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改进数字化X摄影婴幼儿颈椎正位片的方法。方法选择2017年1月1日至2020年1月1日本院100例婴幼儿患者行颈椎正位,其中常规颈椎正位投照50例,改良后颈椎正位投照50例;比较婴幼儿颈椎正位不同投照1次性摄影成功率。结果50例患者中,常规颈椎正位摄影1次成功率为50.0%,改良后颈椎正位摄影1次成功率为9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婴幼儿颈椎正位改进位优于常规颈椎正位,摄影成功率高,能相对满意的充分显示颈椎各椎体,能满足影像诊断。

  • 标签: 婴幼儿颈椎正位 DR摄影 摄影体位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19台医用数字X射线摄影(DR)机质量控制验收检测的结果,评价其应用质量现状,并为后续检测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天津市和内蒙古自治区部分医疗机构新安装的17种型号(共19台)DR,根据《医用常规X射线诊断设备质量控制检测规范》(WS 76-2017)和《医用数字X射线摄影(DR)系统质量控制检测规范》 (WS 521-2017)对其通用检测项目(如管电压指示的偏离、输出量重复性等)和专用检测项目(如暗噪声、极限空间分辨力和低对比度细节等)进行检测与分析。结果受检DR机的专用检测指标除暗噪声、探测器剂量指示、极限空间分辨力、低对比度细节、自动曝光控制(AEC)灵敏度和AEC管电压变化一致性建立基线值外,其余的验收检测结果均满足WS 76-2017和WS 521-2017的要求。通用检测项目结果:60 kV和80 kV的管电压指示的偏离为-3.61%~2.71%,100、117、120和121 kV的管电压指示的偏离为-2.9~4.9 kV;输出量重复性范围为0.0290%~1.4700%;80 kV和81 kV对应的有用线束半值层为2.5~5.9 mm Al,在设置时间≥100 ms和<100 m时,曝光时间指示的偏离分别为-5.19%~2.40%和-7.15%~2.80%。专用检测项目结果:成像中均不存在残影和伪影;暗噪声检测建立的基线值为14.2~5262.0;探测器剂量指示建立的基线值为188~ 60 280;AEC灵敏度的基线值为0.67~6.90 mAs;AEC管电压变化一致性的基线值为2.20~ 6.69 μGy;响应均匀性为0.11 %~4.70%;测距误差为-0.40%~1.45%;AEC电离室之间的一致性为-8.70%~5.15%;在水平和垂直方向的极限空间分辨力分别为2.2~3.7 lp/mm和2.2~3.4 lp/mm ;信号传递特性的拟合公式的决定系数均>0.98。结论DR机质量控制验收检测的结果符合WS 76-2017和WS 521-2017的要求;清楚、完整的检测条件和验收检测结果可为后续检测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医用数字X射线摄影机 验收检测 质量控制
  • 简介:摘要目的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digital X-ray mammography ,DMG)判读的个体差异较大,对一些病灶的判读缺乏病理实证措施。该研究以MRI为参照,通过前瞻性和回顾性的DMG阅片对比分析,比较DMG与MRI对乳腺病变检出及分类定性的一致性。材料与方法收集316例接受乳腺MRI和DMG检查的病例,以DMG独立的BI-RADS分类作为DMG的前瞻性诊断(the prospective BI-RADS categorization of DMG,pDMG),以受MRI辅助的BI-RADS分类作为回顾性诊断(the retrospective BI-RADS categorization of DMG,rDMG),比较前瞻性和回顾性DMG判读的一致性和与MRI的差别。结果pDMG和rDMG对病灶的BI-RADS分类(Ⅱ~Ⅳ)的一致性为69.66% (163/234),Spearman相关系数r=0.813 ,P <0.05 ;pDMG和MRI对病灶Ⅱ~Ⅴ分类评价的一致性为36.41% (79/217),Spearman相关系数r=0.435 ,P<0.05。rDMG和MRI对病灶Ⅱ~Ⅴ分类评价的一致性为44.22% (134/303),Spearman相关系数r=0.546,P<0.05;以MRI报告的病灶数量为参照,pDMG的检出率66.42% (269/405),rDMG检出率74.81% (303/405)。DMG表现为钙化、肿块、不对称密度的病灶与MRI的肿块、非肿块强化和BPE等不构成对应关系。结论DMG判读具有较大的个体间差异,MRI和DMG在病灶的检出数量和分类诊断都缺乏很好的一致性,其影像表现也缺乏一一对应的关系。

