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81 个结果
  • 作者: 孙洪娜 姜宇婷 赵丽军 于钧 刘鹏 孙树秋 高彦辉 孙殿军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12-19
  • 出处:《中华地方病学杂志》 2021年第11期
  • 机构:哈尔滨医科大学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方病控制中心地氟病防治研究所 150081,哈尔滨医科大学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方病控制中心大骨节病防治研究所 150081,哈尔滨医科大学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方病控制中心碘缺乏病防治研究所 150081,哈尔滨医科大学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方病控制中心克山病防治研究所 150081,哈尔滨医科大学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方病控制中心 150081
  • 简介:摘要根据我国2021 - 2035年中长期暨"十四五"基础科学发展的总体目标,结合国家战略需求,本文围绕未来5 ~ 15年我国地方病学的发展趋势和发展特点,探讨了地方病学的5个优先发展领域:地方性氟中毒的发病机制与防治措施研究,环境砷暴露与健康风险评估、致病机制、防治策略研究,碘营养相关疾病发病机制的基础和应用转化研究,大骨节病软骨损伤分子机制及其靶向干预研究,克山病的精准防治、生物样本资源保存与病因学研究。作者结合各领域的科学意义与国家战略需求,浅析了其主要的研究方向和核心科学问题。

  • 标签: 地方病学 优先领域 十四五规划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城市道路拥堵状况导致居民出行问题愈发严峻,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是缓解交通拥堵的重要举措,“公交优先”理念应运而生,修建公交专用道及提供公交优先相位作为实现公交优先的重要步骤尤显重要。交叉口作为城市路网重要节点,其在交叉口实现公交优先控制在降低公交延误,提高公交运行效率作用明显。本文以一个具公交专用道的交叉口为例,选取人总延误为评价指标,在实际调查的基础上用VISSIM软件进行实例仿真,实验结果表明交叉口公交优先策略下人总延误减少了13%,故该方法对公交优先下交叉口道路通行问题改善具一定作用。

  • 标签: 公交优先 交叉口延误
  • 简介:摘要手术优先模式(surgery-first,SF)是指正颌手术之前不接受任何使牙齿移动的正畸治疗,或只接受不超过6个月的最小术前正畸准备(minimal orthodontic preparation,MOP)的治疗模式。在传统的术前正畸-正颌手术-术后正畸模式(conventional surgery,CS)中,术前正畸去代偿疗程较长,且常给骨性Ⅲ类患者的面型及咀嚼功能方面带来负面影响,因此,手术优先模式应运而生。然而手术优先模式患者术后咬合状况多不稳定,增加了术后复发的风险。本文旨在对骨性Ⅲ类手术优先模式的发展、优势与局限、适应证、术后稳定性等方面做一简要综述。

  • 标签: 重度骨性Ⅲ类 手术优先模式 术后稳定性 最小术前正畸准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定量评价日间手术中各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iagnosis-related groups,DRG)减少的住院时间和医疗费用,为日间手术术种的精准化选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某医院2018年7—11月出院患者的病案首页数据,运用DRG评价体系开展日间与住院择期手术的比较,计算各DRG组的时间消耗指数与费用消耗指数,基于综合指数排序筛选出减少最显著及最不显著的DRG组和手术术种。结果纳入日间手术患者1 997例,其时间消耗指数为0.31,费用消耗指数为0.55;住院择期手术患者10 506例,其时间消耗指数为1.31,费用消耗指数为1.09。日间手术开展皮肤病损切除术、面部病损切除术、颈深部淋巴结切除术等术种的时间和费用消耗指数减少最显著;乳房病损微创旋切术在时间及费用上降低最不显著。结论根据时间和费用消耗指数减少程度,可以将减少最显著的DRG组及手术作为同等安全级别下的日间手术优先术种,减少不显著的DRG组不建议作为日间手术优先术种。

