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1
40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以南京市第一医院心血管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的实践经验为模型,为准备建设临床研究中心的机构提供参考与借鉴。方法中心以临床需求为导向进行顶层设计,从管理机制、研究平台、协同网络、团队建设及国际合作等方面进行系统阐述。结果中心在临床研究、科技创新、转化推广、规范制定及技术引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国际视域基础上,优化学科人才结构、聚焦辐射亚专业临床需求,提升区域诊疗水平。结论以临床医学中心建设为契机,整合优势资源、提高疾病诊治水平和服务能力,提升中心的国内国际学术影响力,是加快卫生事业发展及深化医疗改革,促成建设健康中国的有效举措。

  • 标签: 心血管疾病 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临床医学研究平台 协同网络建设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单中心近5年植入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CIED)的变化趋势,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对CIED植入的影响。方法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贵州省人民医院心内科行CIED植入或更换的患者1 565例,男855例,女710例。年龄(70.6±12.5)岁,年龄范围8~97岁。回顾性分析患者的年龄、性别、诊断、器械类型、主要合并症等。COVID-19疫情暴发时期,观察每年该时段内CIED植入量的变化趋势,比较2020年与2019年该时段内患者的年龄、性别、住院费用、住院时长等情况。结果2016年至2020年,CIED新植入1 259例,更换306例,其中男855例。年龄中位数73岁。CIED植入类型以心脏起搏器为主,心脏再同步治疗及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的植入比例逐年增加,植入除颤器作为心脏性猝死一级预防的比例为40.6%~63.3%。疫情暴发期间CIED的植入量明显减少,较2019年同期下降54.5%(18/33),其中永久性起搏器的植入量下降了64.3%(10/28)。与2019年同期相比,女患者比例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1.8%对56.4%, χ2=3.411,P=0.065),患者的年龄、住院时长、住院总费用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620、0.582、0.718)。结论COVID-19疫情影响了CIED的植入,对永久性起搏器植入的影响更为明显。

  • 标签: 心脏起搏器,人工 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心脏再同步治疗
  • 简介:摘要女性相比男性具有不同的冠状动脉(冠脉)解剖生理基础及神经激素水平,这导致其更多表现为非阻塞性冠脉微循环功能障碍。核素心肌灌注显像(MPI)血流绝对定量技术是一种无创性诊断冠心病(CAD)并对其进行风险评估的功能性检查方法。负荷试验中的心率和血压变化作为自主神经功能的替代指标,对女性血流灌注参数乃至不良心血管事件有一定的预测作用。笔者就负荷MPI中心率和血压变化对CAD诊断及风险评估的增益价值进行综述,为推进负荷MPI的临床应用及制定用以改善女性自主神经功能为靶点的诊疗方案提供依据。

  • 标签: 心率 血压 负荷心肌灌注显像 冠脉血流储备 心肌血流量 女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评估探讨核酸筛查模式对献血人群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传播残余风险度的影响。方法采用中国大陆执业比对工作组信息管理系统的相关数据,利用NAT单阳性率-窗口期比率数学模型(NAT yield/WP ratio model),对2015—2019年度我国18家血液中心的献血人群HBV传播的残余风险度进行趋势分析;同时分析比较2019年18家血液中心的ELISA联合核酸单检/混检(ELISA+ID-NAT/MP-NAT)和ELISA联合核酸混检(ELISA+MP-NAT)2种血液筛查(简称血筛)模式对残余风险度的影响。结果18家血液中心5年的HBV血筛残余风险度总体趋势经趋势卡方检验显示:核酸检测单阳性率趋势χ2=39.42(P<0.01),残余风险度趋势χ2=279.792(P<0.01);ELISA+ID-NAT/MP-NAT和ELISA+MP-NAT 2种不同血筛模式对残余风险度RR的影响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卡方检验显示χ2=7.4(P<0.01)。结论自2015年我国将核酸检测用于血筛以来,HBV输血传播的残余风险度呈逐年下降趋势,目前主要的2种血筛模式对血液残余风险度有可能造成差别。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输血残余风险 NAT单阳性率-窗口期比率数学模型 核酸检测 血筛模式
  • 简介:摘要年龄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随着老年人口的加速增长,老年医学与心脏病照护越来越息息相关。尽管年轻的心血管疾病患者一般不伴有其他疾病,但老年患者常伴随与年龄相关的多种疾病。因此,对心血管疾病的管理方案也会因其他共病、衰弱、多重用药、认知功能障碍、机体功能减退和年龄相关的复杂问题而变化。这意味着在管理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时,需要更多的洞察力和技能来应对普遍存在的相关问题。本综述涵盖了治疗老年心血管疾病时可能存在的其他老年问题,特别是在心血管疾病管理方面应考虑的问题。传统的实践指南通常比较适合健康的老年人,用于应对多变的医疗状况、实现特殊照护目标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才会使更多人受益。这需要根据患者的总体状况权衡风险和效益,同时具备在决策时与患者沟通,并在适宜情况下与其他照护者进行交流的能力。这种个性化方案的效果尤为显著,为老年患者提供了改善机体功能和提升生活质量的机会,而这往往是治疗老年患者的首要目标。

  • 标签:
  • 简介:摘要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临床专家通过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两个步骤诊断疾病。专家根据以往的经验快速直观地建立可能的诊断列表。他们牢记各类疾病的临床指征并将其作为诊断标准以快速做出相关疾病的诊断,同时他们也可直观地了解到各种诊断的概率。临床医师在提出诊断假设后会使用一种被称为锚定和调整的启发式方法来验证这些假设并主观地评估每种诊断可能性的概率。无论是资历尚浅的医师还是资深专家都使用这两步诊断过程,但专家可通过自己的经验更好地进行诊断。虽说经验是最好的老师,但一些教育方法已被证明能够适度地提高医师诊断的准确性。学习并提高诊断过程的认知心理学知识及其过程中固有缺陷可以为临床教师提供信息,并帮助医学生和临床医师提高诊断推理的准确性。本文回顾了心血管疾病背景下诊断推理的认知心理学文献并作以综述。

