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土地资源规划利用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土地规划利用工作水平的高低不仅直接关系到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同时还影响到生态环境修复和改善。在土地规划中,土地整治工程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本文就生态土地整治工程的相关议题进行了探讨,分别从土地整治工程内容、生态土地整治工程设计存在的问题入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如何将生态理念融入到土地整治工程设计中,提出了建议,供相关人士参考。

  • 标签: 土地整治工程 生态治理 工程设计 土地规划
  • 简介:摘要2022年是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第3年,《中华内科杂志》在各方的努力、支持和关爱下,如期完成了全年的出版计划。新的一年,2023年,也是《中华内科杂志》创刊70周年,70年来无数医学大家对本刊无私奉献,杂志获得了长足发展和诸多的荣誉。展望未来,我们将始终坚持为不同学科间搭建共享平台,推动学科间学术交流与合作。传承前辈的敬业奉献精神,在新时代、新时期,本届编委及编辑部专职人员一定会齐心合力,砥砺奋进,使《中华内科杂志》成为临床医生的良师益友,并在办刊水准上更上一层楼。

  • 标签: 慢性病 预防 治疗 健康
  • 简介:摘要成都市老年康疗院在老年健康服务实践中构建了"元共构"医养融合模式,以此为指导,从培养专业技术人员、营造爱心环境、采取行之有效的科学措施着手,借鉴国内外先进理念,通过设置、运行老年认知功能障碍专业病区,进行老年痴呆症管理的积极探索,取得了较明显的成效和进展。

  • 标签: 痴呆 疾病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先天性第四、掌骨融合的形态学和影像学特点,对现有分型系统进行改良,并提出相应的治疗策略。方法总结我科自2007年7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37例(57侧)先天性第四、掌骨融合病例,以融合方式为依据进行分型,兼顾掌骨融合程度、掌骨头间距、掌指关节脱位、掌骨短缩4个要素,将畸形分为基底融合、分散融合、汇聚融合、完全融合、反向融合5型,后将分散融合及会聚融合两型依据畸形严重程度,分为Ⅰ、Ⅱ、Ⅲ亚型,并提出相应的治疗策略。结果本组所有病例均可入组改良分型,其中基底融合19侧,分散融合Ⅰ型2侧,分散融合Ⅱ型4侧,分散融合Ⅲ型5侧,汇聚融合Ⅰ型4侧,汇聚融合Ⅱ型7侧,汇聚融合Ⅲ型8侧,完全融合7侧,反向融合1侧。所有畸形的治疗均与治疗策略相符,患手的外观和功能均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结论改良分型具有系统化、规范化的优点,同时能与治疗策略形成良好的对应关系,并为总结临床经验和后期疗效随访提供基础。

  • 标签: 手畸形,先天性 掌骨 融合 改良分型 治疗策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STEM(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ing,mathematics)教育在融合社工理念的《护理综合实践》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构建融合社工理念的《护理综合实践》课程,并选取本校2019级护理本科2个班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对照组学生46名,采用传统教学;另一个班学生设为研究组(43名),采用STEM教学。均教学2个月(28学时)。评价两组教学过程、教学总结及教学满意度。采用SPSS 25.0进行t检验、卡方检验和秩和检验。结果教学过程中研究组的STEM素养、实践能力、探究意识、学习情况、参与度和积极性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教学结束后研究组的问题解决能力、作品展示情况、课程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学生的教学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构建融合社工理念的《护理综合实践》课程并采用STEM教育进行教学,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效果及学生对课程教学的满意度。

  • 标签: STEM教育 社工理念 护理综合实践 教学
  • 简介:摘要阿吠陀起源于公元前3000年前后,是印度等南亚国家传统医学的主体。印度学界将阿吠陀按照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分为吠陀时代、本集时代、汇编时代、近现代4个不同历史时段。吠陀时代包含阿吠陀内容的文献有《吠陀本集》《梵书》《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等;在本集时代,《阇罗迦本集》《妙闻本集》《八支心要本集》“三大医典”问世,标志着阿吠陀已发展为成熟的医学体系;在汇编时代《摩陀婆症候论》《莎朗加达拉本集》《有光》问世,被称为“三小医典”,此时还有大量注释前代经典的文献涌现,阿吠陀不断完善;近现代以来,阿吠陀经典著作作为文化遗产被整理、编撰和翻译,并受到全世界的关注。虽然中国学者对阿吠陀的研究日渐增多,但尚缺乏系统地翻译和深入地研究。通过介绍阿吠陀相关文献,为中国传统医药界开展阿吠陀文献研究奠定基础。

