤破裂风险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RMR-VWI)评估的未破裂颅动脉瘤的瘤壁强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神经外科2017年3月至2019年5月行HRMR-VWI检查的80例未破裂颅动脉瘤患者(共103个动脉瘤)的临床资料。通过HRMR-VWI明确动脉瘤的瘤壁强化特征,同时应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三维工作站对颅动脉瘤的形态学参数进行量化。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囊性动脉瘤瘤壁强化的形态学参数。结果80例患者的103个动脉瘤中,囊性动脉瘤89个(86.4%),非囊性动脉瘤14个(13.6%)。与囊性动脉瘤相比,动脉瘤瘤壁强化更多见于非囊性动脉瘤(P<0.001)。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瘤壁强化多见于较大的(P<0.001)、宽颈(P<0.001)、具有较大的动脉瘤高度与血管管径比(P<0.001)和垂直高颈比(P<0.001)、血流角度大(P=0.004)以及伴子瘤形成(P=0.004)的囊性动脉瘤。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动脉瘤的大小是囊性未破裂动脉瘤瘤壁强化的独立危险因素(OR=1.496,95%CI=1.242~1.800,P<0.001)。结论瘤壁强化更多见于非囊性未破裂颅动脉瘤;而在囊性未破裂动脉瘤中,体积较大者更易发生瘤壁强化。HRMR-VWI显示的影像学特征可能有助于评估未破裂颅动脉瘤的破裂风险。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磁共振成像 形态学 因素分析,统计学 动脉瘤瘤壁强化
  • 简介:摘要青少年肌阵挛性癫痫(juvenile myoclonic epilepsy, JME)是一种从青春期开始的终生疾病。JME患者的认知水平下降,异常的网络连接被认为是引起认知功能障碍的原因。基于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的研究对揭示JME患者脑功能网络异常及认知功能障碍已取得显著成果,在阐明JME生理病理方面具有重大潜力。功能网络连接研究阐明了JME患者脑网络的改变并帮助理解JME的神经机制。非传统脑电-功能磁共振成像(electroencephalography-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EEG-fMRI)联合研究EEG的动态网络相关联的血氧水平依赖(blood oxygen level dependent, BOLD)活动,从新的角度揭示JME神经机制。JME表型的fMRI研究可帮助提供临床特征和潜在遗传特征之间的联系。本文将对fMRI在JME脑网络、EEG的动态网络相关联的BOLD活动及表型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功能磁共振成像 青少年肌阵挛性癫痫 脑功能网络 内表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RMR-VWI)评估的未破裂颅动脉瘤的瘤壁强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神经外科2017年3月至2019年5月行HRMR-VWI检查的80例未破裂颅动脉瘤患者(共103个动脉瘤)的临床资料。通过HRMR-VWI明确动脉瘤的瘤壁强化特征,同时应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三维工作站对颅动脉瘤的形态学参数进行量化。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囊性动脉瘤瘤壁强化的形态学参数。结果80例患者的103个动脉瘤中,囊性动脉瘤89个(86.4%),非囊性动脉瘤14个(13.6%)。与囊性动脉瘤相比,动脉瘤瘤壁强化更多见于非囊性动脉瘤(P<0.001)。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瘤壁强化多见于较大的(P<0.001)、宽颈(P<0.001)、具有较大的动脉瘤高度与血管管径比(P<0.001)和垂直高颈比(P<0.001)、血流角度大(P=0.004)以及伴子瘤形成(P=0.004)的囊性动脉瘤。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动脉瘤的大小是囊性未破裂动脉瘤瘤壁强化的独立危险因素(OR=1.496,95%CI=1.242~1.800,P<0.001)。结论瘤壁强化更多见于非囊性未破裂颅动脉瘤;而在囊性未破裂动脉瘤中,体积较大者更易发生瘤壁强化。HRMR-VWI显示的影像学特征可能有助于评估未破裂颅动脉瘤的破裂风险。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磁共振成像 形态学 因素分析,统计学 动脉瘤瘤壁强化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技术探索正常儿童及成人大脑便意感受相关区域的功能活动情况。方法自2017年2月至2018年7月,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小儿外科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无排便功能障碍的12例体表血管瘤患儿作为正常儿童组(儿童组),将招募的12例排便功能正常的青年志愿者作为正常成人组(成人组)。儿童组中,男7例,女5例;平均年龄为4.08岁,年龄范围为2~6岁;平均体重为17.1 kg,体重范围为12.8~25.0 kg。成人组的受试者均为男性,平均年龄为25.5岁,年龄范围为23~28岁;平均体重为64.25 kg,体重范围为58~76 kg。所有受试者均需先进行直肠肛门测压检查,记录引起受试者出现直肠初始感觉以及急迫便意时的直肠气囊充气量。随后使用fMRI技术观察所有受试者在直肠初始感觉和急迫便意刺激下,其大脑激活区域的分布情况并进行对比。结果在直肠初始感觉的刺激下,所有受试者的大脑均未出现与直肠扩张刺激相关的活动区域。在急迫便意刺激下,正常成人大脑的额叶(包括额极区、额下回及额上回)、脑岛、小脑、扣带回及丘脑区域出现了激活,正常儿童大脑的额上回、脑岛、小脑、扣带回(前部及后部)及丘脑区域也出现了激活。与儿童组的结果对比,在急迫便意刺激下,成人组大脑的额极区、扣带回和小脑区域的活动强度要高于儿童组,而儿童组大脑没有活动强度明显高于成人组的区域。结论正常人群大脑中的额叶(包括额极区、额上回及额下回)、脑岛、小脑、扣带回及丘脑区域可能是参与便意感受的重要区域;在类似的便意感受下,正常儿童大脑的额极区、扣带回及小脑区域的活动强度要稍弱于正常成人。

  • 标签: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 正常儿童 正常成人 直肠扩张刺激 便意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技术(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vessel wall imaging,HRMR-VWI)评估不同时期颅动脉夹层的影像学特征。材料与方法对2018年8月至2020年8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就诊的45例颅动脉夹层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在Siemens 3.0 T MRI行常规MRI及HRMR-VWI检查,双盲分析不同时期颅动脉夹层患者内膜瓣、双腔、动脉瘤样扩张、壁血肿及血管壁强化等影像学特征并通过Image J软件对壁血肿相对信号强度进行定量评估。结果最终共纳入患者急性期10例、亚急性早期10例、亚急性晚期12例和慢性期13例。急性期及亚急性期内膜瓣、双腔、壁血肿和血管壁强化检出率高于慢性期(P=0.006、0.023、0.004、0.022),动脉瘤样扩张检出率无显著差别(P=0.094);壁血肿相对信号强度及血管壁强化程度在慢性期均低于亚急性期(P=0.007、0.023)。结论HRMR-VWI可有效评估颅动脉夹层,并为颅动脉夹层的分期提供重要信息。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技术 颅内动脉夹层 内膜瓣 双腔 动脉瘤样扩张 壁内血肿 血管壁强化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体素不相干运动(intravoxel incoherent motion,IVIM)扩散成像检测类风湿性腕关节滑膜炎的可行性。材料与方法本前瞻性研究招募类风湿性关节炎志愿者13例,男1例,女12例,年龄26~74岁,中位年龄47岁。所有患者均进行包含质子密度加权频率衰减翻转恢复序列(proton density weighted-spectral 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PDW-SPAIR)、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CE-MRI)、IVIM序列的3.0 T磁共振检查,扫描范围包含尺桡骨远端、腕关节及第1~5掌指关节。手动绘制感兴趣区(regions of interest,ROI),首先在冠状位PDW-SPAIR序列图像中绘制,随后复制或标记到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和增强图像中,并尽可能保持解剖位置相同。图像判读由三位影像诊断医生分别进行。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渗透分析数据(Ktrans、Kep、Ve、Vp)和IVIM参数(f、D*、D)由专用软件自动获取。观察者间一致性评估选用Fleiss Kappa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比较各测量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值比较各个定量参数鉴别有无滑膜增厚的诊断价值。AUC值差异比较采用Delong检验对比分析。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观察者间一致性良好(Kappa值=0.718,95% CI:0.717~0.720,P<0.05)。强化程度与Ktrans呈正相关关系(r=0.933,P<0.05),与ADC值、D值呈负相关关系(r=-0.451、r=-0.520,P<0.05),Kep、Ve、Vp、f和D*值在鉴别滑膜增厚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trans与ADC值、D值存在相关性,r分别为-0.395 (95% CI:-0.532~-0.212)、-0.489 (95% CI:-0.609~-0.342),P<0.05。参数D的AUC值(0.793,95% CI:0.712~0.873)大于参数ADC的AUC值(0.706,95% CI:0.602~0.810)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IVIM磁共振成像可用于检测类风湿性腕关节滑膜炎。