  • 标签: 乳腺疾病 乳房X线摄影术 磁共振成像 病例对照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数字乳腺X线摄影中不同乳腺压迫厚度时管电流量与影像质量的关系。方法全数字乳腺摄影机中采用钼-铑靶滤过组合,对2~7 cm厚度的CDMAM模体选择适宜的管电压,不同管电流量下,进行手动曝光,参数(压迫厚度、管电压、管电流量)设定分别为2 cm、27 kVp、10~90 mAs,3 cm、29 kVp、20~120 mAs,4 cm、29 kVp、20~200 mAs,5 cm、30 kVp、40~220 mAs,6 cm、31 kVp、40~260 mAs和7 cm、32 kVp、80~280 mAs,计算图像影像质量因子(IQF)、对比噪声比(CNR),记录平均腺体剂量(AGD)。通过计算品质因子(FOM),找出各种厚度下最优管电流量及对应的AGD。根据2~7 cm压迫厚度下优化参数表和机器在各种厚度下自动曝光特性,列出2~7 cm厚度下自动曝光参数调整表。同时对不同厚度下IQF、CNR和AGD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对CNR和管电流量进行曲线拟合。结果在钼-铑靶滤过组合下,不同压迫厚度时,随着管电流量增加,AGD线性增加,FOM先增加后下降或平缓变化。AGD和CNR在2~7 cm厚度下均呈高度正相关,r值均>0.97,P均<0.01。AGD和IQF在2~6 cm时呈高度正相关,r值均>0.87,P均<0.01。参考IQF和FOM因子,不同压迫厚度下,管电压和管电流量适宜匹配参数分别为2 cm、27 kVp、20~30 mAs,3 cm、29 kVp、30~50 mAs,4 cm、29 kVp、80~100 mAs,5 cm、30 kVp、80~120 mAs,6 cm、31 kVp、100~140 mAs,7 cm、32 kVp、80~120 mAs。压迫厚度-自动曝光档的设置对应关系为2 cm-1档、3 cm-2档、4 cm-3档、5 cm-2档、6 cm-0档、7 cm--1档。结论不同乳腺压迫厚度下,具有适宜的管电流量范围,临床实践中应选择相应的自动曝光条件。

  • 标签: 乳腺X线摄影 影像质量 辐射剂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乳腺X线摄影及MRI征象结合临床特征预测乳腺高危病变恶性升级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17年1月至2018年3月经病理证实为乳腺高危病变,且活检前行乳腺X线摄影和MRI检查的230例患者。分析乳腺病变X线摄影及MRI征象,并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评估高危病变升级率与临床及影像特征的关系。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与χ2检验比较升级组与未升级组患者临床及影像特征的差异,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比较乳腺X线和MRI对乳腺高危病变升级率的诊断效能,采用Binary 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高危病变升级率与临床、影像学征象之间的关系。结果230例患者病灶均为单发。47例在后续再手术中升级为恶性病变,升级率为20.4%(47/230)。未升级组与升级组乳腺高危病变患者的年龄、病灶最大径以及绝经状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升级组和升级组患者间的乳腺X线摄影征象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MRI征象和MRI背景实质强化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X线摄影和MRI评估高危病变升级为恶性病变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06、0.913,MRI诊断优于乳腺X线摄影(Z=6.919,P<0.0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病灶最大径、中重度背景强化为预测高危病变升级的正相关因素,已绝经、MRI诊断阴性为预测高危病变升级的负相关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以及MRI背景实质强化是预测乳腺高危病变升级的独立因素(P<0.01)。结论MRI对高危病变升级的诊断效能优于乳腺X线,年龄越大,MRI背景实质强化中重度可提示高危病变的恶性升级。

  • 标签: 乳腺肿瘤 高危病变 乳腺X线摄影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估算江苏省乳腺X射线摄影的频度,进而估算乳腺摄影对江苏省女性人口的剂量负担,并评估乳腺摄影对江苏省各年龄组女性人口诱发乳腺癌的风险。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调查的方法,通过调查30台乳腺摄影设备年检查人数和受检者年龄分布,估算全省乳腺摄影的频度,并计算乳腺摄影对女性人口的剂量负担。使用美国科学院电离辐射生物效应报告BEIR-Ⅶ中的超额归因风险(EAR)模型估算乳腺摄影检查对3个年龄组诱发乳腺癌的风险。结果江苏省乳腺摄影检查的频度为3.77次/千人口;乳腺摄影对江苏省女性人口剂量负担为0.02 mGy/人。每次乳腺摄影检查对0~15岁组、16~40岁和>40岁3个年龄组的乳腺癌终生归因风险(LAR)分别为138/10万人、14.7/10万人和1.0/10万人。结论乳腺摄影对人群乳腺癌诱发风险较小,但低年龄组的风险较大,提示针对低年龄乳腺摄影检查仍应慎重。

  • 标签: 乳腺X射线摄影 乳腺癌 终生归因风险 医疗照射 频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乳腺X线摄影(XMG)、超声(US)和MRI在导管原位癌(DCIS)检出与定性诊断的效能和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7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为DCIS,术前行US和(或)XMG和(或)MRI检查的241例女性乳腺DCIS连续患者。189例接受US检查,61例接受XMG检查,159例接受MRI检查,其中32例同时进行了US、XMG和MRI 3种检查。所有病灶均进行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分类,计算灵敏度和假阴性率,并评价诊断效能,采用χ²检验进行比较。分析影响3种检查方法灵敏度的相关因素。结果XMG、US和MRI的诊断灵敏度分别为65.9%(29/44)、71.6%(101/141)和91.2%(145/1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24.034,P<0.001)。XMG受腺体组织类型及病变特点影响易低估或漏诊,而对非肿块型病变的不敏感是US低估或漏诊的主要原因;MRI低估患者14例中,5例由XMG和(或)US诊断为BI-RADS 4类及以上,低估主要原因是DCIS伴发腺瘤等良性病变。结论MRI诊断DCIS灵敏度高于XMG和US,假阴性漏诊少,XMG和US的假阴性率不可忽视。