  • 标签: 阿育吠陀 经典著作 吠陀时代 本集时代 汇编时代 近现代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感六觉理念的多模态引导对肠肿瘤术后患者睡眠时相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7月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普外科治疗的110例肠肿瘤术后患者,并将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日常护理指导,试验组在日常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基于感六觉理念的多模态引导训练,连续干预3周,采用多导睡眠监测(PSG)比较干预前后睡眠时相差异。结果2组患者干预后在非快动眼睡眠(NREM)占总睡眠时间比例、1期睡眠时间占总睡眠时间比例、3期睡眠时间占总睡眠时间比例、4期睡眠时间占总睡眠时间比例、快动眼睡眠(REM)占总睡眠时间比例、NREM微醒觉次数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值为-5.178~-2.157,均P<0.05)。试验组干预后在NREM占总睡眠时间比例、1期睡眠时间占总睡眠时间比例、NREM微醒觉次数、REM微醒觉次数较干预前减少;在3期睡眠时间占总睡眠时间比例、4期睡眠时间占总睡眠时间比例、REM占总睡眠时间比例较干预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值为-6.029~-4.064,均P<0.05)。对照组干预后在4期睡眠时间占总睡眠时间比例方面较干预前有所增加;在NREM微醒觉次数、REM微醒觉次数较干预前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值为-2.948、-5.632、-2.475,均P<0.05)。结论基于感六觉理念的多模态引导训练可有效改善调节肠肿瘤术后患者的睡眠结构,提高患者睡眠质量。

  • 标签: 五感六觉 多模态 肠肿瘤 睡眠时相 应用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斜外侧椎间融合联合后方肌间隙入路双侧通道下椎弓根螺钉固定与后方肌间隙入路双侧通道下椎弓根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和并发症。方法收集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73例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资料,其中男33例,女40例;年龄(66.80±7.94)岁(范围:39~85岁)。病变部位位于L3/45例,L4/568例。根据入院时间先后随机分组:采用斜外侧椎间融合联合后方肌间隙入路双侧通道下椎弓根螺钉固定(斜外侧组);采用后方肌间隙入路双侧通道下椎弓根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后路组)。对比斜外侧组与后路组的基线资料,观察并对比两组病例的临床疗效、影像学结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斜外侧组与后路组的基线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比例、病史时间及病变部位的分布)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73例均顺利完成手术,38例斜外侧组手术时间为(99±8.96)min,35例后路组为(96.8±9.57)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斜外侧组术中出血量(80±24.72)ml,后路组(261±52.87)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621,P<0.05)。73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7.5±2.58)个月(范围:12~24个月)。斜外侧组术后72 h腰部切口VAS评分(1.21±0.55)分,后路组(1.70±0.8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23,P=0.028);后路组ODI指数由术前的48.6±6.1恢复至末次随访10.2±2.2,斜外侧组由术前49.0±5.7恢复至9.3±1.8,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942,P<0.05;t=9.211,P<0.05)。斜外侧组与后路组的组内手术前后的椎间孔面积有统计学差异(t=10.753,P<0.05;t=11.631,P<0.05);椎管面积亦有统计学差异(t=9.152,P<0.05;t=9.344,P<0.05);两组术后椎间孔面积和椎管面积对比均无统计学差异。椎间隙高度:斜外侧组与后路组术后均较术前有明显恢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592,P<0.05;t=8.443,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椎间隙高度均有不同程度的丢失,且与术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72,P<0.05;t=5.291,P<0.05)。术后无一例发生切口感染。随访过程中未出现椎弓根螺钉松动、移位、断裂或椎间融合器前后向、横向移位。后路组融合率为97.1%,斜外侧组融合率为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后路组并发症发生率22.86%,斜外侧组发生率23.6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斜外侧椎间融合与后路减压融合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均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前者优势更为明显,包括出血少、神经损伤风险低、良好的椎管间接减压,可作为部分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治疗的较好选择。