  • 标签: 日间住院医疗 日间手术 疾病诊断相关分组 时间消耗指数 费用消耗指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力学优先原则在切开法重睑成形术的临床应用。方法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南京医科大学友谊整形外科医院整形美容外科就诊初次眼整形女性患者96例(年龄18~42岁,平均26岁)的双侧单睑患者行切开法重睑成形术。对合并内眦赘皮者行改良Park法内眦赘皮矫正术;对存在轻度上睑下垂者行提肌腱膜松解或提肌腱膜折叠术。通过手术进行松解粘连、组织复位、减轻负荷、加强提睑板力量等方法,减弱影响重睑皱褶形成的力学因素。结果96例患者上睑形态及皮肤松弛情况有明显改善。其中2例因术后重睑线弧度欠佳,1例因去皮量不足重睑较窄,2例因双侧不对称。其余患者睁闭眼位上下睑形态较自然,切口瘢痕不明显,效果满意。结论采用力学优先原则行切开法重睑成形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重睑皱褶变浅、消失等并发症,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眼睑成形术 力学 优先 并发症 预防
  • 简介:摘要心房颤动(房颤)由于其高发病率和高致残率造成严重的医疗和社会负担。目前,亟需从疾病管理理念和医疗策略等多个层面作出改变应对挑战。在疾病管理上,应该践行"整合"理念,以患者为中心,整合不同层次医疗资源,尝试移动医疗等多种手段,对疾病标本兼治,既有对症处理,也有风险管控。在疾病治疗策略方面,大量循证医学证据表明,应该对房颤早期发现早期干预,遵循节律优先的原则,增加房颤患者的窦性心律维持率,达到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降低致死率、致残率的目标。

  • 标签: 心房颤动 整合管理 早期诊断 射频消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三柱截骨区优先矫形技术治疗严重脊柱侧后凸畸形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0年4月接受后路三柱截骨并应用三柱截骨区优先矫形技术治疗的18例重度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资料,男7例、女11例,年龄(47.6±15.9)岁(范围23~69岁)。评估术前、术后以及术后1年的影像学资料,测量主弯Cobb角、全脊柱最大后凸Cobb角(global kyphosis,G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冠状面顶椎偏移距离(apex vertebral translation,AVT)、冠状面躯干偏移距离即C7铅垂线至骶骨中垂线的距离(distance between C7 plumb line and center sacral vertical line,C7PL-CSVL)和矢状面躯干偏移距离(sagittal vertebral axis,SVA)。结果手术时间为(401.9±68.9) min、术中出血量为(2418.8±736.9) ml,固定(11.2±3.8)个节段(范围5~16个节段),术中神经监测均无信号异常,未发生截骨面脱位。1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7±2.3)个月(范围9~24个月)。术前主弯Cobb角为65.0°±16.4°,术后降至41.6°±14.1°,矫正率为36.6%±13.1%;术后1年时为41.4°±14.3°,与术后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K术前为65.5°±20.8°,术后降至28.1°±13.8°,矫正率为57.8%±17.8%;术后1年时为29.3°±14.2°,与术后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前后C7PL-CSVL、SVA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449,P=0.642;F=3.519,P=0.058)。术后4例患者出现暂时性下肢麻木症状(术前无神经症状),于术后半年随访时症状消失。随访期间均未出现断钉、断棒等内固定并发症。结论三柱截骨区优先矫形技术在治疗重度脊柱侧后凸畸形中可获得较好的局部矫形效果,且在平均1年的随访中无明显丢失;能够有效避免截骨面不稳脱位和大量出血,同时简化了手术步骤,降低上棒难度,且并未延长手术时间;神经系统并发症及内固定失败的发生率较低。

  • 标签: 脊柱侧凸 脊柱后凸 截骨术 矫形外科手术 手术后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手术优先正颌正畸联合矫治成人骨性牙颌面畸形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2012年1月至2019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友谊整形外科医院整形外科用手术优先方案矫治217例(男97例,女120例,年龄18~38岁,平均23.6岁)骨性牙颌面畸形患者。术前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及头颅三维CT,进行头影测量分析,根据畸形情况分别用上颌Le Fort Ⅰ型截骨、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上颌前牙根尖下截骨、下颌前牙根尖下截骨、颏部截骨等手术矫正颌骨畸形,术后2周进行正畸治疗。结果术中下颌骨折5例(2.3%)术中行坚强内固定后愈合良好,术后下唇麻木124例(57.1%), 98例在术后3个月症状消失,26例麻木范围减小,症状缓解。9例(4.1%)患者术后出现暂时开现象,经颌间牵引1个月后开消失。所有患者均无骨坏死、感染,伤口愈合不良等其他并发症出现;所有患者手术后均完成正畸治疗,治疗周期6~15个月(平均9.6个月)。随访6~36个月,所有患者均获得较为满意的面形和咬合关系,效果满意。结论手术优先正颌正畸联合治疗方案矫治治成人骨性牙颌面畸形可行,能更快获得面部轮廓和咬合功能改善,降低正畸治疗难度、缩短治疗时间,临床疗效满意,患者更易接受,是理想的治疗方法。