  • 标签: 乳腺肿瘤 磁共振成像 乳房X线摄影术 超声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DR设备在不同管电压、源像距和模体厚度条件下入射表面剂量(entrance surface dose,ESD)显示值与测量值之间的相对偏差,为利用ESD显示值实时评估患者受辐射剂量大小和曝光参数适宜性提供依据。方法在2种管电压、2种源像距条件下,用3个厚度分别为5、10和20 cm的聚乙烯模体(表面积30 cm×30 cm)进行曝光实验。每次曝光后记录DR设备上的ESD显示值以及辐射剂量检测仪测量值,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对二者差异进行比较,并用公式计算ESD显示值相对偏差。结果在相同管电压和源像距曝光条件下,ESD显示值不受模体厚度影响,但测量值随模体厚度变化;模体厚度10和20 cm时,ESD显示值均小于测量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01、-2.203,P<0.05)。模体厚度越厚,显示值与测量值的相对偏差越大,但只有模体厚度20 cm、源像距100 cm时的相对偏差>±20%。结论DR设备中ESD显示值可以用于评估受检者皮肤入射剂量,但要考虑受检者的体厚影响。

  • 标签: 数字X射线摄影 表面入射剂量 显示值 相对偏差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数字化乳腺断面合成技术(DBT)和全视野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FFDM)对不同类型乳腺病变钙化特征的检出和诊断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上海市徐汇区大华医院同时行乳腺DBT与FFDM检查的1 263例女性患者的乳腺影像资料。良、恶性钙化需病理或乳腺X线24个月及以上随访证实,并以DBT与FFDM两种方法综合判定得出的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DBT与FFDM检查方法下非致密型乳腺和致密型乳腺良、恶性钙化的检出率及诊断效能,并对比分析两种方法对恶性钙化形态、分布特征检出情况。结果1 263例患者非致密型乳腺240例,良性钙化56例,恶性钙化13例;致密型乳腺1 023例,良性钙化356例、恶性钙化63例。非致密型乳腺中,DBT与FFDM良性钙化检出率分别为22.9%(55/240)、21.7%(52/240),恶性钙化检出率分别为5.0%(12/240)、4.6%(11/24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²=0.108、0.046,P均>0.05);恶性钙化形态、分布特征检出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致密型乳腺中,DBT与FFDM对良性钙化检出率分别为34.2%(350/1 023)、31.9%(326/1 023),恶性钙化检出率分别为6.0%(61/1 023)、4.9%(50/1 02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²=1.273、1.153,P均>0.05);DBT对无定形、成簇样分布恶性钙化检出例数多于FFD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²=12.921、11.667,P均<0.05)。DBT和FFDM诊断非致密型乳腺的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93、0.992,诊断致密型乳腺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87、0.96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0.136、1.391,P均>0.05)。结论DBT和FFDM对不同类型乳腺钙化诊断效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BT更有助于致密型乳腺的无定形和成簇分布钙化的诊断,可提高BI-RADS分类的准确性。

  • 标签: 乳腺疾病 钙化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肾淋巴瘤18F-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X线计算机断层摄影(CT)多模式影像学表现及其临床表现。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8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核医学科行18F-FDG PET/CT显像经病理确诊或多种影像确诊的99例肾淋巴瘤患者,男69例,女30例,年龄(45±23)岁,年龄范围为3~86岁。检测实验室检查肾功能指标(肌酐、尿素、尿酸),观察18F-FDG PET/CT表现,并测量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观察同时行增强CT或MRI的患者其强化方式及MRI信号特征。结果10例患者肌酐升高(117~389 μmol/L);17例患者尿素升高(8.40~50.35 μmol/L);15例患者尿酸升高(441~1 044 μmol/L)。多结节型,共35例,SUVmax为14.92±8.69。单结节型,共22例,SUVmax为12.25±5.78。腹膜后浸润型,共12例,SUVmax为16.53±8.01。肾周型,共5例,SUVmax为11.16±3.54。肾窦型,共3例,SUVmax为9.57±4.45。弥漫浸润型,共17例,SUVmax为10.04±5.44。混合存在,共5例,SUVmax为14.32±6.92。肾淋巴瘤不同分型之间的SUVmax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60例患者同时行增强CT,5例行MRI,增强CT均表现为无或轻中度进行性延迟强化,密度均匀,6例伴轻微坏死或囊变,6例增强CT未能检出肾病灶,MRI平扫T1WI呈低、等或者略高信号,T2WI呈等或低信号,弥散加权成像呈显著高信号,病灶均检出。结论肾淋巴瘤18F-FDG PET/CT显像诊断灵敏度高,在其诊断、分期评价方面均具有重要的作用。

  • 标签: 淋巴瘤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X线计算机断层摄影 脱氧葡萄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