  • 标签: 腰椎 椎管狭窄 内固定器 脊柱融合术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斜外侧腰椎间融合术(OLIF)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术后融合器沉降的发生情况及原因。方法以"斜外侧腰椎间融合术""腰椎间融合术""融合器""沉降""并发症""椎弓根螺钉""终板损伤""骨质疏松""微创融合术"和"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interlumbar fusion""cage""subsidence""complications""pedicle screw""end plate damage""osteoporosis""minimally invasive fusion"为中、英文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SinoMed、PubMed等数据库中检索2020年3月之前发表的OLIF在治疗脊柱退变疾病术后融合器沉降发生情况的相关文献856篇,剔除内容不符、无法获取全文、重复性研究或存在设计缺陷的文献,对最终纳入的30篇文献有关融合器沉降的发生情况和原因进行总结、分析。结果OLIF术后融合器沉降的发生率为4.38%~27.90%。发生融合器沉降的原因主要为缺乏有效的钉棒系统固定、融合器型号选择不佳、各种原因导致的终板损伤、骨质疏松等。结论OLIF术后融合器沉降的发生情况较高,原因较多,如何采取措施预防融合器沉降仍需进一步探讨。

  • 标签: 脊柱融合术 斜外侧腰椎融合术 腰椎 融合器 沉降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零切迹椎间融合器与钛板椎间融合器(cage)内固定治疗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后症状性邻近节段退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9年6月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后因出现症状性邻近节段退变而再次行手术治疗的患者26例,男17例,女9例;年龄(54.15±8.60)岁(范围41~68岁)。责任节段包括C2,3 1例,C3,4 3例,C4,5 9例,C5,6 6例,C6,7 7例。采用颈前路减压零切迹椎间融合固定术(零切迹组)12例,颈前路减压钛板cage内固定术(钛板组)14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吞咽困难Bazaz分级、植骨融合Eck等级、C2-C7 Cobb角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后随访(33.38±21.26)个月(范围12~71个月)。零切迹组手术时间为(95.83±5.47) min(范围89~105 min);较钛板组的(121.28±8.24) min(范围106~131 min)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102,P=0.000)。零切迹组术后1个月吞咽困难Bazaz分级较钛板组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126.000,P=0.022);术后3个月两组均无残留吞咽困难患者。零切迹组JOA评分由术前(9.50±1.31)分增至术后3个月(14.00±1.21)分、末次随访时(14.33±0.78)分,钛板组由术前(9.14±1.79)分增至术后3个月(14.29±1.07)分、末次随访时(14.71±0.73)分,两组手术前后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47.343,116.448,P=0.000)。零切迹组VAS评分由术前(5.33±1.67)分降至术后3个月(1.42±0.51)分、末次随访时(0.83±0.72)分,钛板组由术前(5.43±1.55)分降至术后3个月(1.86±0.66)分、末次随访时(1.43±0.76)分,两组手术前后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76.355,88.500,P=0.000)。零切迹组NDI由术前43.62%±9.31%降至术后3个月15.38%±3.23%、末次随访时14.99%±3.26%,钛板组由术前43.76%±8.47%降至术后3个月14.35%±4.61%,末次随访时14.22%±4.59%,两组手术前后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54.358,99.307,P=0.000)。零切迹组C2-C7 Cobb角由术前8.26°±2.92°改善至术后3个月15.69°±4.06°、末次随访时14.80°±4.18°,钛板组由术前5.53°±9.04°改善至术后3个月15.51°±6.75°、末次随访时14.68°±6.89°,两组手术前后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12.014,53.315,P=0.000)。随访期间未发生螺钉松动、断裂及食管损伤。结论颈前路减压零切迹椎间融合内固定术和钛板cage内固定术治疗症状性邻近节段退变均能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并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及维持颈椎生理曲度。零切迹椎间融合在缩短手术时间、减少软组织损伤及术后早期吞咽困难方面更具优势。