  • 标签: 牙颌面畸形 手术优先 正颌外科 错畸形 截骨术
  • 简介:摘要Thomas Kearns和Paul Mahon认为,消除阻碍男性从事护理工作的刻板印象和预设,对解决日益严峻的护士短缺问题和提升护理多元化至关重要。

  • 标签:
  • 简介:摘要毛囊干细胞是存在于毛囊外根鞘隆突部的一种成体干细胞,来源丰富且易于获取。与毛囊内的其他成体干细胞一样,毛囊干细胞具有许多的优点,如自我更新能力强、高增殖能力和多分化潜能等,这使得毛囊干细胞成为非常好的分离干细胞来源以及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应用的组织来源。毛囊干细胞在表皮和皮肤组织工程中的研究作为一个迅速发展的全新领域,目前已在基础和临床研究方面都取得了巨大进展。本文主要就毛囊干细胞的应用前景展开综述,包括干细胞诱导毛发新生,促进创面愈合,促进神经、脊髓修复,心肌细胞样细胞分化等。

  • 标签: 毛囊干细胞 神经修复 创面愈合 脊髓损伤 心肌样细胞
  • 简介:摘要良好的术野暴露和操作空间是完成腹腔镜肝切除手术的基础,对于肝Ⅶ段肿瘤的切除,腹腔镜手术存在较大困难和风险。本研究回顾性分析7例完全腹腔镜下肝蒂优先背侧入路解剖性肝Ⅶ段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病理结果提示肝细胞癌3例、肝局灶性结节增生2例、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1例、神经内分泌癌1例,7例患者术后均未出现Clavien-Dindo Ⅲa级以上并发症。术后住院5~14(8.5±2.4)d。至随访截止日期,所有患者均存活,4例恶性肿瘤患者术后未见明显复发征象。本研究表明由熟练的手术团队施行肝蒂优先背侧入路腹腔镜解剖性肝Ⅶ段切除安全可行,近期疗效优良。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弓部优先策略用于全胸主动脉置换的近中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7月在河南省胸科医院大血管外科接受治疗的11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合并Crawford Ⅰ或Ⅱ型全胸腹主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7例,女性4例,年龄(38±5)岁(范围:28~45岁)。7例为马方综合征,1例为主动脉缩窄。手术均采用浅低温弓部优先策略,首先经胸部正中小切口联合左后外侧第6肋间切口,其次应用四分支人工血管与头臂动脉端端吻合保证脑部供血,阻断循环后行心内及主动脉近端操作,开放循环后完成肋间动脉重建及胸降主动脉置换。结果手术时间(645.9±91.7)min(范围:505~840 min),术后发生脑栓塞1例,乳糜胸1例,经保守治疗后好转。所有患者均治愈出院。随访4~47个月,1例于术后3个月因腹主动脉瘤进展行胸腹主动脉+髂动脉切除并置换,2例肋间动脉管道堵塞,余生活质量良好。结论采用弓部优先策略一期行全胸主动脉置换手术风险可接受,近中期效果满意,无分期手术中残余主动脉瘤破裂的风险,是治疗年轻且器官功能良好的复杂主动脉病变的有效方法。

  • 标签: 主动脉瘤 动脉瘤,夹层 全胸主动脉置换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胃结肠静脉干(Henle干)的优先处理与传统处理在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的近期疗效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期间同济大学附属上海东方医院胃肠外科80例行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治疗结肠癌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视频录像筛选,术中优先处理Henle干38例(优先组),同期未优先处理Henle干(传统组)42例,比较两组的手术安全性及其近期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肿瘤部位、肿瘤直径、肿瘤分期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传统组相比,优先组术中出血量减少[(62.89±29.31)mL vs.(86.90±33.89)mL,t=3.372;P=0.001],手术时间缩短[(146.61±10.40)min vs.(159.21±21.60)min,t=3.270;P=0.002],术中血管损伤率降低[5.3%(2/38)vs. 21.4%(9/42),χ2=4.396;P=0.036];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术后首次排便时间、术后引流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手术标本质量评价及病理学检查结果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组手术方式均为符合肿瘤根治性原则的有效手术,手术效果相当。在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中优先处理Henle干在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血管损伤方面具有优势,是安全可行的手术方式。