  • 标签:
  • 简介:摘要睡眠时长是2022年美国心脏协会更新的心血管健康评估指标中的重要新增项,其他睡眠指标亦与心血管疾病相关。异常的睡眠导致机体处于炎症状态、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紊乱、氧自由基生成及内皮损伤、代谢异常等,进而导致心血管事件发生,良好的睡眠状态与心血管健康密切相关。我国心血管疾病负担重,居民睡眠情况并不理想,改善居民整体睡眠质量,促进国民心血管健康至关重要。

  • 标签: 睡眠时长 失眠 睡眠呼吸暂停 心血管健康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胸痛中心持续改进机制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救治成功率及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胸痛中心2018年6~12月实施持续改进机制前收治的50例STEMI患者作为对照组,将2019年1~6月实施持续改进机制后收治的52例STEMI患者作为试验组。对比两组救治成功率、救治流程时间指标及MACE发生率。结果试验组救治成功率高于对照组,急诊挂号、下医嘱、急诊停留及患者自进入急诊至转入导管室行球囊扩张的时间(D2B)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MACE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痛中心需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完善总结,制定合理有效的改进机制,缩短STEMI患者诊疗时间,为患者赢得宝贵的抢救时间,提高救治成功率,同时降低MACE发生率,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

  • 标签: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持续改进机制 救治成功率 心血管不良事件
  • 简介:摘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饮食水平逐渐改善,尿酸也逐渐升高,尿酸是嘌呤在人体分解的最终代谢产物,由于缺乏尿酸氧化酶(一种负责将尿酸转化为尿囊素的酶),人类暴露在比其他哺乳动物高出50倍的血清尿酸浓度中。最近多项研究表明,尿酸与心血管疾病有关,它们之间关系是复杂的,而且还没有完全阐明。现在阐述其二者的相关性,以期减少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及病死率。

  • 标签: 尿酸 高尿酸血症 高血压 心力衰竭 冠心病 心房颤动
  • 简介:摘要磁共振成像的众多新技术在心血管领域表现出巨大潜力,本文围绕近年来颇具热度的心血管MR新技术,浅谈其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呼吁多学科合作以推进心血管MR新技术的临床转化并促进MR在心血管疾病临床决策中的应用。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心血管疾病 临床转化
  • 简介:摘要认知衰弱是无痴呆的患者同时存在衰弱和轻度认知障碍的状态。认知衰弱直接影响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健康,增加失能、降低生活质量。现对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认知衰弱的概念、评估、流行病学、预后、机制和干预措施进行综述。

  • 标签: 认知衰弱 心血管疾病
  • 简介:摘要心血管疾病是导致中国糖尿病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随着心血管结局试验证据的增加,各大指南的糖尿病管理路径导向开始由降糖向个体化治疗转变,其中优先考虑患者有无心血管疾病,对于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患者推荐使用具有心血管获益的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其兼顾降糖与心血管结局。司美格鲁肽是中国首个且唯一具有心血管适应证的GLP-1RA周制剂,它不仅能够强效降糖,而且能够显著减重、降压、改善血脂谱,有降低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风险,从而提高患者的依从性、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糖尿病,2型 心血管保护 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 司美格鲁肽
  • 简介:摘要心血管疾病是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通过疾病风险评估,可以早期发现心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但目前国内外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模型多基于传统的心血管危险因素,本文在传统风险模型的基础上,运用心血管疾病相关的生物学标志物及影像学指标,评估健康体检人群的心血管疾病的近期风险,以期早期发现健康体检人群的心血管疾病风险,进而实施个体化健康干预和检后健康管理,此评估方法有可能成为防治我国心血管疾病的有效途径之一。

  • 标签: 体格检查 心血管疾病 风险评估
  • 简介:摘要mRNA疫苗是一种相对安全的新型核酸疫苗,近年来在肿瘤和感染性疾病领域取得了较大进展。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常伴随着复杂的免疫反应。mRNA疫苗可能通过诱导免疫耐受、调节T淋巴细胞亚群、减轻非特异性炎症反应,使心血管疾病患者获益。该文综述了mRNA疫苗在动脉粥样硬化、缺血性心脏病、病毒性心肌炎中的可能作用,并对其在心血管领域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 标签: 心血管疾病 mRNA疫苗 免疫反应
  • 简介:摘要磁共振多种成像序列和后处理技术的结合可以定性和定量评估心血管疾病,但如何才能在报告中将影像学发现更好地呈现给临床医生,这个问题仍然困扰着许多放射科医生。而心血管磁共振学会(Society for Cardiovascular Magnetic Resonance, SCMR)于2022年发布的这篇指南则详细解答了这一困惑,它为心血管临床与影像的交互提供了契机,也为在多单位之间转诊的患者影像报告的前后对比提供了方便。为促进本领域同行交流互通,笔者结合阜外医院经验对报告指南进行解读与分析。

  • 标签: 心血管磁共振 心血管磁共振学会 指南解读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急性痛风患者常合并心血管疾病,现有指南鲜有明确推荐的药物治疗方案。本文主要聚焦心血管疾病和急性痛风共病的患者群体,对心血管疾病患者发生高尿酸血症和(或)急性痛风的危险因素、痛风急性期抗炎镇痛治疗方案进行文献综述,以期减少心血管疾病患者痛风急性发作,并为临床药物治疗决策提供依据。

  • 标签: 急性痛风 心血管疾病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