  • 标签: 类风湿性关节炎 滑膜炎 体素内不相干运动 磁共振成像 腕关节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磁共振高分辨血管壁成像(HR-VWI)在诊断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动脉硬化疾病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2月聊城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颅动脉硬化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病理情况分为动脉-动脉栓塞组(同一血管支配区存在单发皮层梗死或多发梗死)、穿支动脉受累组(豆纹动脉和脑桥旁支动脉供血区病变)。动脉-动脉栓塞组43例,其中男24例,女19例,年龄57~75岁;穿支动脉受累组37例,其中男22例,女15例,年龄56~76岁。两组患者均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HR-VWI检查,统计HR-VWI颅动脉硬化检出情况,对比两组颅动脉改变情况、颅动脉硬化斑块形态相关指标,采用SPSS 23.0分析数据,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一致性采用Kappa指数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HR-VWI、DSA检查颅动脉硬化狭窄程度准确度分别为93.75%(75/80)、100.00%(80/8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R-VWI检查颅动脉硬化诊断狭窄程度Kappa指数(0.911)较高(P<0.05)。经HR-VWI检查,动脉-动脉栓塞组血管壁厚度为(0.42±0.08)mm、管腔内径为(2.28±0.64)mm、管腔面积为(4.51±1.28)mm2,穿支动脉受累组分别为(0.40±0.16)mm、(2.25±0.61)mm、(4.45±1.12)mm2,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斑块位置、重构形式、重构指数、强化率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1.098、23.978、2.295、17.890,均P<0.05)。结论HR-VWI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动脉硬化疾病中的诊断价值较高,可有效诊断颅动脉管壁结构及斑块形态相关信息,对临床诊治及病情评估具有积极意义。

  • 标签: 磁共振高分辨血管壁成像 颅内动脉硬化 缺血性脑卒中 斑块
  • 作者: 袁文峰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5-27
  • 出处:《中国医学人文》2020年第7期
  • 机构:四川省大竹县人民医院放射科,635100
  • 简介: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健康,很多老百姓都会每年做一次健康体检,越来越多的人会接触到医院影像科的磁共振检查。由于对设备的不了解,好多人都对磁共振产生疑惑,例如是不是有核辐射呀?强磁场会不会损害身体呀,今天我就同大家一道了解一下磁共振的基本概念;正确认识磁共振的生物效应。

  • 标签: 磁共振;人体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常规磁共振成像(MRI)、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序列联合鉴别诊断良恶性壶腹周围病变的价值。方法抽取许昌市中心医院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壶腹周围病变患者157例,均行MRI、MRCP、DWI诊断,以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三者单独和联合诊断的诊断结果、诊断效能,并分析比较恶性和良性病变的影像学特征。结果157例壶腹周围病变患者经病理诊断为恶性72例,良性85例;采用MRI诊断出恶性61例,良性69例;采用MRCP诊断出恶性64例,良性71例;采用DWI诊断出恶性71例,良性81例。MRI、MRCP、DWI联合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高于三者单独诊断,漏诊率、误诊率均低于三者单独诊断(P<0.05);壶腹周围恶性病变患者MRI序列T1加权像呈低、等信号,T2加权像呈等、稍高信号;MRCP序列胆总管远端不规则且不对称;DWI序列弥散受限制(P<0.05)。结论壶腹周围恶性病变的影像学特征与良性病变存在显著差异,常规MRI、MRCP、DWI序列联合诊断可有效鉴别壶腹周围病变性质。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壶腹 壶腹周围病变 磁共振胰胆管成像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影像学特征
  • 简介:摘要颅动脉粥样硬化(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sis,ICAS)与缺血性脑卒中密切相关。磁共振血管壁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vessel wall imaging,VWI)作为一种新兴无创检查技术,相较于常规的管腔成像技术,可以在评估血管狭窄的同时,评估斑块的负荷及斑块易损性,从而预测患者发生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风险,因此,该技术获得了广泛的关注与推广。近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有研究者利用该技术寻找颅动脉易损斑块的临床危险因素,力图通过对这些危险因素的控制预防颅动脉斑块发展为易损斑块;还有研究者利用该技术评价颅动脉斑块药物或介入治疗后的疗效、探索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案,这些均有助于进一步推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预防。本文就VWI在评估ICAS斑块易损性、探讨颅易损斑块危险因素及随访药物、介入疗效等方面的应用作一综述。

  • 标签: 高分辨磁共振 血管壁成像 颅内动脉 动脉粥样硬化 危险因素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