  • 标签: 颈椎 脊髓压迫症 脊柱融合术 再手术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5例肺炎型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5例患者临床症状均表现为咳嗽、咳痰,感染指标轻度异常,肿瘤标记物指标增高,经抗感染治疗后效果欠佳,通过完善纤维支气管镜活检等检查后明确肺炎型肺癌诊断。肺炎型肺癌因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若早期无法明确诊断,可经抗感染治疗后复查胸部影像学,并及时完善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支气管镜肺泡灌洗、肺穿刺活检等获取病理学依据以明确诊断。

  • 标签: 肺炎型肺癌 误诊 肺部感染 影像学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确定研究者是否会在工作时间之外向BMJ提交手稿和同行评议意见,以及这种状态是否随时间有所变化。研究设计观察性研究,选择2012至2019年提交的、能确定作者地址信息的研究手稿和同行评议意见。设施两个大型综合性医学刊物使用的在线提交系统。主要终点指标在周末、国家法定节假日以及每天不同时间段提交的手稿和同行评价(以区分清晨和深夜提交的文档)。使用Logistic回归预测手稿和同行评价在周末或节假日提交的概率。结果研究分析了49 000篇以上手稿和76 000篇以上同行评议。手稿或同行评议在周末或节假日提交的概率随时间的变化很小。与同一周工作日作比较,在工作小时之外提交文稿的比例非常高:周末概率平均为0.14~0.18,节假日工作概率是0.08~0.13。不同国家研究者之间的区别具有明显特征性:中国研究者最常在周末和午夜工作,而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科研人员更可能在工作日和一天的中午提交报告。结论长期存在的国家之间的差异表明,"过度工作的文化"是实际存在的,而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方法。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气郁质不孕症的生态疗法及其疗效与机制。方法对汕头市中医医院723例不孕患者进行体质评估,选符合条件的186例气郁质不孕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A组接受常规治疗+固肾胎生态疗法,平均年龄30.6岁;B组仅接受常规治疗,平均年龄31.3岁。于2013年6月至2017年6月进行为期4年的疗效比较研究。结果A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62%(88/93),明显优于B组81.72%(76/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妊娠率为45.16%(42/93),高于B组24.73%(23/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A组和B组的气郁质症状改善情况进行比较,两组症状改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明显优于B组。结论气郁质不孕症生态疗法,首先针对生态胁迫影响气郁质患者的心理与肝肾的现象进行针对性的治疗,从根本上进行寻病源式治疗;其次综合四季四时的时空变化,用药时考虑人的同时也考虑生态因素的影响。临床实践上大大提高了疗效,有广阔应用推广前景。生态疗法作为创新性的方法,或许为传统中医治疗水平的提高提供了一个新的视野。