  • 标签: 腹腔镜 右半结肠癌根治术 Henle干 术中出血 手术时间
  • 简介:摘要我国新生儿死亡占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半数。降低新生儿死亡率、改善儿童生命早期的健康状况,对提升国民健康水平、实现2030全球可持续发展议程中"终结可预防新生儿死亡"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世界卫生组织认为,许多导致新生儿死亡和疾病的原因都是可以通过操作简单的适宜技术进行预防和避免的"新生儿早期基本保健"的核心技术包括出生后母婴持续皮肤接触、延迟断脐、母乳喂养、早产儿袋鼠式护理、新生儿复苏、感染的识别与处理等。这些具有循证依据的优先干预措施可以提升新生儿保健服务的内涵和服务质量,势必将在全国推广实施。未来需要开展更多应用性研究,探索解决实施"新生儿早期基本保健"技术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 标签: 婴儿,新生 卫生保健质量 卫生措施 死亡率
  • 简介:摘要以肺血栓栓塞症(PTE)和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为主要临床类型的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领域近20年来备受国内外学者关注。VTE相关的风险评估与抗凝预防、PTE相关的诊断策略与模型探索、新药研发与疾病管理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尤其是针对FXI抑制剂预防VTE、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合并凝血功能改变及抗凝干预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本文就2021年1月至12月VTE领域的最新进展和研究成果进行简要介绍,期待对VTE的诊治及未来研究方向提供更多的循证医学证据及研究思路。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文综述了专业认证的概念,国内外专业认证的模式和发展概况,以及高等教育专业认证的意义和标准,以期为保障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和完善我国教育领域专业认证提供借鉴。

  • 标签: 综述 教育 专业认证 模式 标准
  • 简介:摘要医疗与人工智能相结合,是医学发展的重要方向。作者综述了人工智能在诊断、治疗、预防、科研、教学等医学领域的应用情况,分析了人工智能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对人工智能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 标签: 信息服务 人工智能 医学 应用领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左侧钩突优先入路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胰腺中心施行的152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采用左侧钩突优先入路的病例资料,其中男性88例,女性64例,中位年龄[M(QR)]62.0(14.7)岁(范围:16.0~84.0岁);选取同期接受非左侧钩突优先入路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117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65例,女性52例,中位年龄64.0(13.0)岁(范围:13.0~84.0岁)。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χ²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计量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结果左侧钩突优先入路组中152例患者均成功完成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左侧钩突优先入路组的手术时间为222.5(77.0)min(范围:117.0~480.0 min),左侧钩突优先切除时间(从空肠离断至钩突部完全游离的时间)为11.0(4.5)min(范围:7.5~20.0 min),胰头切除时间(从空肠离断至胰十二指肠标本移除的时间)为26.0(8.5)min(范围:20.0~41.0 min),术中出血量200(150)ml(范围:50~800 ml),术中输血率为9.2%(14/152)。左侧钩突优先入路组的术后住院时间为12(9)d(范围:6~55 d),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59.9%(91/152),无围手术期死亡。左侧钩突优先入路组中壶腹周围恶性肿瘤R0切除率为64.3%(72/112),其中钩突切缘阴性率为91.1%(102/112);胰腺导管腺癌R0切除率为46.9%(30/64),其中钩突切缘阴性率为89.1%(57/64)。与同期非左侧钩突优先入路组[222.5(77.0)min]和9.2%(14/152)比较,左侧钩突优先入路组手术时间[246.0(94.0) min]短(Z=3.964,P<0.01)、术中出血量少(Z=4.843,P<0.01)、术中输血率[18.8%(22/117)]低(χ²=5.248,P=0.029),但两组在术后住院时间(Z=1.682,P=0.093)、术后各级总体并发症发生率(P=0.549)、壶腹周围恶性肿瘤R0切除率(χ²=2.012,P=0.156)和钩突切缘阴性率(χ²=2.108,P=0.147)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左侧钩突优先入路可在直视下于肠系膜左侧完全切除胰腺钩突部,尤其是钩突尖端位于肠系膜上动脉后侧及左侧时,可提高壶腹周围恶性肿瘤胰腺钩突切缘阴性率及总体R0切除率。

  • 标签: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外科手术 钩突优先 手术入路 R0切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