  • 标签: 气郁质不孕症 固肾育胎 生态疗法 疗效 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斜外侧椎间融合(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联合侧方钢板(lateral plate,LP)固定与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治疗腰椎邻近节段疾病(adjacent segment disease,ASDis)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19年10月采用OLIF-LP治疗21例ASDis患者的病历资料,男9例、女12例;年龄(59.3±7.0)岁(范围46~71岁)。手术节段:L2,3 1例、L3,4 16例、L4,5 4例。选取同期收治的年龄、性别及手术节段相匹配的采用PLIF治疗21例ASDis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椎间隙高度(disc height,DH)和椎间孔高度(intervertebral foramen height,IFH)及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组内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检验;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4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3.7±7.4)个月(范围12~36个月)。OLIF-LP组手术时间为(97.6±18.0)min、术中出血量为(138.5±62.7)ml,较PLIF组[手术时间(154.6±42.4)min、术中出血量(288.6±55.3)ml]明显减少(P<0.05);OLIF-LP组术后住院时间为(4.4±1.3)d,PLIF组为(5.1±1.2)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LIF-LP组术后1、3个月VAS评分分别为(1.6±0.9)分和(1.4±0.8)分,PLIF组为(2.5±1.3)分和(2.0±1.0)分;OLIF-LP组术后1个月ODI为29.4%±4.7%,PLIF组为33.9%±7.6%,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12个月时两组VAS评分、ODI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即刻、术后3个月及术后12个月DH、IFH、LL均较术前改善(P<0.05),术后即刻、术后3个月及术后12个月OLIF-LP组DH、IFH均优于PLIF组(P<0.05),而两组LL的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OLIF-LP组术中无血管、神经及腹腔脏器损伤,术后2例出现一过性下肢疼痛。PLIF组术中2例硬脊膜破裂予以修补,术后未出现脑脊液漏;术后3例下肢疼痛加重,经脱水、抗炎、止痛等处理后改善;2例切口渗出,经对症治疗后愈合。两组中各有2例患者出现cage下沉但无临床症状。结论OLIF联合LP固定与PLIF手术治疗腰椎ASDis具有一致的临床疗效,但OLIF联合LP固定在手术创伤、术后恢复及相关并发症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 标签: 腰椎 脊柱融合术 手术后并发症 椎间盘退行性变 再手术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基础医学融合型试题与非融合型试题(后文简称融合题和非融合题)在医学考试中的试题参数表现,为提高基础医学试题质量、适应以能力为导向的医学教育评价提供数据支持。方法本研究通过在某次大规模临床医学考试中应用非融合题和融合题2种不同单项选择题题型,对相同的基础医学知识点进行考核,选取15个基础医学知识点,比较分析不同题型认知层次、考核要点,采用配对样本秩和检验比较不同题型难度,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不同题型区分度。结果融合题认知层次为对基础医学知识点的应用,非融合题认知层次均为记忆或理解。融合题比非融合题平均每道试题的考核要点增加2.8个。融合题难度为[0.75(0.69,0.86)],非融合题难度为[0.77(0.59,0.92)],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0)。融合题区分度为(0.31±0.10),非融合题区分度为(0.26±0.11),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5)。结论融合题题型符合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医学教育改革要求,顺应医学考试评价发展趋势,提高了基础医学试题质量。

  • 标签: 医学考试 融合型试题 基础医学 岗位胜任力为导向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1年1月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重症监护病房治疗的5例成人重型破伤风患者临床资料。5例中男性2例,女性3例,年龄19~65岁。发病前5~30 d有外伤史,发病后1~11 d就诊,主要表现为颈痛伴活动受限、张口困难就诊,住院期间出现颈部、双上肢阵发性抽搐、全身阵发性痉挛发作或腹肌紧张、腹痛等;就诊时2例外伤已愈合。入院后均予局部清创,甲硝唑联合青霉素/头孢菌素抗感染治疗,人破伤风免疫球蛋白(HTIG)3 000 U于臀大肌及三角肌深部肌内注射中和体内游离毒素,咪达唑仑联合硫酸镁持续静脉泵入控制和解除骨骼肌痉挛。3例患者因呼吸衰竭行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通气;1例因严重骨骼肌痉挛导致横纹肌溶解综合征、急性肾损伤,行床旁持续肾脏替代治疗。治疗后5例均痊愈出院。

  • 标签: 破伤风 重症监护 硫酸镁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1年1月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重症监护病房治疗的5例成人重型破伤风患者临床资料。5例中男性2例,女性3例,年龄19~65岁。发病前5~30 d有外伤史,发病后1~11 d就诊,主要表现为颈痛伴活动受限、张口困难就诊,住院期间出现颈部、双上肢阵发性抽搐、全身阵发性痉挛发作或腹肌紧张、腹痛等;就诊时2例外伤已愈合。入院后均予局部清创,甲硝唑联合青霉素/头孢菌素抗感染治疗,人破伤风免疫球蛋白(HTIG)3 000 U于臀大肌及三角肌深部肌内注射中和体内游离毒素,咪达唑仑联合硫酸镁持续静脉泵入控制和解除骨骼肌痉挛。3例患者因呼吸衰竭行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通气;1例因严重骨骼肌痉挛导致横纹肌溶解综合征、急性肾损伤,行床旁持续肾脏替代治疗。治疗后5例均痊愈出院。

  • 标签: 破伤风 重症监护 硫酸镁 治疗结果
  • 简介:

  • 标签: